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永和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①一篇文章能否流传后世,关键是它的艺术水平如何。此外,还有很多因素起作用。《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
②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人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
③人们开始认真关注人生本身时,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渺小和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
体。
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由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引起人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
(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有删改)
材料二:
①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首登临诗都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②《登高》写于秋风送爽之时,杜甫拖着病躯登上高处,目之所及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地之大,何处安身?又逢佳节,何以为家!啸猿飞鸟与颠沛流离的诗人相互映衬,面前是落木无边,浩渺苍茫;长江不尽,波涛滚滚,何其壮阔伟丽!然而落木也好,长江也罢,吟到深处不免沉痛哀伤:秋来叶落,生命不再;木叶凋零,我亦凋零;万木凋零,不可阻拦;落木事业已尽,我却志向未伸;江流不息而万木凋零,生命何其短暂、脆弱;江流不尽,我生如寄;江流有力,而我年老衰朽;长江扬名而我生卑微。人在暮年,背井离乡,在壮丽景色的衬托下更显出生命之短暂、渺小、脆弱、无奈。人生之悲凉,内心的愁如落叶与江水,驱赶不绝。
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开篇一扫《登高》中满目的萧条,写尽向往已久最后实现夙愿的无限欣喜之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只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之浩渺无涯、水势浩荡壮阔。然而生活困顿流离,抱病登台的杜甫,绝不仅仅惊叹山川河流、天地万物的浩大与宏伟。浩浩汤汤的洞庭水,似乎有一股神秘不可撼动的力量,乾坤乃天地,同样被这股浩瀚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由眼前浩瀚的大自然联想到人世
的无奈,使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对抗日渐衰老的自然规律、改变自身遭遇的不幸、改变沦落中的国家。诗人笔下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登临高台、视野开阔才能看到的壮阔之景。登临带来高旷的气象,却唤醒内心的孤寂,诗人的情感又在登临高处的氛围中推向高潮,显现出了且悲且壮的人生况味:万物永恒,生命渺小短暂。
(摘编自雷丽丽《从两首登临诗看杜甫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之所以能流传后世,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文,其原因离不开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索和追寻。
B.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这时,人们深刻意识到了人生如此渺小和短暂。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
D.王羲之虽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但他的生命意识也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普遍的消极生命观是契合的。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两首登临诗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诗人对意象的描摹和对客观现实的诉说。
B.因为坎坷波折的人生际遇和困顿流离的生活境况,杜甫的生命意识比其他人的更深沉厚重。
C.杜甫的生命意识包含着忧患意识,有对自身理想落空的忧虑,又有对国家时局动荡的担忧。
D.《登高》一诗写实之中又有诗人的主观感受在,正所谓“以我之境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本论是递进式,从儒家思想主导到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再谈到王羲之的生命意识,逐层推进。
B.材料二按“总一分”结构行文,段②和段③论证了两首登临诗中的生命意识,二者并重,脉络清晰。
C.两则材料都使用了道理论据,增强了说服力和文采,给人无可辩驳之感的同时又具有神秘浪漫的气息。
D.两则材料都谈生命意识,但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材料一由现象引出观点,材料二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4.材料一第③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生命意识是由外物感发而引起内心的触动,产生对时间、自然、生命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涉三篇古诗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论断的,请从中选择两篇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记懒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在我的经验中,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注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
他的话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最可怕的记忆便是“学生”。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得着了空前的胜利,他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
“朋友,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回没有呢?”
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的说:
“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
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像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向自己念道:“想起来了!”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那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像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我们俩就像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蜜蜂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我自然懒得去打听,更提不到去找她。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她的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我不该赴约,可是我去了。她接连说我怎么还这么懒,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
“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
“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
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
“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懒人不记得怎样将妈妈埋葬,但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可见懒人终究不能超脱世俗。
B.懒人懒得记忆有关学校的事,是因为“学生”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欺辱他。
C.“我”带白兰地来打开懒人说话的机关,体现了“我”对懒人精神世界的好奇和关注。
D.懒人在回忆恋爱故事时,认为如果自己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因此悔恨不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用伏笔和照应,前文说懒人“入过学”,“似乎也毕过业”,为后文懒人用诗化的语言形容“心里那张画”埋下伏笔,形成前后照应。
B.作者善用传神的细节描摹人物,如懒人“眼微微有点发湿”,以典型细节展现人物悲伤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生动丰富。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是“懒人”过往故事的发掘者、讲述者,也是评论者,体现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D.懒人讲述的,不只是一个爱而不得的伤感故事,里面还包含着对理想与现实、“懒”与“不懒”、生与死的深沉思考。
8.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4分)
9.懒人这一人物形象既有荒诞之处,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也,如臾树、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
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树、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节选自张惠言《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材料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0.材料一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然吾闻A古之有道之士B盖有重治C其精神D而易天下者E吾未尝学之也F达甫傥G闻之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锐意,意志坚决,与“锐意进取”中的“锐意”用法相同。
B.病,生病,与《归去来兮辞》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病”意思不同。
C.孝廉,汉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与《陈情表》中“臣逵察臣孝廉”的“孝廉”用法相同。
D.区区,小、少,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写庄达甫两幅自画像前后巨大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对两幅画的解说不仅引出了下文,而且还表达了两人的友情。
B.材料一第一段写了庄达甫对功名态度前后的变化,作者对此感到疑惑,并借古人的
人生观,委婉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C.材料二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骈句,把官吏们的神气活现写得可见可闻。
D.材料二作者借郭橐驼的评价,深刻地指出繁政扰民最终会给百姓带来灾祸,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4分)
(2)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分)
14.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在说理艺术上都颇具特色,请赏析其说理的相似处。(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①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②听流莺。
[注]①晚节:晚年。②日边:指天子近旁或国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场春雨过后,郊园春意盎然,景象明媚,生机勃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B.诗歌用拟人手法来写花,既写出了鲜花绽放之姿,又写出了花对游人的亲近。
C.颈联中“病躯”交代了诗人身体状况,“春事懒”“却怕”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D.尾句想象友人在京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友人的羡慕。
16.此诗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楚策》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语意相近。
(2)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写出西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的音乐声和歌声,这使得钓鱼翁和采莲女喜笑颜开。
(3)“木”是常见的意象,被无数文人写入诗词中,如古诗词中的“ , ”就是含有“木”字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彷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格外地相信命运。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 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命运中的 ① 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 ② 没有用,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筐,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股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在我快乐在我幸福在我成功在我优越在我欣喜的时候,在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境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偶然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我快乐、在我幸福、在我成功、在我优越、在我欣喜的时候,在人生所有时刻”,语意上与原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原文不加顿号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词和文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B.这条河中的水已经冻实了。
C.他们两人的交情一直很深。
D.他非常善于和别人打交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Q并不 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但他 走到静修庵的墙外了。
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 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四面一看,并没有人。他便爬上这矮墙去,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
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是 ,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
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跑;追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这本来在前门的,不知怎的到后园来了。黑狗哼而且追,已经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从衣兜里落下一个萝卜来,那狗给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经爬上桑树,跨到土墙,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只剩着黑狗还在对着桑树嗥,老尼姑念着佛。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赏鉴 终于 突出 郁郁葱葱 B.赏鉴 始终 突兀 蒸蒸日上
C.赏识 终于 突兀 蒸蒸日上 D.赏识 始终 突出 郁郁葱葱
22.文中有带“一”的动词“一看”“一吓”,分析它们和“看看”“吓着”相比,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不同。(6分)
四、写作(60分)
23.完成作文。
近年来,淄博的“烧烤”,重庆的“洪崖洞”,榕江的“村超”,这“一食”“一景”“一事”,成为地方形象的靓丽名片。究其原因,既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他人的表达和塑造,也有当地主动亮出特色、挖掘潜力、积极借势的自我塑造。在他塑与自塑的共同作用下,地方形象广为人知。
材料中的“他塑与自塑”,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固始县永和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人们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内容上为下文分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了依据。 5.①《兰亭集序》中兰亭集会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触发作者想到人生渺小、快乐易逝、生命短暂;②《登高》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让作者想到自己沦落漂泊、残年衰朽、壮志未伸;③《登岳阳楼》中洞庭湖的浩渺无涯、水势浩荡以及水边的孤舟唤醒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不幸的遭遇,国家的沦落。
6.C 7.A 8.①运用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手法,把好动的学生比作“活猴子”,把安静的懒人比作“一块木头”,比喻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运用夸张手法,“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把懒人妈妈“懒”得不合常理之处放大,制造幽默效果。②采用“京味”语言。运用节律性强、儿化、浅易口语化等特点的“京味儿”语言,如“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确是个宝贝”“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理想中的人儿”“我懒得理想”等,独具幽默。③利用“矛盾”词语。如“懒得记忆一切”却记得“许多小四方块的字”;“他没有常识”但“他确是个宝贝”;“也许能保全了她”但“也许丧掉我的命”等,相互矛盾的词语造成反差,达到幽默的效果。 9.①“世上第一个懒人”的懒人形象设定脱离现实生活,懒人形象的外在表现夸张地呈现出“懒”的极致,给人以荒诞之感。②懒人天真质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如他对爱情的憧憬和怀念,都给人以真实感。③懒人以消极厌世的姿态表达对自我的坚守,折射出特定人群真实的生存状态。
10.BEF 11.A 12.A 13.(1)政治理想如果存在心中,不因为得志或不得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又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衰老而有使自己安适的想法。
(2)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能有空闲,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4.运用类比来说理,材料一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类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批评了朝廷用人失当的现象。材料二把郭橐驼的“养树术”(种树之道)类比为官者的“养人术”(治民之道),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起初我看见达甫的自画像,选取杜甫诗句命名为《看剑引杯》,当时达甫正当壮年,
对天下事勇于进取,对问题进行评议讨论情绪激昂,豪气在眉目间显现出来。到现在十八九年了,屡次科举考试都不利,渐渐衰老而且生病,凭借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德行方正被推举,官吏想因此征召任用他,他坚决推辞不赴命,于是不再参加进士科考试。而改为画画,画名叫《摄山采药》。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说:“达甫大概无意于俗世了吧?”我听了怀疑这件事。古代的君子,积极追求以天下忧乐为忧乐的原因,确实因为有政治理想在心中。政治理想如果存在心中,不因为得志或不得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又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衰老而有使自己安适的想法。达甫年龄不到五十,政治理想实现不实现不可知,即使在当今不能实现,也应当有在以后实现的可能,却只是谋求微不足道的养生?这与以前从达甫那里听到的大不相同。
然而我私下里曾经评论国家选用人才,就像臾树、扁鹊储存百药一样,选取药材一定在合适的地点,聚集药材一定在恰当的时间,储存药材必定准备充足。一旦需要用到,把药材从药笼中取出也不会匮乏,这求的是预先准备。如果事情正紧急而在山林野泽发出命令(采药),那么成捆绑带回来的药材,必定是柴胡、桔梗,像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必有能采到的,要用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治的病,却用柴胡、桔梗,它不能够用来治愈疾病反而会加速死亡,这是很明显的。看到柴胡、桔梗不能够用来治愈疾病,而认为全天下的药材都像这样,这种疑惑难道小吗?
像这样的人连当庸医的资格都没有,却煞有介事承担国家大事,任用或黜退天下的读书人,自以为得到了天下贤才。世上有臾树、扁鹊,难道就不为此而深深忧虑吗?我又怀疑地认为达甫的意思或许出自这里。然而我听闻古代的有道之士,大概有注重养护他们的精神而轻视天下的人,是我不曾向他们学习过的,达甫或许听说过这样的人吧?我为这件事写序文,姑且拿这件事询问达甫。
材料二: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早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聚拢乡民,一会儿敲梆子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啊,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记
载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5.D 16.①前两联渲染浓郁的春天气息,营造欢愉的氛围,为下联写落寞、消沉的心境作了有力反衬。
②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和诸事不乐的苦闷心情,为尾联写对友人的“苦忆”作了衬托。
17.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①不速之客 ②怨天尤人 19.①原文是特指在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改句“在人生所有时刻”则扩大了原文表意的范围。②原文不加顿号,特意缩短词语间的停顿,增强了流畅性,突出了“快乐幸福成功优越欣喜”多种状态的同时聚集,使情感表达更强烈。 20.A
21.A 22.“一看”相较于“看看”,更简洁有力,突出了阿Q观察时动作的迅速和短暂。“一吓”比起“吓着”,更强调惊吓这一动作的突然性和短暂性,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狗被惊吓时瞬间的反应。
23.
立意:
1.他塑与自塑相结合,共塑造美好形象。
2.让他塑与自塑成为成功的双翼。
3.自塑提升能力基础,他塑提供机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