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题--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题--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09: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轮复习预测
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
预测风向一 以文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立足时代格局,选取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基固本,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体现铸魂育人的思想定力。
一、(2024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是,新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经被声像文化所取代。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曾经把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归纳为: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媒介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以及国家的身份、主权乃至生存,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传媒的巨大发展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传播概念,而是广义的传播概念,指人类信息交换的一切行为和所有能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事实上,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已经媒介化,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文化的意义就在媒介中产生。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下面这幅图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区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乐、视频、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 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充分展示了宣传战线“一家亲”、协作“抱团”促发展的新形态。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5000余家主流媒体网站、2000余家主流社交媒体账号的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运用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预测风向二 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性文本阅读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都强调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命题时会创设融合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综合应用情境,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024浙江嘉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公众科学,也称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职业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以公众广泛参与为其鲜明特征。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目前,公众科学项目已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使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投入的科研活动能通过信息化平台顺利开展。
公众科学项目应积极地让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最终能得到具体的科学结果,产生新知识或新理解,如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或为保护行动、管理决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信息。项目团队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只要有可能,公众科学项目的数据和元数据都应作为公开信息,研究结果也应公布在开放的平台上。
与有着近百年的现代公众科学发展历史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明显存在着起步较晚、公众参与度较低、数据质量控制薄弱、项目管理与整合能力较差、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等不足。此外,很多数据无法及时公开或共享,限制了公众科学家和爱好者参与其中来提高数据质量的途径,也限制了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摘编自张健《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
材料二: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科学研究职业化之前的研究都是“公众科学”,如孟德尔、达尔文等均为业余科学家。1837年惠威尔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最高学术荣誉“皇家奖章”,因为他从数千名居住在海岸边的居民志愿者那里得到了百万次的观测数据来检验潮汐运动理论。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1996年,伯尼在《公众科学:一种实验室传统》一文中,将这种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的研究形式称为“公众科学”。伯尼指出,公众科学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也帮助公众掌握了观测技能,了解了科学调查的过程。这暗示了公众科学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潜力。
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大规模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丰富了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它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的田野采样方式的研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公众科学对于依赖本地化数据、以假设驱动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一些原本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
随着公众科学研究的开展,各国逐渐认识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和手段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与参观科技馆、植物园、博物馆等观摩式科学教育方式不同,公众科学的“干中学”特征,让公众有机会从科学内部来理解科学。为了探索这种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多项公众科学项目,如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的“公众科学在线”。研究发现,公众在参与科学项目之后,不仅在科学知识层面有增长,而且他们开始理解科学的特征和本质,进而提升了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继续参与的兴趣。
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研究的距离,但仍没有突破“公众理解科学”范式下的科学家与公众的不平等关系。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另一位公众科学概念的提出者欧文认为科学不是普遍真理,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他强烈地反对“公众理解科学”模式忽视公众知识和专长的立场。他的观点契合了“民主模型”的基本观点。“民主模型”认为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的科学问题也具有发言权,强调了公众与科学家的平等地位。这种理解激励参与其中的公民与科学家一道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来解决科学在真实社会中的棘手问题。所以欧盟把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实现负责任创新的方式,借以改变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和鸿鹏、胡万亨《为了科学,还是为了公众 ——论公众科学的两种进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众科学是以公众的广泛参与为鲜明特征,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
B.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研究的重要目的不是扩展科学知识,而是让公众更多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以及手段。
C.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但事实上由科学家主导设计,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D.公众科学研究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它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同时也帮助公众提升了科学素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众科学研究已经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
B.稳定经费支持、鼓励公众参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项目管理与整合、及时公开或共享研究数据,有利于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C.惠威尔创造了“科学家”这个词,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区分开来,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
D.伯尼提出了由科学权威驱动的公众科学理念,而欧文提出基于“民主模型”的公众与科学家平等、意在改变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公众科学理念。
3.下列选项,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的一项是(3分)(  )
A.达尔文住在伦敦东部乡村时,以写信作为最主要的通信工具,通过与许多朋友和旅行者交流来了解他们的生物观察记录。
B.牛津词典将“公众科学”定义为“由一般公众来承担科学工作,通常与专业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合作或在其指导下完成”。
C.一位植物爱好者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的植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记录,通过拍照存档、上网比对等方法识别出86种植物。
D.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项目“Foldit”中,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仅用不到三周时间就帮助科学家破译了一种艾滋病病毒的酶结构。
4.概括“公众科学”这一研究方式的优势。(4分)
5.(在题干中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某滨海城市拟推广海藻养殖。前期,相关部门设计了公众科学项目“海藻调查”,下面是该项目实施流程图的初稿。根据材料内容,从调查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提出补充完善建议。(6分)

预测风向三 关注高阶思维,凸显对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考查
  信息性文本阅读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除了在选择题中考查识别逻辑谬误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简答题中也会进一步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的考查。
三、(2024山东临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除了讲求实用以外,我们还要有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逻辑就它的本身说,是一种纯粹科学。逻辑之学,自亚里士多德创立以来,经过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在冬眠状态之下。而自十九世纪中叶布尔等人重新研究以来,突飞猛进,与纯数学合流。晚近逻辑发展之突飞猛进,引起了数学对于其本身的种种根本问题之检讨与改进。写文运思而依照逻辑方式,是一件颇不易办到的事,好比在这个世界上,全然健康的人也不多见。很少人能说他的运思为文全然无逻辑上的毛病,即使是逻辑专家,也不能完全办到这一点。逻辑训练,除了积极方面可能提高我们的推论能力以外,在消极方面可以多少防止错误的推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帮助我们免除种种常见的谬误。
(摘编自殷海光《逻辑新引》)
材料二:
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
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例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并对这个荒谬的论点大加攻击。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甲】“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 【乙】为什么你们没有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一句话或一个字来证实你们的这种论调呢 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丙】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 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 【丁】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不买书不看报只是当个饭桶喽 ”
稻草人谬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避强就弱、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论敌本来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很多论据,在反驳时,却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那些强有力的、重要的、实实在在的论据,而专挑那些比较弱的、不太重要的、虚的论据展开反击。这也等于歪曲了对方,故意把对方弱化为稻草人。
不过,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稻草人谬误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批判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这是逻辑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摘编自陈波《逻辑学十五讲》)
材料三: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转述的情况,例如,评论家说:“我不喜欢这本书。也许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下,没有了别的书,我才会喜欢它。”出版商转述为:“评论家说即使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他仍然喜欢它。”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评论家的原意是“不喜欢这本书”,而出版商则将其扭曲为“喜欢这本书”,但出版商并没有对评论家的观点进行攻击,可见,扭曲的目的显然不是使得评论家的观点更容易被攻击,而是出于另一种私利——书本销量更好。那么,它属于什么谬误呢
在《扭曲语境:对承诺的操纵》一文中,作者沃尔顿和马卡纽认为这是一种欺骗性的引用谬误。“为了理解在对话中,错误的引用作为一种欺骗策略的谬误,有必要研究引语作为一种常见的工具在论证中使用。”他们首先对“引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引用作为论辩的一种策略有支持和对抗两种形式。其中,支持策略是指利用引用来支持自己,增加自己立场的可信度,而对抗策略则是利用引用来攻击对手,降低对方立场的可信度。沃尔顿和马卡纽基于对多种引用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三种引用谬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变原文和改变语境。其中,改变原文包括错误引用和选择性引用,错误引用谬误即对原文的改写,选择性引用则是对原文的省略;改变语境是指扭曲语境谬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改变原文类谬误,会通过对原文的改写或省略而造成语境的改变,即改变原文的引用谬误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存在交叉情况。在同一谬误中,可能既存在改写又存在省略,如上例中,既省略了“没有了别的书”,也对原句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属于引用的支持策略。但是,“引用”本身并不是说要对原文不做一丝改动,有些对原文的省略、改写并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引用谬误之所以是谬误,关键就在于其在引用中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引用谬误不同于稻草人谬误:一是,稻草人谬误是对对方观点的扭曲,而引用谬误可以是对任何人的任何话语的扭曲;二是,稻草人谬误是利用扭曲攻击对方,而引用谬误还可以利用扭曲支持自己的论证。但两者之间又存在联系,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结合引用谬误的不同类型,我们发现省略原文、改写原文和改变语境构成了稻草人谬误中的三种主要扭曲手段并由此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稻草人谬误。
(摘编自金立、孙玥《稻草人谬误的性质与类型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提到数学是为了介绍逻辑学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举写文运思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逻辑错误很难避免并以此引出逻辑训练的意义。
B.材料二第三段“这也等于”中的“也”字很严谨,说明“避强就弱”等与歪曲对方观点虽然属于稻草人谬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C.材料三为了达到讲清引用谬误类型的最终目的,先以具体案例引入,然后介绍了引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对不同概念进行了层层的比较。
D.材料一总体上谈逻辑的重要性,材料二和材料三则深入具体论述了对稻草人谬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从一定意义上可印证材料一的有关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冬眠状态”比喻逻辑学在其发展中经历的长时间停滞,这说明了在布尔等人重新研究以前,没有人关注或研究过相关的学问。
B.批判的态度应该是一种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态度,论战双方要客观呈现彼此观点,摒弃个人主观情感,将逻辑的要求置放在道德的要求之上。
C.改变原文可能会出现引用谬误,这种谬误还会存在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相交叉的情况;但并不是改写了原文,就一定会出现引用谬误。
D.既然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那么,理论上可以依据引用谬误的类型,划分出稻草人谬误的所有具体类型。
4.材料二画线部分是对无政府主义者的驳斥,其中使用了归谬法的一项是(3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5.《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对杨朱、墨翟两人观点的批评,均存在逻辑谬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专题一 信息性文本阅读
预测风向一 以文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立足时代格局,选取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基固本,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体现铸魂育人的思想定力。
一、(2024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是,新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经被声像文化所取代。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曾经把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归纳为: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媒介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以及国家的身份、主权乃至生存,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传媒的巨大发展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传播概念,而是广义的传播概念,指人类信息交换的一切行为和所有能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事实上,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已经媒介化,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文化的意义就在媒介中产生。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下面这幅图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区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乐、视频、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 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充分展示了宣传战线“一家亲”、协作“抱团”促发展的新形态。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5000余家主流媒体网站、2000余家主流社交媒体账号的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运用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D 
2.D 
3.B 
4.C 
5.①坚持一体化方向,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催化融合之变。②统筹好不同媒体的关系,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③加强新兴媒体的立法管理,净化网络空间。④抓牢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重视传播的文化表述。(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预测风向二 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性文本阅读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都强调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命题时会创设融合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综合应用情境,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024浙江嘉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公众科学,也称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职业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以公众广泛参与为其鲜明特征。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目前,公众科学项目已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使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投入的科研活动能通过信息化平台顺利开展。
公众科学项目应积极地让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最终能得到具体的科学结果,产生新知识或新理解,如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或为保护行动、管理决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信息。项目团队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只要有可能,公众科学项目的数据和元数据都应作为公开信息,研究结果也应公布在开放的平台上。
与有着近百年的现代公众科学发展历史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明显存在着起步较晚、公众参与度较低、数据质量控制薄弱、项目管理与整合能力较差、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等不足。此外,很多数据无法及时公开或共享,限制了公众科学家和爱好者参与其中来提高数据质量的途径,也限制了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摘编自张健《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
材料二: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科学研究职业化之前的研究都是“公众科学”,如孟德尔、达尔文等均为业余科学家。1837年惠威尔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最高学术荣誉“皇家奖章”,因为他从数千名居住在海岸边的居民志愿者那里得到了百万次的观测数据来检验潮汐运动理论。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1996年,伯尼在《公众科学:一种实验室传统》一文中,将这种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的研究形式称为“公众科学”。伯尼指出,公众科学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也帮助公众掌握了观测技能,了解了科学调查的过程。这暗示了公众科学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潜力。
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大规模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丰富了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它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的田野采样方式的研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公众科学对于依赖本地化数据、以假设驱动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一些原本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
随着公众科学研究的开展,各国逐渐认识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和手段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与参观科技馆、植物园、博物馆等观摩式科学教育方式不同,公众科学的“干中学”特征,让公众有机会从科学内部来理解科学。为了探索这种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多项公众科学项目,如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的“公众科学在线”。研究发现,公众在参与科学项目之后,不仅在科学知识层面有增长,而且他们开始理解科学的特征和本质,进而提升了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继续参与的兴趣。
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研究的距离,但仍没有突破“公众理解科学”范式下的科学家与公众的不平等关系。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另一位公众科学概念的提出者欧文认为科学不是普遍真理,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他强烈地反对“公众理解科学”模式忽视公众知识和专长的立场。他的观点契合了“民主模型”的基本观点。“民主模型”认为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的科学问题也具有发言权,强调了公众与科学家的平等地位。这种理解激励参与其中的公民与科学家一道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来解决科学在真实社会中的棘手问题。所以欧盟把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实现负责任创新的方式,借以改变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和鸿鹏、胡万亨《为了科学,还是为了公众 ——论公众科学的两种进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众科学是以公众的广泛参与为鲜明特征,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
B.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研究的重要目的不是扩展科学知识,而是让公众更多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以及手段。
C.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但事实上由科学家主导设计,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D.公众科学研究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它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同时也帮助公众提升了科学素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众科学研究已经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
B.稳定经费支持、鼓励公众参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项目管理与整合、及时公开或共享研究数据,有利于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C.惠威尔创造了“科学家”这个词,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区分开来,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
D.伯尼提出了由科学权威驱动的公众科学理念,而欧文提出基于“民主模型”的公众与科学家平等、意在改变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公众科学理念。
3.下列选项,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的一项是(3分)(  )
A.达尔文住在伦敦东部乡村时,以写信作为最主要的通信工具,通过与许多朋友和旅行者交流来了解他们的生物观察记录。
B.牛津词典将“公众科学”定义为“由一般公众来承担科学工作,通常与专业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合作或在其指导下完成”。
C.一位植物爱好者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的植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记录,通过拍照存档、上网比对等方法识别出86种植物。
D.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项目“Foldit”中,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仅用不到三周时间就帮助科学家破译了一种艾滋病病毒的酶结构。
4.概括“公众科学”这一研究方式的优势。(4分)


5.(在题干中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某滨海城市拟推广海藻养殖。前期,相关部门设计了公众科学项目“海藻调查”,下面是该项目实施流程图的初稿。根据材料内容,从调查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提出补充完善建议。(6分)



答案
1.D 
2.C 
3.B 
4.①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②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③开启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或“使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成为可能”)。(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5.①调查实施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的公众志愿者参与。②实施过程中,让志愿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③调查结束后,及时公布调查数据、调查报告,发表论文或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每点2分。调查项目实施分前、中、后三个阶段,答案中未指出三个阶段的扣1分)
预测风向三 关注高阶思维,凸显对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考查
  信息性文本阅读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除了在选择题中考查识别逻辑谬误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简答题中也会进一步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的考查。
三、(2024山东临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除了讲求实用以外,我们还要有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逻辑就它的本身说,是一种纯粹科学。逻辑之学,自亚里士多德创立以来,经过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在冬眠状态之下。而自十九世纪中叶布尔等人重新研究以来,突飞猛进,与纯数学合流。晚近逻辑发展之突飞猛进,引起了数学对于其本身的种种根本问题之检讨与改进。写文运思而依照逻辑方式,是一件颇不易办到的事,好比在这个世界上,全然健康的人也不多见。很少人能说他的运思为文全然无逻辑上的毛病,即使是逻辑专家,也不能完全办到这一点。逻辑训练,除了积极方面可能提高我们的推论能力以外,在消极方面可以多少防止错误的推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帮助我们免除种种常见的谬误。
(摘编自殷海光《逻辑新引》)
材料二:
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
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例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并对这个荒谬的论点大加攻击。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甲】“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 【乙】为什么你们没有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一句话或一个字来证实你们的这种论调呢 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丙】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 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 【丁】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不买书不看报只是当个饭桶喽 ”
稻草人谬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避强就弱、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论敌本来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很多论据,在反驳时,却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那些强有力的、重要的、实实在在的论据,而专挑那些比较弱的、不太重要的、虚的论据展开反击。这也等于歪曲了对方,故意把对方弱化为稻草人。
不过,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稻草人谬误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批判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这是逻辑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摘编自陈波《逻辑学十五讲》)
材料三: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转述的情况,例如,评论家说:“我不喜欢这本书。也许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下,没有了别的书,我才会喜欢它。”出版商转述为:“评论家说即使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他仍然喜欢它。”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评论家的原意是“不喜欢这本书”,而出版商则将其扭曲为“喜欢这本书”,但出版商并没有对评论家的观点进行攻击,可见,扭曲的目的显然不是使得评论家的观点更容易被攻击,而是出于另一种私利——书本销量更好。那么,它属于什么谬误呢
在《扭曲语境:对承诺的操纵》一文中,作者沃尔顿和马卡纽认为这是一种欺骗性的引用谬误。“为了理解在对话中,错误的引用作为一种欺骗策略的谬误,有必要研究引语作为一种常见的工具在论证中使用。”他们首先对“引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引用作为论辩的一种策略有支持和对抗两种形式。其中,支持策略是指利用引用来支持自己,增加自己立场的可信度,而对抗策略则是利用引用来攻击对手,降低对方立场的可信度。沃尔顿和马卡纽基于对多种引用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三种引用谬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变原文和改变语境。其中,改变原文包括错误引用和选择性引用,错误引用谬误即对原文的改写,选择性引用则是对原文的省略;改变语境是指扭曲语境谬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改变原文类谬误,会通过对原文的改写或省略而造成语境的改变,即改变原文的引用谬误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存在交叉情况。在同一谬误中,可能既存在改写又存在省略,如上例中,既省略了“没有了别的书”,也对原句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属于引用的支持策略。但是,“引用”本身并不是说要对原文不做一丝改动,有些对原文的省略、改写并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引用谬误之所以是谬误,关键就在于其在引用中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引用谬误不同于稻草人谬误:一是,稻草人谬误是对对方观点的扭曲,而引用谬误可以是对任何人的任何话语的扭曲;二是,稻草人谬误是利用扭曲攻击对方,而引用谬误还可以利用扭曲支持自己的论证。但两者之间又存在联系,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结合引用谬误的不同类型,我们发现省略原文、改写原文和改变语境构成了稻草人谬误中的三种主要扭曲手段并由此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稻草人谬误。
(摘编自金立、孙玥《稻草人谬误的性质与类型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提到数学是为了介绍逻辑学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举写文运思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逻辑错误很难避免并以此引出逻辑训练的意义。
B.材料二第三段“这也等于”中的“也”字很严谨,说明“避强就弱”等与歪曲对方观点虽然属于稻草人谬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C.材料三为了达到讲清引用谬误类型的最终目的,先以具体案例引入,然后介绍了引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对不同概念进行了层层的比较。
D.材料一总体上谈逻辑的重要性,材料二和材料三则深入具体论述了对稻草人谬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从一定意义上可印证材料一的有关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冬眠状态”比喻逻辑学在其发展中经历的长时间停滞,这说明了在布尔等人重新研究以前,没有人关注或研究过相关的学问。
B.批判的态度应该是一种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态度,论战双方要客观呈现彼此观点,摒弃个人主观情感,将逻辑的要求置放在道德的要求之上。
C.改变原文可能会出现引用谬误,这种谬误还会存在与改变语境的引用谬误相交叉的情况;但并不是改写了原文,就一定会出现引用谬误。
D.既然引用谬误可以作为稻草人谬误的手段,帮助完成扭曲任务,那么,理论上可以依据引用谬误的类型,划分出稻草人谬误的所有具体类型。
4.材料二画线部分是对无政府主义者的驳斥,其中使用了归谬法的一项是(3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5.《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对杨朱、墨翟两人观点的批评,均存在逻辑谬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C 
3.C 
4.D 
5.①杨朱“为我”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孟子却把它扭曲为目无君主。②墨翟“兼爱”主张普遍平等地爱人,孟子却把它说成是目无父亲。③孟子歪曲了杨朱和墨翟的观点,即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是稻草人谬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