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题--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题--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09: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
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
预测风向一 锁定文学鉴赏的核心要素,核心考点不缺席
  文学性文本阅读的命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紧紧围绕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主题等核心要素展开,注重考查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能力。因此常规的文学性文本的考点,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不会缺席,但考查的角度、设问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一、(2024山东菏泽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罗罗锅
冯骥才
罗罗锅家住城东,在南斜街摆摊,世代做鞋修鞋补鞋,靸鞋尤其做得好,远近有点名气。虽说靸鞋大路货,但他用青色小标布做面,鞋帮结实,白色千层布纳底,浸过桐油再纳,不怕水,还有软硬劲儿,走起路来跟脚。鞋脸上有两条羊皮梁,既防碰撞,又精神好看。不管嘛样的脚——肥脚、瘦脚、鸡爪、鸭掌、猪蹄子,往鞋里头一蹬,那舒服劲儿就别提了。
罗罗锅的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他爹,他爹把手艺原原本本传给他。手艺是手艺人的命根子。罗家几代人都是独生子,一路单传下来。人单传,手艺也单传。
罗罗锅天生罗锅,从背影看不见脑袋,站在那儿像个立着的羹匙。可是这身子却正好干鞋匠。他姓罗,人罗锅,人就给他一个好玩的号,叫罗罗锅。罗罗锅人性好,小孩叫他罗罗锅,他就一笑。不认为人是骂他。
从嘉庆年间,罗家的鞋摊就摆在南斜街慈航院的墙根下,直到现今的光绪,还摆在那儿。一个小架子上,摆着大中小号三种鞋,摆的都是单只,你试好这只,他再拿出那只给你试。南斜街上人杂,怕叫人拿去。他腰上系一条褐色的围裙,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卖鞋也修鞋。南斜街东西几个大庙,香客往来;北边隔一条街就是白河,河边全是装货卸货的船,脚夫成群。他不愁人来修鞋买鞋。可是,他从这些穷人手里能赚到多少钱 穷人一个铜子还要掰成两半花呢。可是富贵的人谁会来买他的鞋
一天,他想起祖辈曾经有一种靸鞋,专做给富人穿。样子超艳,用料讲究,做工奇绝,是他罗家的独门技艺。这鞋叫作鹰嘴鞋。不过他打小也没见过。据说他爷爷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了他爹。为嘛从来也没见他爹做过这鹰嘴靸鞋就不知道了。只记得他爹说过一句“有钱的人不好伺候”,而且他爹也没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他。现在他爹他娘全不在了,谁还知道鹰嘴鞋是嘛模样
罗罗锅总琢磨这事。一天忽想起他娘留下一个装破烂杂物的小箱子,一直扔在柴房里,扒出来一看,居然有个小包袱,解开再瞧,竟然就是他要找的东西,是不是祖先显灵了 这东西扔了许多年了,怎么没叫老鼠啃了。里边花花绿绿,不仅有各种鞋样子、绣花粉稿、布缎小料、锥子顶针、针头线脑,居然还有一双完完整整让他喊绝的鹰嘴鞋!细品这双鞋的用料、配色、做工、针法,叫他傻了眼。
罗罗锅想,人愈将就穷就愈穷,为嘛不试一把拼一把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家七七四十九天,几成几败,用尽了心血心思心力,还有一辈子做鞋的功力,终于把先人的鹰嘴靸鞋一点点复活了。尤其鞋子前边那个挡土又盖脚面的“鹰嘴”,叫他翻过来倒过去做了十八遍,才做出神气来。他这才明白,先人的本事不在样子上,都在神气上。
等到他把这双鹰嘴靸鞋往南斜街上一摆,惊住了东来西往的人。有人出高价要买,出的价钱高出市面上一双好鞋的三四倍。但罗罗锅不卖。他没卖过鹰嘴鞋,不知道该嘛价;再有就是他舍不得卖,害怕卖了,手里这东西就没了。
这样一连三天,每天早早晚晚鞋摊前都聚着一些人。很快就有从城里闻名而来的了。
到了第五天,忽有一行人从天后宫那边过来。旗罗伞盖,衙役兵弁,前呼后拥,中间一顶八抬绿呢大轿,不知是谁,一准是个大官。
待这行人马走过眼前时,忽然停住,轿帘一掀,走下一个人。瘦高的个子,气质不凡,带着一股威风与霸气,竟然朝自己走来。他觉得好像过来一只老虎。
他想跑,但两条腿打哆嗦,迈不开步了。
这人已走到面前,对他说:“我远远就瞧你这双鞋做得不凡,拿过来叫我试试。”
罗罗锅赶忙取了鹰嘴靸鞋往这大官脚前一摆。马上三个差役上来,两个左右搀着大官,一个半跪下身给大官脱鞋、穿鞋,一边还说:“请中堂大人站稳。”
罗罗锅听了差点吓晕,竟然是李中堂!只见李中堂把脚往鞋里一伸,跟着情不自禁地说:“真舒服,踩进云彩里边了。”
罗罗锅一直吓得脑袋扎在怀里,不敢抬头不敢看,只听李中堂的声音:“这鞋好像就是为我做的。”
说完,中堂大人穿着他的鞋转身就走。
等到开道锣“哐哐”再响起来,抬头看,中堂大人的人马轿子早往西走了,一直拐出街去,罗罗锅还傻站着。
在街对面开古董店的吴掌柜过来,笑嘻嘻对他说:“中堂大人喜欢你的鞋,这回该你发了!”
罗罗锅说:“发嘛 鞋穿走了,也没给钱。”
吴掌柜笑道:“中堂大人穿鞋,嘛时候花过钱 可你这鞋叫中堂大人穿上了,还不发 ”
罗罗锅说:“怎么发 ”
吴掌柜说:“你在天津这么多年还不明白这道理。不论嘛东西,没名分,不值钱;沾上名分,就有钱赚了。我若是不说我腰上这玉件是老佛爷当年丢在避暑山庄的,谁买 不就是块破石头吗 现在你的鞋要卖高价,不是你做得好,是中堂大人穿在脚上了。”
罗罗锅将信将疑,回去赶出来几双,拿出来一摆,当天抢光!这几双鞋卖的钱,顶他一年摆摊赚的钱。原来这时候整个天津卫全知道中堂大人喜欢上他的鹰嘴鞋了!一时来买鞋的人太多,做不过来,只能预订。预订鹰嘴鞋最多的人是大小官员们。大人喜欢,“小人”要更喜欢才行。
一年后,罗罗锅不在南斜街风吹日晒地摆鞋摊了。他在东门里临街买房开店。房子门脸不大,纵深几间,后边还有个小院,正好前店后坊,他一家人也住在那儿,取名“罗家鞋铺”。有位高人对他说:“你这鞋得有个俏皮的名字,既留下中堂大人的故事,又不直接用中堂大人的名义,我给你起一个鞋名,叫‘贵人鞋’吧。”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增本),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嘉庆年间……直到现今的光绪,还摆在那儿”,既写出罗家几代人对手艺的坚守,也写出手艺人难凭手艺改变命运的社会现实。
B.罗罗锅的爹不愿意让儿子去做伺候富贵人的事情,又怕祖宗的独门手艺失传,这才有了后来从柴房里找出鹰嘴鞋的情节。
C.罗罗锅费尽心力,加上平日做鞋的功力,经过多次重做后,终于复活了鹰嘴靸鞋,并从中明白了“做鞋要做出神气”的道理。
D.“贵人鞋”这一名字实在巧妙,既暗含了中堂大人的故事,又能抬高买鞋人的身份,同时也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罗罗锅做大路货靸鞋,不惜笔墨,极力写出鞋的结实、好看、舒适,表现出罗罗锅做鞋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他复活鹰嘴靸鞋做了铺垫。
B.当李中堂朝自己走过来时,罗罗锅觉得好像过来一只老虎,这一心理描写既写出了李中堂的威风霸气,又写出了罗罗锅的惊慌惧怕心理。
C.小说中的吴掌柜为人精明,熟谙经营之道,作者设计这一人物的目的在于让他和罗罗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出罗罗锅朴实善良的品格。
D.小说中“嘛”字多次出现,既有天津方言的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不乏幽默感,通过轻松诙谐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性格和社会风貌。
3.(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了众多民间“奇人”的传奇故事。本文中“罗罗锅”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5分)
4.(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小说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还要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思想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预测风向二 聚焦文本特色,回归文学阅读本质,命题更加灵活开放
  在新高考“因文设题”的理念指导下,文学性文本的命题会更加关注文本特征,即“这一篇”的特色,设题会聚焦文本最具有文学价值和最值得鉴赏品味的地方,考查的角度也将不再局限于常规的考点,设题会更加灵活多样。
二、(2024浙江义乌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材料一:
濮 水
濮水清清,初阳映照,水面上笼着一层薄雾。庄周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的芦苇丛中钓鱼。
小徒弟富贵陪侍在一旁,焦急地盯着濮水,喃喃自语:“鱼儿鱼儿快咬钩。”
对于小徒弟的念叨,庄周恍若未闻,竟然打起了盹儿。
眼看太阳已经偏西,还是一无所获,富贵急道:“师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不知道师娘可否吃了中饭 ”
庄周缓缓睁开眼,只见濮水清清,有野鸭子在远处嬉戏,他缓缓地说:“①野鸭嬉戏,不改濮水清清……”
富贵知道师父又发神经了,每到这时他只能闭嘴不言,他知道师父此时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富贵咽了一口唾沫,本来想说饿了,想到师父也一天没有进食了,话就没好意思说出口。
突然,庄周一甩鱼竿,一尾活蹦乱跳的鲫鱼上岸了,在芦苇丛中蹦跳。
富贵慌忙上去按住了鲫鱼,小心翼翼地捉到鱼篓里:“师父,咱们晚上终于有吃的了!”庄周嘴角上扬,幽幽地道:“②多一鱼,少一鱼,不改濮水清清……”
富贵知道师父依然在发神经,他永远都不懂师父的世界。
太阳渐渐西斜,霞光映照在濮水上,清清濮水染了一层红晕。
富贵说道:“师父,太阳快要下山了,您还只钓了一尾小鱼,这样下去怎生是好 ”想起之前威王送给师父一筐鱼,富贵接着说道:“师父,当初威王送您一筐鲥鱼,您怎么不收呢 ”
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眼神顺着鱼竿望向远方:“③濮水清清,不养鲥鱼……”
富贵无奈地说道:“师父您说点儿我能听懂的吧。”
庄周呵呵一笑:“富贵啊富贵,你不懂,自己钓的鱼吃起来香,别人送的鱼吃不得。”
富贵道:“都是鱼,一样香啊,哪里有什么分别 ”
庄周依然望着远方,幽幽地道:“我钓鱼兮,用虫饵;他钓鱼兮,用鲥鱼。”
富贵挠挠头,他永远都听不懂师父的话。他也望向远方,天色渐暗,只见濮水滚滚,水面上什么都没有,先前的那些野鸭早已飞走了。
这时,富贵叫起来:“师父,师父,有人来了。”
果然一队人马径直向庄周飞奔而来,为首的正是曲名和曲利两个大夫,富贵认得他们,之前送鲥鱼的就是他俩。
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濮水边,持竿钓鱼,目不旁视。
曲名叉手上前请了个安,说道:“濮水垂钓,庄先生好雅兴。”
庄周微微一笑,并未起身回礼。
曲利见庄周如此傲慢,不觉气往上冲,道:“庄先生,才刚去贵府拜谒,见尊夫人已经饿得说话都没力气了,您不觉得惭愧吗 还是跟我们走吧,到时您做了官,裘马扬扬,妻子富贵,多好啊!”
庄周缓缓放下手里的钓竿,道:“富贵 我已经有啦!”一指徒弟,“告诉他们你叫什么。”
富贵说:“我叫富贵,是庄师父的徒弟。”曲名和曲利相视一怔,向来听人说庄周疯癫,果然传言不虚,也不知道威王怎么就相中了他,竟然认为他是个人才。
曲名想了想说道:“威王恳请先生能为国操劳做些大事。您何苦跑到濮水边钓鱼,自找苦吃呢 ”说话时瞥见鱼篓里一尾小鱼在游弋,不由得面现轻蔑之色。
庄周拾起钓竿,望向滔滔濮水缓缓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多年了,楚王把它藏在镏金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供奉,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 ”
曲名和曲利互望一眼,异口同声答道:“自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
庄周点点头:“那好,二位请便吧。”两位大夫呆立半晌,摇摇头,悻悻地离开了。
走了很远,二人耳边突然传来庄周高亢的歌声:“④高官于我何加焉,吾独取濮水清清……”
(选自《海燕》2023年9期,有删改)
材料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从叙事艺术的角度设题)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实现情节连贯,通过对“光线”意象的描写,勾勒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时间轴线,使行文严谨有序。
B.从叙述结构来看,文章以“矛盾和对立”实现谋篇布局,主要体现在“师与徒”之间的认知矛盾和“仕与隐”之间的价值取向矛盾上。
C.从叙述节奏来看,文章叙述节奏快,且有一定的起伏性。通过对人物对话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突出不同人物的认知差异,从而揭示了文章主题。
D.从叙述语言来看,文章兼顾听觉语言描写和心理语言描写,对材料二的语言风格也进行了加工,以“文白相间”的样态深化作品意境。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野鸭嬉戏”与“濮水清清”在意境上浑然一体。“不改”一词强调了和谐的状态。
B.句子②中“多”与“少”既表明了垂钓收获数量,同时也开始化解小徒弟对师父行为的疑惑。
C.句子③中“鲥鱼”与“濮水”形成冲突,“不养”一词突出庄周意愿,同时也强化叙事张力。
D.句子④对“曳尾于涂中”做出了当代理解和阐释,语意明晰,生动而悠远地呈现了文章的主题。
3.(融合文学类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有人认为材料一中画波浪线语句中的“早已”可以表述为“突然”,请你分别阐释两种表述的效果。(4分)
4.(文中人名与主题的关系)材料一是对材料二的“故事新编”,作者也为《濮水》中的人物设计了新的名字。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新名字”对于表现“庄周世界”的意义。(6分)
预测风向三 突出教考衔接,注重考查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文学性文本从选材到设题都紧密关联教材,这种关联有显性关联和隐性关联两种方式,考生答题时,需要迁移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
三(文本关联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时代镜像”)(2024上海黄浦区一模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6分)
猫城记(节选)[1]
老 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他们便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2]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侮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大蝎立刻便令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兵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 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他们因此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
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我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在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莫名其妙了,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无论他怎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 还是愿意认罚 ”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的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他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3]。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有删改)
[注] [1]《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情节概要:中国人“我”因飞船毁坏,被迫降落到火星。“我”被一群猫国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九章。[2]迷叶:一种能让人上瘾且毒害精神的树叶,很多猫人原来吃饭,后改吃迷叶。[3]国魂:猫国的货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蝎因为“不愿被人指摘”而调猫兵保护迷林,又因为一个叶梗而轻易杀掉猫兵,可见他是个好面子、冷酷无情的人。
B.大蝎的家将深明大义、忠诚可靠,不会有哗变的危险,因而深受大蝎信任并被委以重任,他们才是迷林的真正保护者。
C.猫兵原来吃饭,现在迷恋迷叶。他们原应保家卫国,现在却不愿对他人施以援手,对于“我”对他们的拯救也毫无觉知。
D.出于对“我”外国人身份的害怕,对于“我”“给他们一顿饭吃”的提议,猫兵们尽管心中有怨言,但也不敢出声反对。
2.下列对本文中“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出于正义感,产生了拯救猫人的想法并试图改变猫兵的现状,却因为正义之举无人理解而感到“心中冷了”。
B.文中有大段“我”的心理描写,既能表现“我”在猫国的困惑及不适,也从侧面展示了猫国的社会风气与国民风貌。
C.“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天然地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我”的视角来叙述能够更好地对猫人的劣根性进行冷静审视。
D.文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一样,都是故事的旁观者,本文以“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感和批判的力度。
3.(关联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探讨突发事件的作用”)赏析“一名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在文中的作用。(4分)
4.(与教材课文的比较鉴赏)《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而各具艺术独创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辨析。(6分)
预测风向四 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综合考查语文学科能力
  高考文学性文本在命题上注重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通过典型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能力解决问题。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转换身份、走进情境,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如下面这篇阅读的第4题,一方面考查作品行文思路、主题的梳理、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又考查了视频主题词的写作要求。
四、(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 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阻挡么
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 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被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注]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 《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
C.句子③中“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
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
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
3.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4分)
4.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6分)
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
预测风向一 锁定文学鉴赏的核心要素,核心考点不缺席
  文学性文本阅读的命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紧紧围绕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主题等核心要素展开,注重考查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能力。因此常规的文学性文本的考点,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不会缺席,但考查的角度、设问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一、(2024山东菏泽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罗罗锅
冯骥才
罗罗锅家住城东,在南斜街摆摊,世代做鞋修鞋补鞋,靸鞋尤其做得好,远近有点名气。虽说靸鞋大路货,但他用青色小标布做面,鞋帮结实,白色千层布纳底,浸过桐油再纳,不怕水,还有软硬劲儿,走起路来跟脚。鞋脸上有两条羊皮梁,既防碰撞,又精神好看。不管嘛样的脚——肥脚、瘦脚、鸡爪、鸭掌、猪蹄子,往鞋里头一蹬,那舒服劲儿就别提了。
罗罗锅的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他爹,他爹把手艺原原本本传给他。手艺是手艺人的命根子。罗家几代人都是独生子,一路单传下来。人单传,手艺也单传。
罗罗锅天生罗锅,从背影看不见脑袋,站在那儿像个立着的羹匙。可是这身子却正好干鞋匠。他姓罗,人罗锅,人就给他一个好玩的号,叫罗罗锅。罗罗锅人性好,小孩叫他罗罗锅,他就一笑。不认为人是骂他。
从嘉庆年间,罗家的鞋摊就摆在南斜街慈航院的墙根下,直到现今的光绪,还摆在那儿。一个小架子上,摆着大中小号三种鞋,摆的都是单只,你试好这只,他再拿出那只给你试。南斜街上人杂,怕叫人拿去。他腰上系一条褐色的围裙,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卖鞋也修鞋。南斜街东西几个大庙,香客往来;北边隔一条街就是白河,河边全是装货卸货的船,脚夫成群。他不愁人来修鞋买鞋。可是,他从这些穷人手里能赚到多少钱 穷人一个铜子还要掰成两半花呢。可是富贵的人谁会来买他的鞋
一天,他想起祖辈曾经有一种靸鞋,专做给富人穿。样子超艳,用料讲究,做工奇绝,是他罗家的独门技艺。这鞋叫作鹰嘴鞋。不过他打小也没见过。据说他爷爷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了他爹。为嘛从来也没见他爹做过这鹰嘴靸鞋就不知道了。只记得他爹说过一句“有钱的人不好伺候”,而且他爹也没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他。现在他爹他娘全不在了,谁还知道鹰嘴鞋是嘛模样
罗罗锅总琢磨这事。一天忽想起他娘留下一个装破烂杂物的小箱子,一直扔在柴房里,扒出来一看,居然有个小包袱,解开再瞧,竟然就是他要找的东西,是不是祖先显灵了 这东西扔了许多年了,怎么没叫老鼠啃了。里边花花绿绿,不仅有各种鞋样子、绣花粉稿、布缎小料、锥子顶针、针头线脑,居然还有一双完完整整让他喊绝的鹰嘴鞋!细品这双鞋的用料、配色、做工、针法,叫他傻了眼。
罗罗锅想,人愈将就穷就愈穷,为嘛不试一把拼一把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家七七四十九天,几成几败,用尽了心血心思心力,还有一辈子做鞋的功力,终于把先人的鹰嘴靸鞋一点点复活了。尤其鞋子前边那个挡土又盖脚面的“鹰嘴”,叫他翻过来倒过去做了十八遍,才做出神气来。他这才明白,先人的本事不在样子上,都在神气上。
等到他把这双鹰嘴靸鞋往南斜街上一摆,惊住了东来西往的人。有人出高价要买,出的价钱高出市面上一双好鞋的三四倍。但罗罗锅不卖。他没卖过鹰嘴鞋,不知道该嘛价;再有就是他舍不得卖,害怕卖了,手里这东西就没了。
这样一连三天,每天早早晚晚鞋摊前都聚着一些人。很快就有从城里闻名而来的了。
到了第五天,忽有一行人从天后宫那边过来。旗罗伞盖,衙役兵弁,前呼后拥,中间一顶八抬绿呢大轿,不知是谁,一准是个大官。
待这行人马走过眼前时,忽然停住,轿帘一掀,走下一个人。瘦高的个子,气质不凡,带着一股威风与霸气,竟然朝自己走来。他觉得好像过来一只老虎。
他想跑,但两条腿打哆嗦,迈不开步了。
这人已走到面前,对他说:“我远远就瞧你这双鞋做得不凡,拿过来叫我试试。”
罗罗锅赶忙取了鹰嘴靸鞋往这大官脚前一摆。马上三个差役上来,两个左右搀着大官,一个半跪下身给大官脱鞋、穿鞋,一边还说:“请中堂大人站稳。”
罗罗锅听了差点吓晕,竟然是李中堂!只见李中堂把脚往鞋里一伸,跟着情不自禁地说:“真舒服,踩进云彩里边了。”
罗罗锅一直吓得脑袋扎在怀里,不敢抬头不敢看,只听李中堂的声音:“这鞋好像就是为我做的。”
说完,中堂大人穿着他的鞋转身就走。
等到开道锣“哐哐”再响起来,抬头看,中堂大人的人马轿子早往西走了,一直拐出街去,罗罗锅还傻站着。
在街对面开古董店的吴掌柜过来,笑嘻嘻对他说:“中堂大人喜欢你的鞋,这回该你发了!”
罗罗锅说:“发嘛 鞋穿走了,也没给钱。”
吴掌柜笑道:“中堂大人穿鞋,嘛时候花过钱 可你这鞋叫中堂大人穿上了,还不发 ”
罗罗锅说:“怎么发 ”
吴掌柜说:“你在天津这么多年还不明白这道理。不论嘛东西,没名分,不值钱;沾上名分,就有钱赚了。我若是不说我腰上这玉件是老佛爷当年丢在避暑山庄的,谁买 不就是块破石头吗 现在你的鞋要卖高价,不是你做得好,是中堂大人穿在脚上了。”
罗罗锅将信将疑,回去赶出来几双,拿出来一摆,当天抢光!这几双鞋卖的钱,顶他一年摆摊赚的钱。原来这时候整个天津卫全知道中堂大人喜欢上他的鹰嘴鞋了!一时来买鞋的人太多,做不过来,只能预订。预订鹰嘴鞋最多的人是大小官员们。大人喜欢,“小人”要更喜欢才行。
一年后,罗罗锅不在南斜街风吹日晒地摆鞋摊了。他在东门里临街买房开店。房子门脸不大,纵深几间,后边还有个小院,正好前店后坊,他一家人也住在那儿,取名“罗家鞋铺”。有位高人对他说:“你这鞋得有个俏皮的名字,既留下中堂大人的故事,又不直接用中堂大人的名义,我给你起一个鞋名,叫‘贵人鞋’吧。”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增本),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嘉庆年间……直到现今的光绪,还摆在那儿”,既写出罗家几代人对手艺的坚守,也写出手艺人难凭手艺改变命运的社会现实。
B.罗罗锅的爹不愿意让儿子去做伺候富贵人的事情,又怕祖宗的独门手艺失传,这才有了后来从柴房里找出鹰嘴鞋的情节。
C.罗罗锅费尽心力,加上平日做鞋的功力,经过多次重做后,终于复活了鹰嘴靸鞋,并从中明白了“做鞋要做出神气”的道理。
D.“贵人鞋”这一名字实在巧妙,既暗含了中堂大人的故事,又能抬高买鞋人的身份,同时也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罗罗锅做大路货靸鞋,不惜笔墨,极力写出鞋的结实、好看、舒适,表现出罗罗锅做鞋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他复活鹰嘴靸鞋做了铺垫。
B.当李中堂朝自己走过来时,罗罗锅觉得好像过来一只老虎,这一心理描写既写出了李中堂的威风霸气,又写出了罗罗锅的惊慌惧怕心理。
C.小说中的吴掌柜为人精明,熟谙经营之道,作者设计这一人物的目的在于让他和罗罗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出罗罗锅朴实善良的品格。
D.小说中“嘛”字多次出现,既有天津方言的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不乏幽默感,通过轻松诙谐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性格和社会风貌。
3.(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了众多民间“奇人”的传奇故事。本文中“罗罗锅”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5分)



4.(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小说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还要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思想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B 
2.C 
3.①身世奇。他家几代单传,做鞋的手艺也是一路单传下来的。②相貌奇。他天生罗锅,从背影看不见脑袋,身子却正好干鞋匠。③手艺奇。他靠自己的悟性做出了鹰嘴靸鞋。④性格奇。如他“性好”,别人喊他外号他也不恼火;又如他作为手艺人,却不精通经商之道。⑤经历奇。他做出鹰嘴靸鞋,巧遇李中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①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罗家世代做鞋,有绝活,到罗罗锅时却没有传下来;无望之时,罗罗锅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鹰嘴鞋;他费尽心力做出鞋,李中堂却未付鞋钱;不过,在“高人”指点下,他却因此发财。②小说在情节的起伏中,表现了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批判了权贵阶层的行为,讽刺了当时攀附权贵的社会现象。(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预测风向二 聚焦文本特色,回归文学阅读本质,命题更加灵活开放
  在新高考“因文设题”的理念指导下,文学性文本的命题会更加关注文本特征,即“这一篇”的特色,设题会聚焦文本最具有文学价值和最值得鉴赏品味的地方,考查的角度也将不再局限于常规的考点,设题会更加灵活多样。
二、(2024浙江义乌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材料一:
濮 水
濮水清清,初阳映照,水面上笼着一层薄雾。庄周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的芦苇丛中钓鱼。
小徒弟富贵陪侍在一旁,焦急地盯着濮水,喃喃自语:“鱼儿鱼儿快咬钩。”
对于小徒弟的念叨,庄周恍若未闻,竟然打起了盹儿。
眼看太阳已经偏西,还是一无所获,富贵急道:“师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不知道师娘可否吃了中饭 ”
庄周缓缓睁开眼,只见濮水清清,有野鸭子在远处嬉戏,他缓缓地说:“①野鸭嬉戏,不改濮水清清……”
富贵知道师父又发神经了,每到这时他只能闭嘴不言,他知道师父此时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富贵咽了一口唾沫,本来想说饿了,想到师父也一天没有进食了,话就没好意思说出口。
突然,庄周一甩鱼竿,一尾活蹦乱跳的鲫鱼上岸了,在芦苇丛中蹦跳。
富贵慌忙上去按住了鲫鱼,小心翼翼地捉到鱼篓里:“师父,咱们晚上终于有吃的了!”庄周嘴角上扬,幽幽地道:“②多一鱼,少一鱼,不改濮水清清……”
富贵知道师父依然在发神经,他永远都不懂师父的世界。
太阳渐渐西斜,霞光映照在濮水上,清清濮水染了一层红晕。
富贵说道:“师父,太阳快要下山了,您还只钓了一尾小鱼,这样下去怎生是好 ”想起之前威王送给师父一筐鱼,富贵接着说道:“师父,当初威王送您一筐鲥鱼,您怎么不收呢 ”
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眼神顺着鱼竿望向远方:“③濮水清清,不养鲥鱼……”
富贵无奈地说道:“师父您说点儿我能听懂的吧。”
庄周呵呵一笑:“富贵啊富贵,你不懂,自己钓的鱼吃起来香,别人送的鱼吃不得。”
富贵道:“都是鱼,一样香啊,哪里有什么分别 ”
庄周依然望着远方,幽幽地道:“我钓鱼兮,用虫饵;他钓鱼兮,用鲥鱼。”
富贵挠挠头,他永远都听不懂师父的话。他也望向远方,天色渐暗,只见濮水滚滚,水面上什么都没有,先前的那些野鸭早已飞走了。
这时,富贵叫起来:“师父,师父,有人来了。”
果然一队人马径直向庄周飞奔而来,为首的正是曲名和曲利两个大夫,富贵认得他们,之前送鲥鱼的就是他俩。
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濮水边,持竿钓鱼,目不旁视。
曲名叉手上前请了个安,说道:“濮水垂钓,庄先生好雅兴。”
庄周微微一笑,并未起身回礼。
曲利见庄周如此傲慢,不觉气往上冲,道:“庄先生,才刚去贵府拜谒,见尊夫人已经饿得说话都没力气了,您不觉得惭愧吗 还是跟我们走吧,到时您做了官,裘马扬扬,妻子富贵,多好啊!”
庄周缓缓放下手里的钓竿,道:“富贵 我已经有啦!”一指徒弟,“告诉他们你叫什么。”
富贵说:“我叫富贵,是庄师父的徒弟。”曲名和曲利相视一怔,向来听人说庄周疯癫,果然传言不虚,也不知道威王怎么就相中了他,竟然认为他是个人才。
曲名想了想说道:“威王恳请先生能为国操劳做些大事。您何苦跑到濮水边钓鱼,自找苦吃呢 ”说话时瞥见鱼篓里一尾小鱼在游弋,不由得面现轻蔑之色。
庄周拾起钓竿,望向滔滔濮水缓缓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多年了,楚王把它藏在镏金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供奉,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 ”
曲名和曲利互望一眼,异口同声答道:“自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
庄周点点头:“那好,二位请便吧。”两位大夫呆立半晌,摇摇头,悻悻地离开了。
走了很远,二人耳边突然传来庄周高亢的歌声:“④高官于我何加焉,吾独取濮水清清……”
(选自《海燕》2023年9期,有删改)
材料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从叙事艺术的角度设题)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实现情节连贯,通过对“光线”意象的描写,勾勒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时间轴线,使行文严谨有序。
B.从叙述结构来看,文章以“矛盾和对立”实现谋篇布局,主要体现在“师与徒”之间的认知矛盾和“仕与隐”之间的价值取向矛盾上。
C.从叙述节奏来看,文章叙述节奏快,且有一定的起伏性。通过对人物对话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突出不同人物的认知差异,从而揭示了文章主题。
D.从叙述语言来看,文章兼顾听觉语言描写和心理语言描写,对材料二的语言风格也进行了加工,以“文白相间”的样态深化作品意境。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野鸭嬉戏”与“濮水清清”在意境上浑然一体。“不改”一词强调了和谐的状态。
B.句子②中“多”与“少”既表明了垂钓收获数量,同时也开始化解小徒弟对师父行为的疑惑。
C.句子③中“鲥鱼”与“濮水”形成冲突,“不养”一词突出庄周意愿,同时也强化叙事张力。
D.句子④对“曳尾于涂中”做出了当代理解和阐释,语意明晰,生动而悠远地呈现了文章的主题。
3.(融合文学类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有人认为材料一中画波浪线语句中的“早已”可以表述为“突然”,请你分别阐释两种表述的效果。(4分)


4.(文中人名与主题的关系)材料一是对材料二的“故事新编”,作者也为《濮水》中的人物设计了新的名字。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新名字”对于表现“庄周世界”的意义。(6分)


答案
1.C 
2.B 
3.(1)“早已飞走了”的效果:①照应叙事时间,与“太阳渐渐西斜”“天色渐暗”形成时间的呼应,与上文紧密关联,突出时间的推移;②强化人物形象,结合“水面上什么都没有”等富贵视角的描写,强调富贵对庄周世界依然不解。(2分)(2)“突然飞走了”的效果:①强化叙事逻辑,与“果然一队人马径直向庄周飞奔而来”形成呼应,厘清情节的逻辑;②暗示情节发展,“突然飞走”强调了垂钓时的平静氛围被打破,暗示着情节的变化。(2分)
4.①庄周的世界,是指坚守平淡自由,顺乎自然,不为世事所累、不求功名利禄的世界。②富贵,借助小徒弟的名字含义,正面表现庄周对于自然平和状态的满足和享受。③曲名、曲利,“曲”有“邪僻不正”之意,又谐音“趋”,曲名曲利,“趋名趋利”,象征二人为求名利不择手段,通过对二人的回绝,侧面表现庄周鲜明的价值取向。(每点2分,语意相近可酌情赋分)
预测风向三 突出教考衔接,注重考查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文学性文本从选材到设题都紧密关联教材,这种关联有显性关联和隐性关联两种方式,考生答题时,需要迁移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
三(文本关联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时代镜像”)(2024上海黄浦区一模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6分)
猫城记(节选)[1]
老 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他们便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2]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侮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大蝎立刻便令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兵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 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他们因此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
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我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在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莫名其妙了,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无论他怎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 还是愿意认罚 ”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的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他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3]。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有删改)
[注] [1]《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情节概要:中国人“我”因飞船毁坏,被迫降落到火星。“我”被一群猫国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九章。[2]迷叶:一种能让人上瘾且毒害精神的树叶,很多猫人原来吃饭,后改吃迷叶。[3]国魂:猫国的货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蝎因为“不愿被人指摘”而调猫兵保护迷林,又因为一个叶梗而轻易杀掉猫兵,可见他是个好面子、冷酷无情的人。
B.大蝎的家将深明大义、忠诚可靠,不会有哗变的危险,因而深受大蝎信任并被委以重任,他们才是迷林的真正保护者。
C.猫兵原来吃饭,现在迷恋迷叶。他们原应保家卫国,现在却不愿对他人施以援手,对于“我”对他们的拯救也毫无觉知。
D.出于对“我”外国人身份的害怕,对于“我”“给他们一顿饭吃”的提议,猫兵们尽管心中有怨言,但也不敢出声反对。
2.下列对本文中“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出于正义感,产生了拯救猫人的想法并试图改变猫兵的现状,却因为正义之举无人理解而感到“心中冷了”。
B.文中有大段“我”的心理描写,既能表现“我”在猫国的困惑及不适,也从侧面展示了猫国的社会风气与国民风貌。
C.“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天然地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我”的视角来叙述能够更好地对猫人的劣根性进行冷静审视。
D.文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一样,都是故事的旁观者,本文以“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感和批判的力度。
3.(关联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探讨突发事件的作用”)赏析“一名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在文中的作用。(4分)




4.(与教材课文的比较鉴赏)《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而各具艺术独创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辨析。(6分)




答案
1.B 
2.D 
3.(示例)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会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1分)“我”有意跳下高架子为那个猫兵报仇,反而又害不少猫兵因害怕而跌伤;(1分)“我”替猫兵出头,猫兵们却无动于衷,根本不明白“我”的心意,这令“我”心灰意冷。(1分)这一情节,彰显了小说对现实批评的意旨,使小说揭露病症、疗救社会的主题更加深刻。(1分)
4.(示例)《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都揭示国民劣根性和民族衰败根源,但创作手法各异。(1分)《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2分)《猫城记》则借助科幻外壳、寓言形式,用荒诞手法,描绘了猫人这一群像,创造了“猫国”这一典型社会。(3分)
预测风向四 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综合考查语文学科能力
  高考文学性文本在命题上注重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通过典型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能力解决问题。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转换身份、走进情境,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如下面这篇阅读的第4题,一方面考查作品行文思路、主题的梳理、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又考查了视频主题词的写作要求。
四、(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 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阻挡么
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 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被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注]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 《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
C.句子③中“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
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
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
3.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4分)




4.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6分)




答案
1.D 
2.C 
3.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1分)②暗寓作者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美不胜收”,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2分)③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1分)
4.(示例)(1)主题词: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
(2)理由:根据作者行踪及行文脉络,首先写前往鲁迅故乡的行程及向往之情,即“前往绍兴寻故乡”;然后叙写游览圣地的具体过程,描述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感知了鲁迅的勇士形象,即“瞻仰圣地知勇士”;最后写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引发“我”的联想,呈现了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想望已经实现,“以至于无穷”,即“山阴归途续故事”。(三个板块各2分:主题词1分,拟写理由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