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要下雨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要下雨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7 20: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三课《四个太阳》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是一篇富有科普性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描绘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时遇到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如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等,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下雨前的预兆。教材旨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认知能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同时,教材中蕴含的科普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窗口。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力尚待发展。通过《要下雨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会观察、思考和总结,逐步提升他们的科学认知能力。此外,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对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而有的学生则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收获。
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提到的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如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等,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这些现象。 通过分段朗读、角色扮演、分析自然现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如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在课后也能持续关注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行为: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还记得我们在这个单元里一起探索的夏天吗?我们欣赏了《古诗二首》中的夏日风光,感受了《荷叶圆圆》中的夏日乐趣。今天,老师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新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雨吧!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要下雨了》。” 板书课题: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课题“14 要下雨了”,并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提问引导:“从课题中,你们能直接知道已经下雨了吗?那‘要下雨了’这几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并回答之前学过的内容,表现出对新课的期待。 学生齐声朗读课题。 学生举手回答:“题目告诉我们雨还没下,但是快要下了。”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描述这场雨来之前的情景的呢?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 设置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教师行为: 范读课文:“现在,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认真听,注意老师的停顿和语气。” 学生自读:“听完老师的朗读,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指导标段:“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用铅笔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注意语音语调。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尝试读准字音。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在课文中标注自然段序号。 (二)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师行为: 带拼音词语:“接下来,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带有拼音的词语,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出示PPT或板书) 轻声词语:“注意这些词语中有轻声的字,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如“消息”、“潮湿”等) 多音字“空”:“‘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一声,表示天空的意思。请大家跟我读一遍这个句子。”(出示含有多音字“空”的句子)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带拼音的词语。 学生注意轻声字的发音,跟读轻声词语。 学生学习多音字“空”的读音,并尝试读句子。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教师行为: 学习“沉、潮、湿、消” 词语朗读:“我们先来看这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读看?”(指名学生读) 联系生活:“‘阴沉沉’的天气你们见过吗?谁能说说看是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图片辅助:“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上的天气就是‘阴沉沉’的。那么,‘潮湿’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用手感受一下,如果空气里有很多水分,我们就说空气很潮湿。”(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句子理解:“文中的‘消息’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指导学生找出并理解句子) 学习“腰、伸、搬” 形声字特点:“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偏旁部首来猜测它们的意思。谁来试试?” 动作理解:“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我们一起做做这几个动作:伸伸懒腰、搬动东西。”(教师示范,学生跟做) 词语积累:“谁能用这些字组成更多的词语呢?”(鼓励学生积累词汇) 学习“息、闷” 字源讲解:“‘息’字的本义是呼吸时进出的气,所以它有停止、休息的意思。而‘闷’字里面有个‘门’,像是被关在屋子里出不来的感觉,所以它有心情不舒畅的意思。”(结合字源,帮助学生理解字意) 词语积累:“请大家用这两个字再组几个词吧!”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词语,注意发音。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学生积极参与词语朗读,尝试准确发音。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阴沉沉”的天气感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潮湿”的概念,并通过触摸或想象空气中的水分来体会。 学生在课文中仔细查找并理解“消息”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学生跟随老师的动作示范,做出“伸伸懒腰”和“搬动东西”的动作,通过身体力行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用新学的生字组成更多的词语,丰富了词汇量。 学生认真聆听老师对“息”和“闷”两字的字源讲解,并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理解这些字的含义。 (四)再读全文,巩固生字 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许多生字和词语,请大家再次通读全文,注意把新学的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试着用我们刚才学习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课文中的场景。”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注意新学的生字和词语的发音和用法。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新学的词语来描述课文中的场景,如“天空阴沉沉的,空气很潮湿,让人感到闷得很。” 三、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并认识了许多生字和词语。为了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抄写并默写今天学习的7个生字,每个字写三遍,并组两个词。 朗读课文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观察今天的天气,用我们学过的词语(如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来描述一下,并尝试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并计划在课后完成。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观察今天的天气,并准备用新学的词语来描述和表达。 四、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外,你们还知道哪些下雨前的预兆吗?请大家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或者观察自然现象,明天我们一起来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或观察自然现象。他们期待着明天的分享时刻,准备将自己了解到的新知识分享给同学们。 设置意图: 通过布置作业和拓展提升环节,旨在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同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查找资料和观察自然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学习了许多生字和词语。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还记得多少。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词语,谁能准确地读出来并说说它的意思?”(展示PPT,包含上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如“阴沉沉”、“潮湿”、“消息”等。)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轮流朗读词语并尝试解释其意思。例如: 学生A:“阴沉沉,就是天空看起来很暗,好像要下雨的样子。”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那么,‘潮湿’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B:“潮湿就是空气里有很多水分,感觉湿湿的。” 设置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分段朗读,体会情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分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大家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首先,请第一组的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行为: 第一组学生轮流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朗读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C:“第一段讲了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时,感到天气很闷。” (二)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教师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来进行一次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小白兔、小燕子、小鱼和蚂蚁,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演他们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作为观众,注意观看并思考他们的表演是否符合课文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参与角色扮演,通过生动的表演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在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 师生示例对话: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如) 教师(对小燕子扮演者):“小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小燕子扮演者:“因为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三)分析自然现象,科学认知 教师行为: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知道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下雨前燕子会低飞、小鱼会游到水面上透气、蚂蚁会搬家吗?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行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查找的资料,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D:“我知道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水就飞不高了,所以燕子要飞得低一点才能捉到虫子。” 教师:“非常好!那么小鱼为什么会游到水面上透气呢?” 学生E:“因为下雨前气压低,水里的氧气会减少,小鱼需要游到水面上来呼吸更多的氧气。” 设置意图: 通过分段朗读、角色扮演和分析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认知能力。 三、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学会了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这些内容。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吗?”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发言,总结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F:“我学到了下雨前燕子会低飞、小鱼会游到水面上透气、蚂蚁会搬家,这些都是自然现象。” 教师:“很好!那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F:“我想知道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下雨前的预兆?” 教师:“这个问题很好,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探讨。” 设置意图: 通过总结归纳和提出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特别是关于课文理解和生字词运用的部分。 继续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你发现的下雨前的预兆,并尝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查找更多关于自然现象的资料,了解其他动物在天气变化时的行为特点,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拓展提升,激发探索 教师行为: “同学们,自然界中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除了我们课文中提到的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下雨前的预兆,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小小的探索家之旅,一起发现更多自然界的秘密。” 学生行为: 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坐直身子,准备聆听老师的讲解。 教师行为(继续引导):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蜘蛛网的变化。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下雨前蜘蛛会怎么做呢?” 学生行为(思考后回答): 学生G:“我听说过,下雨前蜘蛛会忙着收网,或者把网织得特别紧密,好像是为了防止雨水把网冲坏。” 教师:“非常棒的观察力!蜘蛛网的变化确实是下雨前的一个有趣预兆。那么,还有谁知道其他动物或植物在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吗?” 学生行为(积极发言): 学生H:“我知道,乌龟在下雨前会变得特别活跃,因为它们能感觉到空气中的湿度变化。” 学生I:“还有,有些植物在下雨前叶子会合拢,比如含羞草,但这不是直接因为天气变化,不过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教师总结: “同学们真是小小科学家,发现了这么多自然界的秘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份好奇心带回家,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拓展1:家庭小实验 教师行为: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天气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请大家准备一杯水和一根干净的筷子,观察并记录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阴天、雨天前),筷子插入水中后,水面附近是否有微小的气泡产生,以及气泡的数量和大小有何变化。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湿度和气压对水的影响。”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记录实验要求,表示会回家后积极完成实验,并期待分享自己的发现。 布置作业(结合实验): “除了完成课后练习题和继续观察天气变化外,请大家认真完成家庭小实验,并写下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同时,思考这些观察结果如何与今天学习的内容相联系,准备在下节课上与大家分享你的思考和发现。” 设置意图: 通过布置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分享活动做好准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