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9:3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人谈读书》课课练
一. 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古人读书特别有恒心,他们都有sòng dú( )的习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到bù chǐ xià wèn( ),绝不wú wèi( )地浪费时间。老师告诉我们要向古人学习,改正自己读书时的缺点。老师的jiào huì( )我们牢记在心。
二.读一读,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敏而好学(hǎo hào) 是知也(zhī zhì) 心既到矣(yī yǐ)
默而识之(shí zhì) 眼口岂不到乎(qí qǐ) 终夜不寝(qīn qǐn)
三.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 敏: 好:
2.默而识之 识:
3.学而不厌 厌:
4.敏以求之者也 敏:
5.吾尝终日不食 尝:
四.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庆碰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请教老师,我们可以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句话用反问句式强调心到了,眼和口就不可能不到。( )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味地思考是没有好处的。( )
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说明跟“心到”相比,“眼到”和“口到”都不重要。( )
五.先补全课文片段,再完成练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心眼既 ,却只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⑵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为什么“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理由。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⑵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六.课外阅读。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晚年勤读《周易》的故事。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楷模。他幼年时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有“博学好礼”之名,到了晚年,更是读书入迷。孔子晚年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周易》。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书,即便以孔子的学识水平,要完全搞懂也有难度。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纸,书是用竹子做的,把竹片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片竹子写一行字,再用一根牛皮绳将这些竹片(也叫竹简)穿起来,就成了书册。《周易》的内容十分丰富,一部《周易》要用很多片竹简穿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孔子经常翻阅《周易》,穿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
“韦编三绝”后来被普遍用来赞扬勤学。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1.根据短文,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喜: 韦:
三: 绝:
2.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读了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一. 诵读 不耻下问 无谓 教诲
二. hào zhì yǐ zhì qǐ qǐn
三.1.聪敏 喜好 2.记住 3.满足 4.勤勉 5.曾经
四.1.× 2.√ 3.√ 4.×
五.心到 眼到 口到 仔细 不专一 漫浪诵读
1.⑴如果心到了,那么眼睛和口怎么会不到呢?
⑵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因为全身心地投入了,眼口自然就会投入,效率就会高。若是学习只用眼和口不用心,效率就不会高。
3. 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⑵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六.1.喜爱 牛皮绳 多次 断
2.读书必须勤奋。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付出持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