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第02集)】
专题01 声现象
【中考新考法】
(2024·广东广州)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
声音 鸟鸣 猫叫
声音的频率/Hz 5000 800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30 60
A. 鸟鸣的响度大 B. 猫叫是超声波
C. 鸟鸣的频率高 D. 猫叫的音调高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2024·陕西A卷)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__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________为介质传入人耳的。
2. (2024·江苏无锡)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______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3. (2024·广东)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乘客听到列车即将进站的广播声,广播声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由于空气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_______,如图所示,乘客候车时不应越过安全线。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4. (2024·湖北)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 琴弦 B. 匣子 C. 指头 D. 耳朵
5. (2024·内蒙古赤峰)艺术节上,我们远远地就能分辨出是二胡声还是古筝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6. (2024·江苏无锡)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7. (2024·广东深圳)2024年6月 10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划龙舟是传统的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端午节赛龙舟时,赛事激烈,思考乐财财同学的欢呼声越来越大,这个“越来越大”是指(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速度
8.(2024·甘肃武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 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C. 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 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大
9.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 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 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考点3 声的利用
10. (2024·甘肃临夏)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共场所要将手机音量适当调小,这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
B.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要借助无线电交谈,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C.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音调高低不同
D. 医学上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1. (2024·山东滨州)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12. (2024·黑龙江龙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 听不到闹钟铃声,真空不能传声
C. 物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 倒车雷达,声传递能量
13. (2024·湖北武汉)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 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14.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眼镜店清洗眼镜的设备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的效果,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考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5. (2024·天津)发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 防止噪声产生 B. 监测噪声强弱
C.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16. (2024·广西)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
A. 防止噪声的产生 B. 使噪声变成乐音
C. 阻断噪声的传播 D.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7. (2024·黑龙江绥化)声音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蝈蝈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敲鼓时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 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 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8. (2024·吉林)去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的路上,同学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教师耳中。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这是在_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19. (2024·湖北武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了更好践行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武汉市区某高架桥上修建了一段全封闭“光伏声屏障”试验路段,如图所示。“光伏声屏障”既可以控制噪声,又可以提供电能,比传统的声屏障设备更节能环保。
(1)“光伏声屏障”是通过阻断噪声______的方式来控制噪声的;
(2)“光伏声屏障”路段的每一块玻璃上贴满了81个小光伏电池板,这些光伏电池板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这段“光伏声屏障”试验路段每年发电约,相当于完全燃烧______kg的无烟煤释放的能量。(无烟煤的热值为)
20.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初中学业考试期间,交通管理部门对考场附近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经过考场附近的车辆禁止鸣笛,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______。考生所带的文具中,自动铅笔的石墨笔芯是______(选填“导体”、“半导体”或“绝缘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第02集)】
专题01 声现象
【中考新考法】
(2024·广东广州)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
声音 鸟鸣 猫叫
声音的频率/Hz 5000 800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30 60
A. 鸟鸣的响度大 B. 猫叫是超声波
C. 鸟鸣的频率高 D. 猫叫的音调高
【答案】C
【解析】A.分析数据可知,猫叫的声音强弱的等级大于鸟鸣的声音强弱的等级,所以猫叫的响度大,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猫叫声音的频率为800Hz,不是超声波,故B不符合题意;
CD.鸟鸣的频率为5000Hz,猫叫的频率为800Hz,所以鸟鸣的频率高,音调高,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2024·陕西A卷)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__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________为介质传入人耳的。
【答案】 ①. 响度 ②. 空气
【解析】[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坐在远处和近处的观众,他们听到唱词声的响度是不同的,近处的响度大,“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所以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空气以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2. (2024·江苏无锡)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______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答案】 ①. 振动 ②. 真空
【解析】[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3. (2024·广东)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乘客听到列车即将进站的广播声,广播声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由于空气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_______,如图所示,乘客候车时不应越过安全线。
【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 ③. 小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乘客听到列车即将进站的广播声,广播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中的。
[3]当火车驶过车站时,安全线以内的地方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人外侧受到的压强大于内侧受到的压强,人被压向列车,发生交通事故,所以乘客候车时需站在安全线以外。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4. (2024·湖北)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 琴弦 B. 匣子 C. 指头 D. 耳朵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2024·内蒙古赤峰)艺术节上,我们远远地就能分辨出是二胡声还是古筝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答案】C
【解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听到的乐曲是由小提琴还是二胡演奏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2024·江苏无锡)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答案】A
【解析】音乐简谱中的数字所记录的是声音的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2024·广东深圳)2024年6月 10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划龙舟是传统的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端午节赛龙舟时,赛事激烈,思考乐财财同学的欢呼声越来越大,这个“越来越大”是指(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速度
【答案】C
【解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同学的欢呼声越来越大,说明声音较大,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C。
8.(2024·甘肃武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 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C. 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 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大
【答案】B
【解析】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由蝉发声器(发音膜)和鸟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是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的,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
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9.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 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 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古筝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无关,所以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弦的振幅,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3 声的利用
10. (2024·甘肃临夏)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共场所要将手机音量适当调小,这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
B.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要借助无线电交谈,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C.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音调高低不同
D. 医学上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B
【解析】A.公共场所要将手机音量适当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了噪声,故A错误;
B.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要借助无线电交谈,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编钟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医学上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11. (2024·山东滨州)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高声是指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听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山鸟闹”若干扰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2. (2024·黑龙江龙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 听不到闹钟铃声,真空不能传声
C. 物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 倒车雷达,声传递能量
【答案】B
【解析】A.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如果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听不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倒车雷达利用的是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13. (2024·湖北武汉)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 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A.用力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时,橡皮筋会振动,而我们会听到振动的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的空气减少,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故B错误;
C.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则物体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也不同,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14.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眼镜店清洗眼镜的设备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的效果,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答案】 ①. 超声波 ②. 能量
【解析】[1][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眼镜店清洗眼镜的设备是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的效果,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5. (2024·天津)发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 防止噪声产生 B. 监测噪声强弱
C.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C
【解析】航母甲板上的工作人员都要佩戴防护耳罩以保护听力,这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因为舰载机起飞时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大,容易对工作人员听力造成损伤。
故选C。
16. (2024·广西)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
A. 防止噪声的产生 B. 使噪声变成乐音
C. 阻断噪声的传播 D.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答案】A
【解析】声音的控制可以从三个环节,分别是声源、传播过程中、和人耳接收处,各地纷纷“禁噪”,比如考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禁止施工,限制娱乐场所的音量等,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2024·黑龙江绥化)声音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蝈蝈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敲鼓时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 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 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答案】C
【解析】A.蝈蝈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影响音调的是振动的频率,故B错误;
C.雷达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正确;
D.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C。
18. (2024·吉林)去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的路上,同学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教师耳中。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这是在_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答案】 ①. 空气 ②. 声源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入教师耳中。
[2]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禁止声音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9. (2024·湖北武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了更好践行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武汉市区某高架桥上修建了一段全封闭“光伏声屏障”试验路段,如图所示。“光伏声屏障”既可以控制噪声,又可以提供电能,比传统的声屏障设备更节能环保。
(1)“光伏声屏障”是通过阻断噪声______的方式来控制噪声的;
(2)“光伏声屏障”路段的每一块玻璃上贴满了81个小光伏电池板,这些光伏电池板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这段“光伏声屏障”试验路段每年发电约,相当于完全燃烧______kg的无烟煤释放的能量。(无烟煤的热值为)
【答案】 ①. 传播 ②. 电能 ③.
【解析】(1)[1]“光伏声屏障”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通过阻断噪声传播的方式来控制噪声的。
(2)[2]光伏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释放的能量
完全燃烧无烟煤的质量
完全燃烧无烟煤的质量为。
20.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初中学业考试期间,交通管理部门对考场附近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经过考场附近的车辆禁止鸣笛,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______。考生所带的文具中,自动铅笔的石墨笔芯是______(选填“导体”、“半导体”或“绝缘体”)。
【答案】 ①. 防止噪声的产生 ②. 导体
【解析】[1]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控制即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经过考场附近的车,辆禁止鸣笛,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2]石墨具有导电性,因此自动铅笔的石墨笔芯是导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