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6: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
3.初步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颖机智的品质,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颖机智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插图、生字卡片、司马光简介等)
生字卡片
课文挂图或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揭示课题《司马光》。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认识“司”字,并简单介绍司马光及其复姓“司马”。
教师:(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古老而又精彩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学生:(兴奋地)想!
教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司马光》。(板书课题,边写边介绍)“司”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字,它在这里作为姓氏出现,和“马”字组合成复姓“司马”,就像我们知道的“诸葛”、“欧阳”一样。而司马光,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发音。
(2)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并尝试给生字组词。
(3)指名读,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4)全班齐读。强调:“庭、登、瓮、迸”都是后鼻音,读的时候要注意。强调课文中出现的一个多音字:没,在这里读“mò”,是淹没的意思,不要读错。
3.读准读通。这则小古文连标点符号一共37个字。自己读读看(自由读)。
反馈:碰到困难了吗?(预设:登瓮 水迸等词正音)
4.读出节奏。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借助注释,读出节奏来,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自由读,尝试读出节奏,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停顿?)谁来读?(引导读出节奏来。)5.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7.同桌互读,注意读好停顿。师巡视指导。
8.全班再次齐读,注意读好字音、停顿。
9.认识文言文。
(1)对比故事和课文,发现不同。
同学们,古今故事除了题目不太一样,你还发现了哪里不一样?行文简练,这是我们古人语言表达的特点,称之为文言文。
(2)引导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师:本文选自哪里?《宋史·司马光传》。你怎么知道的?这是课文的注释1告诉我们的,同学们再观察课文题目标了1,我们就在注释1找到了有关介绍,那么课文里还标注2、3、4等一些数字,那我们就可以到注释的234里找他的解释,文言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好理解,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出示板贴)
(三)精读课文,感悟提高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1)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现在,我们分段来读课文。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教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救人呢?
学生A:故事发生在花园里,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就砸缸救人了。
教师:回答得很准确。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
学生B:有一天,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大家都慌了,只有司马光很冷静,他拿起一块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朋友。
教师:说得真好!司马光真是个勇敢又聪明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谁能结合插图再来说一说这部分内容?
(学生观察插图,纷纷举手发言。)
3.说话训练
用“因为……所以……”造句:教师出示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然后让学生用此句式练习说话。
4.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出示例句)比如,因为司马光很聪明,所以他能够想出砸缸救人的好办法。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别、到”等生字,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书空。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熟读课文1-3自然段。
用“因为……所以……”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