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材料二
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材料一
阅读材料一、二,说出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是什么政策造成的?
现象: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农民生活困难。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
农村经济改革前的状况:
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试一试: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
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8年后)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前)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1956年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合作化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土地私有制
↓
土地公有制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挫伤生产者积极性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背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因为城市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
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单一公有制经济
国有企业政企不分
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职工积极性提高
企业活力增强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改革前
改革后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④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国家出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争论。
而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的区别,计划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已。”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计划经济体制的粮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
2.特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课堂小结
老师的参考笔记:
自测题:
1..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来到“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总书记说的“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的哪件事(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对外开放
C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不包括( )
A.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B.人民公社制度得到了完善
C.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农民获得更多的生产自主权
√
√
√
√
B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列关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城市改革的重点
B.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
√
√
农村经济改革
C
4.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B.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
C.增加市场经济成份
D.增强企业的活力
√
D
5.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C
6.“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
基本特征之一
7.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土地改革时期 VS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
农民私有 国家公有
A
8.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公私合营
B. 经济特区的建立
C. 国有企业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195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布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这表明(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 国营企业改革起步
C. 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根据题目,排除ABD
C
10.左图到右图所示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D. 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C
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1)材料一中的“大包干”指的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课,谢谢!
历史作业:
1.上传该课的历史书笔记。
2.完成该课的课后活动。
3.预习第9课
比较范围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改革原因
改革做法
改革成效
结论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计划经济、一切归公、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缺少生产自主性、积极性不高、产量少
计划经济,政企不分,经营权在政府,吃大锅饭,平均分配,企业无自主权,无活力,职工积极性不高,效益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镇企业的崛起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增农业大丰收(农村富裕、现代化)
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生产自主权;企业活力增强、经营好;职工积极性高、收入多
旧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所以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 首先从农村推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2 先试点后推广
3 逐渐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4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