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3 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3 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0: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古诗词三首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chǔ),日暮客愁新。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xiàn)。
2.移舟泊烟渚。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烟雾迷蒙。
B.水边的沙滩。
C.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理解。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往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那如画的情景。
4.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mào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江清月近人”中的这一句点明了题目。
C.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①望湖楼②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②望湖楼: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畔,五代时由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5.按要求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 ,世称“苏仙”,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采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的 的特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醉书”指的是在喝得微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诗中“卷地风”的意思是风从地面刮过。
C.第三、四句把雨过天晴的场景描绘得令人神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
7.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 B.白雨/跳珠/乱/人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
8.中国是诗的国度,一草一木皆成画,一字一句总关情。关于“雨”,读《夜雨寄北》,有李商隐的思念之雨;读《春夜喜雨》,有杜甫的喜春之雨;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有李清照凄惨命运的悲苦之雨。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与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请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并写出作者。
10.词中的“见”读 ,它的意思与“ ”相同。
11.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
12.作者选择“鸟鸣”“蝉鸣”“蛙噪”这三种声音的好处是什么?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东 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kēng然曳杖声。
【注】①东坡:地名。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正值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14.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东坡 、 的环境特点。
15.结合注释①,分析诗中“市人”和“野人”分别指什么。
16.说一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C
3.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4.B
5.东坡居士 比喻 对偶 大 急
6.D
7.A
8.诗人描绘了一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大雨疾来速去的画卷。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
9.辛弃疾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10.xiàn 现
11.明月、鹊、风、稻田、蛙、茅店、溪桥、雨
12.因为“鸟鸣”“蝉鸣”“蛙噪”这些是山村特有的声音,这些声音体现出黄沙道的生机勃勃,颇不寂寞。
13.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4.清幽 宁静
15.“市人”是指为求名利而奔波的人们;“野人”此指诗人自己。
16.体会到东坡的清幽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旷达与乐观;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