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花的学校》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花的学校》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21: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追求自由 向往自然
《花的学校》出自泰戈尔1913年出版的英文诗集《新月集》。1902年至1913年间,泰戈尔遭遇了个人生活中的一系列悲剧,他的父亲、妻子、一个儿子和女儿相继去世。诗人心灵的忧伤在《新月集》中升华为美好的情愫,他以儿童为对象,描绘出一个纯洁美丽的儿童世界。
梅花 绣球花 兰花
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呢?
花的学校有老师,有同学,花的学校有芬芳,花也是要上学的,那么花上学的学校就叫花的学校。
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花的学校》吧!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修行:生命的证悟》等。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我们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到了什么呢?
01
02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你真的读到了风笛吗?
是谁在竹林中吹着风笛呢?
东风吹过荒野,吹过荒原,吹进竹林的时候,响起了风笛。是不是就是风吹竹摇,风吹竹动。
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里吹着风笛。
拟人
这句话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 赋予东风以人的行为和情感, 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同学们,读了第一自然段,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是诗?
不说“云雷”,说“雷云”,不说“轰隆”说“轰响”,不说“荒原”说“荒野”……
诗就是一个个生动的词汇,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学习目标:我们在学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这一首散文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有新鲜感的?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整整齐齐的队形,还有曼妙的姿势和挺拔的造型就是——
”舞(wǔ)“
1
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
2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4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拟人
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当听到雷声轰轰隆隆的时候,却是写的是——
1
当看到小花初开,很多小花从地里钻出来的时候却写——
2
当看到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的时候,却写的是——
3
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
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各位同学原来新鲜感的词语,在你的心中就是美妙的声音,就是生动的画面。
美妙之声,生动之画,
合起来就是诗的语言。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我们今天品味了这首诗,它好像诗的语言,其中有美妙的声音,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课后如果我们要用一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我们日常听到的,想到的,你觉得可以怎么用呢?
示例:
风儿像一位善变的音乐家,轻轻地吹过树林,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
挑战难度——看图说一说
大海是个—— ,—— 。
大海是个调皮的孩子,轻轻地抓住了游船的尾巴。
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夜深了大海轻轻地舒展着自己的筋骨,呼吸着天地间舒适的空气,然后沉沉睡去。
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风是调皮的小男孩,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诗的重要理解:诗是描绘,不是叙述。你看课文中雷云在轰响,东风在行走,成了竹林中有人在演奏。
写诗不是叙述有些什么,有些什么,是在物的层面,而是去描绘成了什么,成了什么就是像什么,像什么就是你心中的画面像。又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以更生动的画面,更有美妙的声音。
作品鉴赏
大人们会觉得孩子像花一样娇嫩,可在孩子的眼里花就是他们的同伴。他们看到雨后的大地上开出了鲜花,就认定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下雨的时候它们就放了假,所以可以跑到地面上来玩。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他们从花的学校想到放假,从放假想到回家,最后又想到了花的妈妈。
全诗共四个诗节。第一个诗节是写景,写雷云、阵雨和东风,写雨后鲜花盛开的景象。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东风和花朵人格化了。“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这样的写景把人们引进一个孩子想象的世界。从第二个诗节开始,孩子那童话式的想象便自由自在地驰骋了,一个诗节一层想象,三个诗节三层想象,三层想象联系在一起便是一个美妙的花的童话。孩子以抒情主人公“我”的面目出现,向妈妈描述自己的想象,先想象“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上学的情景竟和自己一模一样;接着想象“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描绘了一幅欢乐自在的景象;最后,“我”想象花孩子们的家就在天上,它们急急忙忙要到天上去找妈妈,就像自己一样。“我”完全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去想象花儿的,把花儿想象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孩子,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对花孩子的描述曲折地表达出来。孩子把自身对禁锢式学校教育的不满,对自由自在的假日生活的向往,对妈妈的深切的爱,都放在花孩子们的身上。花孩子们实则就是“我”的化身。
这首诗想象奇妙,从实到虚,层层升华,循序深入,空间广阔,组合完整。孩子的心声以童话的形式流露出来,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和谐。诗中的想象之所以别有意趣,是因为它比喻贴切自然,将大自然的景象与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和心理活动完全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孩子心目中的世界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