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2.文言文两则 《伯牙鼓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感受他们的深厚友谊吧!
一、学习目标
1.会写“哉、巍、弦、轴、锦、曝、矣”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介绍作者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
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
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
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
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
通的姓,如周武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 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学习感悟
人生短暂、知音难求,伯牙和钟子期都有山一般的情怀,水一般的智慧,他们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成为千古佳话。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
课后问题
第二题:伯牙摔坏所弹之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交流感受:
学生甲:我看了相关的资料,原来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非常广,关
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人
们常常用这个故事说明知音难觅。
学生乙:所说的“知音”,就是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我觉得锺子期非
常懂伯牙,而这样的知音世上难找,否则伯牙也不会“破琴绝弦”了,
试着想一想,没有了锺子期,他鼓琴给谁听呢?
生3:这个故事流传民间,不但被写成了文章,还被写成了诗词,我觉
得知音难觅,我们都应该珍惜友谊。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⑥〔少选〕一会儿,不久。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仔细听老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刚刚。 好,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③,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值得。
看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才得以确认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
课文赏析
课文共4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因为一个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身不再鼓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无比深厚的情谊。文章用墨极简,但是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想一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阅读链接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书戴嵩画牛》短小精悍,却又生动鲜活,两个笑字,内涵丰富,牧童笑是天真无所顾忌,处士笑,也是虚心诚恳接受意见。画面感很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懂《书戴嵩画牛》,了解画作《牛》的谬误之处,体会“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含义吧。
书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②,好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④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⑤,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⑥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⑧间。今乃⑨掉⑩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
①本文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戴嵩,唐代画家。
②〔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③〔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⑾〔谬〕错误。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⑿〔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析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
“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最后,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向奴,织当间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启示
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其时苏轼因父丧归蜀。一说此文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元祐年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
书戴嵩画牛里面可以看出牧童和杜处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
杜处士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得爱惜物品,温和诚实,善于接受意见的人,牧童是个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的人。
牧童的笑与杜处士的笑有什么不同?
?
小牧童是个注意观察生活,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杜处士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这些都是令人称道之处
朗读课文,想想该怎样划分停顿标记?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句意理解
(1)《书戴嵩画牛》“百数”“一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
(2)“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与“处士笑而然之”的“笑”原因是否相同?
不同。牧童拍手大笑是毫无掩饰、无所顾忌的笑;处士是若有所思、认可牧童所说的话的笑。
(3)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用处是什么?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指出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是有其擅长的方面,做事要问行家,以免出错。
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借古语,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并提纲挈领,点明故事的寓意
牧童“抚掌大笑”表现了牧童的什么性格
白描抒发扩大乐观向上的性格,表现出他是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的“笑”有什么含义
她的笑就是有化解尴尬的意思,然后赞同了牧童的话,因为牧童的质疑是正确。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的“笑”有什么含义
她的笑就是有化解尴尬的意思,然后赞同了牧童的话,因为牧童的质疑是正确。
在《书戴嵩画牛》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书戴嵩画牛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的道理?
?
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注意观察生活,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用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意见,要谦虚地接受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