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3: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究律诗的形式与章法精髓:
律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其形式严谨,章法独特。它要求诗句字数相等,通常为五言或七言;结构上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每联两句,且讲究平仄相对、押韵和谐。在章法上,律诗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布局,使全诗意脉贯通,情感层次分明。了解其形式与章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律诗的韵味与美感。
2.沉浸于作者豪迈刚健的情感世界,力求熟读成诵:
在品味律诗时,我们应尝试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特别是那些展现出豪迈刚健基调的作品。通过反复诵读,让诗句的韵律与节奏在心中回响,直至能够自然流畅地背诵。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诗句,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壮志豪情。
3.细致分析作品的深层意蕴与艺术特色:
每首律诗都是作者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分析作品时,我们应关注其意象的选择与营造、情感的抒发与转折、语言的锤炼与表达等方面。通过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诗作背后的社会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其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律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如比兴、象征、借景抒情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律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情感基调的体会:通过讲解和诵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豪迈刚健情感,理解这种情感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如用词、句式等,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难点:
作品意蕴与艺术特点的深入分析: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共同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学习他那不朽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禹锡的才情与风骨,更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携手完成三项精彩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辨识诗体,初探诗意
首先,我们将一起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明确其作为律诗的独特诗体特征。通过朗读与初步解读,我们将大致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刘禹锡在扬州初逢友人时的情感波动与人生感慨。
任务二:细品字词,深解诗情
接着,我们将进行一场“咬文嚼字”的盛宴。我们将逐字逐句地分析诗歌,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中挖掘出刘禹锡的深情厚意。通过细致的品味,我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豁达与坚韧。
任务三:对比阅读,领悟诗心
最后,我们将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刘禹锡的这首诗与其他相关或相似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我们将更加清晰地看到刘禹锡的独特之处,领悟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这也将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习任务一:辨识诗体,把握情感脉络
1.聆听范读,领略韵律之韵
请大家静心聆听范读,感受这首七言律诗的韵律之美。它遵循着严格的格律,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巧妙押着“en”韵,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出整饬雅致、音韵华美的特点。
2.解析诗题,探寻创作背景
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意为以诗相答,是对友人赠诗的回应。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是刘禹锡的挚友。本诗是刘禹锡在扬州与白居易初逢时,为回应白居易所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而写。当时,刘禹锡刚结束多年的贬谪生涯,与白居易在扬州重逢,两位诗人感慨万千,于是有了这样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诗作。
让我们通过屏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结束和州刺史的任期,与刚从苏州刺史任上卸任的白居易在扬州不期而遇。白居易在宴席上以诗相赠,表达了对刘禹锡遭遇的深切同情。刘禹锡则以本诗作为回应,抒发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3.再读诗歌,捕捉情感基调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歌,细细品味其中的词语与意象。诗人被贬官多年,回京之路充满感慨,心绪复杂。这种复杂的情绪,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既有“凄凉的巴山楚水”、“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等带有悲凉愤激之感的意象,也有“千帆过”、“万木春”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词语。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情感变化的轨迹。
那么,诗人的情感为何会从悲凉愤激转变为刚健昂扬呢?这些丰富的意象背后,又隐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密码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解读这些词语和意象,揭开诗人内心世界的神秘面纱。
(三)学习任务二:咬文嚼字,探寻诗人情感
1.首联探微:凄凉之地,弃置之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开篇即以“凄凉”二字直击人心,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而“巴山楚水”不仅指具体的地理空间,更象征着诗人被贬谪后所经历的荒凉与偏远。“二十三年”这一时间跨度,则深刻揭示了诗人长期遭受贬谪、远离政治中心的无奈与辛酸。此联通过“凄凉”与“弃置”两词,生动展现了诗人被贬谪期间的无限辛酸与悲凉,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2.颔联深思:怀旧之痛,烂柯之惑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此联中,“怀旧”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政治改革友人的深切怀念。通过“闻笛赋”的典故,诗人借向秀之口,抒发了对已故友人的无限悲痛与孤独感。而“烂柯人”的典故,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归来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怅惘之情。句中的典故运用,使得诗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典故的妙处在于,它们能够以简洁的文字承载丰富的情感与故事,引导读者展开联想,从而深化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补充典故:
闻笛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想起昔日与好友相处的美好时光,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3.颈联哲理:沉舟侧畔,病树前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联是诗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刘禹锡豁达乐观精神的集中体现。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经磨难却仍不失希望的心态。而“千帆过”、“万木春”则象征着自然界与社会的生生不息、新陈代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力与活力的坚定信念。此联不仅回应了白居易诗中的同情与愤懑,更以慷慨激昂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它充满了哲理意味,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4.尾联点睛:杯酒之间,精神长存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尾联以酒席上的场景作结,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长精神”三字尤为关键它不仅是诗人对白居易赠诗的回应更是对自己坚韧不拔精神的自我肯定。在酒与诗的交融中诗人找到了暂时的慰藉与力量他以此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厄之境却仍能保持进取之心、永远豪迈刚健的人生态度。
5.总结:诗豪之风,历久弥新
补充他人对刘禹锡的评价: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白居易
“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刘克庄(南宋豪放派词人)
刘禹锡,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刘克庄说他“人品”之豪!
刘禹锡以其“诗豪”之名流传千古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老苍、沉着痛快”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炼与情感的深沉上更在于他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乐观与豁达。正如白居易与刘克庄所言刘禹锡的诗歌与人品都充满了“豪”的气概。这种气概源自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困境的超越。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刘禹锡在困厄之中依然能够保持进取之心永远豪迈刚健。
(四)学习任务三:拓展阅读,感悟豪迈诗心
屏幕展示: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公元815年,刘禹锡历经十年贬谪后重返长安,正值春风得意之际,他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以繁华景象暗喻朝中新贵的嚣张气焰,而“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则以桃花喻指这些新贵,透露出诗人对他们的轻蔑与讽刺。因诗中含刺,刘禹锡再次遭贬,远赴连州。
十四年后,已届暮年的刘禹锡重游故地,挥毫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昔日繁华不再,新贵们如过眼云烟,唯余荒凉与变迁。“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归来,对那些曾经得势一时的权贵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展现了他宁折不弯、坚韧不拔的刚强性格。
“刘郎”形象,在刘禹锡的笔下,成为了正直不屈、坚守信念、历经磨难而不改其志的人格典范,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进一步拓展: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一反传统悲秋情绪,以秋日之胜景抒发自己乐观向上的情怀,展现了超越季节限制的豪迈胸襟。
《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诗人借淘金之喻,表达了历经磨难方显真金的信念,以及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终获成功的决心。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身处简陋之室,却以高尚的品德自居,展现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便步入晚年,诗人依然豪情满怀,认为夕阳虽晚,但其光芒仍可照亮天空,表达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小结:
刘禹锡的一生,是与贬谪相伴的一生。然而,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他豪迈刚健的诗心与坚韧不拔的品格。他在《秋词》中唱响秋日的胜景,在《浪淘沙》中彰显淘金的艰辛与喜悦,在《陋室铭》中展现安贫乐道的情操,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抒发老当益壮的豪情。这些诗作,如同他人生道路上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往直前。在成长的道路上,愿我们都能拥有刘禹锡那样的豪迈诗心与坚韧意志,不断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布置作业:
以下作业二选一选择性完成
(一)深度解析与创作
1.诗歌改写:选择《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一句或几句,将其改写成一篇小短文或现代诗,要求保留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2.对比分析:对比《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两首诗,从诗歌主题、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展现了刘禹锡的“诗豪”气质。
(二)拓展阅读与思考
1.阅读拓展:阅读刘禹锡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秋词》《浪淘沙》《陋室铭》等,任选一篇,结合本课所学,撰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分析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或感悟。
2.主题探讨:刘禹锡的诗歌中常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请结合本课学习及课外阅读,以“刘禹锡的‘诗豪’精神与我们的成长”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或演讲稿,阐述这种精神如何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