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敬业与乐业》活动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敬业与乐业》活动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09:4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敬业与乐业》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秋季学期的经典课文,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更是培养学生论证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素材。本课通过深入剖析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旨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论据在论证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类方法(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教材设计巧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据使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搜集、筛选及运用论据来支持中心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将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理论层面延伸至实际生活,通过实践作业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时代价值。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点论据的关系。然而,在论据的搜集、筛选与运用方面,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论据选择不够准确、分析不够深入、逻辑不够清晰等。此外,学生对“敬业与乐业”这一精神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体验和深刻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据的分类及其作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论据在议论性文章中的作用及分类。 学习如何搜集并筛选有效的论据来支持文章的中心观点。 通过实践,运用所学论据知识分析《敬业与乐业》中的论据使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论据的分类、搜集与筛选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论据有效支持文章中心观点的实践。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教师行为: 微笑着走进教室,环视一周,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探讨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如何对待我们的职业和生活。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你认为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呢?”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抬头,有的低头思考,有的小声与同桌交流。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我认为敬业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马虎。” 教师:“很好,那乐业呢?” 学生B:“乐业可能就是享受工作的过程,觉得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吧。” 二、初读感知,概括大意(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尝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们开始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关键词句。 教师行为(5分钟后): “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概括?” 学生行为: 学生C举手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梁启超先生对敬业和乐业的理解,他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敬业,而敬业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乐业。” 教师反馈:“非常准确,你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确定文章的中心观点。” 三、学习确定观点的方法(15分钟) 活动一:找一找(8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课文,这次的任务是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并分析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思考哪一句最能统领全文。” 学生行为: 学生们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中心句,并尝试分析句子间的关系。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没有同学已经找到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 学生D:“我认为是这一句:‘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教师:“很好,你为什么认为这一句是中心句呢?” 学生D:“因为它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教师总结:“非常棒!我们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观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通过分析段落关系来找出这样的中心句。” 活动二:理一理(7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看看每一段是如何围绕中心观点展开的。” 学生行为: 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尝试用思维导图或段落提纲的形式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行为(巡视指导):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总结(4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敬业与乐业》的主要内容,学会了如何确定议论性文章的中心观点。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深入思考,为什么梁启超先生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聆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记录下老师的提问。 五、拓展提升(10分钟) 活动三:议一议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并理解了各段落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梁启超先生提出‘敬业与乐业’观点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学生行为:
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时代背景、社会影响、个人成长等),准备一段简短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生示例对话: 小组A代表:“我们组认为,梁启超先生提出‘敬业与乐业’观点的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急需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面对生活的挑战。这一观点鼓励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敬业精神,追求卓越,最终达到乐业的境界。” 教师:“很好,你们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了这一观点的来源和意义。那么,对于现代社会,这一观点又有何启示呢?” 小组B代表:“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观点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到位,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观点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对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敬业与乐业的精神都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六、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为了深化大家对‘敬业与乐业’的理解,我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 书面作业:“请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敬业与乐业’的理解,并说明它对你的启示和影响。字数不少于500字。” 实践作业:“在接下来的一周内,选择一个你正在做或曾经做过的任务/项目,尝试以‘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去完成它。完成后,写一篇反思日记,记录你的体验、感受以及这一过程中你如何践行了‘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结束语:
“同学们,敬业与乐业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希望大家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一精神,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通过这样的拓展提升和作业布置,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观点,还能将这一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3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讨了梁启超先生《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观点及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齐声回答:“‘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教师行为:
“非常好!那么,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梁启超先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说服力呢?” 学生行为:
学生思考后回答:“他使用了论据。” 教师总结:
“对,论据是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材料。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论据的搜集与使用。” 二、论据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行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论据的分类。论据主要分为两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数据,而道理论据则是前人总结的普遍真理或名人名言。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例子,区分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观察大屏幕上的例子,并尝试分类。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个例子‘爱迪生发明电灯前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属于哪一类论据?” 学生:“事实论据。” 教师:“很好,那这个呢?‘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呢?” 学生:“道理论据。” 三、论据搜集与筛选(15分钟) 活动一:头脑风暴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围绕‘敬业与乐业’这一主题,尽可能多地搜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每组成员轮流发言,其他同学负责记录。”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记录员认真记录。 教师行为(巡视指导):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提醒注意论据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活动二:筛选与整理 教师行为:
“时间到,请各组选出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三个论据,并说明选择理由。同时,思考这些论据是如何支持文章中心观点的。” 学生行为:
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所选论据及其支持中心观点的方式。 师生示例对话: 小组代表:“我们选择的事实论据是‘屠呦呦教授历经数十年研究,终于发现青蒿素,为抗疟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个论据证明了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屠教授正是凭借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教师:“很好,这个论据不仅具体生动,而且紧密围绕中心观点,很有说服力。” 四、分析《敬业与乐业》中的论据使用(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回到《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找出梁启超先生使用的论据,并分析它们是如何支撑文章中心观点的。” 学生行为: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找到哪些论据了?” 学生:“我找到了这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道理论据,强调了勤劳敬业的重要性。” 教师:“很好,那么这个论据是如何支持中心观点的呢?” 学生:“它直接说明了敬业是避免懒惰、追求成功的基础,与中心观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紧密相连。” 五、总结(7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论据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性。无论是事实论据的具体生动,还是道理论据的深刻精辟,都能为我们的文章增添无限的说服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总结环节: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论据的分类(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强调论据搜集的广泛性和筛选的严谨性。 提及论据如何有效支持文章中心观点的重要性。 学生行为: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忆并总结今日所学内容。 教师行为:
“很好,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接下来,为了巩固所学,并进一步提升大家的论证能力,我给大家布置两项作业。” 六、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 “请每位同学选择一个与‘敬业与乐业’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如科技创新、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等),搜集并筛选至少三个事实论据和两个道理论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需包含论点、论据分析及结论,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论据准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实践作业: “除了书面作业,我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实践‘敬业与乐业’的精神。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家庭劳动等),以‘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去完成它。完成后,撰写一篇实践报告,详细记录你的实践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以及你从中学到的关于敬业与乐业的深刻体会。字数不限,但请确保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七、拓展提升(5分钟) 活动:模拟辩论 教师行为: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家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来进行一场小型的模拟辩论。辩论主题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敬业与乐业精神是否依然重要?’请大家分成正反两方,利用今天学到的论据搜集与使用方法,准备你们的辩论材料。”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迅速确定各自立场,并在小组内讨论、搜集论据,准备辩论发言。 教师行为(巡视指导):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组织论据、构建论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 结束语: “同学们,敬业与乐业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不仅仅关乎我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时刻铭记这一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