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上期末13-24课复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八上期末13-24课复习提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8 19: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3-24课复习提纲
13-24课“标志性”事件
1.人民军队创建的标志是南昌起义。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始的标志是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的召开。
4.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的召开。
5.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
6.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8.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0.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标志是中共七大的召开。
11.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日战争。
12.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13.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4.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5.直接导致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战役是渡江战役。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2)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2.根据地创建时间:1928年初。
3.地位: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意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被称为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最早的星星之火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www.21-cn-jy.com
第14课 红军长征
一、红军长征
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转折点——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
(2)内容:结束了错误的军事指挥,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意义: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路线:瑞金—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过草地—陕西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长征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积极乐观、不屈不饶、不怕牺牲。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
3.国民政府态度:不抵抗政策
4.结果:东北三省沦陷。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
3.目的:“逼蒋抗日”。
4.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谈判。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1教育网
2.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西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2014年12月13日为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4.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5.百团大战:1940年秋,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
模最大的战役。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
2.地点:延安。
3.主要内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意义: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
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战胜利(十四年抗战:1931——1945年;八年全民族抗战:1937——1945年)
1.胜利标志:1945年9月9日,日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2.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被日本占领了50年(1895年—1945年)。
3.意义:(1)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原因:(1)最主要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
(2)正义的战争; (3)英勇的作战; (4)国际援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9课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一、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
2.蒋介石目的:为内战赢得准备时间。
3.中共目的:争取和平、民主。
4.中共参加人员:毛泽东、周恩来。
5.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6.意义:表明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二、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军队)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秋——1949年初)
1.概况(时间顺序:辽沈、淮海、平津;位置由北到南:辽沈、平津、淮海)
战役名称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意义
备注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解放东北
战术“关门打狗”,首先攻占锦州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华东、中原解放军
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涉及碾庄、双堆集等地
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华北解放军
解放华北
北平和平解放
2.意义: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 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3.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中共英明的指挥;
3.英勇的作战;
4.国民党统治腐败,失去民心。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1927——1937年,十年内战;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4.1946——1949年,解放战争。
启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要推动国共再次合作。
第六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
(1)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影响。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受《马关条约》的影响。
(3)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4)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5)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饱受摧残、纷纷破产。
2.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1)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2)周学熙,与张謇齐名,人称“南张北周”;
(3)著名的实业家还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
2.交通:火车、轮船、汽车、飞机。
3.通讯:邮政、电报、电话。
4.社会风俗变化的关键时期是辛亥革命前后,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成为潮流。
第23课? 近代科技之星
1.詹天佑:设计并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3.侯德榜:被称为“世界制碱权威”,发明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生产“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24课?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1.魏源: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1cnjy.com
2.严复: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述《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21·cn·jy·com
3.洋务运动期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所新式学校。
4.维新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今北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5.清朝末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6.音乐成就
(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之后);
(2)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