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后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后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8 14: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下列对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解释合理的是(  )
A.带动了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导致了人口向江浙地区集中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D.引发了国家赋役制度的改革
3.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4.1647年,在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一位游客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盛宴上有乳猪及一种名为“KillDevil”的饮料。“KillDevil”由种植园中的甘蔗榨糖后的副产品酿制而成。这一史料可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的繁荣
B.欧洲殖民者改良美洲物种
C.美洲出现了商业革命
D.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迁移
5.据学者研究,17世纪以来,原产自南美洲的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欧洲人发现后,引发了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造成南美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日益稀缺以及森林的严重破坏。这一观点(  )
A.辩证地分析了全球联系加强的影响
B.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
C.忽视了金鸡纳的重要医学价值
D.看到了物种交换带来的局限性
6.17世纪,欧洲市场上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如烟草、甘蔗、咖啡、可可和白糖,美洲、非洲等地区在地图上也有了更为准确的标注。这反映出(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探险普遍展开
C.整体世界初具规模 D.物种交流双向进行
7.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8.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穆子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农家数千年的 子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
A.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B.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9.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0.下侧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11.如表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  )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B.人口迁移的趋势
C.商品的全球性交流 D.西方的野蛮掠夺
12.原产于智利南部的土豆传到欧洲以后,狄德罗认为“它是胀气的,它不能算作可口的食物,但却可以为仅仅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其意在(  )
A.强调食用土豆会影响健康
B.说明土豆只适合农民食用
C.肯定食物物种交流的意义
D.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2.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下列对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解释合理的是(  )
A.带动了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导致了人口向江浙地区集中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D.引发了国家赋役制度的改革
【答案】C
3.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答案】A
4.1647年,在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一位游客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盛宴上有乳猪及一种名为“KillDevil”的饮料。“KillDevil”由种植园中的甘蔗榨糖后的副产品酿制而成。这一史料可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的繁荣
B.欧洲殖民者改良美洲物种
C.美洲出现了商业革命
D.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迁移
【答案】D
5.据学者研究,17世纪以来,原产自南美洲的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欧洲人发现后,引发了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造成南美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日益稀缺以及森林的严重破坏。这一观点(  )
A.辩证地分析了全球联系加强的影响
B.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
C.忽视了金鸡纳的重要医学价值
D.看到了物种交换带来的局限性
【答案】B
6.17世纪,欧洲市场上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如烟草、甘蔗、咖啡、可可和白糖,美洲、非洲等地区在地图上也有了更为准确的标注。这反映出(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探险普遍展开
C.整体世界初具规模 D.物种交流双向进行
【答案】C
7.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答案】B
8.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穆子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农家数千年的 子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
A.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B.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答案】C
9.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答案:C
10.下侧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答案】D
11.如表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  )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B.人口迁移的趋势
C.商品的全球性交流 D.西方的野蛮掠夺
【答案】A
12.原产于智利南部的土豆传到欧洲以后,狄德罗认为“它是胀气的,它不能算作可口的食物,但却可以为仅仅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其意在(  )
A.强调食用土豆会影响健康
B.说明土豆只适合农民食用
C.肯定食物物种交流的意义
D.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2)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
(3)启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