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京津冀城市群,地处我国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的连接处,其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保定所构成的三角地带内。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规模实力的变化,导致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图1、图2分别示意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格局。完成下面小题。
1.相较于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 )
①网络增长较强②网络结构较为松散
③网络边缘城市间的创新流联系处于较高水平④主要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联系水平,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是( )
A.弱化产城协同创新 B.提高城区通勤效率
C.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D.完善城际交通、通信设施
【答案】1.B
2.D
【知识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与主要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解析】【点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1.将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格局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增长较强,网络结构较为紧密,网络边缘城市间的创新流联系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B①④正确.
故答案为:B。
2.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联系水平,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是强化产城协同创新,提升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完善城际交通、通信设施,而非提高城区通勤效率,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地下水库作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岩石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调蓄能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利工程。温泉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博尔塔拉河上游。该县积极建设地下水库,采用回补方式将可利用的地表水(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存储至地下,满足水库蓄水需求。图示意该县地下水库渗渠入渗回补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3.与地表水库相比,该县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优势是( )
①环境负效应低②取水条件好③蓄水效益高④补给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地下水库建成后,给该县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减轻咸潮入侵的危害 B.解决废水处理问题
C.提升水环境的脆弱性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答案】3.A
4.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
3.“与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不占用地表空间,不会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的是岩石本身空隙作的储水空间,所以环境负效应低,取水条件没有地表水库靠水位落差自流的条件好,地下水库取水得用抽吸的方式,地下水库利用的是岩石天然空隙,工程量小,所以蓄水效益高,补给水源是否充足与水库类型关系不大,地下水库在补给水源方面无突出优势。A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
4.地下水库建成后,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就不会不受控制的蒸发、下渗,增加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了浪费,也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新疆深居内陆不临海,无咸潮入侵,地下水库是将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储起来,与废水处理没关系,这种水库运作改变的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水环境的脆弱性增强或减弱没有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1992-2016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其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形,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表示意1992-2016年我国撂荒“T”字形区域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单位:103hm2)。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1992-1996 2888 2021 5918 3463 4844 5124 7057 - 2782
1997-2001 2533 1927 5996 3427 4503 5040 7065 2832 3093
2002-2006 1461 1450 6283 3316 3796 4664 6359 2450 3009
2007-2011 1262 1220 6576 3599 4018 4722 6422 2229 2964
2012-2016 1263 1192 6633 3695 4383 4937 6461 2245 3121
5.1992-2016年,我国撂荒“T”字形区域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特征是( )
A.复种指数稳定上升 B.经济发达省市面积增加
C.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D.各省市均呈下降趋势
6.推测影响安徽省1992-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不降反升且升幅稍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收益 B.劳动力数量 C.农业政策 D.自然条件
【答案】5.C
6.C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坚守耕地数量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开展废弃土地复垦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升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5.注意题干所指为“粮食播种面积特征”,复种指数变化不属于“面积特征”(更何况地理位置决定其热量的大格局,很难做到复种指数稳定上升);如浙江减少面积就比较明显,读表中数据及变化可知,撂荒“T”字形区域内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如贵州则呈波动增加趋势。C正确。
故答案为:C。
6.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不降反升且升幅稍大的主要因素,材料中是有所提示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有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正是农业收益相对较低,影响了粮食播种积极性,所以才出现大范围省区播种面积减少,安徽与其他省区一样同样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所以不会是“面积不降反升”的原因,安徽的自然条件与周边的省区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也不是其“面积不降反升”的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的海岸挤压威胁受到多学科广泛关注。下图示意海岸挤压驱动机理及其对蓝碳功能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蓝碳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深层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强 B.鱼类较少 C.有机碳沉降 D.水温较高
8.在“陆—海”双向压力作用下,图示滨海地区( )
A.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B.湿地碳汇能力下降
C.聚落面积不断缩小 D.有机碳矿化分解减速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向海侧湿地( )
A.因海平面上升,向陆迁移 B.因海平面上升,向海迁移
C.因海平面下降,向陆迁移 D.因海平面下降,向海迁移
【答案】7.C
8.B
9.A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7.A、“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光合作用强,只说明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但不是蓝碳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深层原因,A错误;
B、鱼类的多少与蓝碳的集中无关,B错误;
C、由材料可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碳通过生物体的死亡和分解逐渐沉降到深层,形成蓝碳的积累,C正确;
D、水温的高低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与蓝碳集中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8.A、在“陆一海”双向压力作用下,滨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不稳定,A错误;
B、陆地的开发和海洋的污染都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碳汇能力下降,B正确;
C、聚落面积没有出现明显的缩小,C错误;
D、全球变暖,微生物使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D错误。
故答案为:B。
9.CD、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D错误;
AB、海平面上升,向海侧的湿地更可能受海水侵蚀,从而迫使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迁移,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户分离流动规模和流动人口规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示意2020年山东省部分地市的省内人口流动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地市 人口规模/万人 人口流动率/%
市辖区人户分离 省内人口流动 市辖区人户分离 省内人口流动
济南市 146.25 131.83 15.89 14.33
青岛市 130.56 174.80 12.96 17.36
淄博市 63.49 86.22 13.50 18.33
枣庄市 32.66 39.99 8.47 10.37
东营市 25.24 45.45 11.51 20.72
烟台市 36.31 119.64 5.11 16.85
潍坊市 34.41 199.05 3.67 21.21
济宁市 40.63 159.11 4.86 19.04
10.推测山东省省际流入人口主要来自( )
A.河南省 B.江苏省 C.上海市 D.四川省
11.山东省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是( )
A.青岛市 B.东营市 C.济南市 D.淄博市
12.影响山东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环境 B.户籍制度 C.交通条件 D.就业机会
【答案】10.A
11.C
12.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气候 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人口向河流上游移动
土壤 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生态恶化 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
经济
因素 经济水平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致大量人口迁入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
因素 政治 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10.省际人口流动一般遵循“迁往相对发达的地区”、“就近流动”和从“相对的人口大省流出”等规律,河南省距离山东省较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二三产业上河南省不如山东省;江苏省与山东省经济差异小,人口差异也小,不易形成迁移的相对方,上海市经济远超山东,不会倒置迁移,四川虽然是人口大省,但距离山东太远很难形成迁移目的地。A正确。
故答案为:A。
11.从表中数据对比中直接得出,山东省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是济南市,高达146.25万人。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直接、最普遍、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影响山东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因素,就个体而言,就是就业机会(收入水平),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植被灌丛结构受其附近的气候、土壤环境和灌丛内草本结构特征的影响。在昼夜温差较大的荒漠区,灌木能够提高灌丛结构丰度。研究表明,长梗扁桃(又称长柄扁桃)是营造我国西北防风固沙林的优良灌木,可作为荒山造林和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沙地长梗扁桃群落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沙地长梗扁桃的生长习性不包括( )
A.根系发达 B.耐酸性 C.落叶 D.耐干旱
14.在该地部分荒漠地区,长梗扁桃群系灌丛植物丰度增大,主要是由于灌木能够( )
A.为底部植物提供腐殖质 B.在夜晚收集大气降水
C.改善丛下植被生长条件 D.增强底部土壤透气性
【答案】13.B
14.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要素 相互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热量充足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生长速度快、植被生物量多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湿润地区易形成森林,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
气候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
地貌 地貌对植被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天山北坡有森林分布,南坡则无森林分布
植被对地貌 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保持水土
水文 水文对植被 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酸性土壤有利于马尾松生长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
13.荒漠植被为了适应干旱的生长环境,从而进化出一系列特殊的体貌特征和生长习性,比如拥有发达的根系利于寻找水源、水分不足时会落叶、耐干旱、耐盐碱等等,其习性为耐盐碱,而不是耐酸性,B正确。
故答案为:B。
14.长梗扁桃群系灌丛植物丰度增大,即植被种类增多、数量增大,得益于作为先锋树种的长梗扁桃灌木改善了其丛下植被的生长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腐殖质的提供,还能提供一定荫蔽减少丛下水分蒸发、能削弱风力减小风沙危害等等);在夜晚能帮助收集的主要是露水而非大气降水,荒漠土透气性已经够好了,无需靠梗扁桃灌丛来改善。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2018年6月11日,受中尺度强对流风暴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出现了短时大风、沙尘天气,而在该市周边区域并未监测到沙尘天气。图示意该日锡林浩特PM10、PM2.5质量浓度以及能见度逐5分钟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5.本次沙尘天气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西北季风异常活跃②对流云团发展旺盛③中层大气湿度较大④表层土壤土质疏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与正常情况相比,此天气现象发生时,该地( )
A.短时降水强度大 B.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小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地面气压可能升高
【答案】15.C
16.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国的气象灾害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 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15.本次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是2018年的6月11日,当地夏季,西北季风活跃的季节是当地冬季;材料信息“受中尺度强对流风暴的影响”说明大气对流运动强,故对流云团发展旺盛;若真“中层大气湿度较大”那么降水机率就会增大,降水能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表层土壤土质疏松”为沙尘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物质。C②④正确。
故答案为:C。
16.“此天气现象”指“大风、沙尘天气”,降水是会抑制其发生的;材料信息“受中尺度强对流风暴的影响”,强对流现象的发生表明,该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大;由于沙尘弥漫于大气之中,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强对流风暴”形成强大旋转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中心区域会形成下沉气流,故而风暴中心地面气压可能升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系变迁是水系的天然改道或改向使水系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水系袭夺(河流袭夺)。喀斯特地貌区的水系发育受地质地貌特征影响,往往存在复杂的演化过程。河流袭夺发生在相邻流域的河流之间,侵蚀基准面的高度不同或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差异,导致河流的向源侵蚀速度各不相同。侵蚀速度较快的河流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速度快,往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的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图示意处于喀斯特地貌区的枫香树流域和池武溪流域的水系变迁过程。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流水作用对枫香树流域和池武溪流域喀斯特地貌与水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简述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
(2)说明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Ⅱ,两流域出现较多“干谷”的原因。
(3)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Ⅲ,两流域河流发生了袭夺,试分析此次河流袭夺发生的条件。
【答案】(1)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地壳抬升;地下水继续向下与岩层发生流水溶蚀作用,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干谷”是地表河流断流而形成的;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河流水系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喀斯特过程的发生;地表水系开始漏失,最终完全汇入地下河中,导致地表形成“干谷”。
(3)枫香树流域地表水系漏失,河流发生断流,转为地下河流,地下河沿单一岩层走向由高向低流向池武溪流域,并出露地表(汇入地表河流),枫香树流域海拔高于池武溪流域,单一的岩层走向有助于枫香树流域的地下径流顺利流向池武溪流域,河流沿岩层间隙流动,最终排泄到池武溪中,形成袭夺。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主要从内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叙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地壳发生抬升,导致地下水继续向下流动,与下面岩层发生流水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干谷”是地表河流断流而形成的;在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Ⅱ中,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河流水系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喀斯特过程的发生,多落水洞、旱洞、地下溶洞等;由于落水洞、旱洞的存在,导致地表水系开始漏失,地下溶洞、暗河容纳地表水形成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最终完全汇入地下河中,导致地表形成“干谷”。
(3)河流袭夺发生的条件,主要从河流溯源侵蚀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Ⅲ,枫香树流域出现落水洞,地表水系漏失,导致河流发生断流现象,转为地下河流,地下河沿单一岩层,由高向低流向地势较低的池武溪流域,并出露地表,汇入池武溪流域的地表河流;读图可知,枫香树流域的海拔高于池武溪流域,形成较大的水头差,而单一的岩层走向有助于地下径流由枫香树流域顺利流向池武溪流域,河流沿着岩层间隙流动,最终汇入池武溪中,形成袭夺。
【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
位置 名称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18.(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碳减排不仅对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促进产业低碳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其汽车产量和销售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汽车产业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碳排放问题日益突显。图示意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
(1)指出汽车制造产生最多能耗和温室气体的环节,并说明原因。
(2)指出影响吉林省汽车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3)为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议。
【答案】(1)原材料采购阶段。原因:需要开采铁矿石消耗大量能源,开采作业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铁、铝等矿石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到冶炼厂,进行冶炼并加工成钢铁、铝等金属制品,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2)居民消费水平;家用汽车保有量;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汽车制造碳排放。
(3)清洁智能生产,创新升级节能技术;加大购车补贴力度;大力建设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回收废旧部件,形成循环经济等。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读出,汽车制造产生能耗与温室气体的环节主要有原材料采购、车身零部件制造、汽车总装三个,其中与原材料采购相关联的都一些大型、重型工业,其能源消耗量最大,温室气候排放量最多。所以汽车制造产生最多能耗和温室气体的环节是原材料采购阶段。原因分析抓住思维导图中的“钢铁、铝等金属的制造”及“矿山开采”等生产环节:需要开采铁矿石消耗大量能源,开采作业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铁、铝等矿石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到冶炼厂,进行冶炼并加工成钢铁、铝等金属制品,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2)“影响吉林省汽车产业碳排放量”即是指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里的碳排放总量,据图就是要把三个阶段的碳排放都要考虑进去,由上至下:首先是汽车制造碳排放;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由居民(汽车)消费水平、家用汽车保有量、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等因素构成;报废汽车的处理也会产生碳排放。
(3)“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让汽车的全生命周期都要节能环保,让新能源车更有市场。首先,生产与产品:清洁智能生产,创新升级节能技术;其次,消费端:加大购车(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再就是用车便利性上下功夫:大力建设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最后,废弃车处理:回收废旧部件,形成循环经济等。
【点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人文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19.(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桃红岭保护区,29°42'N~29°53'N,116°32'E~116°43'E)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境内,面积约166.89km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有多座山峰,山地植被类型较为复杂。该保护区东、北、西三面以公路为界,边缘为平原区,南面地形较复杂。该保护区沿线道路人类活动频繁,对该保护区的负面影响较大。表示意2002-2022年该保护区各用地类型面积及占比,其中生态用地主要包括水域、灌木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年份 指标 裸地 耕地 建设用地 水域 灌木林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 总计
2002 面积/km2 0.64 27.07 6.23 4.75 4.82 71.61 20.38 31.39 166.89
占比/% 0.38 16.22 3.73 2.84 2.89 42.91 12.21 18.81 100
2012 面积/km2 2.90 30.15 5.17 2.94 4.59 43.80 55.69 21.65 166.89
占比/% 1.74 18.06 3.10 1.76 2.75 26.25 33.37 12.97 100
2022 面积/km2 0 12.60 8.77 4.92 3.97 53.99 20.19 62.44 166.88
占比/% 0 7.55 525 2.95 2.38 32.35 12.10 37.41 100
(1)概括2002-2022年桃红岭保护区生态用地的变化特征。
(2)指出2002-2022年桃红岭保护区从有到无转变的用地类型,并说明原因。
(3)分析该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对沿线道路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2002-2022年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用地大部分区域为森林,且森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水域、阔叶林、针叶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减少,后增加;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增加,后减少;灌木林面积及其占比一直减少等。
(2)裸地。原因:桃红岭保护区裸地变为零,裸地面积较小,且占比较低,生态修复难度较小;该保护区内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实施裸地还林还草等生态措施,生态恢复速度加快等。
(3)沿线道路人为活动频繁,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度较高;道路两侧的植被往往遭受破坏,不但生态景观连通性不强,而且植被生长质量受到影响,植被退化严重;沿线道路形成生态景观隔离,导致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
【知识点】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读图表可知,该表示意2002-2022年该保护区各用地类型面积及占比,其中生态用地主要包括水域、灌木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2002-2022年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用地大部分区域为森林,且森林面积总体先减少,2012年后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水域、阔叶林、针叶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减少,2012年后均增加;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增加,2012年后减少;灌木林面积及其占比一直下降,一直减少。
(2)读图可知,裸地在2002年面积为0.64km ,占比0.38%,2012年面积为2.9km ,占比为1.74%,2022年面积和占比均为0,2002-2022年桃红岭保护区从有到无转变的用地类型为裸地。原因:从2002年和2012年桃红岭保护区裸地面积和占比可以看出,裸地面积较小,且占比较低,生态修复难度较小;该保护区为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支持,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实施裸地还林还草等生态措施,森林面积和占比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恢复速度加快等。
(3)沿线道路人为活动频繁,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度较高,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道路两侧的植被往往遭受破坏,不但生态景观连通性不强,而且植被生长质量受到影响,植被退化严重,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受到影响;沿线道路形成生态景观隔离,导致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点评】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植物物种灭绝加速,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义 内容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开辟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1 / 1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京津冀城市群,地处我国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的连接处,其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保定所构成的三角地带内。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规模实力的变化,导致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图1、图2分别示意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格局。完成下面小题。
1.相较于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 )
①网络增长较强②网络结构较为松散
③网络边缘城市间的创新流联系处于较高水平④主要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联系水平,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是( )
A.弱化产城协同创新 B.提高城区通勤效率
C.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D.完善城际交通、通信设施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地下水库作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岩石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调蓄能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利工程。温泉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博尔塔拉河上游。该县积极建设地下水库,采用回补方式将可利用的地表水(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存储至地下,满足水库蓄水需求。图示意该县地下水库渗渠入渗回补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3.与地表水库相比,该县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优势是( )
①环境负效应低②取水条件好③蓄水效益高④补给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地下水库建成后,给该县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减轻咸潮入侵的危害 B.解决废水处理问题
C.提升水环境的脆弱性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1992-2016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其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形,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表示意1992-2016年我国撂荒“T”字形区域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单位:103hm2)。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1992-1996 2888 2021 5918 3463 4844 5124 7057 - 2782
1997-2001 2533 1927 5996 3427 4503 5040 7065 2832 3093
2002-2006 1461 1450 6283 3316 3796 4664 6359 2450 3009
2007-2011 1262 1220 6576 3599 4018 4722 6422 2229 2964
2012-2016 1263 1192 6633 3695 4383 4937 6461 2245 3121
5.1992-2016年,我国撂荒“T”字形区域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特征是( )
A.复种指数稳定上升 B.经济发达省市面积增加
C.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D.各省市均呈下降趋势
6.推测影响安徽省1992-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不降反升且升幅稍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收益 B.劳动力数量 C.农业政策 D.自然条件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的海岸挤压威胁受到多学科广泛关注。下图示意海岸挤压驱动机理及其对蓝碳功能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蓝碳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深层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强 B.鱼类较少 C.有机碳沉降 D.水温较高
8.在“陆—海”双向压力作用下,图示滨海地区( )
A.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B.湿地碳汇能力下降
C.聚落面积不断缩小 D.有机碳矿化分解减速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向海侧湿地( )
A.因海平面上升,向陆迁移 B.因海平面上升,向海迁移
C.因海平面下降,向陆迁移 D.因海平面下降,向海迁移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户分离流动规模和流动人口规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示意2020年山东省部分地市的省内人口流动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地市 人口规模/万人 人口流动率/%
市辖区人户分离 省内人口流动 市辖区人户分离 省内人口流动
济南市 146.25 131.83 15.89 14.33
青岛市 130.56 174.80 12.96 17.36
淄博市 63.49 86.22 13.50 18.33
枣庄市 32.66 39.99 8.47 10.37
东营市 25.24 45.45 11.51 20.72
烟台市 36.31 119.64 5.11 16.85
潍坊市 34.41 199.05 3.67 21.21
济宁市 40.63 159.11 4.86 19.04
10.推测山东省省际流入人口主要来自( )
A.河南省 B.江苏省 C.上海市 D.四川省
11.山东省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是( )
A.青岛市 B.东营市 C.济南市 D.淄博市
12.影响山东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环境 B.户籍制度 C.交通条件 D.就业机会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植被灌丛结构受其附近的气候、土壤环境和灌丛内草本结构特征的影响。在昼夜温差较大的荒漠区,灌木能够提高灌丛结构丰度。研究表明,长梗扁桃(又称长柄扁桃)是营造我国西北防风固沙林的优良灌木,可作为荒山造林和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沙地长梗扁桃群落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沙地长梗扁桃的生长习性不包括( )
A.根系发达 B.耐酸性 C.落叶 D.耐干旱
14.在该地部分荒漠地区,长梗扁桃群系灌丛植物丰度增大,主要是由于灌木能够( )
A.为底部植物提供腐殖质 B.在夜晚收集大气降水
C.改善丛下植被生长条件 D.增强底部土壤透气性
(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2018年6月11日,受中尺度强对流风暴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出现了短时大风、沙尘天气,而在该市周边区域并未监测到沙尘天气。图示意该日锡林浩特PM10、PM2.5质量浓度以及能见度逐5分钟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5.本次沙尘天气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西北季风异常活跃②对流云团发展旺盛③中层大气湿度较大④表层土壤土质疏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与正常情况相比,此天气现象发生时,该地( )
A.短时降水强度大 B.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小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地面气压可能升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系变迁是水系的天然改道或改向使水系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水系袭夺(河流袭夺)。喀斯特地貌区的水系发育受地质地貌特征影响,往往存在复杂的演化过程。河流袭夺发生在相邻流域的河流之间,侵蚀基准面的高度不同或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差异,导致河流的向源侵蚀速度各不相同。侵蚀速度较快的河流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速度快,往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的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图示意处于喀斯特地貌区的枫香树流域和池武溪流域的水系变迁过程。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流水作用对枫香树流域和池武溪流域喀斯特地貌与水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简述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
(2)说明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Ⅱ,两流域出现较多“干谷”的原因。
(3)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Ⅲ,两流域河流发生了袭夺,试分析此次河流袭夺发生的条件。
18.(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碳减排不仅对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促进产业低碳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其汽车产量和销售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汽车产业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碳排放问题日益突显。图示意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
(1)指出汽车制造产生最多能耗和温室气体的环节,并说明原因。
(2)指出影响吉林省汽车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3)为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议。
19.(2024高二下·承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桃红岭保护区,29°42'N~29°53'N,116°32'E~116°43'E)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境内,面积约166.89km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有多座山峰,山地植被类型较为复杂。该保护区东、北、西三面以公路为界,边缘为平原区,南面地形较复杂。该保护区沿线道路人类活动频繁,对该保护区的负面影响较大。表示意2002-2022年该保护区各用地类型面积及占比,其中生态用地主要包括水域、灌木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年份 指标 裸地 耕地 建设用地 水域 灌木林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 总计
2002 面积/km2 0.64 27.07 6.23 4.75 4.82 71.61 20.38 31.39 166.89
占比/% 0.38 16.22 3.73 2.84 2.89 42.91 12.21 18.81 100
2012 面积/km2 2.90 30.15 5.17 2.94 4.59 43.80 55.69 21.65 166.89
占比/% 1.74 18.06 3.10 1.76 2.75 26.25 33.37 12.97 100
2022 面积/km2 0 12.60 8.77 4.92 3.97 53.99 20.19 62.44 166.88
占比/% 0 7.55 525 2.95 2.38 32.35 12.10 37.41 100
(1)概括2002-2022年桃红岭保护区生态用地的变化特征。
(2)指出2002-2022年桃红岭保护区从有到无转变的用地类型,并说明原因。
(3)分析该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对沿线道路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与主要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解析】【点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1.将2012年、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格局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增长较强,网络结构较为紧密,网络边缘城市间的创新流联系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B①④正确.
故答案为:B。
2.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流网络联系水平,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是强化产城协同创新,提升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完善城际交通、通信设施,而非提高城区通勤效率,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A
4.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
3.“与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不占用地表空间,不会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的是岩石本身空隙作的储水空间,所以环境负效应低,取水条件没有地表水库靠水位落差自流的条件好,地下水库取水得用抽吸的方式,地下水库利用的是岩石天然空隙,工程量小,所以蓄水效益高,补给水源是否充足与水库类型关系不大,地下水库在补给水源方面无突出优势。A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
4.地下水库建成后,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就不会不受控制的蒸发、下渗,增加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了浪费,也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新疆深居内陆不临海,无咸潮入侵,地下水库是将冬季闲水和夏季洪水储起来,与废水处理没关系,这种水库运作改变的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水环境的脆弱性增强或减弱没有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5.C
6.C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坚守耕地数量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开展废弃土地复垦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升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5.注意题干所指为“粮食播种面积特征”,复种指数变化不属于“面积特征”(更何况地理位置决定其热量的大格局,很难做到复种指数稳定上升);如浙江减少面积就比较明显,读表中数据及变化可知,撂荒“T”字形区域内主要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如贵州则呈波动增加趋势。C正确。
故答案为:C。
6.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不降反升且升幅稍大的主要因素,材料中是有所提示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有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正是农业收益相对较低,影响了粮食播种积极性,所以才出现大范围省区播种面积减少,安徽与其他省区一样同样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所以不会是“面积不降反升”的原因,安徽的自然条件与周边的省区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也不是其“面积不降反升”的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7.C
8.B
9.A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气候变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许多地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自然资源开发条件改变,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危害人体健康。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7.A、“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光合作用强,只说明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但不是蓝碳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深层原因,A错误;
B、鱼类的多少与蓝碳的集中无关,B错误;
C、由材料可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碳通过生物体的死亡和分解逐渐沉降到深层,形成蓝碳的积累,C正确;
D、水温的高低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与蓝碳集中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8.A、在“陆一海”双向压力作用下,滨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不稳定,A错误;
B、陆地的开发和海洋的污染都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碳汇能力下降,B正确;
C、聚落面积没有出现明显的缩小,C错误;
D、全球变暖,微生物使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D错误。
故答案为:B。
9.CD、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D错误;
AB、海平面上升,向海侧的湿地更可能受海水侵蚀,从而迫使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迁移,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C
12.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气候 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人口向河流上游移动
土壤 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生态恶化 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
经济
因素 经济水平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致大量人口迁入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
因素 政治 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10.省际人口流动一般遵循“迁往相对发达的地区”、“就近流动”和从“相对的人口大省流出”等规律,河南省距离山东省较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二三产业上河南省不如山东省;江苏省与山东省经济差异小,人口差异也小,不易形成迁移的相对方,上海市经济远超山东,不会倒置迁移,四川虽然是人口大省,但距离山东太远很难形成迁移目的地。A正确。
故答案为:A。
11.从表中数据对比中直接得出,山东省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是济南市,高达146.25万人。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直接、最普遍、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影响山东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因素,就个体而言,就是就业机会(收入水平),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3.B
14.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要素 相互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热量充足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生长速度快、植被生物量多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湿润地区易形成森林,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
气候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
地貌 地貌对植被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天山北坡有森林分布,南坡则无森林分布
植被对地貌 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保持水土
水文 水文对植被 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酸性土壤有利于马尾松生长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
13.荒漠植被为了适应干旱的生长环境,从而进化出一系列特殊的体貌特征和生长习性,比如拥有发达的根系利于寻找水源、水分不足时会落叶、耐干旱、耐盐碱等等,其习性为耐盐碱,而不是耐酸性,B正确。
故答案为:B。
14.长梗扁桃群系灌丛植物丰度增大,即植被种类增多、数量增大,得益于作为先锋树种的长梗扁桃灌木改善了其丛下植被的生长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腐殖质的提供,还能提供一定荫蔽减少丛下水分蒸发、能削弱风力减小风沙危害等等);在夜晚能帮助收集的主要是露水而非大气降水,荒漠土透气性已经够好了,无需靠梗扁桃灌丛来改善。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5.C
16.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国的气象灾害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 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15.本次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是2018年的6月11日,当地夏季,西北季风活跃的季节是当地冬季;材料信息“受中尺度强对流风暴的影响”说明大气对流运动强,故对流云团发展旺盛;若真“中层大气湿度较大”那么降水机率就会增大,降水能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表层土壤土质疏松”为沙尘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物质。C②④正确。
故答案为:C。
16.“此天气现象”指“大风、沙尘天气”,降水是会抑制其发生的;材料信息“受中尺度强对流风暴的影响”,强对流现象的发生表明,该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大;由于沙尘弥漫于大气之中,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强对流风暴”形成强大旋转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中心区域会形成下沉气流,故而风暴中心地面气压可能升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1)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地壳抬升;地下水继续向下与岩层发生流水溶蚀作用,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干谷”是地表河流断流而形成的;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河流水系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喀斯特过程的发生;地表水系开始漏失,最终完全汇入地下河中,导致地表形成“干谷”。
(3)枫香树流域地表水系漏失,河流发生断流,转为地下河流,地下河沿单一岩层走向由高向低流向池武溪流域,并出露地表(汇入地表河流),枫香树流域海拔高于池武溪流域,单一的岩层走向有助于枫香树流域的地下径流顺利流向池武溪流域,河流沿岩层间隙流动,最终排泄到池武溪中,形成袭夺。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主要从内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叙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地壳发生抬升,导致地下水继续向下流动,与下面岩层发生流水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干谷”是地表河流断流而形成的;在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Ⅱ中,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地表河流水系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喀斯特过程的发生,多落水洞、旱洞、地下溶洞等;由于落水洞、旱洞的存在,导致地表水系开始漏失,地下溶洞、暗河容纳地表水形成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最终完全汇入地下河中,导致地表形成“干谷”。
(3)河流袭夺发生的条件,主要从河流溯源侵蚀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喀斯特地貌区水系演化阶段Ⅲ,枫香树流域出现落水洞,地表水系漏失,导致河流发生断流现象,转为地下河流,地下河沿单一岩层,由高向低流向地势较低的池武溪流域,并出露地表,汇入池武溪流域的地表河流;读图可知,枫香树流域的海拔高于池武溪流域,形成较大的水头差,而单一的岩层走向有助于地下径流由枫香树流域顺利流向池武溪流域,河流沿着岩层间隙流动,最终汇入池武溪中,形成袭夺。
【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
位置 名称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18.【答案】(1)原材料采购阶段。原因:需要开采铁矿石消耗大量能源,开采作业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铁、铝等矿石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到冶炼厂,进行冶炼并加工成钢铁、铝等金属制品,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2)居民消费水平;家用汽车保有量;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汽车制造碳排放。
(3)清洁智能生产,创新升级节能技术;加大购车补贴力度;大力建设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回收废旧部件,形成循环经济等。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读出,汽车制造产生能耗与温室气体的环节主要有原材料采购、车身零部件制造、汽车总装三个,其中与原材料采购相关联的都一些大型、重型工业,其能源消耗量最大,温室气候排放量最多。所以汽车制造产生最多能耗和温室气体的环节是原材料采购阶段。原因分析抓住思维导图中的“钢铁、铝等金属的制造”及“矿山开采”等生产环节:需要开采铁矿石消耗大量能源,开采作业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铁、铝等矿石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到冶炼厂,进行冶炼并加工成钢铁、铝等金属制品,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2)“影响吉林省汽车产业碳排放量”即是指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里的碳排放总量,据图就是要把三个阶段的碳排放都要考虑进去,由上至下:首先是汽车制造碳排放;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由居民(汽车)消费水平、家用汽车保有量、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等因素构成;报废汽车的处理也会产生碳排放。
(3)“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让汽车的全生命周期都要节能环保,让新能源车更有市场。首先,生产与产品:清洁智能生产,创新升级节能技术;其次,消费端:加大购车(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再就是用车便利性上下功夫:大力建设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最后,废弃车处理:回收废旧部件,形成循环经济等。
【点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人文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19.【答案】(1)2002-2022年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用地大部分区域为森林,且森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水域、阔叶林、针叶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减少,后增加;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增加,后减少;灌木林面积及其占比一直减少等。
(2)裸地。原因:桃红岭保护区裸地变为零,裸地面积较小,且占比较低,生态修复难度较小;该保护区内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实施裸地还林还草等生态措施,生态恢复速度加快等。
(3)沿线道路人为活动频繁,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度较高;道路两侧的植被往往遭受破坏,不但生态景观连通性不强,而且植被生长质量受到影响,植被退化严重;沿线道路形成生态景观隔离,导致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
【知识点】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读图表可知,该表示意2002-2022年该保护区各用地类型面积及占比,其中生态用地主要包括水域、灌木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2002-2022年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用地大部分区域为森林,且森林面积总体先减少,2012年后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水域、阔叶林、针叶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减少,2012年后均增加;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及其占比先增加,2012年后减少;灌木林面积及其占比一直下降,一直减少。
(2)读图可知,裸地在2002年面积为0.64km ,占比0.38%,2012年面积为2.9km ,占比为1.74%,2022年面积和占比均为0,2002-2022年桃红岭保护区从有到无转变的用地类型为裸地。原因:从2002年和2012年桃红岭保护区裸地面积和占比可以看出,裸地面积较小,且占比较低,生态修复难度较小;该保护区为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支持,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实施裸地还林还草等生态措施,森林面积和占比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恢复速度加快等。
(3)沿线道路人为活动频繁,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度较高,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道路两侧的植被往往遭受破坏,不但生态景观连通性不强,而且植被生长质量受到影响,植被退化严重,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受到影响;沿线道路形成生态景观隔离,导致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点评】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植物物种灭绝加速,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义 内容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开辟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