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准备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水滑梯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水滑梯的秘密》是大象版六年级上册准备单元,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侧重培养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这两个科学探究要素。 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又有所侧重,就是在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两个步骤上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逐渐形成科学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更深层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先从比较感兴趣的游戏——水滑梯入手,调动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已不再贪玩,所以他们会从游戏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 科学思维:通过搭建滑梯模型,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概括,能够解释从斜面上滑落的物体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下滑点高度的关系。 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乐于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和辩论。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从斜面上滑落的物体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下滑点高度的关系。 难点:实验探究过程以及学习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能说出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处理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水滑梯的图片 师问:你在水上乐园玩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游戏项目?它叫水滑梯,顾名思义就是能在水里玩的滑梯,你们玩过吗?周末的时候,探探和同学奇奇去玩水滑梯,当他们都从上面的起点往下滑的时候,发现滑下来以后在水面上的滑行距离不一样。 探探说:我滑得比你远,因为我比你重多了。 而奇奇不这么认为,她认为是因为水滑梯的高度不同,所以距离也不同。 看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什么想问的吗? 2.明确问题,揭示主题 师:你知道吗?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后,都会在地面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如滑滑梯、滑雪等。 明确问题:那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猜想假设: 生1:我觉得和他们的体重有关,重的人滑行距离会比较长,轻的人会比较短。 生2:我认为可能与下滑点的高度有关,下滑点高的滑行距离长,下滑点低的滑行距离短。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委托你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和水滑梯有关。通过滑水滑梯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展开猜想,提出假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环节二:制定计划教师活动2 1.猜想与假设 师问: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假设一下。 2.实验材料 师:在获取数据之前,我们要先制定好探究计划,请大家先小组讨论一下,都需要哪些材料呢? 课件出示材料图片 师讲解材料的用途,尤其是在使用美工刀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学生活动2 大家提出疑问“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说出自己的假设“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滑行越远。” 了解实验材料 特别注意美工刀的使用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制定计划,让学生心里对实验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不至于盲目地直接进入到实验,而是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会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准备。环节三:实验操作教师活动3 3.实验步骤 师:有了材料,我们就可以实施我们的计划了。那就请大家 利用这些材料,来实际操作一下吧。 实验1: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研究 (1)把斜面固定在桌子上,坡度不变。 (2)在小车上依次放上2个、4个、6个螺母来改变它的重量,分别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 (3)测量不同重量的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并记录,每种重量重复实验3次。 师解释:“坡度不变”和“同一高度”是实验中的相同的因素,在小车上不同重量的砝码,是实验中的不同因素。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实验记录: 课件出示表格,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中的数据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实验2: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下滑点高度的关系研究 1.把斜面固定在桌面上,坡度不变。 2.把小车分别从3厘米、6厘米、9厘米的高度滑下,小车固定只装2个螺母,保证小车重量不变。 3.测量不同下滑高度的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并记录,每种高度重复实验3次。 师解释:“坡度不变”和“固定只装2个螺母”是实验中的相同的因素,小车在不同高度滑下,是实验中的不同因素。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实验记录: 课件出示表格,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中的数据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下滑点高度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根据学生的问题,老师作解释 课件出示:实验中,相同条件下,每次的测量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小车与地面的轻微撞击、地面摩擦等难以避免的因素导致的,属于实验误差。学生活动3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的提示,和老师的讲解,用手里的材料进行实验,小组合作,组内讨论交流。 分小组进行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并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 分小组进行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并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3次?3次实验结果完全相同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的过程,了解实验的具体步骤,从而准确地记录下实验中的具体数据,为后面的结论做铺垫。环节四:处理信息教师活动4 1.师问:我们刚才在做小车滑行实验时,不管是实验与重量的关系,还是和下滑点的高度时,我们每种情况都是测试了3次,那我们这3次获得的数据要怎样处理呢? 课件出示求平均值后的数据表 (1)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数据处理表 (2)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下滑点高度的关系数据处理表 师解释:在处理数据时,我们可以用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是,如果相同条件下,某次测量结果与其他多次测量结果相差较大,则应剔除该次测量结果,重新测量。另外,在比较最后的实验结果时,也要考虑实验误差的影响。 2.统计图的应用 师:为了让数据更直观,我们还可以把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4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问题,组内交流汇报。 生举手回答:求3次的平均值。 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实验误差的含义。 了解统计图,同时学会如何使用统计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明白并理解多次实验的目的,同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最后在数据表示时,介绍了统计图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图的优点。环节五:得出结论教师活动5 1.师过渡:实验我们做了,也明白了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什么有关系,那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实验结果吧。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课件提示 (1)分析: 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否发现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重量、下滑高度的关系。 比较: 与其他小组的结果相比,不同小组之间得到的结果相同吗? (3)概括: 我们可以从各小组的数据中归纳、概括出实验的结论吗? (4)判断: 我们的结论和前面的假设一致吗? 课件出示结论: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学生活动5 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根据提示,整理自己的语言,对结论进行描述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六:表达交流
教师活动6 1.师过渡:想一想,我们处理信息时用到了什么方法?我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还有其他收获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1)直滑式水滑梯 最常见的一种水上滑梯,它通常呈直线形状,从高处直接划入水中。特点是速度快、刺激性强,适合喜欢冒险的人群。 (2)螺旋式水滑梯 一种造型别致的话题,其外形呈螺旋状,游客沿着螺旋形的滑道滑下,最后落入水中。特点是既刺激又有趣,游客可以在滑行过程中感受到旋转的快感。 (3)漂流式水滑梯 是一种结合了漂流和滑梯的水上娱乐设施。游客可以乘坐专门设计的漂流艇,在水流的推动下沿着水上滑梯滑行。特点是既能享受滑行的刺激,又能感受到漂流的乐趣。 学生活动6 根据老师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使用统计图可以让结果更直观。 生2: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让数据更可靠。 了解几种水滑梯的样子,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表达交流,让学生再次感受统计图和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和特点。通过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的水滑梯的样子和特点。
7.板书设计 水滑梯的秘密 确定实验名称 猜想和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步骤 确定实验材料 制定实验步骤 获取实验记录 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 比较 得出实验结论方法 概括 判断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物体在斜面上滑行的距离与( )无关。 A.重量 B.长度 C.高低 2、在探究“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实验中,可以用来减小误差的方法是( )。 A.多次试验求平均值 B.更换不同材质的小车 C.避免小车与地面摩擦 填一填 1、探探家附近的地下超市会用类似水滑梯的装置来传送货物,用同一个装置在同一位置传送货物时,重的货物相比轻的货物滑行的距离会 ( )(填“更远”或“一样远”)。如果传送一样重的货物,下滑点( )(填“高”或“低”)的滑行距离会远一些。 2、在处理信息时,我们可以用( )来呈现,这样能使结果更直观。 3、我们可以通过( )实验求( )的方法减小误差,让数据更可靠。 断一断 1、当我们的实验结论与前面的假设不一致时,说明实验失败了。( ) 2、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的距离越远。( )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用多次实验球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 ) 4、物体从斜面上滑下后,都会在地面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 ) 5、实验时可以想办法不出现实验误差。( ) 答案: 选一选:B A 填一填:1.更远 高 2.统计图 3.多次 平均值 断一断:1.× 2.√ 3.√ 4.√ 5.× 作业布置 除了小车,别的物体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例如自己的布娃娃或是其他玩具,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课上得出的结论。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内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水滑梯的情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同时学生对于探究问题的结论并不清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比较流畅,科学探究的目标清晰,并且能顺利达成。由于本课探究过程的环节比较多,且实验需要测量的次数比较多,所以需要的时间较长,建议分组进行重量和高度这两个实验,最后再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展示。在处理信息环节,教师充分地引导学生思考并了解多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借助统计图呈现数据变化的方法。而在得出结论环节,教师应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这样学生能较好地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实验结论的总结也能比较准确到位,从而落实得出结论这一探究目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准备单元
水滑梯的秘密
(大象版)六年级
上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
01
02
通过搭建滑梯模型,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概括,能够解释从斜面上滑落的物体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下滑点高度的关系。
03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科学观念
04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乐于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和辩论。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我滑得比你远,因为我比你重多了。
是因为你滑的水滑梯高!
新知导入
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后,都会在地面滑行一端距离才能停下来,如滑滑梯、滑雪……
探究新知
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与下滑点的高度有关
探究新知
活动一 制定计划
猜想与假设
探究新知
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滑行越远。
我认为从多高处下滑
与在地面的滑行距离关系
很大,下滑点越高,滑行越远。
活动一 制定计划
实验材料
斜面
小车和直尺
螺母
美工刀
探究新知
实验步骤:
活动二 实验操作
1.把斜面固定在桌子上,坡度不变。
2.在小车上依次放上2个、4个、6个螺母来改变它的重量,分别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
3.测量不同重量的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并记录,每种重量重复实验3次。
相同因素
不同因素
探究新知
实验1: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研究
实验记录:
活动二 实验操作
小车重量 小车+2个螺母 小车+4个螺母 小车+6个螺母 实验次数
滑行距离(厘米)
1
2
3
92.5
95.4
98.7
1
2
3
94.4
96.0
95.2
1
2
3
93.1
96.3
97.4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探究新知
实验1: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研究
实验步骤:
活动二 实验操作
1.把斜面固定在桌面上,坡度不变。
2.把小车分别从3厘米、6厘米、9厘米的高度滑下,小车固定只装2个螺母,保证小车重量不变。
3.测量不同下滑高度的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并记录,每种高度重复实验3次。
相同因素
不同因素
探究新知
实验2: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下滑点高度的关系研究
B
C
活动二 实验操作
小车重量 小车+2个螺母 小车+4个螺母 小车+6个螺母 实验次数
滑行距离(厘米)
1
2
3
27.6
28.2
29.7
1
2
3
67.9
66.2
66.7
1
2
3
92.5
95.4
98.7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下滑点高度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探究新知
实验记录:
实验2: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下滑点高度的关系研究
为什么测量3次?3次实验结果完全相同吗?
活动二 实验操作
探究新知
活动二 实验操作
实验中,相同条件下,每次的测量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小车与地面的轻微撞击、地面摩擦等难以避免的因素导致的,属于实验误差。
探究新知
活动三 处理信息
小车重量 小车+2个螺母 小车+4个螺母 小车+6个螺母
滑行距离(厘米)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数据处理表
95.5
95.2
95.6
探究新知
活动三 处理信息
小车重量 小车+2个螺母 小车+4个螺母 小车+6个螺母
滑行距离(厘米)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下滑点高度的关系数据处理表
28.5
66.9
95.5
探究新知
活动三 处理信息
在处理数据时,我们可以用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是,如果相同条件下,某次测量结果与其他多次测量结果相差较大,则应剔除该次测量结果,重新测量。
另外,在比较最后的实验结果时,也要考虑实验误差的影响。
探究新知
活动三 处理信息
为了让数据更直观,我们还可以把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探究新知
活动四 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活动四 得出结论
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
探究新知
活动五 表达交流
想一想,我们处理信息时用到了什么方法?我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还有其他收获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使用统计图可以让结果更直观。
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让数据更可靠。
探究新知
直滑式水滑梯
最常见的一种水上滑梯,它通常呈直线形状,从高处直接划入水中。特点是速度快、刺激性强,适合喜欢冒险的人群。
拓展延伸
螺旋式水滑梯
一种造型别致的话题,其外形呈螺旋状,游客沿着螺旋形的滑道滑下,最后落入水中。特点是既刺激又有趣,游客可以在滑行过程中感受到旋转的快感。
拓展延伸
漂流式水滑梯
是一种结合了漂流和滑梯的水上娱乐设施。游客可以乘坐专门设计的漂流艇,在水流的推动下沿着水上滑梯滑行。特点是既能享受滑行的刺激,又能感受到漂流的乐趣。
拓展延伸
1、物体在斜面上滑行的距离与( )无关。
A.重量 B.长度 C.高低
2、在探究“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实验中,可以用来减小误差的方法是( )。
A.多次试验求平均值
B.更换不同材质的小车
C.避免小车与地面摩擦
选一选
B
A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探探家附近的地下超市会用类似水滑梯的装置来传送货物,用同一个装置在同一位置传送货物时,重的货物相比轻的货物滑行的距离会
( )(填“更远”或“一样远”)。如果传送一样重的货物,下滑点( )(填“高”或“低”)的滑行距离会远一些。
2、在处理信息时,我们可以用( )来呈现,这样能使结果更直观。
3、我们可以通过( )实验求( )的方法减小误差,让数据更可靠。
更远
高
统计图
多次
平均值
课堂练习
断一断
1、当我们的实验结论与前面的假设不一致时,说明实验失败了。( )
2、物体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的距离越远。( )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用多次实验球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 )
4、物体从斜面上滑下后,都会在地面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 )
5、实验时可以想办法不出现实验误差。( )
×
√
×
√
√
课堂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滑梯的秘密,知道了从斜面上滑落的物体的滑行距离与物体重量、下滑点高度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除了小车,别的物体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例如自己的布娃娃或是其他玩具,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课上得出的结论。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