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1: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相关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揣摩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注意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天在杜甫的眼中是悲伤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在朱熹的眼中是闲适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天在白居易的眼中是充满希望的。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书写春天,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是怎么样的呢?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的喜欢春天呀。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美丽的春光中去感受一番!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激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道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土。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写作背景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1932年7月,朱自清漫游欧洲五国归来,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这一段时间,他遭逢人生三大喜事,心境愉悦,《春》这篇文章就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态度。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饱含着作者特定时期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他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知识链接
散文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它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顺序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四、细读课文,理解研读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的 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展开描写。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2段):盼望春的到来。
第二部分(3~ 7段):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
第三部分(8~10段):赞美春天。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与后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引出下文对春天景色的具体描绘。与第3~7段构成“总——分”结构。
3.细读第二部分(3~7段),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吗?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春天。这五幅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4.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发表言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如:不能调换。作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的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出现“春到人欢"的景象才水到渠成。
再如: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小草才能茁壮生长,花儿才能艳丽繁茂,人们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
这个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只要理由恰当、合理都是可以的。
5.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写
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好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6.结尾的三个排比段能不能调换顺序 为什么
明确:不能。结尾的三段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
五、课堂总结
好了,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体会到了散文语言的优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你们还记得它是什么文学体裁吗 文章的第二部分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图景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也有去好好复习啊,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地来感悟一下这篇文章魅力吧。
二、课文学习
(一)品读课文,赏析句段
1.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1)反复。“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突出了“盼”,生动地表达出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和感情,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3)比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了春天百花盛开的特点。
(4)排比。“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本文除了用修辞手法外,还用了许多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让作者笔下的春天更加鲜明生动了。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明确:(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明的脸红起来了。”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从一个大的空间和境界展示了春天到来时的大自然景象。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此处用一个“闹“字,不仅突出了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托出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用一个“逼"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下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抚摸”"代表着温暖、亲切、慈爱,用在这里,从触觉角度表现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充满一种幸福、深情的感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呢?
明确:(1)触觉角度:作者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又打一比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而充满深情的。
(2)嗅觉角度: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 “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让人仿佛闻到了春风中不断浓郁起来的芳香。
(3)听觉角度: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几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音乐,让人仿佛听到春风的吟唱。
4.作者在描绘“春雨图”时,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第6自然段描绘了“春雨图",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而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5.文章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姓姓”“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呢?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令人喜爱;同时,“花枝招展”还使人想起“春花图”中繁花似锦的图画;“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同时,“健壮”还使人联想到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描绘花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发向上,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
三、拓展延仲
1.互相讨论,还能用什么比喻赞美春天。
2.运用本文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写作文。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春》这篇课文我们学习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多查找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来细细品读,去学习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思索感悟。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文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