5动物儿歌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动物儿歌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7 19: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动物儿歌》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作为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多种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不仅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模仿,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情感价值。儿歌中巧妙地融入了“蜻、蜓”等12个生字,使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巩固了生字识记,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此外,课文还通过描绘小动物们的活动场景,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动物、观察自然的情感。因此,《动物儿歌》是一篇集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优秀课文,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情感态度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好奇心强,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动物儿歌》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拼音基础和识字能力,能够初步阅读简单的文本。然而,由于他们的词汇量有限,对于课文中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理解新知识。因此,在教学《动物儿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音频、动作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自然、了解动物来拓展思维,创编属于自己的动物儿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蜻、蜓”等12个生字的识记,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儿歌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观察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儿歌内容。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拿起课本,轻轻翻开至第五单元的首页。 “同学们,我们刚刚结束了第四单元的学习,是不是收获满满呀?现在,我们要翻开新的一页,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了。这个单元,我们将继续探索汉字的奥秘,而且,它还是我们本册书中第二个集中识字的单元哦!” “看,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动物儿歌》。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出课题吧!”(教师板书课题:5动物儿歌) 学生行为: 学生坐直身体,目光跟随老师的动作。 听到“动物儿歌”四个字时,眼中闪烁出好奇与兴奋的光芒。 全班齐声朗读课题:“5动物儿歌”。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准备好了吗?我们要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啦!”
学生:“准备好了!” 二、归类识字,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约25分钟) (一)初读课文,认读动物名称(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第54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儿歌,里面藏着许多小动物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首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来帮忙哦。” 巡视学生读书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读完课文的同学,可以试着读读蓝线里的认读字,提前和这些生字朋友打个招呼吧。” “现在,老师要来读课文了,请大家认真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你的读音是否正确。”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速适中,发音清晰。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课本,开始自由朗读儿歌。 遇到不认识的字,学生主动查看拼音,努力读准字音。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对照自己的朗读,检查是否有读错的地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听老师读,蜻蜓飞得低。”
学生(轻声跟读):“蜻蜓飞得低。” (二)初步发现形声字(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儿歌里的小动物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见面了。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阅读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语,如“蜻蜓、蝴蝶、蚂蚁”等。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发现了什么?”
小明:“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带有一个‘虫’字旁!” 教师:“非常好!你的观察很仔细。那大家再想一想,带有‘虫’字旁的字一般都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预设):“和昆虫有关系!”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没错,但是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哦。带有‘虫’字旁的字并不全是表示昆虫的,比如‘蚯蚓’、‘蝌蚪’、‘蜘蛛’就不是昆虫。只能说带有‘虫’字旁的字有的是古人眼中的虫,比如古人就把‘蛇’称之为‘大虫’。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些小动物名称,它们确实是昆虫或者与昆虫有关的小动物。” (三)深入探索形声字规律(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真棒,已经发现了这些小动物名字中的小秘密。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来探究一下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吧。” 讲解形声字概念:“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形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我们称之为声旁。比如‘蜻’字,左边的‘虫’是形旁,告诉我们这个字与昆虫有关;右边的‘青’是声旁,提示我们这个字的读音和‘青’相近。” 举例分析:“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比如‘蜓’、‘蚂’、‘蚁’,它们的形旁也都是‘虫’,而声旁分别是‘廷’、‘马’、‘义’,这些声旁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都很接近,这就是形声字的魅力所在。” 互动游戏:“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叫做‘找朋友’。老师会说出一些形声字的声旁,比如‘青’,你们就要快速说出带有这个声旁的形声字,并试着读出来,比如‘蜻’。”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形声字的概念。
积极参与互动游戏,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如“老师,带有‘青’声旁的还有‘清’、‘情’、‘请’,但它们是三点水、竖心旁和言字旁的,不是虫字旁。”教师适时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说明这些也是形声字,但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 (四)书写指导(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形声字,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在田字格中规范地书写‘间、网、池、欢’这四个字。” 示范书写:教师在黑板上或利用课件展示每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 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和书写错误。 学生行为: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书写示范,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结构。
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遇到问题时及时举手向老师请教。 三、拓展提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儿歌》,还认识了形声字这个汉字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力,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形声字,或者带有虫字旁的字,来编一首属于自己的动物儿歌吧!” 学生行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动物儿歌。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四、布置作业(约2分钟) 书写作业: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间、网、池、欢”四个字,每个字写三行。 阅读作业:回家后,请家长帮忙找一些关于小动物的科普文章或故事,读一读,了解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创作作业:尝试用形声字或带有虫字旁的字,编写一首简短的动物儿歌,明天和同学们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动物儿歌》的世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它们吗?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生字卡片或PPT上的生字) “请一位同学来当小老师,领读这些生字。”(学生举手,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被选中的学生上台领读生字,其他同学跟读。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老师,请你开始。” 学生小老师:“蜻,蜻蜓的蜻,跟我读……” 全体学生:“蜻,蜻蜓的蜻……” 二、精读儿歌,理解内容(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动物儿歌》,这次我们要细细地读,看看这些小动物们都在忙些什么。”(教师播放儿歌音频或自己范读)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儿歌中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随后,教师逐句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利用图片或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来说说,蜻蜓在做什么?” 学生:“蜻蜓半空展翅飞。” 教师:“非常好!那蝴蝶呢?” 学生:“蝴蝶花间捉迷藏。” 三、感受韵律,朗诵儿歌(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这首儿歌不仅内容有趣,读起来还朗朗上口,这是因为儿歌有它独特的韵律美。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教师再次范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读,注意模仿老师的停顿和语气。”(教师逐句带读) “现在,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儿歌的韵律感。”(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模仿老师的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自由朗读时,学生投入感情,尝试读出儿歌的韵律美。 四、创编儿歌,拓展思维(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除了儿歌里提到的小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又在做什么呢?现在,让我们发挥想象,也来编一首属于自己的动物儿歌吧!” “可以小组合作,每个人说一种小动物和它的活动,然后组合起来形成一首新的儿歌。”(教师提供一些小动物名称和活动提示) 学生行为: 学生小组合作,热烈讨论,积极发言。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编的儿歌。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一小组,请你们来分享你们的儿歌。” 小组代表:“青蛙荷叶上唱歌,蜜蜂花间采蜜忙……” 教师:“真棒!你们创编的儿歌既有创意又有趣味。” 五、拓展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动物儿歌》,还创编了自己的儿歌,真是太棒了!现在,老师想带大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动物世界,进一步了解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 “首先,我们要来玩一个‘动物猜猜看’的游戏。老师会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或习性,你们来猜猜看这是哪种动物,并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形声字或者带有动物偏旁的字来形容它。”(教师逐一描述动物特征,如“身披彩衣,尾巴长,林间跳跃本领强”,引导学生猜出“松鼠”并尝试用“鼠”字或其他相关形声字来描述。) “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展示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图片或短视频,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尝试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用上我们学过的词语或自己创造的句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图片或短视频,如“蜜蜂在花丛中勤劳地采蜜”,“大象用长鼻子帮助小树浇水”等。)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动物猜猜看”游戏,根据老师的描述猜测动物名称,并尝试用所学字词来形容。在观察图片或短视频时,学生认真观察,发挥想象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身披彩衣,尾巴长,林间跳跃本领强。猜猜我是谁?”
学生:“是松鼠!松鼠的‘鼠’字就是形声字,右边是‘鼠’的象形,左边是‘臼’表示读音。” 教师展示蜜蜂采蜜图片后:“大家看到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我看到了蜜蜂在花丛中勤劳地采蜜,它们飞来飞去,像是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 六、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加亲近了大自然和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为了巩固今天所学,并继续培养大家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老师给大家布置几项作业。” 书写作业: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蜻、蜓”等12个生字,每个字写两行,注意笔顺和结构。 阅读作业:阅读一本关于动物的绘本或故事书,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并尝试用上学过的形声字或动物偏旁的字。 创作作业: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创作一首新的动物儿歌,可以画一画你儿歌中的小动物,并配上文字说明。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内容,课后积极完成作业,期待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结束语: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感受美,用我们的笔去记录美。下节课,我们再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课外通过阅读、创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