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预测风向一 侧重考查诗歌所蕴含的“情”“志”“理”,且考查角度、方式灵活多变
近几年的高考古代诗歌命题越来越关注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能力,注重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而且考查角度、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一、(2024浙江金华东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①作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②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吴松:江名,古称松江。②亚:接近。长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空彤云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大雁南飞心切,正如词人归心似箭。
B.“恶”,猛、厉害,可见船头风高浪急,词人恐不能与家人团聚过年,忧愁渐深。
C.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词人笔锋骤转,以乐景写哀情。
D.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以灯火催人快回家结笔,语淡而情浓。
2.(分析情感的变化)前人认为本词由上片至下片,有“柳暗花明”之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24浙江温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 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 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红尘”在此处指都城的繁华景象,“鹓行”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
B.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诗后的兴奋,但从“且”字可看出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
C.颈联运用“寂寂”“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两种人生的比照。
D.尾联“知意否”是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 ”,“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2.(分析产生某种思想情感的原因)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6分)
三、(2024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9分)
织锦妇
[唐]秦韬玉
桃花日日觅新奇,有镜何曾及画眉。
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
合蝉巧间双盘带,联雁斜衔小折枝。
豪贵大堆酬曲彻,可怜辛苦一丝丝。
织妇吟
[清]汪松
春蚕不尽丝,辛苦年年织。
试问绮罗人,机杼何曾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诗首句和汪诗首句都运用比兴的手法,都直接引出下句织妇的辛苦劳作。
B.秦诗颔联写织妇纤手长满了老茧的细节,生动表现了织妇辛勤劳作的境况。
C.秦诗颈联从劳动技术和劳动成果角度,展现了织妇在劳作中的聪慧、巧思。
D.秦诗和汪诗中的“辛苦”情感相同,都寄寓着诗人对织妇辛勤劳作的同情。
2.(情感比较)两首诗都有对不劳而获者的抨击情绪,哪一首更强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2024江西九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曲江二首(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其时京城虽然被收复,但兵革未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
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
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
D.尾联诗人写“传语风光共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2.(引入专业鉴赏评价,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6分)
五、(2024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①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②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尔。
床头悭囊③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④。
[注] ①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②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③悭囊,钱罐。④草鞋费,从前公差敲诈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写农人缴了租税后得到完税的“收据”,照理本应该暂时安生,但是里正又来催租。
B.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C.第五、六句中“大如拳”言钱罐小,“三百钱”言存钱少。农人忍痛“扑破”,其间透着无奈。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2.(强化读者意识,创设开放性的个人体验情境)关于第三句的主语,有人理解为里正,有人理解为农人。你作何理解 请表明观点并分析。(6分)
六、(2024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注]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 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不写小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2.(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融合)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6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预测风向一 侧重考查诗歌所蕴含的“情”“志”“理”,且考查角度、方式灵活多变
近几年的高考古代诗歌命题越来越关注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能力,注重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而且考查角度、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一、(2024浙江金华东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①作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②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吴松:江名,古称松江。②亚:接近。长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空彤云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大雁南飞心切,正如词人归心似箭。
B.“恶”,猛、厉害,可见船头风高浪急,词人恐不能与家人团聚过年,忧愁渐深。
C.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词人笔锋骤转,以乐景写哀情。
D.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以灯火催人快回家结笔,语淡而情浓。
2.(分析情感的变化)前人认为本词由上片至下片,有“柳暗花明”之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示例1)①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转为欣喜,焕然一新,故有“柳暗花明”之感;(2分)②上片写雁怯不啼、画船愁过、狂风恶浪,词人因风浪打头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担心不能及时回家,心情惨淡忧愁;(2分)③下片景致骤然变为春波荡漾,写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心情从忧愁转为欣悦期待。(2分)
(示例2)①景“柳暗花明”:上片写雁怯不啼、画船愁过、狂风恶浪;下片骤然变为春波荡漾、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3分)②情“柳暗花明”: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因风浪打头等恶劣环境担心不能及时回家,心情惨淡;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变得欣喜期待,故有“柳暗花明”之感。(3分)
二、(2024浙江温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 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 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红尘”在此处指都城的繁华景象,“鹓行”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
B.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诗后的兴奋,但从“且”字可看出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
C.颈联运用“寂寂”“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两种人生的比照。
D.尾联“知意否”是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 ”,“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2.(分析产生某种思想情感的原因)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B
2.①虽返京复官,但没有归属感。“白头”与“红尘”、“独立”与“鹓行”皆构成对比,体现出诗人与京城繁华及上朝队列的格格不入。②往事成空,好友寥寥,倍感孤独。往事已矣,令人怅惘,无人叙旧,更添凄伤,这让诗人极易产生辞官的念头。③旷达之心态使诗人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就算孤独处世,毕竟还是胜过已入高冢的达官贵人,诗人仿佛已洞穿世间名利。(每点2分,共6分。第①点“没有归属感”或“格格不入”等1分,分析1分;第②点“好友寥寥”“孤独”或“往事已矣”等1分,分析1分;第③点“旷达”“超脱”“看透名利”“摆脱名利”“懂得自我宽慰”都可给1分,分析1分)
三、(2024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9分)
织锦妇
[唐]秦韬玉
桃花日日觅新奇,有镜何曾及画眉。
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
合蝉巧间双盘带,联雁斜衔小折枝。
豪贵大堆酬曲彻,可怜辛苦一丝丝。
织妇吟
[清]汪松
春蚕不尽丝,辛苦年年织。
试问绮罗人,机杼何曾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诗首句和汪诗首句都运用比兴的手法,都直接引出下句织妇的辛苦劳作。
B.秦诗颔联写织妇纤手长满了老茧的细节,生动表现了织妇辛勤劳作的境况。
C.秦诗颈联从劳动技术和劳动成果角度,展现了织妇在劳作中的聪慧、巧思。
D.秦诗和汪诗中的“辛苦”情感相同,都寄寓着诗人对织妇辛勤劳作的同情。
2.(情感比较)两首诗都有对不劳而获者的抨击情绪,哪一首更强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汪诗更强烈。②秦诗“豪贵大堆酬曲彻”写封建“豪贵”动辄将一大堆一大堆的绫罗绸缎赏给歌伎,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淡的叙事中,情感比较含蓄。③汪诗“试问绮罗人,机杼何曾织 ”,是对不劳而获者发出的愤怒诘问,是压抑已久的怨恨的宣泄,情感如潮水般奔涌,十分强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预测风向二 创设探究情境,注重考查综合鉴赏评价能力
近几年,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观题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对古诗词形象、手法、思想情感等的综合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筛选整合、归纳概括、推理论证、鉴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2024江西九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曲江二首(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其时京城虽然被收复,但兵革未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
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
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
D.尾联诗人写“传语风光共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2.(引入专业鉴赏评价,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C
2.①诗人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担荷”。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诗人健全的才性。
五、(2024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①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②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尔。
床头悭囊③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④。
[注] ①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②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③悭囊,钱罐。④草鞋费,从前公差敲诈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写农人缴了租税后得到完税的“收据”,照理本应该暂时安生,但是里正又来催租。
B.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C.第五、六句中“大如拳”言钱罐小,“三百钱”言存钱少。农人忍痛“扑破”,其间透着无奈。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2.(强化读者意识,创设开放性的个人体验情境)关于第三句的主语,有人理解为里正,有人理解为农人。你作何理解 请表明观点并分析。(6分)
答案
1.B
2.(示例1)主语应该是里正。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催租文件”,与前后句主语均一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嘴脸。②本句是写里正既狐假虎威,凶相横生;又因醉酒,嬉皮笑脸,丑态毕现,非常形象。
(示例2)主语应该是农人。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钞”,与首句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刻画出农人面对里正的态度。②农人面对官府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形象地刻画出农人的处境和心态。
六、(2024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注]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 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不写小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2.(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融合)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案
1.C
2.不断裂。五、六句讲道理,表面上是写普通人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不存在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写出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七、八句继续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所以不断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