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作答)
1.(2024·昌吉模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 )
A.《老子》 B.《孟子》 C.《论语》 D.《韩非子》
2.(2024·昌吉模拟)“大一统的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材料中“思想一统”在西汉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文字狱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2024·昌吉模拟)《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材料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八股取士
4.(2024·昌吉模拟)“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以下观点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是( )
A.清朝时期所实行的“限制贸易政策”是指“海禁政策”
B.限制贸易政策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完全断绝
C.实行“限制贸易政策”是拉大中国与世界距离的唯一原因
D.客观地指出了“限制贸易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5.(2024·昌吉模拟)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表现为“三新”,即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治国方案新是指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B.治国方案新是指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C.担负任务新是由于肩负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重任
D.失败原因新是由于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6.(2024·昌吉模拟)电影《长津湖》讲述的是70多年前,战士们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打出了军威国威。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7.(2024·昌吉模拟)《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
8.(2024·昌吉模拟)苏联解体后,有人忧虑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提出要靠经济和发展解决生存问题。为此,我国(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2024·昌吉模拟)“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有不互相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
A.不结盟运动 B.“求同存异”方针
C.反对霸权主义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0.(2024·昌吉模拟)以下选项中被称之为俄国近代化的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维新变法
C.明治维新 D.彼得一世改革
11.(2024·昌吉模拟)以下选项中最适合填入右图A处的是( )
A.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 D.南北战争
12.(2024·昌吉模拟)小明同学需要撰写一篇历史论文,上网检索自傲,输入的关键词分别是: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由此判断他的选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的改革 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3.(2024·昌吉模拟)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的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 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再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市场需求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4.(2024·昌吉模拟)右图出自冷战时期苏联著名的杂志《鳄鱼》,手风琴上的文字为“OOH”,即“联合国”简称。据此推测,漫画反映了( )
A.美国与西方国家为谋利而互相倾轧
B.美国通过压榨北约盟国来扩充军备
C.西方国家受到了美国的操控和支配
D.美国通过经济实力驱使北约成员国
15.(2024·昌吉模拟)1961年通过的《苏共纲领》指出:在共产主义建设中,必须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转变 D.准备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11分,第19小题12分,共45分)
16.(2024·昌吉模拟)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说法能支撑这一观点的请在题后括号填“T”,与该观点无关的请填“F“。
(1)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中,中央政权始终对新疆地区行使着管辖权。例如:123年,东汉设置西域长史府。
(2)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通道,还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通道。
(3)《福乐智慧》是喀喇汗王朝时期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其中“要仁爱为怀,保护人民“优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4)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17.(2024·昌吉模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是一代代仁人志士的责任担当。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上下求索】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暗夜曙光】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开拓新途】
材料三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中心”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最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张弛等《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农村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勇毅前行】
材料四 以下为“1944年部分抗日根据地攻势作战统计表”。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农村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队。
抗日根据地名称 作战次数 歼灭日伪军 攻克、逼退日伪军据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400余次 4.1万余人 1785处
山东抗日根据地 3514次 5.9万余人 1265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中国社会为“重建文化自信”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对“国家建构”认识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如何开创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当国家遇到困境与挑战时,我们要具备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18.(2024·昌吉模拟)战争苦难思和平,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
——摘自义务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世界各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和英勇奋战,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摘自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此,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 ——摘自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材料一中1914年这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战争以哪一方的胜利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确立的新的世界格局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于哪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何影响?
(3)你是否同意“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9.(2024·昌吉模拟)习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成为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它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请回顾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充完整表格中A B C横线处的内容。并结合表格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2)围绕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以“动力与交通”为主题,自拟观点,进行阐述或者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可知其体现了主张严刑峻法,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最可能出自于《韩非子》,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论语》和《孟子》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强调的是仁爱思想,《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强调的是无为而治,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引文主旨的准确理解,然后对《老子》《孟子》《论语》《韩非子》的思想流派及主张有准确认识,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大一统”“思想一统”"西汉"及所学可得出,西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思想上的大一统达到政治上的大一统,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焚书坑儒、文字狱分别为秦朝、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西汉时期思想上的一统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 ”及所学可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度,是我国最早定期举行考试选择官吏的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察举制为汉朝自上而上举荐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由中正官依据家世等品评,八股取士是明朝的选官制度,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八股取士等制度的准确认识,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4.【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 ”“ 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和机遇 ”“ 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可知,材料主要是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带来影响的阐释,D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当时清朝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而非“完全断绝”,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拉大中国与世界的原因之一 ,而非“唯一原因”,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题干史料信息判断出材料中的贸易政策为闭关锁国政策,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太平天国运动”“ 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 ”及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治国方案新指的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这些新特点出现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史实的准确分析,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长津湖”“70多年前”“打出了军威国威”及所学可判断出该战争发生在抗美援朝,“ 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打出了军威国威。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体现了抗美援朝的精神,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D符合题意;
红船精神形成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1936年,抗战精神形成于1931—1945年,均不合“70多年前”,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长津湖”及其与之相关的战争的准确判断,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可知,其强调人民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符合题意;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的民主含义的准确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邓小平提出要靠经济和发展解决生存问题 ”可知,邓小平强调要发展经济,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与经济发展不合,B不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解决生存问题,而非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邓小平所提内容的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和而不同”可得出,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它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独立自主等思想均与“和而不同”不合,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和而不同”的准确认识,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0.【答案】D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解答】依据已学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D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改革,维新变法为近代中国的变法运动,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俄国近代化”,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11.【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图示中的“美国独立”“罗斯福新政”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与美国相关,再据“奴隶制度”及所学可知,A处应该与美国南北战争相关,在美国南方发展种植园经济,力图扩展奴隶制,而北方完成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两种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最终引发美国内战,D符合题意;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苏联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图示,判断出为美国,然后再据“奴隶制”,联系美国历史,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2.【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及所学可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诞生,称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思想,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综合可得出历史论文的选题为社会主义运动,A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俄国改革、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均与“ 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无关,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 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进行分析归纳,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3.【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的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 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再英国发端 ”可知,材料旨在说明市场的需求是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
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人们需求与工业革命发生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过于盲目追求,A不合题意;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但与材料主旨无关,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西方世界,而非世界,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与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市场需求与工业革命发生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4.【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解答】依据漫画“冷战时期”“”US(美利坚合众国)”“OOH”“联合国”等信息可得出,美国在操控和支配着象征着手风琴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C符合题意;
漫画所反映的主旨为美国操控着西方国家,而非是互相倾轧、扩充军备、驱使北约成员国,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漫画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需要对漫画进行准确的分析,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冷战,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5.【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可知,苏联当时已经意识到斯大林体制存在的不足,要进行相应的改变,B符合题意;
苏联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没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商品货币关系并不等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主旨为经济方面,而非政治倾向,且苏联改革并没有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熟悉,然后依据材料“必须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等信息,并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6.【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解答】(1)依据已学可知, 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中,中央政权始终对新疆地区行使着管辖权 ,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东汉时期,先是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123年设立西域长史府,替代西域都护府,直到东汉末年,故题目说法正确。
(2)依据已学可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它还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历史上,许多文化、艺术、宗教等等都在这个历史悠久的通道上得以传播和交流,而非“文化通道”,故题目说法错误。
(3)依据已学可知,《福乐智慧》是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1069~1070年创作的民族文学,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提出“要仁爱为怀,保护人民""优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信义是处事为人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题目说法正确。
(4)依据已学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故题目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古代中国关系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17.【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有学习西方转变为学习俄国。
(3)“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画,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拖住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利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抗战,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开拓进取,用于创新,奋勇拼搏。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敌后战场的抗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解答】(1)依据材料一“ 从晚清开始 ”及所学可知,近代前期在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为了“重建文化自信心”,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进行的探索活动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依据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 …… 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对“国家建构”认识的变化是由学习西方转变为学习俄国。
(3)依据材料三“中国革命中的‘农村中心’思想,…… 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及所学可知,“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
(4)依据材料四内容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是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拖住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抗战,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解题时需要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当国家遇到困境与挑战时,我们要具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勇拼搏的责任与担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二是运用近代化探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18.【答案】(1)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胜利方:协约国;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时间:1942年;
影响: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等。
(3)示例一:不同意
理由:1955年,随着“华约”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双方长期的敌视和对峙,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越南发动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等。(3分)
示例二:同意
理由:冷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之外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努力寻求发展,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西欧一体化进程加速,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事件:十月革命;主要贡献: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解答】(1)依据题干中“ 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 ”及所学可知,该战争为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导火线为萨拉热窝事件,战争以协约国一方面的胜利而结束,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依据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及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等。
(3)解题时需要先答出同意或者不同意观点,然后再论述,如同意可以从可以从冷战避免大规模热战发生、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如不同意可以从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敌对、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史料inxi,联系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相关内容去分析归纳。
19.【答案】(1)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问题: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观点:动力来源的革新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出现了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产生,交通运输的速度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也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蒸汽机、内燃机等新动力来源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解答】(1)依据题干中“三次科技革命”及所学可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依据图示可以设计的问题为:科技发展对对人类的影响?或者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说明了什么?等等。
(2)解题时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围绕三次科技革革命的成就、以“动力与交通”为主题、自拟观点;其次阅读图示,按照要求归纳观点——公里来源的革新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再次结合三次革命的成就,然后进行论述,最后点明主题,做到史论结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运用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去分析,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需要先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其次观点归纳,进行论述,最后总结。
1 /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作答)
1.(2024·昌吉模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 )
A.《老子》 B.《孟子》 C.《论语》 D.《韩非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可知其体现了主张严刑峻法,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最可能出自于《韩非子》,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论语》和《孟子》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强调的是仁爱思想,《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强调的是无为而治,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引文主旨的准确理解,然后对《老子》《孟子》《论语》《韩非子》的思想流派及主张有准确认识,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2.(2024·昌吉模拟)“大一统的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材料中“思想一统”在西汉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文字狱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大一统”“思想一统”"西汉"及所学可得出,西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思想上的大一统达到政治上的大一统,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焚书坑儒、文字狱分别为秦朝、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西汉时期思想上的一统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2024·昌吉模拟)《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材料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八股取士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 ”及所学可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度,是我国最早定期举行考试选择官吏的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察举制为汉朝自上而上举荐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由中正官依据家世等品评,八股取士是明朝的选官制度,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八股取士等制度的准确认识,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4.(2024·昌吉模拟)“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以下观点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是( )
A.清朝时期所实行的“限制贸易政策”是指“海禁政策”
B.限制贸易政策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完全断绝
C.实行“限制贸易政策”是拉大中国与世界距离的唯一原因
D.客观地指出了“限制贸易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 ”“ 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和机遇 ”“ 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可知,材料主要是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带来影响的阐释,D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当时清朝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而非“完全断绝”,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拉大中国与世界的原因之一 ,而非“唯一原因”,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题干史料信息判断出材料中的贸易政策为闭关锁国政策,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5.(2024·昌吉模拟)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表现为“三新”,即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治国方案新是指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B.治国方案新是指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C.担负任务新是由于肩负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重任
D.失败原因新是由于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太平天国运动”“ 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 ”及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治国方案新指的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这些新特点出现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史实的准确分析,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6.(2024·昌吉模拟)电影《长津湖》讲述的是70多年前,战士们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打出了军威国威。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长津湖”“70多年前”“打出了军威国威”及所学可判断出该战争发生在抗美援朝,“ 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打出了军威国威。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体现了抗美援朝的精神,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D符合题意;
红船精神形成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1936年,抗战精神形成于1931—1945年,均不合“70多年前”,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长津湖”及其与之相关的战争的准确判断,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7.(2024·昌吉模拟)《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可知,其强调人民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符合题意;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的民主含义的准确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8.(2024·昌吉模拟)苏联解体后,有人忧虑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提出要靠经济和发展解决生存问题。为此,我国(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邓小平提出要靠经济和发展解决生存问题 ”可知,邓小平强调要发展经济,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与经济发展不合,B不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解决生存问题,而非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邓小平所提内容的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9.(2024·昌吉模拟)“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有不互相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
A.不结盟运动 B.“求同存异”方针
C.反对霸权主义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和而不同”可得出,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它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独立自主等思想均与“和而不同”不合,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和而不同”的准确认识,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0.(2024·昌吉模拟)以下选项中被称之为俄国近代化的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维新变法
C.明治维新 D.彼得一世改革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解答】依据已学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D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改革,维新变法为近代中国的变法运动,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俄国近代化”,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11.(2024·昌吉模拟)以下选项中最适合填入右图A处的是( )
A.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 D.南北战争
【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图示中的“美国独立”“罗斯福新政”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与美国相关,再据“奴隶制度”及所学可知,A处应该与美国南北战争相关,在美国南方发展种植园经济,力图扩展奴隶制,而北方完成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两种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最终引发美国内战,D符合题意;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苏联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图示,判断出为美国,然后再据“奴隶制”,联系美国历史,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2.(2024·昌吉模拟)小明同学需要撰写一篇历史论文,上网检索自傲,输入的关键词分别是: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由此判断他的选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的改革 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及所学可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诞生,称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思想,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综合可得出历史论文的选题为社会主义运动,A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俄国改革、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均与“ 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无关,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 马克思、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进行分析归纳,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3.(2024·昌吉模拟)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的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 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再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市场需求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的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 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再英国发端 ”可知,材料旨在说明市场的需求是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
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人们需求与工业革命发生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过于盲目追求,A不合题意;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但与材料主旨无关,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西方世界,而非世界,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与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市场需求与工业革命发生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4.(2024·昌吉模拟)右图出自冷战时期苏联著名的杂志《鳄鱼》,手风琴上的文字为“OOH”,即“联合国”简称。据此推测,漫画反映了( )
A.美国与西方国家为谋利而互相倾轧
B.美国通过压榨北约盟国来扩充军备
C.西方国家受到了美国的操控和支配
D.美国通过经济实力驱使北约成员国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解答】依据漫画“冷战时期”“”US(美利坚合众国)”“OOH”“联合国”等信息可得出,美国在操控和支配着象征着手风琴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C符合题意;
漫画所反映的主旨为美国操控着西方国家,而非是互相倾轧、扩充军备、驱使北约成员国,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漫画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需要对漫画进行准确的分析,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冷战,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5.(2024·昌吉模拟)1961年通过的《苏共纲领》指出:在共产主义建设中,必须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转变 D.准备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解答】依据题干中“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可知,苏联当时已经意识到斯大林体制存在的不足,要进行相应的改变,B符合题意;
苏联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没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商品货币关系并不等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主旨为经济方面,而非政治倾向,且苏联改革并没有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熟悉,然后依据材料“必须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等信息,并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11分,第19小题12分,共45分)
16.(2024·昌吉模拟)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说法能支撑这一观点的请在题后括号填“T”,与该观点无关的请填“F“。
(1)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中,中央政权始终对新疆地区行使着管辖权。例如:123年,东汉设置西域长史府。
(2)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通道,还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通道。
(3)《福乐智慧》是喀喇汗王朝时期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其中“要仁爱为怀,保护人民“优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4)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解答】(1)依据已学可知, 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中,中央政权始终对新疆地区行使着管辖权 ,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东汉时期,先是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123年设立西域长史府,替代西域都护府,直到东汉末年,故题目说法正确。
(2)依据已学可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它还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历史上,许多文化、艺术、宗教等等都在这个历史悠久的通道上得以传播和交流,而非“文化通道”,故题目说法错误。
(3)依据已学可知,《福乐智慧》是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1069~1070年创作的民族文学,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提出“要仁爱为怀,保护人民""优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信义是处事为人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题目说法正确。
(4)依据已学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故题目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古代中国关系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17.(2024·昌吉模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是一代代仁人志士的责任担当。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上下求索】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暗夜曙光】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开拓新途】
材料三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中心”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最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张弛等《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农村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勇毅前行】
材料四 以下为“1944年部分抗日根据地攻势作战统计表”。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农村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队。
抗日根据地名称 作战次数 歼灭日伪军 攻克、逼退日伪军据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400余次 4.1万余人 1785处
山东抗日根据地 3514次 5.9万余人 1265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中国社会为“重建文化自信”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对“国家建构”认识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如何开创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当国家遇到困境与挑战时,我们要具备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有学习西方转变为学习俄国。
(3)“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画,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拖住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利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抗战,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开拓进取,用于创新,奋勇拼搏。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敌后战场的抗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解答】(1)依据材料一“ 从晚清开始 ”及所学可知,近代前期在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为了“重建文化自信心”,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进行的探索活动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依据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 …… 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对“国家建构”认识的变化是由学习西方转变为学习俄国。
(3)依据材料三“中国革命中的‘农村中心’思想,…… 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及所学可知,“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成果。
(4)依据材料四内容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是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拖住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抗战,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解题时需要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当国家遇到困境与挑战时,我们要具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勇拼搏的责任与担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二是运用近代化探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18.(2024·昌吉模拟)战争苦难思和平,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
——摘自义务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世界各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和英勇奋战,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摘自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此,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 ——摘自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材料一中1914年这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战争以哪一方的胜利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确立的新的世界格局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于哪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何影响?
(3)你是否同意“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胜利方:协约国;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时间:1942年;
影响: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等。
(3)示例一:不同意
理由:1955年,随着“华约”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双方长期的敌视和对峙,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越南发动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等。(3分)
示例二:同意
理由:冷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之外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努力寻求发展,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西欧一体化进程加速,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事件:十月革命;主要贡献: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解答】(1)依据题干中“ 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 ”及所学可知,该战争为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导火线为萨拉热窝事件,战争以协约国一方面的胜利而结束,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依据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及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等。
(3)解题时需要先答出同意或者不同意观点,然后再论述,如同意可以从可以从冷战避免大规模热战发生、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如不同意可以从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敌对、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史料inxi,联系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相关内容去分析归纳。
19.(2024·昌吉模拟)习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成为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它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请回顾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充完整表格中A B C横线处的内容。并结合表格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2)围绕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以“动力与交通”为主题,自拟观点,进行阐述或者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答案】(1)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问题: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观点:动力来源的革新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出现了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产生,交通运输的速度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也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蒸汽机、内燃机等新动力来源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解答】(1)依据题干中“三次科技革命”及所学可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依据图示可以设计的问题为:科技发展对对人类的影响?或者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说明了什么?等等。
(2)解题时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围绕三次科技革革命的成就、以“动力与交通”为主题、自拟观点;其次阅读图示,按照要求归纳观点——公里来源的革新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再次结合三次革命的成就,然后进行论述,最后点明主题,做到史论结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运用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去分析,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需要先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其次观点归纳,进行论述,最后总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