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第02集)】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第02集)】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10:16: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第02集)】
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
【跨学科实践】
1. (2024·陕西A卷)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升华 C. 熔化 D. 凝固
【结合生活实际】
2. (2024·广东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A. 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 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 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 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考点1 熔化和凝固
1. (2024·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
2. (2024·广西)以勺为笔,用糖作墨,糖汁成画。如图所示,糖汁冷却成糖画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沸腾 B. 凝固 C. 熔化 D. 升华
3. (2024·广东)《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4. (2024·山东滨州)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非晶体
B. 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C. 该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 熔化前后,该物质的比热容不变
5. (2024·广西)在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 ℃。观察到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说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6. (2024·湖北武汉)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的水温。
(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______段温度的变化特点可知冰是晶体,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______态。
(2)该同学继续探究加有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他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这些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______0℃。
考点2 汽化和液化
7. (2024·黑龙江龙东)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 消融的冰花
B. 草叶上的露珠
C. 洁白的雾凇
D. 夏天晾衣服
8. (2024·天津)天津盘山有“上盘雪花飘,中盘雾雨渺,下盘夕阳照”的天然奇观,其中“雾”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升华 C. 汽化 D. 液化
9. (2024·甘肃武威)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现象。“白气”都是水蒸气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___________的水蒸气形成的(选填“冰箱内”或“冰箱外”)。
10. (2024·江苏无锡)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电热水壶中装有适量的水,闭合开关加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______。
11. (2024·吉林)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
(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_____℃;
(2)加热4分钟后,水开始沸腾,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分析图像可得: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___;
(3)通过分析图像中的数据还可以发现,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标准大气压。
12. (2024·黑龙江绥化)如图甲是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__________的位置;(选填“烧杯”或“温度计”)
(2)实验中杯□周围出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关于甲装置中硬纸片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A.减少热损失B.降低杯内气压,使水沸腾更快
C.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D.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4)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图象,发现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13. (2024·广东深圳)结合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细心的思考乐视枧同学发现插头上的①比较长,应该连接家庭电路_________线;
(2)思考乐视枧同学煮粽子时闻到粽子的香味,说明分子热运动与_________有关;
(3)白气是水蒸气__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考点3 升华和凝华
14. (2024·吉林)雾凇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固 C. 熔化 D. 凝华
15. (2024·甘肃临夏)大自然是神奇而多彩的。下列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热空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B. 虚无缥缈的雾,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C. 白如凝雪的冰雹,是水凝固吸热形成的
D. 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液态水汽化吸热形成的
16. (2024·内蒙古赤峰)下列关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雨的形成是汽化 B. 雪的形成是凝固
C. 雾的形成是液化 D. 霜的形成是升华
17. (2024·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8.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结冰”是凝固现象
C. “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 “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19. (2024·江苏无锡)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 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 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 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第02集)】
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
【跨学科实践】
1. (2024·陕西A卷)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升华 C. 熔化 D. 凝固
【答案】C
【解析】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题意知,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结合生活实际】
2. (2024·广东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A. 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 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 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 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原因是广州地处我国的南方,春季南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黑板、墙壁和玻璃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上造成的,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1 熔化和凝固
1. (2024·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
【答案】D
【解析】
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液态变成固态,这是凝固现象,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 (2024·广西)以勺为笔,用糖作墨,糖汁成画。如图所示,糖汁冷却成糖画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沸腾 B. 凝固 C. 熔化 D. 升华
【答案】B
【解析】
糖汁冷却成糖画的过程中,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
故选B。
3. (2024·广东)《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答案】C
【解析】
我们要明确题目中描述的物理现象:“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
A.汽化:这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液化:这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熔化:这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C符合题意。
D.凝固:这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2024·山东滨州)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非晶体
B. 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C. 该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 熔化前后,该物质的比热容不变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因此是晶体,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第10min开始熔化,第25min熔化结束,因此熔化过程持续了15min,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因此其熔化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物质熔化前后,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熔化后温度升高的较小,由可知,熔化后比热容较大,故D错误。
故选C。
5. (2024·广西)在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 ℃。观察到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说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答案】 ①. 45 ②. 有
【解析】
[1]由图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45℃。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说明说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6. (2024·湖北武汉)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的水温。
(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______段温度的变化特点可知冰是晶体,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______态。
(2)该同学继续探究加有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他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这些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______0℃。
【答案】 ①. BC ②. 固液共存 ③. 凝华 ④. 低于
【解析】
(1)[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BC段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3]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降温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冰与盐水混合会使冰熔点降低,低于0℃,水蒸气遇到低于0℃的物体凝华形成小冰晶,则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考点2 汽化和液化
7. (2024·黑龙江龙东)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 消融的冰花
B. 草叶上的露珠
C. 洁白的雾凇
D. 夏天晾衣服
【答案】B
【解析】
A.消融的冰花,是固态的冰熔化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洁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晾衣服,衣服上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2024·天津)天津盘山有“上盘雪花飘,中盘雾雨渺,下盘夕阳照”的天然奇观,其中“雾”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升华 C. 汽化 D. 液化
【答案】D
【解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
故选D。
9. (2024·甘肃武威)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现象。“白气”都是水蒸气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___________的水蒸气形成的(选填“冰箱内”或“冰箱外”)。
【答案】 ①. 液化 ②. 冰箱外
【解析】
[1]“白气”是小水滴,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所以是液化现象。
[2]“白气”是冰箱门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形成的,所以“白气”是冰箱外的水蒸气形成的。
10. (2024·江苏无锡)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电热水壶中装有适量的水,闭合开关加热。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______。
【答案】 ①. 98 ②. 液化 ③. 吸热
【解析】
[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98℃。
[2]玻璃片下表面出现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3]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沸腾时需要吸热。
11. (2024·吉林)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
(1)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_____℃;
(2)加热4分钟后,水开始沸腾,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分析图像可得: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___;
(3)通过分析图像中的数据还可以发现,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标准大气压。
【答案】 ①. 95 ②. 不变 ③. 低于
【解析】
(1)[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5℃。
(2)[2]由图乙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大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所以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12. (2024·黑龙江绥化)如图甲是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__________的位置;(选填“烧杯”或“温度计”)
(2)实验中杯□周围出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关于甲装置中硬纸片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A.减少热损失B.降低杯内气压,使水沸腾更快
C.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D.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4)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图象,发现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烧杯 ②. 液化 ③. B ④.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⑤. 见解析
【解析】
(1)[1]实验中,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再悬挂温度计,可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烧杯底。
(2)[2]杯口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3)[3]甲装置中硬纸片,可固定温度计,能减少热量散失,同时,杯中水面气压在加热过程中会增大,水的沸点升高。又可避免过多的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成的水雾,干扰计数,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4)[4]由图乙知,水的温度达到98摄氏度后,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水已经沸腾,而在整个过程中,酒精灯一直在加热,所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5]石棉网(或陶土网)、铁圈、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13. (2024·广东深圳)结合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细心的思考乐视枧同学发现插头上的①比较长,应该连接家庭电路_________线;
(2)思考乐视枧同学煮粽子时闻到粽子的香味,说明分子热运动与_________有关;
(3)白气是水蒸气__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①. 地 ②. 温度 ③. 液化 ④. 放热
【解析】
(1)[1]插头上的①比较长,是为了保证在插电源插头时最先接触地线,在拔电源插头时最后分离地线,从而更好起到地线保护作用。
(2)[2]思考乐视枧同学煮粽子时闻到粽子的香味,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3][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考点3 升华和凝华
14. (2024·吉林)雾凇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固 C. 熔化 D. 凝华
【答案】D
【解析】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2024·甘肃临夏)大自然是神奇而多彩的。下列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热空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B. 虚无缥缈的雾,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C. 白如凝雪的冰雹,是水凝固吸热形成的
D. 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液态水汽化吸热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该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
B.虚无缥缈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过程放热,故B正确;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由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冰晶,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6. (2024·内蒙古赤峰)下列关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雨的形成是汽化 B. 雪的形成是凝固
C. 雾的形成是液化 D. 霜的形成是升华
【答案】C
【解析】
A.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7. (2024·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B
【解析】
A.图甲“寒露”节气,“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图乙“霜降”节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化形成的小冰晶,故B正确;
C.图丙“大雪”节气,“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化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图丁“雨水”节气,“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18.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结冰”是凝固现象
C. “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 “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答案】B
【解析】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错误;
B.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正确;
C.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冰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错误。
故选B。
19. (2024·江苏无锡)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 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 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 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答案】C
【解析】
加热时,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说明固态的碘颗粒升华成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说明碘蒸气遇冷凝华成碘蒸气,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