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中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中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17:07:53

文档简介

【中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4·湖南)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人面鱼纹彩陶盆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2.(2024·湖南)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3.(2024·湖南)“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4.(2024·湖南)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图)。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  )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5.(2024·湖南)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2024·湖南)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7.(2024·湖南)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前说:“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据此判断,毛泽东此行的目的地是(  )
A.重庆 B.南京 C.西安 D.广州
8.(2024·湖南)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张謇的人物传记。下列所拟传记标题恰当的是(  )
A.“反清英雄第一人” B.革命先行者
C.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D.状元实业家
9.(2024·湖南)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  )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B.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0.(2024·湖南)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用电器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  )
单位:台/百户
年份 家用电器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2
彩电 17.21 59.04 89.79 116.56
A.家用电器迭代速度放缓 B.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网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
11.(2024·湖南)“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这些条款(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促进了经济特区建设 D.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
12.(2024·湖南)属于下图所示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钢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13.(2024·湖南)9世纪起,法兰克盛行庄园制。农奴须自带工具无偿耕种领主自营地,一般每周3天,农忙时增加,农奴还得向领主献纳贡物和缴纳捐税。这反映了法兰克的庄园(  )
A.采用罗马奴隶制进行生产 B.存在领主对农奴的剥削
C.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 D.通过劳动惩罚违法行为
14.(2024·湖南)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思维导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  )
A.《资本论》的问世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国际欧》的创作 D.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5.(2024·湖南)環矣作家阿斯特丽德 林格伦在194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反攻总算来了!盟军在飞机的支援下在法国的西北部登陆。成千只运兵船和成千架飞机今天消晨穿过英吉利海峡。”日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凡尔登战役 B.敦刻尔克大撒退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6.(2024·湖南)1995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绿皮书》指出:“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60%时,使用统一货币就十分必要。”据此推断,欧元的产生(  )
A.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B.象征着欧洲联合成一个国家
C.标志着欧洲联盟的诞生 D.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
17.(2024·湖南)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从整体上表现其神韵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代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2)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
(3)材料三 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18.(2024·湖南)湖湘大地是一方红色热土,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77年(出生) 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胥俱)
1898年(21岁) 经常阅读《湘报》(该报广泛宣传组新变法思想),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白居
1911年(34岁) 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阿盟会
1919年(42岁) 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927年(50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又
1934年(57岁) 参加长征
1937年(60岁) 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1949年(72岁) 出席开国大典
1954年(77岁) 以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8年(91岁) 在北京逝世
——根据《徐特立年谱》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所体现的思想变化。
(2)结合材料中徐特立参与的历史事件,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性。
(3)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述。请分析使徐特立教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
19.(2024·湖南)某历史社团组织开展“探寻农业密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活动一【农业与科技】
同学们查阅白寿弈主编的《中国通史 第三卷》,整理了如下信息:
《夏小正》记载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
我国有“医食同源”之说,姜和桂既是调味品,也是社风除寒的药品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写出两例秦汉至明清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
(2)活动二【农业与世界】
同学们了解世界主要农作物的传播情况。做了如下记录:
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
(3)活动三【农业与未来】
同学们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对此展开了讨论:
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20.(2024·湖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思想的;既是一国的,也是多国的;既是解放的,也是压迫的;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
——摘编自[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17-19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2)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彩陶盆”可知,该文物说明当时的半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B符合题意;
种植技术是农业方面与题意无关,题干反映的是半坡人掌握彩陶制作技术,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制陶技术不是凿井技术,排除C;
纺织技术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了半坡人掌握了彩陶制作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居民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可知,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符合题意;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西晋建立以前,排除B;
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可知,题干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C符合题意;
开展贸易与题干“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不符,排除A;
获取财富与题干“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不符,排除B;
增长见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郡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制度分别是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
民族政策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
科技成就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使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北京条约》,排除B;
甲午战败后清王朝签订了《马关条约》,排除C;
1901年清王朝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胡适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说明两者都希望普及白话文,C符合题意;
保留旧文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
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蒋介石自己的困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A符合题意;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排除B;
西安是国民党政府陪都,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排除C;
广州是国民政府陪都,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张謇开始创办实业;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张春兴办的企业也步入鼎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规模侵入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时期结束,张謇创办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D符合题意;
“反清英雄第一人”指的是洪秀全,排除A;
革命先行者指的是孙中山,排除B;
中国近代铁路之父是詹天佑,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共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精神,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A符合题意;
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是在1961年,排除B;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
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用电器数量统计表》”可知,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家用电器数量不断增长,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符合题意;
题干体现的是家用电器迭代速度增快,排除A;
题干未涉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排除C;
题干未涉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表格信息,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开辟了重要途径,并且这一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央和特别行政区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的高度自治权,D符合题意;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A;
香港是使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B;
香港不是经济特区,是特别行政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国两制”和香港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古巴比伦,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是《汉谟拉比法典》,A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文明成果,排除B;
《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帝国的文明成果,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联合文明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农奴须自带工具无偿耕种领主自营地,一般每周3天,农忙时增加,农奴还得向领主献纳贡物和缴纳捐税"可知,材料反映了法兰克的庄园存在领主对农奴的剥削,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采用罗马奴隶制进行生产,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通过劳动惩罚违法行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反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不是《资本论》的问世,排除A;
《国际歌》的创作是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与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无关,排除C;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了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诺曼底登陆,C符合题意;
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排除A;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40年,排除B;
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二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D符合题意;
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排除A;
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但欧盟并没有成为一个国家,排除B;
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但欧洲联盟的诞生是1993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难度设置,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1)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②而儒家则倡导”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不强求一致,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①昭君出塞: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维护边疆稳定,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尚“和“精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尚“和“的精神。③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将公主嫁给吐蕃王子,以巩固两国友好关系展现和平友好的尚"和“精神。
(3)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②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③它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④尚“和“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践行尚”和“精神,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全方位外交;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庄子……主张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可知,道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是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是君子和而不同。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有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本题考查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二、材料三“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世界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和分歧,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等。
故答案为:
(1)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②而儒家则倡导“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不强求一致,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①昭君出塞: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维护边疆稳定,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尚“和”精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尚“和”的精神。③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将公主嫁给吐蕃王子,以巩固两国友好关系展现和平友好的尚"和”精神。
(3)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②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③它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④尚“和“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践行尚”和“精神,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朝的民族关系、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3)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教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点】戊戌变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徐特立思想的转变。根据材料“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自居、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同盟会”结合所学知识,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领导了辛亥革命,因此,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根据材料"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可知,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根据材料"1927年(50岁)、1949年(72岁)"可知,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任选2点即可)
(3)本题考查徐特立救国思想转变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教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故答案为:
(1)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3)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教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徐特立思想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对相关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用于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9.【答案】(1)①【影响】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
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科技成果】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农业与古代科技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夏小正》记载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有‘医食同源’之说,姜和桂既是调味品,也是祛风除寒的药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本题考查农作物传播的特点。根据题干“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可知,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本题考查对世界性粮食问题的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如: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故答案为:
(1)影响: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成果: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农业与古代科技、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世界性粮食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0.【答案】(1)在17至 19 世纪,有两个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分别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2)我选择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性与创造性方面进行阐述。
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破坏性与创造性,
创造性:①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两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②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③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也随之提高。
破坏性: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重当地贫困和灾难。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加剧了印度的贫困和落后。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和枯竭。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③扩大了发达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往往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不平等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创造性的贡献,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思想的;既是一国的,也是多国的;既是解放的,也是压迫的;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1688年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775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789年,法国通过大革命的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面临内忧外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17-19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要求,要围绕资本主义发展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可选取的角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政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观点为:革命和改革的方式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论述时,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展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综上所述,英国与日本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在17至 19 世纪,有两个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分别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2)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破坏性与创造性,
创造性:①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两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②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③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也随之提高。
破坏性: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重当地贫困和灾难。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加剧了印度的贫困和落后。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和枯竭。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③扩大了发达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往往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不平等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创造性的贡献,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明确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分析、归纳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 / 1【中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4·湖南)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人面鱼纹彩陶盆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彩陶盆”可知,该文物说明当时的半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B符合题意;
种植技术是农业方面与题意无关,题干反映的是半坡人掌握彩陶制作技术,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制陶技术不是凿井技术,排除C;
纺织技术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了半坡人掌握了彩陶制作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居民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湖南)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可知,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符合题意;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西晋建立以前,排除B;
西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湖南)“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可知,题干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C符合题意;
开展贸易与题干“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不符,排除A;
获取财富与题干“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不符,排除B;
增长见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4·湖南)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图)。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  )
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郡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制度分别是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
民族政策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
科技成就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湖南)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使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北京条约》,排除B;
甲午战败后清王朝签订了《马关条约》,排除C;
1901年清王朝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湖南)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胡适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说明两者都希望普及白话文,C符合题意;
保留旧文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
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湖南)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前说:“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据此判断,毛泽东此行的目的地是(  )
A.重庆 B.南京 C.西安 D.广州
【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蒋介石自己的困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A符合题意;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排除B;
西安是国民党政府陪都,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排除C;
广州是国民政府陪都,1945年8月,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湖南)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张謇的人物传记。下列所拟传记标题恰当的是(  )
A.“反清英雄第一人” B.革命先行者
C.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D.状元实业家
【答案】D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张謇开始创办实业;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张春兴办的企业也步入鼎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规模侵入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时期结束,张謇创办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D符合题意;
“反清英雄第一人”指的是洪秀全,排除A;
革命先行者指的是孙中山,排除B;
中国近代铁路之父是詹天佑,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4·湖南)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  )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B.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共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精神,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A符合题意;
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是在1961年,排除B;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
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湖南)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用电器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  )
单位:台/百户
年份 家用电器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2
彩电 17.21 59.04 89.79 116.56
A.家用电器迭代速度放缓 B.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网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用电器数量统计表》”可知,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家用电器数量不断增长,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符合题意;
题干体现的是家用电器迭代速度增快,排除A;
题干未涉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排除C;
题干未涉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表格信息,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湖南)“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这些条款(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促进了经济特区建设 D.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开辟了重要途径,并且这一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央和特别行政区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的高度自治权,D符合题意;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A;
香港是使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B;
香港不是经济特区,是特别行政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国两制”和香港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湖南)属于下图所示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钢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古巴比伦,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是《汉谟拉比法典》,A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文明成果,排除B;
《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帝国的文明成果,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联合文明即可作答。
13.(2024·湖南)9世纪起,法兰克盛行庄园制。农奴须自带工具无偿耕种领主自营地,一般每周3天,农忙时增加,农奴还得向领主献纳贡物和缴纳捐税。这反映了法兰克的庄园(  )
A.采用罗马奴隶制进行生产 B.存在领主对农奴的剥削
C.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 D.通过劳动惩罚违法行为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农奴须自带工具无偿耕种领主自营地,一般每周3天,农忙时增加,农奴还得向领主献纳贡物和缴纳捐税"可知,材料反映了法兰克的庄园存在领主对农奴的剥削,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采用罗马奴隶制进行生产,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通过劳动惩罚违法行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湖南)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思维导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  )
A.《资本论》的问世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国际欧》的创作 D.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反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不是《资本论》的问世,排除A;
《国际歌》的创作是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与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无关,排除C;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湖南)環矣作家阿斯特丽德 林格伦在194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反攻总算来了!盟军在飞机的支援下在法国的西北部登陆。成千只运兵船和成千架飞机今天消晨穿过英吉利海峡。”日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凡尔登战役 B.敦刻尔克大撒退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了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诺曼底登陆,C符合题意;
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排除A;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40年,排除B;
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二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湖南)1995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绿皮书》指出:“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60%时,使用统一货币就十分必要。”据此推断,欧元的产生(  )
A.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B.象征着欧洲联合成一个国家
C.标志着欧洲联盟的诞生 D.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D符合题意;
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排除A;
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但欧盟并没有成为一个国家,排除B;
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但欧洲联盟的诞生是1993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难度设置,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4·湖南)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从整体上表现其神韵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代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2)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
(3)材料三 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1)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②而儒家则倡导”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不强求一致,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①昭君出塞: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维护边疆稳定,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尚“和“精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尚“和“的精神。③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将公主嫁给吐蕃王子,以巩固两国友好关系展现和平友好的尚"和“精神。
(3)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②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③它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④尚“和“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践行尚”和“精神,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全方位外交;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庄子……主张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可知,道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是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是君子和而不同。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有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本题考查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二、材料三“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世界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和分歧,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等。
故答案为:
(1)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②而儒家则倡导“和而不同”,即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不强求一致,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①昭君出塞: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维护边疆稳定,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尚“和”精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尚“和”的精神。③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将公主嫁给吐蕃王子,以巩固两国友好关系展现和平友好的尚"和”精神。
(3)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②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③它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④尚“和“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践行尚”和“精神,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朝的民族关系、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2024·湖南)湖湘大地是一方红色热土,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77年(出生) 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胥俱)
1898年(21岁) 经常阅读《湘报》(该报广泛宣传组新变法思想),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白居
1911年(34岁) 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阿盟会
1919年(42岁) 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927年(50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又
1934年(57岁) 参加长征
1937年(60岁) 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1949年(72岁) 出席开国大典
1954年(77岁) 以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8年(91岁) 在北京逝世
——根据《徐特立年谱》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所体现的思想变化。
(2)结合材料中徐特立参与的历史事件,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性。
(3)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述。请分析使徐特立教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
【答案】(1)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3)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教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点】戊戌变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徐特立思想的转变。根据材料“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自居、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同盟会”结合所学知识,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领导了辛亥革命,因此,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根据材料"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可知,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根据材料"1927年(50岁)、1949年(72岁)"可知,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任选2点即可)
(3)本题考查徐特立救国思想转变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教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故答案为:
(1)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3)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教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徐特立思想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对相关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用于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9.(2024·湖南)某历史社团组织开展“探寻农业密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活动一【农业与科技】
同学们查阅白寿弈主编的《中国通史 第三卷》,整理了如下信息:
《夏小正》记载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
我国有“医食同源”之说,姜和桂既是调味品,也是社风除寒的药品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写出两例秦汉至明清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
(2)活动二【农业与世界】
同学们了解世界主要农作物的传播情况。做了如下记录:
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
(3)活动三【农业与未来】
同学们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对此展开了讨论:
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①【影响】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
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科技成果】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农业与古代科技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夏小正》记载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有‘医食同源’之说,姜和桂既是调味品,也是祛风除寒的药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本题考查农作物传播的特点。根据题干“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可知,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本题考查对世界性粮食问题的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如: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故答案为:
(1)影响: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成果: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农业与古代科技、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世界性粮食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0.(2024·湖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思想的;既是一国的,也是多国的;既是解放的,也是压迫的;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
——摘编自[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17-19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2)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
【答案】(1)在17至 19 世纪,有两个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分别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2)我选择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性与创造性方面进行阐述。
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破坏性与创造性,
创造性:①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两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②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③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也随之提高。
破坏性: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重当地贫困和灾难。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加剧了印度的贫困和落后。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和枯竭。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③扩大了发达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往往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不平等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创造性的贡献,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思想的;既是一国的,也是多国的;既是解放的,也是压迫的;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1688年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775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789年,法国通过大革命的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面临内忧外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17-19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要求,要围绕资本主义发展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可选取的角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政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观点为:革命和改革的方式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论述时,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展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综上所述,英国与日本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在17至 19 世纪,有两个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分别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2)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破坏性与创造性,
创造性:①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两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②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③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也随之提高。
破坏性: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重当地贫困和灾难。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加剧了印度的贫困和落后。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和枯竭。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③扩大了发达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往往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不平等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创造性的贡献,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明确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分析、归纳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