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汇编)
(七年级下册)
考点01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02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01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24年湖北省中考真题) 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确立分封制 B.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 完善科举制 D.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 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动荡与变革 B. 繁荣与开放 C. 封闭与危机 D. 侵略与反抗
1.(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023年湖北十堰中考真题)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他搜集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等成语,请你判断他研究的是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4.(2023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6.(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真题)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7.(2023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1.(2022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2.(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3.(2022年湖北黄冈中考真题)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4.(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考点02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2.(2023年湖北鄂州中考真题)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3.(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4.(2023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
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 D.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
5.(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6.(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小张同学正在收集“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据此可推知,“某一时期”应该是(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022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2.(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
3.(2022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找出其中的关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4.(2022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5.(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百度关键词“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结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6.(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立(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024年湖北省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最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A. 市民文化丰富 B. 禁海令的颁布
C. 手工工场成熟 D. 社会经济发展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
A. 人地矛盾突出 B. 工厂制度确立
C. 商品贸易兴盛 D. 自然经济解体
1.(2023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2.(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3.(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4.(2023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左权
5.(2023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据此判断,该书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6.(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7.(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经济发展 B.文学繁荣 C.对外关系 D.科技成就
2.(2022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3.(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明朝李时珍历经27年编写的《本草纲目》,其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 )
A.医药学成就 B.数学成就 C.农学成就 D.天文学成就
4.(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清代政制,沿明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理国政,以便君主独裁。…雍正时别设军机处,自是内阁权渐轻,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此言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大学士增强了内阁实权
5.(2022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不久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建立行省。对上述措施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域在西汉正式归属中央 B.唐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C.清朝对边疆管理方式单一 D.历代政府重视新疆的治理
6.(2022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真题)“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7.(2022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A.张骞通西域直接开辟了通往欧洲的路线
B.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禁止对外贸易专题02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汇编)
(七年级下册)
考点01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02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01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24年湖北省中考真题) 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确立分封制 B.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 完善科举制 D.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时期,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对隋朝某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题干反映的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 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动荡与变革 B. 繁荣与开放 C. 封闭与危机 D. 侵略与反抗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唐景象,B项正确;动荡与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封闭与危机是清朝前期的特征,排除C项;被侵略与反抗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符合题意,B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湖北十堰中考真题)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他搜集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等成语,请你判断他研究的是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与科举制有关,“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反映了科举高中的情况,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即分封功臣和宗室,建立诸侯国,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郡县制和行省制都是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3.(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从而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科举制度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科举制增强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并非唯一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唐玄宗统治前期”,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当时的盛世局面被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光武帝,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唐太宗,均与唐玄宗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可知,舞伎着装具有外域风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文化包容开放,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生活,无法体现政治稳定清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生活,不能推断唐朝妇女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生活,无法体现经济繁荣昌盛,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真题)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汉藏两族自古以来的友好交流,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交流,而甘英出使大秦、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是中国使者前往外国进行交流的行为,属于中国与外国的中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与ABC三项中的性质不同,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项都属于对外交流,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2023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大明寺的高僧”“东渡日本”“双目失明”,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最后终于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A项正确;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遣唐使访华与题干材料“东渡日本”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大食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2022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以考试成绩而非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B项;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自下而上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可知,唐朝后期的官员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推进科举取士。如: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A项正确;“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完善三省六部制”与官员的来源无关,排除C项;“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与官员的来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年湖北黄冈中考真题)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吸收“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表明文化间进行交流,D项正确;日本借鉴唐朝先进的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融入日本,不叫延续,排除A项;世界人类文明最早起源两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答案】B
【详解】据材料“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可知,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朝鲜,排除A项;材料鉴真东渡日本,而非中华民族交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日友好,而非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2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湖北鄂州中考真题)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图片4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商朝青铜器的重要资料,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图3高僧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和材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图片和材料“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
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 D.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官府设立的市内进行……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市界限已经打破。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城市重店铺不断增加,街道及宅巷之内随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D项正确;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最终完成,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表述错误,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答案】C
【详解】从“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行省制度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便调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各行省独立处理本省军政事务的前提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因此,行省制度并非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排除A项;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直接说明元朝的行省制度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排除B项;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而不是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且题干材料也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行省制度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小张同学正在收集“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据此可推知,“某一时期”应该是(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瓦子”指的是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指的是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蹴鞠”是勾栏中的表演之一;“杂剧”是元代盛行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所以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C项正确;“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与两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022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答案】B
【详解】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040年······范仲淹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爆发,北宋与西夏的大战拉开帷幕,B项正确;契丹、 大金和 蒙古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2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找出其中的关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答案】D
【详解】材料一反映江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唐代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市民的娱乐方式增多,正好适应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市民的娱乐方式增多,没有反映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排除B项;材料是宋代商业的繁荣,不是政治,排除C项;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材料中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百度关键词“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结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详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唐朝、宋朝是由汉族建立,排除AB项;清朝由少数民族建立,但疆域不及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立(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024年湖北省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最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A. 市民文化丰富 B. 禁海令的颁布
C. 手工工场成熟 D. 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人口比明朝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体现不出市民文化的丰富,人口增长也与市民文化无关,排除A项;禁海令的颁布涉及的是对外关系,对外政策,题干清朝前期反映的是人口增长情况,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好,国力强盛。与禁海令无关,排除B项;手工工场成熟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题干数据也无法体现手工工场成熟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
A. 人地矛盾突出 B. 工厂制度确立
C. 商品贸易兴盛 D. 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汉口镇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此地,说明该地方商品贸易兴盛,C项正确;材料描述了汉口镇商业贸易兴盛,没有体现人地矛盾突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工厂生产,没有涉及工厂制度,排除B项;明末清初,中国农村的经济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2023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正确;朱元璋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控制了军队,排除B项;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排除C项;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比秦朝的“焚书坑儒”还要严重,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D项正确;综上所述,材料主旨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不是明八股取士的原因、形式、目的,所以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答案】B
【详解】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此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红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根据材料中显示的时间1403~1424年(永乐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知,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张骞两次通西域,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561年,戚继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8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左权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朝,发生了抗倭战争,戚继光领导了这场战争,他与他的戚家军立下了杰出贡献,B项正确;岳飞抗金,郑成功抗荷收复台湾,左权抗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2023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据此判断,该书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答案】D
【详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结合材料“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可以判断,该书是《本草纲目》,D项正确;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排除A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编著的《千金方》,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排除B项;明代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可知,清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得到地方宗教首领的认可,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驻藏大臣,排除A项;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元朝时期,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清朝的政治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许多大的城市出现,市民阶层队伍在扩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渴望,使文学家、艺术家积极进行创作,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B项正确;“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使艺术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排除A项;“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影响,与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系不密切,排除C项;“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政策,与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系不密切,排除D项。故选B项。
1.(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经济发展 B.文学繁荣 C.对外关系 D.科技成就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人“三宝”命名的,充分说明了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主权。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明代的对外关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经济发展、文学繁荣、科技成就”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22年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农业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农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明朝李时珍历经27年编写的《本草纲目》,其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 )
A.医药学成就 B.数学成就 C.农学成就 D.天文学成就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项正确;《本草纲目》与数学、农学、天文学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2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清代政制,沿明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理国政,以便君主独裁。…雍正时别设军机处,自是内阁权渐轻,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此言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大学士增强了内阁实权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政制,沿明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理国政,以便君主独裁。…雍正时别设军机处,自是内阁权渐轻,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军机处的职责是上传下达,没有决定权,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C项;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地位虽高,但无实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不久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建立行省。对上述措施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域在西汉正式归属中央 B.唐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C.清朝对边疆管理方式单一 D.历代政府重视新疆的治理
【答案】C
【详解】材料是每个朝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没有表明清朝对边疆管理方式单一,C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域在西汉正式归属中央、 唐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和历代政府重视新疆的治理从材料中可以体现,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2022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真题)“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答案】D
【详解】“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这表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故意挑剔文字的过错,罗织罪名,制造冤狱,从而压制汉人的反抗意识,D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领域实行的措施,焚烧书籍,坑杀儒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文体采用八股文,考试命题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不允许考生有独到见解,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2年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A.张骞通西域直接开辟了通往欧洲的路线
B.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答案】C
【详解】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排除A项;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 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