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2.清朝前期,福建出现了许多专做烟草贸易的烟铺和牙行,他们到烟草产地收购烟叶,经过加工、包装再进行贩卖,时人惊叹“卖烟之家倍多米铺”。这说明当时( )
A.烟草生产改变了当地的劳作方式
B.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作物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商业革命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3.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东西方商贸往来日益扩大
C.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不断丰富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4.圣地亚哥 卡尔瓦说:“数量庞大、种类庞杂的玉米衍生物不断进入日常生活。玉米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跨越所有的阶级壁垒与认知分歧。它是所有人的食物,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土著还是外地人,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强力的纽带。”玉米由美洲独享转变为世界共享主要得益于( )
A.玉米耐热高产的特质颇受欢迎
B.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C.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
D.商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5.《马可 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6.如果没有物种引进,我国大小餐馆和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西红柿(番茄)炒鸡蛋、土豆烧牛肉以及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和湘菜等都将不复存在。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是( )
A.美洲——欧洲——中国
B.美洲——西亚——中国西北
C.欧洲——亚洲——中国
D.美洲——印度——中国西南
7.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8.很多来自美洲的植物都能在中国古代史中找到影子。请你就以下场景,选出最符合历史实情的一幕( )
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小贩烤甘薯
B.安史之乱中的难民以马铃薯充饥
C.马可 波罗将番茄酱介绍给蒙古公主
D.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玉米
9.明中叶以后由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1638年从欧洲来到北美殖民地的约翰 乔斯林对横渡大西洋过程中的疾病传播情况做了详细描述。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传统商业的发展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
10.对下列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 ——王禹栋
A.生物竞争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B.殖民者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C.疫病传播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
D.美洲旧世界奸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
11.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2.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答案】D
2.清朝前期,福建出现了许多专做烟草贸易的烟铺和牙行,他们到烟草产地收购烟叶,经过加工、包装再进行贩卖,时人惊叹“卖烟之家倍多米铺”。这说明当时( )
A.烟草生产改变了当地的劳作方式
B.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作物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商业革命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B
3.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东西方商贸往来日益扩大
C.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不断丰富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答案】C
4.圣地亚哥 卡尔瓦说:“数量庞大、种类庞杂的玉米衍生物不断进入日常生活。玉米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跨越所有的阶级壁垒与认知分歧。它是所有人的食物,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土著还是外地人,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强力的纽带。”玉米由美洲独享转变为世界共享主要得益于( )
A.玉米耐热高产的特质颇受欢迎
B.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C.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
D.商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C
5.《马可 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答案】A
6.如果没有物种引进,我国大小餐馆和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西红柿(番茄)炒鸡蛋、土豆烧牛肉以及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和湘菜等都将不复存在。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是( )
A.美洲——欧洲——中国
B.美洲——西亚——中国西北
C.欧洲——亚洲——中国
D.美洲——印度——中国西南
【答案】A
7.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答案】B
8.很多来自美洲的植物都能在中国古代史中找到影子。请你就以下场景,选出最符合历史实情的一幕( )
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小贩烤甘薯
B.安史之乱中的难民以马铃薯充饥
C.马可 波罗将番茄酱介绍给蒙古公主
D.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玉米
【答案】D
9.明中叶以后由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1638年从欧洲来到北美殖民地的约翰 乔斯林对横渡大西洋过程中的疾病传播情况做了详细描述。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传统商业的发展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
【答案】C
10.对下列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 ——王禹栋
A.生物竞争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B.殖民者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C.疫病传播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
D.美洲旧世界奸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
【答案】A
11.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答案:C
12.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2)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
(3)启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