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七 作 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七 作 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08:5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七 作 文
五年高考
题组一 新课标(新高考)Ⅰ、Ⅱ卷
1.(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23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组二 全国甲、乙卷
1.(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 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 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 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 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组三 自主命题省市卷
1.(2024北京)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2024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2024上海)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70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4.(2023北京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50分)
  “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5.(2023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2022北京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7.(2022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8.(2020北京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专题七 作 文
五年高考
题组一 新课标(新高考)Ⅰ、Ⅱ卷
1.(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材料简洁明了,论题明确,论题的核心是:“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说明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解答问题方面的高效率和优越性,这一点在写作中应该予以肯定。“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中的“问题”与前一句中的“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通过科技得到答案,那么,这些答案是固定的,是唯一的,是有限的,是过去的,是个体性的;“我们的问题”是活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是社会整体性的,是关于人类终极命运的。所以,正确的判断是:科技的发展使很多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写作时,我们不能仅作简单的“会”或“不会”的回答,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问题的“浅与深”,知识性的问题往往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时,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 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类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 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多
本题立足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独具感悟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符合本题的写作要求。
推荐立意 (1)保持问题意识,警惕思维怠惰;(2)以问载道,无远弗届;(3)AI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永不止发问,永不熄火种;(5)问题不会变少,而你才是答案;(6)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7)智慧之树常青,求索之心不息。
2.(202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属于隐喻式的材料作文,“太空之旅”实际上隐喻人类的认知探索之旅。这类作文题目要引申发挥进行思考和写作,不可就事论事,只写“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索未知之境。我们可以从太空之旅写到科学探索之旅、生活历练之旅、认知发展之旅、生命成长之旅等。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例如,正是“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使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再如,“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又如,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写作时,考生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切入,生发出独到的观点与深邃的议论。
如果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或是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对人生新的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推荐立意 (1)以无止之心,抵未知之境;(2)探索未知,勇毅前行;(3)勇敢向未知,风光在顶峰;(4)开拓未知之境,书写人生华章;(5)驾探索之舟,行未知之海;(6)扬青春之帆,探未知之境;(7)撑一篙好奇之心,漫溯未知之境。
3.(2023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指出当代青少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比较常见,表明青少年需要安静却一直不得安静,想要“不被打扰”却一直在被打扰,青少年得不到安静、渴望安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第二句话中,“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也可以指精神空间。“自己的”,是对空间的限定,是个人的、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是拥有空间的目的。“放松”是获得精神的宁静和解放;“沉淀”是思考,是三省吾身,是知识的积累、智慧的积淀,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逐渐形成;“成长”是成为理想的自己,成就自己的理想,更是担当家国大任。 整体来看,材料涉及四个关键词: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考生需明确“空间”与“放松”“沉淀”“成长”的关系。“空间”是“放松”“沉淀”“成长”的前提,没有“自己的空间”,那么心灵的放松、学识的沉淀和人生的成长将较难实现。而拥有“安静”的空间时先要“放松”下来,再内省“沉淀”,才能获得“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写作时结合材料,站在当代青少年立场,写出对“自己的空间”与“放松”“沉淀”“成长”关系的思考。 写作时,考生可以围绕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展示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就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与父母师长对话;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的存在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让自己得以更好成长;还可以辩证思考,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是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1)“选准角度”说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写作时需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站在“当代青少年”的立场,以“当代青少年”的眼光来审视,以“当代青少年”的思考启发“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2)“确定立意”,也就是说中心要“明确”,还要“正确”,可以创新,可以辩证,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写文章。(3)“明确文体”,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推荐立意 (1)拥有自己的空间,创造蝶变的神奇;(2)空间当留与,教育须引导;(3)外扰无益进步,内省有利成长;(4)拥有自我空间,放松沉淀成长;(5)喧中求静,静中求长;(6)自我空间诚可贵,不惧喧嚣价更高。
4.(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共有六个句子,每两句是一层。一、二句为第一层,具体介绍了“本手”“妙手”“俗手”的含义;三、四句为第二层,从正反两面强调初学者要重视“本手”;五、六句为第三层,点出“本手”与“妙手”的深层含义——基础与创造,并揭示“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来看,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初学围棋者,要想提高棋力,就要练好本手,这样才可能出现妙手,避免俗手。三者之中,材料强调的是本手即基础的重要性。材料意在让学生阐释本手、妙手和俗手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手与妙手之间是条件关系: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和条件,本手扎实,才可臻妙手之境,即基本功扎实、循本而创新是实现本手向妙手转化的条件。同时,本手与俗手之间又存在对立转化关系:本手不扎实,则可能出现俗手。 写作时不能单独从一个概念来谈,必须三者结合,辨明其内在联系。
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可知,此题要求学生从材料阐述的围棋之道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智慧,来解决人生或成长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写作时要由此及彼,类比引申开去。写作的核心是青年学生要成长或做事(具体的人生目标),就要处理好“打基础与创造创新”的关系。
“选准角度”,暗示材料的启示可以是多方面的,学生写作时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即可;“明确文体”,要求写出的文章文体特点鲜明。
推荐立意 (1)用“本手”奠基人生;(2)“本手”过硬,方可“妙手”回春;(3)用好“本手”,避开“俗手”,致“妙手”境界;(4)栽培“本手”之根,养育“妙手”之树;(5)以“本手”为基,创“妙手”之华;(6)固“本”立“妙”,“本”立“妙”生;(7)厚积薄发,“妙手”天成。
5.(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第一段第一句话以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为背景,以人物微纪录片的形式创设情境。第二句话总括微纪录片所介绍人物的特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对应作文主题三个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 材料第二段分别列举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各自不同的做法。科学家致力于科技攻关和科普教育,摄影家致力于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筑家致力于建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作品。虽然三者选择的事业不同,研究创造方向不同,但都将个人的奋斗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和奋斗融入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写作时不仅要准确理解“选择”“创造”“未来”三个关键词的含义,还要注意不能颠倒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不仅是选择职业和规划人生,还要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与“未来”(理想)相关联。“创造”不仅是脚踏实地地做好常规的工作,更是面对问题和困难能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未来”就是理想、梦想,是人生选择(规划)的结果。
“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要求写作中必须围绕“选择”“创造”“未来”三个关键词分析阐发,表达“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的主题。“复兴中学团委”和“你”,明确了写作主体是复兴中学的一名学生,是新时代青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写作要有“你”,要有自我的认识与感悟。
推荐立意 (1)勇选择,重创造,求未来;(2)选择引导梦想,创造开启未来;(3)勇于开拓,不惮创新,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4)选择当下,奋力创造,成就未来;(5)立足个人理想,承担未来使命;(6)选择以担使命,创造而成未来;(7)精选勇创向未来,做新时代追梦人;(8)选择正道,开创未来。
6.(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引用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引文前两句从身体耳目的变化揭示了“体育之效”,强调体育可以让身体由弱变强;第三句旨在说明身体的强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生而强健的人滥用其强也会衰弱,体弱者勤加锻炼也会变得强健;第四句得出结论,生来强健者不必沾沾自喜,生来体弱的人也不要悲观,坚信“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这四句话环环相扣,是对事物强弱之变的规律性认识,极具哲理思辨性和启发性。“强”与“弱”是对立统一、可互相转化的。通过“锻炼”,“弱”可变“强”;而如果“滥用”“强”,“强”亦可变“弱”。除身体本身的强弱之变外,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等的变化,均可作如是观。
题目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的提示,说明写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之效”上。材料中毛泽东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对我们的启示是丰富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均适用此理,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也适用此理,因此立意的角度是多样化的。立意时紧扣强弱关系及其转化条件,可重点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可进行强弱关系的哲学思辨,也可论述“滥用其强”的后果。
推荐立意 (1)无论弱与强,锻炼以恒常;(2)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3)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4)不以强而自喜,不因弱而己悲;(5)强弱相对,辩证看待;(6)不恃强而凌弱,不因弱而自卑;(7)滥用其强必致弱,弱应发奋以自强;(8)敢于挑战,我命由我不由天。
7.(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所给的材料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暗示取材方向,可以是在书中读到的、了解到的地名,也可以是旅行中到过的地方,还可以是自己的家乡。 第二层次,“有些地名很容易……著名人物等”,提示可以写某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 第三层次,“有些地名会唤起……特殊的意义”,提示可以写自己对某个地方的独特体验。
这个作文题目明确的任务指令有两个:一是“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直接规定了写作的主体是“主持人”,客体是“电视观众”,那么语言要亲切自然,通俗易懂。二是“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既有对内容的规定,又有对文体的规定。
本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主持词,因此我们要先明确该文体的格式要求。主持词一般由开场白、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主持词既要阐述该地名的文化内涵,又要注意不能过于深奥;既要介绍名胜古迹,又要讲好人文故事。最好写出趣味性,达到感染人的效果。
温馨提示 
2023新课标Ⅰ卷和2021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审题指导及范文见本书讲解。
题组二 全国甲、乙卷
1.(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提供的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预设前提,点出青少年成长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第二句话,指出青少年在与人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词语是“避免冲突”“不愿表达”,引导考生思考长期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累积和误解的加深。第三句话,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词语是“坦诚交流”和“真正的相遇”。“坦诚交流”是指敞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自己,并且愿意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想法。“真正的相遇”强调的主要是心灵上的共鸣和相互的认可。
整体上看,材料的主题很明确,即“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写作时应思考“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的弊端与“坦诚交流”的意义,对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方式和相处策略进行思考,还可由对人与人之间交流问题的思考,延伸到对国与国之间交流问题的思考。
文体上,可以针对材料内容进行思辨,将其中的前提、问题(现象)、办法(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练观点,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议论文;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推荐立意 (1)真正的相遇源于坦诚交流;(2)坦诚交流,共创和谐;(3)对话交流,共跨鸿沟;(4)坦诚交流,拥抱相遇;(5)直面冲突,勇于表达。
2.(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 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 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 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 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北京:双奥之城”这一社会热点切入,以表格的形式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角度直观呈现了北京举办两次奥运会的情况和影响。第二部分是文字材料,既概括了表格的内容,又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身份,连续出现三个“你”,启发学生回顾十四年来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历史,见证国家诸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展望并融入民族复兴的未来,勇担重任,成为“强国有我”、不断“再跨越”的生力军。 写作时应当明确“跨越,再跨越”不是简单的重复关系,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应当与材料中的“卓越”联系起来。第一个“跨越”是对此前的跨越,而第二个“跨越”则是在“卓越”基础上的再次跨越。二者是不同层次的,立意时不能脱离“卓越”,而应当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思考。
“跨越,再跨越”,确定了写作的主题,引导学生具体思考“有哪些跨越”“如何才能跨越”“怎样才能将个人的跨越与国家时代的跨越紧密结合”等问题。
推荐立意 (1)我与祖国同“跨越”;(2)踔厉奋发,进无止境;(3)与国共成长,跨越再跨越;(4)跨越发展,卓尔不凡;(5)回望新时代,昂首再跨越;(6)奋斗再奋斗,跨越再跨越;(7)生于跨越不止的时代,成就跨越不止的青春。
3.(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内容包括三层意思:首先交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背景,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其次从我们过的节日、我们唱的歌曲、我们读的作品、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我们学习的榜样等角度具体陈述事例;最后总结并引出命题意向,“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这一句是关键句,明确了写作的主题,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合在一起,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紧扣材料内容,明确“可为”与“有为”的深刻内涵及关系。“可为”强调客观环境和条件,“有为”强调主观意识和作为。“可为”一方面指我们处于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另一方面也指我们具有大有可为的理想和才干。与此相照应,“有为”一方面指我们应当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应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也指我们要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欣逢新时代,必将大有作为。
“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主题的设定,要求写作时明辨“可为”和“有为”的关系,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进而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当如何积极有为,如何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
推荐立意 (1)时代大可为,青年应作为;(2)行可为之事,做有为青年;(3)红色文化让“可为”更“有为”;(4)传承革命文化,争做“有为”新人;(5)可为更要有为,不负青春韶华;(6)在可为枝头绽放有为之花;(7)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8)“可为”才“有为”,“有为”需“可为”;(9)肩负时代重任,续写青年使命。
4.(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先用一个总起句“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进行铺垫,这为后文对扬雄的名言的理解限定了方向——实现理想。由此也提示我们须围绕“实现理想”来写。 接下来材料引用了汉代扬雄的一句话阐述了实现理想必须经过的环节:“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这其实是引导学生在追求理想时将“义”作为目标。“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既包括正义、道义,也包括国家大义。
写作导引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限制了写作主体,即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理想”的内涵是什么 站在“当代青年”的立场,应该怎样理解“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付诸行动”的内涵 “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进一步限定学生要结合自我发展来选材。这就要求学生从自身发展、时代精神出发,站在青年的角度来思考,写出当代青年的个性风采。如果学生只写自己对理想的认识和思考,或者只写对材料中古人追求理想的理解,这些都不是最佳立意。
推荐立意 (1)修身正德,实现理想;(2)理想照耀中国梦;(3)正心而修身,理想在脚下;(4)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前行目标;(5)修身循义,理想在望;(6)加强自身修养,振奋时代精神;(7)怀揣理想,奔赴热爱;(8)立义修身,助力民族复兴。
温馨提示 
2023全国甲、乙卷和2022全国甲卷作文题、审题指导及范文见本书讲解。
题组三 自主命题省市卷
1.(2024北京)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标题“历久弥新”由“历久”和“弥新”组合而成,意思是经历长久的时间,反而显得更加鲜活,更有活力。“历久”强调时间沉淀与传承,“弥新”强调与时俱进与创新。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历久弥新呢 题干给出了例子——“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都是优秀文化,属于有价值的东西。“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强调它们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和新的价值。这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事物能历久弥新 为什么能历久弥新 怎样才能历久弥新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立意,都需要体现所论述事物的“历久”与“弥新”,思考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历久”的经典、思想、精神,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展现新价值,也可联系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等相关内容进行写作。
推荐立意 (1)品读经典,感受新知;(2)传承中国精神,彰显时代价值;(3)与时俱进,方能历久弥新。
(2)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为“打开”。题干中的“打开视野”“打开心扉”“打开思路”等词,在“打开”的对象方面给予我们启发——不局限于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提示我们“打开”的作用——产生了某种积极向上的变化;而“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等词,则提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需要注意的是,“打开”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一群人,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注意文体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要围绕“打开”设置情节,写出“打开”前后人物的变化,注意具体动作之“实”与承载意义之“虚”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运用多种叙事手法,让情节更为丰富感人。
2.(2024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材料的核心词是“定义”,第一句概括了一个普遍现象,即无论“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第二句着重引导考生思考“怎么办”,分别从“被定义”和“自定义”两个角度给出提示。
写作时,可从前者入手,思考“被定义”的原因,以及在纷繁的“被定义”中如何运用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去芜存真,让他人对“我”的定义为我所用;也可以从后者入手,围绕“自定义”作因果探寻和条件分析,思考如何塑造自我,彰显风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探究二者的辩证关系,论述既要认真对待“被定义”,也要勇于“自定义”;等等。在关系建构中,还需要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整体性建构,以彰显优秀的思维品质。
推荐立意 (1)定义之下,如何抉择;(2)“定义”常有,智勇以对;(3)“自定义”与“被定义”,青春的双重奏;(4)以精彩的“自定义”,赢尊重的“被定义”;(5)定义自我,绽放风华。
3.(2024上海)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70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认可度”即社会群体对一个人或事物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表明“认可度”可以用来辅助判定事物的高低优劣,而用于人身上则可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对“认可度”,我们要进行辩证思考,既看到其合理、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认可度是社会对个体或事物价值的普遍认同,它体现了社会共识和文化导向,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能为个体的判断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人们做出更高效准确的选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集体的智慧不可小觑。认可度高往往能激发信心,给我们情感支撑,更能维护持久意志品质。从这一角度出发,可思考:如何提高认可度 为什么要提高认可度 认可度对于个人、国家有何意义
另一方面,认可度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可能掺假。网络上不乏请人刷出来的“浏览量”“点赞量”“好评量”等,“量”多不一定代表该事物的价值就高。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当认可度成为人人不假思索就认可的唯一标准,群体的思考也在逐渐取代个体的独立思考。多数人以强大的音量不断压制和同化着意见相左者,而那些少数人的看法则被忽视、被抹杀。因此,我们要对大众的认可度进行审慎的判断,对事物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不能随波逐流,一味跟风或迎合他人。从这一角度出发,可思考过度依赖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弊端,分析我们对待认可度的正确态度。
推荐立意 ①理性看待认可度,摒弃人云亦云;②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③用好认可度这柄“双刃剑”,为美好生活添彩;④善用认可度,明智做决断;⑤警惕“认可度”背后的陷阱;⑥以实力赢得认可。
4.(2023北京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50分)
  “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材料有两个信息点。一是“连续航行”,它既可以指经历低谷后的重新出发,也可以指到达一定高度后的进一步攀登。故考生可以思考续航的动力来源、航行的新方向等问题。二是“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它提示了写作的话题和领域。考生可以思考:高考结束后,青年应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个人成长的新阶段 怎样才能使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 除此以外,考生还可以思考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等问题。写作时应注意明确任务,青春、科技等都是讨论续航的角度和依据,不能主次不清。
推荐立意 (1)以奋斗续航青春,再写人生华章;(2)扎根中华文化,为民族发展续航;(3)创新驱动发展,为大国崛起续航。
5.(2023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它继承了天津卷作文“紧扣时代主题,注重价值引领”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命题特点:首先,在传统文化对联中考查时代热点,用周恩来的自勉联来考查学生对时代热点“使命与挑战”“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其次,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以小见大,“交友处事”和“读书求知”是考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材料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积累,激发丰富联想和写作兴趣。试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对联和提示。
首先,要准确理解对联和提示。上联所说的“有肝胆人”,即有崇高理想、远大抱负、刚毅性格、勇敢精神、正义感的人;下联“无字句处”指的是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意思是必须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示部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明确了立意的方向,作为时代青年,应该立足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审视和思考当下青年的“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则明确了立意的维度。
其次,进行立意甄选。可以从任意一联出发,或写交友处事中如何成长担当,或写读书求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智慧;也可以立足整联,写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的相辅相成,还可以在二者比较中围绕对联某一侧面,展开分析。主要以考生自己的积累为基础,从而选择出能够写出好文章的立意来。
推荐立意 (1)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友;(2)善读无字之书,做时代新青年;(3)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4)以担当书使命,谱写时代华章;(5)实践中提升才干,增长见识。
6.(2022北京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本题不可简单理解为“说学习”,关键点在于“今”字,这要求考生要对古今学习的不同展开思考,既要关注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重视学习的本质,又要探讨时代变革对今天的求学者提出的新要求,体现新时代学习的特色。也可以谈谈对学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的看法,体现当代中国青年对学习的崭新理解。由此看来,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十分接近北京卷2021年的“论生逢其时”和2018年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考生动笔之前要思考自己文章的现实意义。题目要求中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是命题者为考生提供的思路和角度,考生可以由其中一点展开,关注时代,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体会进行阐述。
7.(2022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这段材料的关键词为“烟火气”,它继承了天津卷2020年“中国面孔”和2021年“纪念日”这种以关键词为写作对象的命题方式,体现了作文命题的稳定性。
首先,要精准解读材料。这段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由一组排比句构成。这组排比句首先阐释了“烟火气”是什么,然后提出如何追求“烟火气”。第二句“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为总结句,将“寻常”和“最美”这样一组具有辩证色彩的词语放在一起,既强化了“烟火气”这一关键词,又丰富了“烟火气”的内涵。
然后,要精准理解关键词。“烟火气”是平平常常、有滋有味的生活的特征,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如材料中提到的家人团坐、国泰民丰等。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关心生活、留意时代声音,思考“烟火气”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从而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
最后,要最大限度利用材料。锁定关键词“烟火气”的内涵后,可以围绕个人、社会和国家写“烟火气”是什么,也可以写如何追求“烟火气”。追求“烟火气”可从材料中的“珍惜和守护”“奉献和担当”等角度入手,每个人的“烟火气”需要自己的珍惜和守护,也需要他人的奉献和担当,更需要国家的强盛,综合写或单独写均可。
推荐立意 (1)浓浓烟火气,深深家国情;(2)寻常烟火气,人间最美情;(3)守护烟火气,你我共努力;(4)珍惜烟火气,享受新生活;(5)烟火气,是个人、社会、国家的最高追求。
8.(2020北京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①材料解读
材料分为三个部分:a.背景——“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其中“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完成全球组网部署”,分别涉及自主研发、独立运行方式和全球组网部署三个角度。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和功用:“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所以才能够组成一张“天网”,发挥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可服务全球”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用,将服务视野扩展到全世界,为全人类服务。c.写作切入口:“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这则材料来自新闻热点,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动态,理性看待社会热点,深刻解读时事,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思考自我价值和作用,认知自我与社会、世界的关系。
②审题与立意
审题:a.“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离不开每一颗卫星,每一颗卫星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贡献自己的功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不可或缺。引导考生思考自身的价值以及如何与社会、国家和世界共同发展,认知自我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个体的功用和整体的功用融为一体,个体价值又包容在整体价值当中,个体价值与内在的群体价值是交相辉映的)。b.“可服务全球”:这句话指向个人自我价值的归宿,我们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将服务全球,体现出我们的博爱与担当,体现出我们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追求。
立意:a.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功用——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世界在相互配合中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与作用。b.世界是一个整体,只有每一个人都心怀国家利益、有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发挥出最大功用,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