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0:56:1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簪花是指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使用的花朵通常是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菊花等。
早在先秦时期,鲜花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簪花”尚未出现,但人们对花的配饰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认知。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从汉代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左一右分别簪花。汉代的文献中也有对簪花的记载,如陆贾《南越行纪》中就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样的文字。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艺文类聚》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这是关于古代男子簪花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
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就与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十分相似。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逛花市、赏花、簪花,是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斗花”则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
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唐代画作中,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当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为了增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奠定基础。此时也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
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除了插茱萸,当时重阳节人们还有戴菊花的风俗。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回家。
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皇帝赐花的制度逐渐完善细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赐花、戴花的礼仪程序。《宋史·礼志》中记载:“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不仅如此,民间亦是簪花盛行。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簪花文化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女性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常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水浒传》梁山好汉中就有许多人常簪花,如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明代的簪花习俗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男子簪花习俗减弱。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习俗式微。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云:“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
从先秦到清代,簪花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簪花的习俗随着历史已渐渐远去,但被赋予美好寓意的鲜花,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摘编自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有删改)
材料二:
泉州蟳埔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丝文化的痕迹。蟳埔女从服饰到头饰均与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蟳埔女的头饰俗称“簪花围”。平日,她们用一根簪子盘起头发,在鬓角斜插三两朵小花;重大节日的时候,她们会郑重地在头上簪成花环,盛装出席。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时期的“舶来品”,据说是阿拉伯人蒲寿晟将其移植到蟳埔的。
2023年,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泉州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是提高能见度和影响力。蟳埔簪花围能够在其他城市受到热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是个好事;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属于它的一套完整的非遗规制。泉州文旅将加强对簪花围民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他们将联合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以及非遗传承人,通过各渠道发布簪花围技艺的各种步骤,让更多人了解蟳埔簪花围真正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苏凯芳《泉州簪花围火出圈多地刮起簪花热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人常用花装扮自己,且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史料中就有潘安簪花的记录。
B.《宋史·礼志》中的相关记载表明,簪花在宋代已成为特定礼仪,并有了具体的程序。
C.明清两代簪花习俗从减弱走向式微,多用作形象的妆饰,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
D.簪花围是簪花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的表现,带有鲜明的蟳埔地方文化历史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战国时代至今,期间簪花文化虽曾短暂消亡,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
B.宋代簪花习俗的盛行是政治、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
C.蟳埔女头饰簪花围常用的几种花朵是宋元时期由异域移植而来,可见其与海丝文化间的渊源。
D.明星簪花围照让蟳埔簪花围受热捧,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B.“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苏轼《千秋岁·徐州重阳作》)
C.“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辛弃疾《柳梢青·赋牡丹》)
D.“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表格,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簪花文化发展阶段对照表
时间 汉代 魏晋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受众对象 女性 男女均有 女性为主,也有男子 ① ② 女性
功能或 使用场合 配饰 ③ ④ 摆宴赏赐、宫廷礼仪 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 配饰
A.①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 B.②女性
C.③配饰、祈福、御寒 D.④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述簪花在唐代盛行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眼狼 (申平)
老关从部队复员那年,正巧村里的护林员辞职。他说他在山林里遇上白眼狼了,那家伙吊着个眼梢子,神出鬼没,险些要了他的命。老关说,不就是一只狼吗,有什么好怕的?你不干,我干!
第二天,老关就背上一杆钢枪上任了。
老关敢接这活儿,与他在部队是神枪手有关。艺高人胆大,一只狼肯定不在话下。他还巴不得立刻遇上狼,一枪干掉它,让全村人都知道他神枪手的厉害呢。
没想到当老关真的看到白眼狼时,才知道这家伙果然厉害。
开头几天,老关在山上巡逻,并没有看到白眼狼的踪影,但是他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什么地方偷偷窥视他。这天他故意瞄准树上的一只乌鸦,枪响鸟落,之后这种感觉消失了两三天。可是一天夜里,老关正在山顶的望火楼里睡觉,突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惊醒,幡然发现窗上好像贴着一个人影。借着外面的月光仔细看,哪是什么人影,分明是一只站立的狼,两只前爪扒着窗子在往里看。老关这一惊非同小可,慢慢伸手抓枪。但是还没等他推弹上膛,却见那家伙倏忽不见了。他追出门去,左找右找找不到,气得朝山林里开了一枪,立刻峡谷震荡,鸟雀惊飞。
打这,老关和白眼狼开始较劲儿。他多次感觉到,那家伙总想在背后偷袭他。这天老关心生一计,故意坐到林间的一片空地上,把枪放到一边,开始打盹儿。过了不久,果然听见身后传来您寒窣窣的声响。他坚持不动,只是竖起耳朵听着。近了,近了,那声音越来越近了。他突然一个侧滚翻,操枪在手,黑洞洞的枪口直伸出去。但见在他背后不足十米的地方,一只吊眼梢儿的大狼正贴地匍匐向他靠近。一见暴露,那家伙也腾地跳起来,龇出利齿就要扑过来。老关哪里会给它机会,一扣扳机,一枪击出。本以为这一枪它必死无疑,没想到那家伙竟然就地跃起一丈多高,避开了枪弹,接着呈“之”字形向林中逃去。老关又一连开了两枪,均未击中。
这家伙真是成了精了!老关感到非常沮丧。不过从这一天开始,那白眼狼便在这片山林里消失了。它一定是感觉到了老关的强大,所以遁入了深山。
安宁的日子过了两年,政府忽然开始收枪,护林员也不能持枪了。老关只好腰插大刀上山巡逻,顿时觉得自己的威风减了不少。不过好在山里已经没有了白眼狼,其他野兽也没什么好怕的。
但是有一天,老关感觉白眼狼又回来了,因为那种从背后被偷窥的感觉又出现了。这天早晨,老关拿着大刀,有意在一个山头上耍了一回,只见闪转腾挪,刀光闪烁,几个草把子被瞬间砍倒,背后的眼睛似乎立即消失了。
不过,其他人遇上白眼狼的消息却不断传来。采蘑菇的,挖药材的,甚至偷猎的,盗伐的……多人曾见到白眼狼,一个个吓得双腿打颤。与此同时,有关白眼狼的“神话”也开始到处流传,人们甚至把老关三枪打不中白眼狼的事情编成故事,夸张演绎,把白眼狼描绘成一个极为神秘的超级狼精。
人们一时谈狼色变,没人敢再到山林里来了。
老关突然感到,因为白眼狼的归来,他的工作压力一下变轻了。他几乎不用再去巡山,也不必再去和那些不法分子斗智斗勇了。一只白眼狼威震四方,使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由此,他对白眼狼竟然有了一点好感。
这一天,老关象征性地出去巡山,意外地与白眼狼相遇。这一次,他与白眼狼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二十米,奇怪的是他与白眼狼谁也没有惊慌,而是同时停住脚步,默默地打量对方。老关不知道自己在白眼狼的眼中是什么形象,他真的是被对方吓了一跳:这家伙比一般的狼要高大得多,额上的两只眼睛,也比一般的狼眼斜吊得厉害,而且白眼球多,黑眼球少,真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白眼狼。它站在那里,从头到脚透着一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但是老关稳住身架,勇敢地与它对视,一副正气凛然的气概。他的两手,甚至都没有去碰腰间的大刀。
人与狼,就那样对视了十几秒,然后就像是受到什么暗示似的,同时转头走开,走了几步,又同时回头看了对方一眼。自此之后,他们之间就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平共处,谁也不要伤害谁。
人与狼的这种默契,竟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从此山林无恙,鸟兽兴旺。就这样过了十多年,这一带的山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林,老关成为模范护林员。
有一天,老关忽然想起,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白眼狼了。难道它老死了不成?老关心中竟有几分失落和惋惜。
这天老关照例去巡山。以前轻松走过无数遍的路,忽然变得遥远而艰难,他蓦然发觉自己也老了。正在心里难过,忽然前面树丛一摇一扑,竟然从那里跳出两只狼来。打眼一过,他就发现这是两只白眼狼,身架高大,毛发闪亮,它们一起蹲在路上,似乎专门等他到来。
老关这天没有带刀,他已经习惯赤手空拳巡山了。现在他的心里咯噔一下,知道遇上了麻烦。但是他并没有停步,依然昂首阔步地往前走,口中发出一声大喝:畜生闪开!
奇怪的是那两只狼忽然匍匐在地,摆动尾巴,口中呜咽有声,然后起身绕着他奔跑了两圈,之后就一步三回头地钻进树林里去了。
老关心中霎时明白了,这肯定是老白眼狼的后代,它们这是来跟自己“对接”来了。老关心中不禁一阵感动,他也开始考虑起接班人的问题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关愿意接护林员这活,是因为他在部队是神枪手,想借杀白眼狼来扬一下名而已。
B. 老关和白眼狼开始较劲儿时,多次感觉到白眼狼总想在背后偷袭他,这应该是直觉。
C. 有关白眼狼“神话”的到处流传,让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老关的工作压力也一下变轻。
D. 老关巡山时意外地与两只白眼狼相遇竟没有斗争,反而形成了一种“和平共处”的默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写护林员因白眼狼辞职,既巧妙地引出老关的故事,又引起读者对老关命运的关注。
B. 文章写多人曾见到白眼狼并吓得双腿打颤,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老关的艺高人胆大。
C. 小说以老关因两只白眼狼来跟自己“对接”而考虑接班人的问题结尾,引人深思,意蕴深厚。
D. 小说故事平淡无奇,但作者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传递出一种真实可感、积极充盈的精神力量。
8. 在和白眼狼打交道的过程中,老关的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请从心理变化的角度分析老关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大率徐行A却立B处C静观动D如攻E坚F木G先其易者H而后其节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跬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南郑归来①二十霜,背人岁月去堂堂。
破裘不补知寒早,倦枕无憀②厌夜长。
年少若为评宿士?狂生曾是说高皇。
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
[注]①南郑归来:这里指从战场上回来。②无憀:无所依赖,空闲而烦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的“二十霜”指时间二十载,“背人岁月”写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B. 颔联中的“破裘不补”“厌夜长”体现了诗人十分“无憀”的心绪,真切动人。
C. 颈联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从而写出了诗人对少不更事、狂妄无知的后悔。
D. 诗人将叙述与议论、抒情相融,能够做到情由事出,情至论随,流畅自然。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精炼、形象地写出自己孤单无助的苦况。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鸥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有豪迈、壮志、淡泊、归隐、飘零、伤感等寓意,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每个有所成就的人,如果要追溯,可能都存在一个闪光的“原点”。开始亮度并不怎么高,却以此发端,不断 A 生命的能量,成就一生的事业。先前那闪光的“原点”犹如一星火光,终成燎原之势,发出耀眼的光芒。
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一星火光,对于人生十分重要。俗话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舞蹈家未必有一副金嗓子,科学家不一定有艺术造诣。 同样是文学家,诗词曲赋可能各有偏好,散文家和小说家各有 B 。发现自己的优长所在,扬长避短,发扬光大,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童话大王郑渊洁上小学时,写了一小段话,老师特别欣赏,并拿到班上朗读。这件事给了郑渊洁莫大的 C ,激发了他写作的信心和力量。伴着这种力量,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发表童话作品上亿字,成为“童话大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天进步,终成大业。寻找星火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星火可能是兴趣,也可能是潜能。 阿西莫夫说:“做自己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星火,然后坚持前行,结果自然不会差。
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火 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们去超市和药店能见到各种各样的钙片,从几块钱一瓶到几百块一瓶都有。那么这些不同价格的钙片,倒是有什么区别呢
市场上的钙片有三类,分别是无机钙、有机钙和氨基酸螯合钙。无机钙的最大特点就是便宜,而且含钙量比较高,但消化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胃酸。有机钙虽然含量不如无机钙那么高,消化不需要胃酸参与,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至于氨基酸螯合钙,它的特点是重量轻、易溶解,而且吸收率高。但钙片终究还是要拿来“补钙”的,不管是便宜的还是贵的,核心成分是一样的,补钙的效果也没有明显区别。
A 也不是。有研究发现,钙的吸收率在每粒含钙500毫克以下的时候最高,要是含钙量继续升高,吸收率并且会下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过量补钙可能会导致肌力松弛、便秘、恶心等,还会干扰锌和铁的吸收。摄入过量的钙还会出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却可能引发肾衰竭。
总的来说,选择普通的钙片就足够了。 那该怎么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呢 其实, B 。如果每天摄入足量奶制品、大豆制品、蔬菜、坚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是可以让我们获得足够的钙的,也就不必另外吃钙片。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么这些不同价格的钙片,倒是有什么区别呢
B.至于氨基酸螯合钙,它的特点是重量轻、易溶解,而且吸收率高。
C.要是含钙量继续升高,吸收率并且会下降。
D.摄入过量的钙还会出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却可能引发肾衰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全才首先一定是专才,全才是从专才中成长起来的。”
③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④俗语云:“一技在手,终生不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①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让簪花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②佛教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③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背景下,唐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⑤与当时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⑥重阳节传统习俗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七段“明代……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可知,明代主要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清代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八段“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到今天,簪花文化并没有达到明确礼仪制度的阶段,只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B.“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宋代簪花“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并无提到与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的内容,与文无据。
D.“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只是说明星效应掀起了一波热潮,并没有提到是“主要力量”。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杜牧齐山登高菊花插满头,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B.“美人”为苏轼“簪黄菊”,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C.辛弃疾“今夜簪花”,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
D.李清照“云鬓斜簪”,是女子簪花,不符合“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可知宋代簪花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选项正确。
B.根据材料一第七段“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可知明代簪花对象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是女性。选项错误。
C.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可知魏晋簪花的功能是“配饰、祈福、御寒”。选项正确。
D.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第四段“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第五段“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可知,唐代簪花的功能或使用场合是“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选项正确。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可以概括为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为一种社会风尚。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可以概括为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可以概括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可以概括为当时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
根据材料一第五段“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可以概括为重阳节传统习俗的影响。
6. A 7. D
8. ①英勇无畏、胆识过人:巡山时意外地与白眼狼相遇,并不惊慌,虽然吓了一跳,勇敢地与它对视。
②争强好胜、不甘服输:一天夜里,他发现白眼狼用两只前爪扒着窗子往屋里看时,感到非常吃惊,出门没有追到狼,心里非常生气。在空地上,老关对白眼狼开枪而没有打中,他感到非常沮丧。
③爱岗敬业、懂得感恩:白眼狼威震四方,使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老关对白眼狼有了一点好感。
④富有爱心,有悲悯情怀:老关因很长时间没有见过白眼狼,而担心白眼狼死去,心里有几分失落和惋惜。后来遇到两只白眼狼时,先是“心里咯噔一下”,喝退它们后,想到这是白眼狼的后代“心中一阵感动”。
9. ①动物也是自然界的主人,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动物的良知有时比人类的良知还深厚淳朴,人们应该善待(尊重)它们。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平相处,共同维系生态平衡。③护林员不畏艰险,恪守职责,一心护林,为保护生态环境默默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想借杀白眼狼来扬一下名而已”错误,因果关系不当,结合“老关说,不就是一只狼吗,有什么好怕的”分析可知,“老关愿意接护林员这活”的原因不是“想借杀白眼狼来扬一下名”而是不怕白眼狼。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故事平淡无奇”错,小说的情节具有传奇色彩,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他真的是被对方吓了一跳:这家伙比一般的狼要高大得多,额上的两只眼睛,也比一般的狼眼斜吊得厉害,而且白眼球多,黑眼球少,真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白眼狼。它站在那里,从头到脚透着一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但是老关稳住身架,勇敢地与它对视,一副正气凛然的气概”分析可知,他英勇无畏、胆识过人。
结合“借着外面的月光仔细看,哪是什么人影,分明是一只站立的狼,两只前爪扒着窗子在往里看。老关这一惊非同小可,慢慢伸手抓枪。但是还没等他推弹上膛,却见那家伙倏忽不见了。他追出门去,左找右找找不到,气得朝山林里开了一枪”“老关哪里会给它机会,一扣扳机,一枪击出……老关感到非常沮丧”分析可知,他争强好胜、不甘服输。
结合“一只白眼狼威震四方,使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由此,他对白眼狼竟然有了一点好感”分析可知,他爱岗敬业、懂得感恩。
结合“有一天,老关忽然想起,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白眼狼了。难道它老死了不成?老关心中竟有几分失落和惋惜”“老关心中霎时明白了,这肯定是老白眼狼的后代,它们这是来跟自己‘对接’来了。老关心中不禁一阵感动”分析可知,他富有爱心,有悲悯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文中白眼狼很是狡猾凶狠,但并没有伤害人类,更多的是吓唬人类,再结合“人与狼,就那样对视了十几秒,然后就像是受到什么暗示似的,同时转头走开,走了几步,又同时回头看了对方一眼。自此之后,他们之间就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平共处,谁也不要伤害谁”“奇怪的是那两只狼忽然匍匐在地,摆动尾巴,口中呜咽有声,然后起身绕着他奔跑了两圈,之后就一步三回头地钻进树林里去了。老关心中霎时明白了,这肯定是老白眼狼的后代,它们这是来跟自己‘对接’来了”分析可知,动物也是自然界的主人,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动物的良知有时比人类的良知还深厚淳朴,人们应该善待(尊重)它们。
结合“又同时回头看了对方一眼。自此之后,他们之间就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平共处,谁也不要伤害谁”“人与狼的这种默契,竟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从此山林无恙,鸟兽兴旺。就这样过了十多年,这一带的山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林,老关成为模范护林员”分析可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平相处,共同维系生态平衡。
结合“老关从部队复员那年,正巧村里的护林员辞职。他说他在山林里遇上白眼狼了,那家伙吊着个眼梢子,神出鬼没,险些要了他的命。老关说,不就是一只狼吗,有什么好怕的?你不干,我干”“老关心中不禁一阵感动,他也开始考虑起接班人的问题来”分析可知,护林员不畏艰险,恪守职责,一心护林,为保护生态环境默默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
10. BDG 11. D 12. B
13.(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14. ①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
“徐行却立”与“处静观动”结构一致,都是四字短语,且都是并列结构,各自断开,即BD处断开;
“攻坚木”中“攻”是动词谓语,“坚木”是偏正短语作宾语,其后G处断开。BD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正确。正确;此、这样。句意: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如此罢了。B.正确。C.正确。
D.错误。时俗、时尚;时节、季节。含义不同。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误。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间取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黄泉”,地下水;“一”,专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意思是,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
材料二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韩愈《师说》)
15. C 16. ①对光阴逝去的感慨。首联写南渡归来二十多年,但岁月无情,任由光阴逝去,有着无尽的感叹。 ②对现实无奈的感叹。现实中只能是无所依赖,十分烦闷,但又无可奈何。 ③惦念着边防战事,抒发报效祖国之志。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在江湖,但做梦依然是想着上战场,能够报效国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从而写出了诗人对少不更事、狂妄无知的后悔”分析错误,这里通过设问手法,表明了自己年少时志向
远大,而不是“少不更事、狂妄无知”,更没有后悔之意。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南郑归来二十霜,背人岁月去堂堂”首联写作者南渡归来已经二十多年,但岁月无情,光阴易逝,抒发了对光阴逝去的感慨。
对现实无奈的感叹。“破裘不补知寒早,倦枕无憀厌夜长”,写出了疲倦无聊,夜不成寐但又无可奈何之态,抒发了对现实的无奈。
“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在江湖,但做梦依然是想着上战场,能够报效国家,抒发了作者报效祖国之志。
1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3)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游云不知归 日见白鸥在)
18. A 汇聚(聚合) B擅长 C鼓舞 (每处 1 分,其他合适的词语也可)
19.①发现自己的优长所在,扬长避短,发扬光大;(2分)②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前行。(2分)
20. A 钙片中的钙含量是越高越好吗 B从食物中补钙是最理想的(每处 3分)
21. B(A 项,应该用“到底”;C项应该用“反而”;D项,应该用“甚至”)
22.【审题立意】本题应该从学生角度思考“全才与专才”的关系立意,可谈全面发展的益处,也可以表现专攻一方面成为一技之长,体现两者的思辨性为佳。对学生而言全面发展是必要的,可以为将来的“专攻”打下基础;培养一技之长,也可促进学生触类旁通全面发展。
【标题示例】
精一才而行天下 以全才为桨,以专才为帆
才之所专,心之所往 专则通,通则达
专才之光,照亮时代的路 可博可专,找准定位
术业有专攻,君子需当器 呼唤“立体式人才”
全才是时代的宠儿 先通再专,大有可为
人为全才,行稳致远 量身打造,成才就好
【评分标准】
1.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扣住中心题意。起评分45分。立意只是评分标准之一,可根据作文的立意、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综合考虑,酌情加减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2.关于字数
(1)750~800字之间的,扣字数分1分。
(2)600~750字之间的,按照成文标准给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审题正确,结构完整,只扣所差字数分(每50字扣1分)。
②审题不正确,结构残缺,先降档,再扣所差字数分(每50字扣1分)。
(3)不足600字的,则按不成文的标准给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符合题意的:如100字以内不超过10分,200字不超过15分,300字不超过20分,400字不超过30分,500字不超过36分,达到600字不超过42分,600字以上视内容酌情扣除字数分。
②不符合题意的:200字以内不超过5分,400字以内不超过15分,500~600字不超过20分。
3.缺标题,扣2分。
4.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