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律诗,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九年级秋季学期教材。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与白居易初逢时所作,通过回顾自己的贬谪经历,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教材选择这首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哲理美,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理解并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然而,对于诗歌中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和情感变化,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他们树立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哲理,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准确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通过咬文嚼字、对比鉴赏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能够感悟到诗人在困厄中依然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诗句,理解诗情,感悟哲理。特别是通过“凄凉”“弃置”“空”“翻”等词语和“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等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困厄中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深入思考并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智慧。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2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一幅描绘“巴山楚水”风景的画卷,缓缓展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时光,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世界。请大家想象一下,这幅画中的荒凉之地,就是刘禹锡被贬谪后生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他在逆境中的情感与哲思。” 学生行为: 注视画卷,想象刘禹锡的境遇,准备进入诗歌学习。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2-3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首诗的韵律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 学生行为: 闭眼聆听,随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语调。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哪些韵律特点?” 学生:“诗歌的平仄相间,押韵工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三、咬文嚼字,理解诗歌的情与理(15-20分钟) 1. 分析前四句诗(8-10分钟) 教师行为: 逐句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其含义。 示范朗读,强调关键词的重音和语调。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从‘巴山楚水凄凉地’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 学生:“凄凉。” 教师:“很好,那么‘凄凉’一词如何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呢?” 学生:“它写出了贬谪地的荒凉,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悲凉。” 学生行为: 分组讨论,每组负责一句诗,找出关键词并解释。 小组代表分享,全班共同讨论。 2. 分析后四句诗(7-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关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象,探讨其深层含义。 提问:“这两句诗中的‘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分别比喻什么?”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沉舟’和‘病树’在这里比喻什么?” 学生:“比喻诗人自己,因为长期被贬而显得颓废。” 教师:“那么‘千帆’和‘万木’呢?” 学生:“比喻在诗人之后涌现的新人和新事物。” 学生行为: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诗句中的哲理。 朗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总结反思,感悟诗情(1-2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诗人困厄中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面对?” 学生行为: 回顾本课所学,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他虽处困厄,但依旧坚定乐观,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背诵并默写全诗,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写一篇短文: 题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启示》 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理解与感悟。鼓励学生从困境中的坚持、新旧更替的哲理、以及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 拓展提升 1. 诗歌对比阅读(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刘禹锡的另一首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或哲理相近的诗歌,如《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意象选择、哲理阐发等方面的异同点。 学生行为: 自主阅读《秋词二首·其一》,标记出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似的意象或情感表达。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理解,形成小组意见后全班交流。 2. 诗歌创作(课外作业) 作业内容: 要求学生以“逆境中的成长”为主题,创作一首七言律诗或现代诗。鼓励学生借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意象与哲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 作业要求: 诗歌需体现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语言凝练,韵律和谐。 完成后,学生可以在班级微信群或博客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作品,相互点评与学习。 3. 课外拓展阅读(推荐书目) 教师行为: 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刘禹锡生平、诗歌创作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刘禹锡传》、《唐诗鉴赏辞典》中关于刘禹锡的部分等。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拓宽知识面,深化对刘禹锡及其诗歌的理解。 学生行为: 记录下教师推荐的书籍或文章名称,制定阅读计划,并按时完成阅读任务。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疑问,以便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文卡片,提问学生上节课的学习要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谁能背诵一下这首诗,并简要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背诵诗歌,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你提到了困境中的希望,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主题。” 二、深入解析,挖掘诗意(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段讲解诗歌,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例,详细解析其象征意义。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里的‘沉舟’和‘病树’不仅仅是实写,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隐喻。那么,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学生:“‘沉舟’代表诗人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困境,‘病树’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无力。” 教师:“非常准确。那么‘千帆’和‘万木’呢?” 学生:“它们代表了在诗人之后继续前行的人们,以及生机勃勃、不断更新的世界。” 三、对比阅读,深化理解(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秋词二首·其一》,分发打印材料或展示电子文档。 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分析情感、意象、哲理等方面的异同点。 学生行为: 自主阅读《秋词二首·其一》,标记出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似的意象或情感表达。 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形成小组意见。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在《秋词二首·其一》中,刘禹锡是如何看待秋天的?这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情感有何异同?” 学生代表:“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态度。《秋词》中,‘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而《酬乐天》中则通过‘千帆’‘万木’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四、诗歌创作,实践应用(20分钟) 教师行为: 简要介绍七言律诗或现代诗的创作要点,鼓励学生借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意象与哲理。 提供创作主题“逆境中的成长”,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进行创作。 学生行为: 构思诗歌内容,撰写初稿。 小组内分享作品,相互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创作指导环节): 教师:“在创作时,你可以尝试将‘逆境’具象化为某个具体的场景或事物,然后通过‘成长’来表达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力量。” 学生:“老师,我想写一首关于考试失败后重新振作的诗,可以借鉴‘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意象吗?” 教师:“当然可以,这个意象非常贴切。你可以用它来比喻你自己在失败后的重新出发,以及周围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前进。”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非常好,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深入解析和创作实践,我们不仅加深了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理解,还通过对比阅读和创作实践,拓宽了我们的诗歌视野和创作能力。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首先,我们深入探讨了诗歌中的意象与哲理,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它们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因为世界总是在不断前进,新的希望总会出现。” “接着,我们通过对比阅读《秋词二首·其一》,进一步理解了刘禹锡在不同诗歌中如何运用相似的意象和情感来表达不同的主题,这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最后,我们进行了诗歌创作实践,以‘逆境中的成长’为主题,同学们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充分展示了大家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现在,让我们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和拓展提升任务。” 布置作业: 完善诗歌创作: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讨论和点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诗歌作品。注意诗歌的语言要凝练,韵律要和谐,情感要真挚。完成后,请通过电子邮件或班级微信群提交给老师,老师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阅读报告: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篇与刘禹锡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并撰写一篇阅读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信息、主题思想、意象分析、情感表达以及自己的感悟等。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下周二前提交。 拓展提升: 诗歌朗诵会:下周五下午,我们将举办一场班级诗歌朗诵会。请每位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可以是今天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其他诗人的佳作。通过朗诵,我们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提升我们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诗歌创作工作坊:为了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诗歌创作能力,我们将邀请学校的语文老师或校外诗人来校举办一场诗歌创作工作坊。工作坊将围绕诗歌的构思、意象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和实战演练。请同学们积极参与,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今天的作业和拓展提升任务,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大家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记录作业和拓展提升任务,纷纷表示会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他们期待着接下来的诗歌朗诵会和诗歌创作工作坊,相信这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课后,学生们开始积极准备,有的完善自己的诗歌作品,有的挑选阅读材料撰写阅读报告,整个班级沉浸在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