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8 08: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道教:东汉末年产生,以道家学
术为理论基础,综合神仙
方术,是以道为最高信仰
的中国本土宗教。
1.儒学发展历程:
1)武帝时期:
2)魏至北朝:
3)隋朝时期:
4)唐朝时期:
正统 繁盛
吸收佛、道——新的发展 贵儒
提出“三教合归儒”
前期,三教并行
中后期,正统地位受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2.道教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
2)魏至北朝:
3)唐朝时期:
兴起
受儒学影响,尊道在民间广为传播
“三教并行” 受尊崇
3.佛教发展历程:
2)魏至北朝:
1)两汉之际:
3)唐朝时期:
4)武周时期:
传入
吸收儒学,渐趋本土化,盛行;
三教并行
推崇 禅宗


重点探究:佛、道为什么盛行?儒学为什么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统治阶级的扶持;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国外高僧来华传教,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传统儒学的弊病;
重点总结: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1.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4.佛教遭遇挫折:
2)表现:
1)原因:
3)唐朝:
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生产和政府收入
南朝范缜《神灭论》;北魏、北周、唐朝几度灭佛
遭受损失,未从根本上遏制
佛 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
范 缜:(南朝):无神论,人精神与肉体是统一的
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
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 不怜
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
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
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1)广修寺庙,逃避赋税,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2)人口减少,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统治危机。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峰。
二、文学艺术
1.文 学:
2)东晋时:
1)东汉末:
3)南北朝:
4)唐朝时:
建安文学——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
田园诗——陶渊明
骈文、民歌
唐诗——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知识拓展: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是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 等。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曹丕《燕歌行》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2.盛唐诗歌:
1.初唐诗歌:
3.中唐诗歌:
4.晚唐诗歌:
处于隋朝余光返照中。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辈出。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盛唐诗歌标志。
国家衰落,诗坛不景气。白居易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 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
李商隐、杜牧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重点探究: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2)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社会弊端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骈文
民歌
唐朝 初唐
盛唐 边塞诗
山水诗
“诗仙”
“诗圣”
中唐
晚唐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孟浩然《春晓》 王维《终南别业》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2.书法:
2)魏北时:
1)东汉末:
3)东晋时:
4)隋唐时:
成为一种艺术
书体完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王羲之:“书圣”
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特 点:
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神策军碑》
虚幻灵动
端庄大气,工整规范
3.绘画与雕刻:
2)东晋时:
1)魏北时:
3)隋唐时:
4)唐朝时:
成就斐然
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吴道子——“画圣”
魏晋至隋唐: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莫高窟(甘肃敦煌)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是对上层妇女梳妆打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
阎立本(唐)《步辇图》
此图以贞观15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汉藏两族亲密关系的写照。
展子虔(隋)《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此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见天神的情景。
雄健威严
活泼温和
云冈: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
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龙门: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
的风采。
4.舞蹈:
唐代乐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
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
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三、科技 (数学、农学、医药学、地理学等)
1.魏北时:
2.隋唐时:
①南朝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
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农书;
③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方法;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如《金刚经》;
②唐中期火药配方,火药武器;
③唐朝和尚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
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④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
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中国文明的外传--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 :
1)佛教文化的外传:
2)其它的文化交流: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①唐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地区的商人、侨民, 成为国
际大都会。唐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
口城市定居(经贸交流)
②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
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政治交流)
重点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2.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
4.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稳定的社会环境
官僚政治的成熟—为其提供人才
魏晋南北朝:
①战乱、动荡,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②各民族交流频繁,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促进文化发展;
重点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
①思想活跃,呈现多元;
②民族特色,民族融合;
③南北中外,兼容并包;
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⑤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⑥承上启下,继承发展;
隋唐时期外传的文化成就
中国文化
火药
造纸术
印刷术
建筑
政治制度
诗文
历法
医学
儒学
汉字
炼丹术
十进位计数法
西传
东传
小结: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多元共生
灿烂求备
风格多样
领先世界
远播海外
原因
领先
繁荣
帝国统一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有容乃大继承吸收
融合创新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右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
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C
【解析】材料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故选C项;行书不是由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A项;行书不是由甲骨文金文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B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排除D项。
2.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解析】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A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排除B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