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09:2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故乡》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篇,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本文通过“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变化。教材选择此篇,旨在引导学生从人物变化入手,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闰土这一典型形象的剖析,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情节结构。然而,对于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闰土等人物的变化,逐步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鲁迅的创作意图。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理解《故乡》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并能用表格等形式梳理闰土的前后变化。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剧本编写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探究闰土的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探究小说主题的基础。 教学难点: 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教师活动:
“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故乡,它或许承载着童年的欢笑,或许藏着岁月的痕迹。今天,我们将跟随文学巨匠鲁迅的脚步,走进他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与我们心中的故乡有何不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故乡,是否只是简单的思乡怀人之作呢?”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简短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探“故乡”的情理(6分钟) 教师活动: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并尝试梳理故事的情节结构。” 学生活动: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线索“故乡”,并梳理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概括一下‘我’在故乡的整体感受?”
学生:“‘我’在故乡的整体感受是悲哀的。” 教师活动:
“很好,那么这种悲哀的情感主要受到哪两方面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故乡之人、故乡之景。” 教师活动:
“非常准确。那么,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人’与‘景’的共性,你会想到哪个字?”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变!” 教师小结:“对,就是‘变’!人物皆非,景亦非昨,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也体现了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 三、探究“故乡”里的闰土(25分钟) (一)研读闰土(15分钟) 教师活动:
“在《故乡》中,有两个人物前后反差巨大,他们就是闰土和杨二嫂。今天,我们重点研读闰土的变化。首先,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感受闰土的变化。” 活动设计:
“假设我们要拍摄一部关于鲁迅笔下人物的微电影,其中一段就是闰土的故事。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一段关于闰土从少年到成年的变化剧本大纲。”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设计剧本大纲,并选代表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第一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剧本大纲。”
学生代表:“我们设计了两个场景,一是少年闰土在海边教我捕鸟,他活泼可爱,充满童趣;二是成年闰土在寒风中叫卖,他面容憔悴,神情木讷。” 教师活动:
“很好,接下来请大家跳读文中刻画闰土的部分,圈画出闰土变化的语句,并旁批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
学生跳读并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活动: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对比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看看谁捕捉到了更多的细节。” 师生示例对话(略,根据实际课堂情况展开) 教师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闰土从少年时的纯真善良、活泼勇敢,变成了成年后的麻木不仁、沉默寡言。这种变化是深刻的,也是令人痛心的。” (二)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10分钟) 教师活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闰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请大家回到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
学生回到课文,寻找并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说说你找到的原因?”
学生:“书中提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些因素共同压迫着闰土,让他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变成了麻木的成年人。” 教师活动:
“非常棒!你准确地找到了导致闰土变化的社会原因。这些不仅仅是闰土个人的苦难,更是那个时代广大农民普遍面临的困境。那么,我们能否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闰土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如“多子”带来的家庭负担,“饥荒”对生计的威胁,“苛税”的沉重压力,以及“兵、匪、官、绅”的欺压等。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二组同学,你们选择了‘饥荒’这一因素,能具体说说它是如何影响闰土的吗?” 学生代表:“饥荒让闰土一家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他不得不放弃儿时的梦想和乐趣,全身心投入到艰苦的劳作中,以求生存。长期的饥饿和劳累,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教师活动:
“分析得非常透彻!饥荒确实是导致闰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除了这些外部因素,我们是否还能从闰土自身找到一些变化的原因呢?”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闰土自身也受到了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的束缚,他逐渐接受了‘老爷’这一称呼,说明他内心已经认同了自己与‘我’之间的身份差距,这种精神上的枷锁也加剧了他的变化。”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全面。闰土的变化既是社会环境压迫的结果,也是个人精神世界被侵蚀的体现。他从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少年变成了麻木不仁的成年人,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四、拓展提升(5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故乡》中人物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那么,我们能否将这种分析方法应用到其他作品中呢?比如,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闰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命运会如何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闰土在现代社会的可能命运,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三组同学,你们认为如果闰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会怎样?” 学生代表:“如果闰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可能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即使面临困难,他也可以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得到帮助,不至于像小说中那样绝望。同时,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也会让他更加自信,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五、布置作业(1分钟) 教师活动:
“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整理今天课堂上分析的闰土变化及其原因,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写一篇短文,探讨如果《故乡》中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社会,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会有哪些不同? 通过这两项作业,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鲁迅的《故乡》,感受了人物的变化和时代的悲剧。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故乡》中闰土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谁能简要回顾一下,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闰土的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举手回答,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 教师活动:
“非常好!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不仅要理解社会环境对闰土的影响,还要对比现代社会,看看如果《故乡》的故事发生在当代,会有哪些不同。” 二、深入分析社会环境(10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特别注意文中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思考这些环境如何具体影响了闰土及其他人物的命运。” 学生活动: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准备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分享一处你认为最能体现社会环境对闰土影响的描写?” 学生代表:“文中提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环境,让闰土等农民无法逃脱命运的枷锁。” 教师小结:
“确实,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重要推手。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这一点。” 三、对比现代视角,探讨变化(20分钟) 教师活动:
“现在,让我们跳出文本,想象一下如果《故乡》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社会,闰土等人的命运会如何不同?请大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教育、医疗、法律等)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观点,并推选代表准备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教育角度):
教师:“第四组同学,你们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如果闰土生活在现代会怎样,能分享一下吗?” 学生代表:“如果闰土生活在现代,他有机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将为他打开更广阔的世界,让他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不再局限于贫困的农村生活。” 教师活动:
“非常精彩的分享!其他同学还有从其他角度的分析吗?” (继续引导学生从医疗、法律等角度进行分享,丰富课堂内容。)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完美解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故乡》中描述的困境或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进行班级讨论。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同学提到了城乡差距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呢?” 学生代表:“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缩小城乡差距。” 五、布置作业(2分钟) 教师活动:
“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写一篇短文,详细分析《故乡》中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结合现代视角提出你的看法。 选择一个现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如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撰写一篇小论文,提出你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六、拓展提升(10分钟) 教师活动: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不仅看到了《故乡》中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还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了可能的改变和解决方案。那么,我们能否将这种对比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应用到更广泛的文学作品中呢?”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讨论,尝试提出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或人物命运,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思考如果故事发生在现代,可能会如何演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同学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孔乙己》吗?孔乙己的命运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孔乙己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命运和故事走向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学生代表:“在现代社会,孔乙己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帮助,比如有针对贫困人群的教育救助项目,或者通过社会公益组织获得帮助,让他有机会重新融入社会,不再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多余人’。” 教师小结:
“非常棒!通过这样的拓展,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故乡》的理解,还学会了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更广泛的文学阅读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 七、延伸作业(3分钟) 教师活动:
“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并进一步提升大家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布置以下两项作业: 深度阅读与分析:选择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深入分析其中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和对比。 创意写作:假设你是《故乡》中的某位人物(如闰土、杨二嫂等),在现代社会中重生。请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的新生活、新挑战以及你对现代社会的看法和感受。要求情节合理,富有想象力,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或问题。” 结束语:
“同学们,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也是心灵的灯塔。通过今天的学习和讨论,我们不仅看到了《故乡》中人物命运的起伏,更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和理解文学作品。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用批判性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探索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