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期末复习提升
题型专项训练
专项一 选择题题型专项
材料型
[ 2023.菏泽中考]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
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 )
② 明设问:分封制影响
①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分封统治、天下政治
A. 巩固了西周疆土 符合题意
B. 确立了等级制度一 未体现
C. 实现了富国强兵一 商鞅变法
D. 促进了民族交融一 未体现
③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答案:A
1. [2023·潍坊中考]“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
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A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
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
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
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
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C )
C
A.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表格型
[2023 .亳州模拟]西汉在边疆地区设置了不同机构(如
表),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C )
①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西汉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
施
方位 机构设置
西北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东北 汉四郡
东南 南海九郡
西南 设置郡县
②联系教材,分析表格数据:西汉政府在边疆地区设郡和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进一步开拓疆土一
这些边疆地区是西汉疆土,资料没有表明“进一步开拓”
B. 开启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C. 巩固大一统王朝
符合题意
D.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采纳“推恩”建议
③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3. [2024·长治三模]表格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面是西周和东周时期王室势力情况表,其反映了东周
( C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时期 土地 人口、财力 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人口众多,资源
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
地位
东周 直辖方圆百里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
大的诸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土地荒芜,人口减少
B. 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C.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D.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4. 如表中“?”处应是( C )
事件 背景 目的 出发时间 结果
张骞出使
西域 汉朝了解到西
域的具体情况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
119年 ?
C
A. 了解西域 B. 加剧矛盾
C. 沟通西域 D. 失败告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图片型
[2023.陕西中考]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
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C )
①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半坡人生活时期的文物距今约
6000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商朝
②联系所学,分析选项
B. 商鞅方升
战国时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C. 人面鱼纹陶盆
陕西半坡出生
D. 司母戊鼎
商周时期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5. [2024·泉州期末]下图出土于上海青浦崧泽遗址,距今约
5800—5300年。据此推测该地区( D )
陶塑家猪
D
A. 阶级分化明显 B. 建造木质水井
C. 过着迁徙生活 D. 制作使用陶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6. [2023·盐城期末]下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此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C )
A. 周武王 B. 嬴政
C. 陈胜、吴广 D. 项羽
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原因型
[2023.黄冈中考]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
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
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
①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夏商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②审设问:考查变化的原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未体现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未体现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符合题意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说法错误
③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7. [2023·苏州中考]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
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
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
象的直接原因是( D )
A. “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 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C. “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 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变化型
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说明( D )
①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权力从天子转移
到诸侯
②审设问:权力变化得出结论——周王室衰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未体现
B. 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
未体现
C. 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已急剧减少
未体现
D.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已开始衰落
符合题意
③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答案: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8. 阅读下面三幅不同时期的地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 B )
A. 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 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C.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战争规模越来越小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特点型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
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①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②联系教材:西周的政治制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实行世袭制
B. 实行分封制
C. 实行郡县制
D. 实行禅让制
③确定答案
答案: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9. “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
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
点是( B )
A. “无为而治” B. 儒法并用
C. 重用外戚 D. “以德化民”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时空型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所示
的重要战役是( B )
①审设问:确定历史地图代表的重要战役
②观察地图,提取关
键信息:牧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③联系所学知识,确定答案
A. 阪泉之战
B. 牧野之战
C. 涿鹿之战
D. 巨鹿之战
答案: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0. [2024·滨州中考]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
填写( B )
A. 夏、汉 B. 夏、魏
C. 西夏、汉 D. 前秦、魏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主题型
下边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B )
①审设问:图片共同点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利簋及铭文拓片 天水放马滩汉葛
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②看图片,找相同点:文字书写材料变化,由兽骨→青铜器→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文字的演进历程
B. 书写材料的变化 符合题意
C. 造纸技术的进步
D. 手工业技术高超 未体现
③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答案: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1. 某校七年级同学打算利用以下素材展开主题学习,合适
的主题是( B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
B. 璀璨的古代文化
C. 民族交融与艺术发展
D. 丰硕的科技成果
答案: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共33张PPT)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训练 专题二
生产力——经济与科技发展
目 录
CONTENTS
01
专题知识归纳
02
专题突破训练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西汉文景之治、东汉
光武中兴。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经济。如西汉文景
之治。
(3)重视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都江堰的修建、汉武帝治理黄河、耧
车等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东晋南朝时,南迁的北方人
民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劳作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5)新制度的确立。如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6)民族交融的加强。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发展。
(7)对外交往的加强。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都
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 [2024·宜宾中考节选]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B )
春秋战国时期
的铁臿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模型)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
车
B
A. 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 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 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 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2024·重庆中考B卷]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
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的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
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C )
C
A. 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 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 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 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3. 中国使用钱币的历史长达四千年之久。下列选项中能正确
反映下图所示钱币变化趋势的是( B )
B
A. 由金属货币逐渐变为纸币
B. 从杂乱形状变为规范形状
C. 由中央铸币变为地方铸币
D. 从自然货币变为人工货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从春秋战国时期
的货币混乱到秦统一货币为半两钱,再到汉代五铢钱,货
币体制逐渐成熟、规范,B正确。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交子,货币从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演变,排除
A;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排除C;商周时期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排除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4. 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先民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D )
A.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5. 下表所示的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部分),据此可知
( C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A.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
B.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
C.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 象形是汉字唯一的造字方法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6. 《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
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段史料记载了蔡伦改进造
纸术的( A )
A
A. 原因、材料
B. 传承、工艺
C. 时间、传播
D. 地点、影响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7.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
事,阙而不录。”下列与贾思勰这段话主张相同的是
( C )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8. 某历史学习小组选用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
究的应是( B )
A. 文字的演进历程
B. 书写材料的变化
C. 造纸技术的进步
D. 青铜文明的灿烂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9.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
基本原则。下列史论一致的是( C )
选项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彻底解决了关中
平原的水患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选项 材料或史实 结论
B 《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疾病症候,提出辨证分析病情,而后对症治疗;还发展“治未病”思想 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C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汉武帝时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
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
了传记等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选项 材料或史实 结论
D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
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
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是我国古代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
书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二、非选择题
10. [五育·劳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们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
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兴起。
(1)依据材料一,写出A、B遗址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两地远古先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答案:名称: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
农作物:A:粟;B:水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材料二:某同学为准备一次历史主题展览搜集了以下四
幅图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请为此次展览拟定一个主题。将材料二的图片所反映的事
物按时间顺序排列。(4分)
主题:
生产工具的发展
图三
图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材料三: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
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
济相对落后。这一局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变化。《宋
书》记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
天下。”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变化。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答案:变化: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发达。原因:北方人的
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影响: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1. [2024·宜宾中考节选]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中国人就
不断突破认识宇宙的边界。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材料一中哪些图可作为
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2分)
答案:①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材料二 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治学
严谨,从不盲从。他在东晋天文学家虞喜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通过天文观测,并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天文学领域,第一
次将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结果相
差不到50秒,并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510
年,南朝政府正式颁行《大明历》。20世纪,因其杰出的成
就,相关国际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
形山”。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学领域取
得的成就,并分析他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3分)
答案:成就:测算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创制历法
《大明历》。原因:治学严谨,从不盲从;祖冲之出生在
对天文历法都有研究的家庭;勤奋好学,具有创新精神;
不断实践验证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共31张PPT)
期末复习提升
题型专项训练
专项二 非选择题题型专项
1. 读
(1)读懂材料。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
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2)读懂问题。设问中会有一些表示范围的限定词,将限
定词用笔重点标注。
根据材料:①材料中包含答案;②分层次找答案,看
句号、分号、材料主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①材料中有答案但是并不
全,需要找课本补全;②材料中没有答案但是给了
“主语”和题目要求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对应写出
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的知识点写出事件或人物的
相关内容,分点列条作答。小作文、介绍、获奖词不
可分点。
2. 找:带着问题从材料中“找”,捕捉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
关键信息,还要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 答
(1)紧扣题意,不要脱离材料和题目。
(2)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答题。
(3)答语句子要完整,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并使用书
面语,忌口语化。
(4)所学的重要历史名词要写出来并写准确。
(5)按题目顺序作答,多个问题的要分开答。
(6)参考分值答题,分值大多答,要考虑全面。
温馨提示:解答历史非选择题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做
到序号化、提示化、术语化、段落化。
原因类
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
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
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巩圆自身统治;
深受汉族文化吸引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2分) .
①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中心词 答语词
③组织答案:不要遺漏答案点
答案:改变鲜卑族的落后面貌,巩固自己的统治;深受汉族
文化吸引。
1. 材料: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
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今江苏一
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
和广东等地。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
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
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分)
2
3
4
5
6
1
答案: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
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
优越。
2
3
4
5
6
1
影响类
材料: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
处,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
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
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
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2
3
4
5
6
1
西晉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的乐
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
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问题
2
3
4
5
6
1
根据材料,指出“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了哪
些积极影响。(2分)
①审设问,找出关键信息 ②带着问题读材料
答案在材料中 找原文 问题
至少答出两点 提示语 答题语
2
3
4
5
6
1
③根据原文,组织答案
答案: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3
4
5
6
1
2. 材料: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上的蜀人从此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就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
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这便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
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根据材料,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2分)
2
3
4
5
6
1
答案: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
实的后勤保障。
2
3
4
5
6
1
特点类
材料: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
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
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
分”的学说。
②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荀子对庄子思想既有批评又有吸收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①审题干
2
3
4
5
6
1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2分)
答案从材料中找 自己组织语言,不能照抄原文 答题语
③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答案:相互争论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限定语
2
3
4
5
6
1
3. 材料: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
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
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
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
出现了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农业政策的特点。(2分)
答案: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2
3
4
5
6
1
短文介绍类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无数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时代创造了丰富而又辉煌的历史。请你为右图人物写一篇介绍短文。(提示:要求涉及时间、人物身份、地位、主要历史功绩等方面内容,60字左右。4分)
①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提示语
提示语
②看图片,确认人物:
秦始皇
2
3
4
5
6
1
③组织答案: 60字左右,包括时间、身份、地位、功绩等信
息,以短文方式呈现
答案:【示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此后,他
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巩
固统一。
2
3
4
5
6
1
4. 雕塑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假如你是讲解员,请为右侧历史
遗址写一份解说词。(提示:要求涉及地点、内容、特
点、价值等方面内容,70字左右。4分)
答案:【示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这里的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2
3
4
5
6
1
数据图表类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分)
①审设问:共两个问题 第2问关健词
第1问关键词
2
3
4
5
6
1
②读图片:封国力量强大,
中央政权势弱
③联系教材:“推恩”
④组织答案:注意问题个数,
分点作答,不要漏答
2
3
4
5
6
1
答案:问题:西汉初期,封国辖郡数量远超中央,诸侯王势
力威胁中央政权。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2
3
4
5
6
1
5. 改革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顺应时代潮流,抓
住机遇,不断改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根据下表数
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中直接关系到秦与六国
交战胜多负少的相应措施。(2分)
时间 秦与六国
交战 战争结果 全胜 失败 互有胜负
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
即位前(共109年) 65次 58次 3次 4次
2
3
4
5
6
1
答案: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
3
4
5
6
1
观点论证类
材料: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 “历史上有的皇
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
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们的历
史贡献和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
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代。
——摘编自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②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2
3
4
5
6
1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汉武帝是“百代之帝
王”。(4分)
①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③组织答案:史实+影响+结论
联系教材找出答案
2
3
4
5
6
1
答案:【示例】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
议,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思想上,
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
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和酒的官
营、专卖、平抑物价,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在军
事上,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了北部边疆。总之,汉武帝在多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汉武帝是“百代之帝王”。
2
3
4
5
6
1
6. 有西方学者认为“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4分)
材料:
2
3
4
5
6
1
答案:【示例】儒家思想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丝
绸之路遗址发现的《诗经》残片、日本长崎的孔庙都反映
了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2
3
4
5
6
1(共25张PPT)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训练 专题三 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 录
CONTENTS
01
专题知识归纳
02
专题突破训练
历史
时期 相关史事 民族关系主要特
征
传说
时代 部落之间展开攻伐,不断合
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中华民族起源的
多元性,华夏族
逐渐形成
历史
时期 相关史事 民族关系主要特征
夏商
周 (1)西周:分封制加速了各族交融的进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2)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各民族走向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历史
时期 相关史事 民族关系主
要特征
秦汉 (1)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汉朝:汉高祖与匈奴和亲,缓和
双方关系;汉景帝与匈奴开通边疆
贸易;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
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建
立和巩固,
边疆治理理
念逐步形成
历史
时期 相关史事 民族关系主
要特征
三国
两晋
南北
朝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2)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认识:(1)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①各民族间的交流加
强;②人民群众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③各政权统治者为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作出的努力;④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
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
存在的历史趋势。
(2)国家统一的作用:①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和
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祥和的社会环
境;③能有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型公
共工程。
一、选择题
1. 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命人演奏“夷狄之
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楚武王认为自己是
“蛮夷”,但到楚庄王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
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
这表明( A )
A. 中华文明兼容并包 B. 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 地域影响文化样态 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
2
3
4
5
1
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景公命人演奏‘夷
狄之乐’”表明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到楚庄王
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
‘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说明中华文明兼容并
包,A正确。文化多元异彩纷呈是指各种文化同时发展,
各展其姿,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的不是地域对文化的影
响,排除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起源较
早,排除D。
2
3
4
5
1
2. “在岭南交广地区,孙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梁代
在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在
桑蚕生产方面,有一年‘八熟’之蚕。”材料叙述的是
( B )
B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江南市镇的发展
2
3
4
5
1
3. [2024·亳州三模]下面是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对此解读正确
的是( D )
A. 民族交融仅限于农业
B. 北方处于长期和平状态
C. 北方封建化进程加快
D. 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交流
D
2
3
4
5
1
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迁民族种地、汉族放
牧,说明民族融合呈现双向交流,D正确。民族交融不仅
限于农业一方面,排除A;壁画的主题不是战争与和平,
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的封建化进程,排除C。
2
3
4
5
1
4. [2024·成都中考]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
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
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
了当时( B )
A. 南北文化的交流 B. 民族交融的趋势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传统科技的转型
B
2
3
4
5
1
二、非选择题
5.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2
3
4
5
1
材料一:
2
3
4
5
1
材料二: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送嫁
妆……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后来的惠帝、文帝、景
帝仍然继续执行……
——摘自王书熙《汉武帝刘彻全传》
2
3
4
5
1
材料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
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丧
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材料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2
3
4
5
1
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
服者的语言。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2
3
4
5
1
材料五: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
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
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
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
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的乐
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
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
3
4
5
1
材料六: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
现的根本保证。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
3
4
5
1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中原的“诸夏”同周边的
“戎”“狄”“蛮”“夷”等民族的往来与斗争出现在哪
个历史时期。(1分)
答案:春秋时期。
2
3
4
5
1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答案:变化:由和亲演变为武力征伐。原因:匈奴威胁汉
朝的统治,影响汉朝的大一统;西汉经过汉初的休养生
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2
3
4
5
1
(3)材料四图中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义?根据所学,指出与恩
格斯的论述最吻合的一次改革是什么。(3分)
答案:意义: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改革:北魏孝文
帝改革。
2
3
4
5
1
(4)根据材料五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出两方面即可,2分)
答案: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
沿袭原有的统治方式;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
收;民族心理上,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2
3
4
5
1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
观。(2分)
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2
3
4
5
1(共35张PPT)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训练 专题一
政治变革——改革与制度创新
目 录
CONTENTS
01
专题知识归纳
02
专题突破训练
项目 概况
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
度;选举标准:贤德之人 (德才兼备); 继
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
舜、禹
项目 概况
世袭制 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 下”, 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分封制 西周时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 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调兵。
影响: 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项目 概况
中央集
权制度 战国初
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
权专制统治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
的政治体制
项目 概况
中央集
权制度 秦朝正
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总揽
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分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 地方实
行郡县制。
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
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
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项目 概况
中央集
权制度 西汉巩
固 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解决了王国问
题;建立刺史制度;实行尊崇儒术,使儒
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
支柱。
影响: 巩固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北方各
族封建
化 北魏孝
文帝改
革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
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一、选择题
1. [2024·安徽中考]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
表中措施( D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
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
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2
3
4
5
6
7
8
9
10
1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秦国 商鞅
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A. 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 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 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2
3
4
5
6
7
8
9
10
1
2.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
表中的政策( D )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
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2
3
4
5
6
7
8
9
10
1
A. 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 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答案:D
2
3
4
5
6
7
8
9
10
1
点拨:据表格内容信息可知,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都采
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如重用汉官、立学校、传授汉文
化、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等,这些政策促进
了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
处。因此,这些政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正
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
排除A;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排除B;休养生息政策强调的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与表格中的汉化政策无关,排除C。
2
3
4
5
6
7
8
9
10
1
3.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B )
A. 大禹治水的结果
B. 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
C.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D.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B
2
3
4
5
6
7
8
9
10
1
4.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伯益被推荐为继承人,但禹
的儿子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这段材料表明( D )
A. 伯益建立了夏朝 B. 禅让制从夏朝开始
C. 世袭制遭到破坏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2
3
4
5
6
7
8
9
10
1
5.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
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等
次)。”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C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C
2
3
4
5
6
7
8
9
10
1
6. [2024·成都中考]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都行秦政法。”
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
们都肯定了秦朝( A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 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 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 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A
2
3
4
5
6
7
8
9
10
1
7. 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
家管理人员由中央任命的官吏取代了世袭的诸侯。这一制
度是( C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C
2
3
4
5
6
7
8
9
10
1
8. [2024·重庆中考B卷改编]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
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A )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西汉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
十六
国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
2
3
4
5
6
7
8
9
10
1
A.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 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 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答案:A
2
3
4
5
6
7
8
9
10
1
二、非选择题
9.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
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
法。除了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
害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变法活动外,赵武灵王还实施
“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
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
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
学用书
2
3
4
5
6
7
8
9
10
1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
的时代背景。归纳各国变法的共同点。(4分)
答案: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共
同点:注重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二: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
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wàng,指统治天下)。
——摘编自石磊译注《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中促使“民乐
战”的措施。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三:
2
3
4
5
6
7
8
9
10
1
北魏后期墓葬出土的墓志铭,是鲜卑族汉化的证明。后期
发掘的汉族贵族墓葬中,也出现了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随葬
品。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男俑身穿斜领窄袖衫袍,头戴鲜
卑帽;女俑头梳高髻包巾,长裙曳地。孝文帝改革后,北
魏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
贸易中心。
2
3
4
5
6
7
8
9
10
1
(3)说出示意图中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三和所
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分)
答案: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人通婚。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四:翻开历史的篇章,人们会看到,历史的每个发展阶
段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变法。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志士
仁人,站在时代的前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变革社会,
针砭时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摘自盛文林《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
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2
3
4
5
6
7
8
9
10
1
10. [2024年1月威海期末]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无不体现出中国
先民的政治智慧,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
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
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在平定了一次严
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
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
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
贡,提供军事支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等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这一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政治制度:分封制。影响:保证了周王朝对地
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创
建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的专制主义
制度。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王”的称号与自己统一天下
的功业不相称,于是令臣下议帝号,决定号称“皇帝”……
秦统一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尽罢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
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
措。(2分)
答案: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三:(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
今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铸造
币以赡用。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这些
措施对西汉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措施:尊崇儒术;采纳“推恩”建议;把铸币权收
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2
3
4
5
6
7
8
9
10
1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
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
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文化
的认同和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
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张传玺《这样评价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不妥》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
作用。(1分)
答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意思对即得分)
2
3
4
5
6
7
8
9
10
1(共20张PPT)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训练 专题四 跨学科专题
一、选择题
1. 【跨学科生物】DNA是每个人独特的密码。20世纪80年
代后,古DNA开始成为研究人类遗传与演化历史的有力
工具,如同一把“金钥匙”,不断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
类演化特点,为探寻人类起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据
此可知( A )
2
3
4
5
6
7
8
1
A. 科技进步拓宽史学研究领域
B. 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C. 考古发掘能获得颠覆性结论
D. 基因测序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唯一途径
答案:A
2
3
4
5
6
7
8
1
2.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哲学等。其中“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
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
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B )
B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夏商周的更替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早期文明的起源
2
3
4
5
6
7
8
1
3. 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D )
D
A. 战国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B. 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
C. 两图都反映出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D. 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
2
3
4
5
6
7
8
1
点拨:根据战国形势图和秦朝形势图对比,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D
正确。秦朝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
匈奴的袭扰与史实不符,战国形势图中已经存在长城,排
除B;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无法从图片体现出
来,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中央无法牢牢控制地方,排除C。
2
3
4
5
6
7
8
1
4. 马王堆1号汉墓死者手握的香囊装有花椒、茅香、辛夷等
药品,这些药物既适用于皮肤及环境消毒,又能矫正气
味。材料表明汉代( B )
A. 医药体系完备 B. 药物知识丰富
C. 提倡辨证施治 D. 重视体育医疗
B
2
3
4
5
6
7
8
1
5. 《九章算术》共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下表
是其部分章节的内容。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C )
第一章方田:
讲述了平面几
何面积算法 第二章粟
米:谷物粮
食按照比例
折换 第五章商
功:土石工
程、体积计
算、工程分
配方法 第六章均
输:用衰分
术解决赋税
的合理负担
问题
2
3
4
5
6
7
8
1
A.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B. 重视经验而轻原理
C. 体现了数学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C
2
3
4
5
6
7
8
1
点拨:根据题干中信息“第一章方田:讲述了平面几何面
积算法”“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按照比例折换”“第五
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工程分配方法”“第六章
均输:用衰分术解决赋税的合理负担问题”,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九章算术》体现了数学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排除A;重
视经验而轻原理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题干内容没有
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
2
3
4
5
6
7
8
1
6.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
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
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
发生地震的方向。其中“它”的制造者是( A )
A. 张衡 B. 张仲景
C. 祖冲之 D. 郦道元
A
2
3
4
5
6
7
8
1
7. 下面是一册书的部分目录,这部书可能是( D )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因艺)各1篇
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2
3
4
5
6
7
8
1
A. 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B.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C. 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
D.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
答案:D
2
3
4
5
6
7
8
1
二、非选择题
8. 某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他们收集了大量
资料和图片,请跟随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解析历史现象】
东西方
交流 中原传到
西域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
铁等技术
西域传入
中原 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
香料、玻璃、宝石;乐器、歌舞等
2
3
4
5
6
7
8
1
学者的
评价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交
流史上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
征符号。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
“交通网络”,它共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
交融这三大功能。
(1)根据表格内容,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所说的丝绸之路的
“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4分)
2
3
4
5
6
7
8
1
答案:商业功能:中原的丝绸、漆器等技术传到西域;西
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
石等传入中原。文化功能: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
术传到西域地区;西域的乐器、舞蹈等传入中原。
2
3
4
5
6
7
8
1
任务二【解读历史文物】
(2)从史料呈现的形式看,上图文物属于: 。(填序号:
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何历史意义?(3分)
答案: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
2
3
4
5
6
7
8
1
(3)图一、图二展现的文物中任选一件,为其撰写解说词。(7
分。要求:说明朝代、相关内容、价值等,字数100左右)
2
3
4
5
6
7
8
1
答案:【示例一】图一: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
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记录占卜情况的
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
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已经具备
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
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
3
4
5
6
7
8
1
【示例二】图二:帛书《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第一手
资料。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
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
行事。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
转化。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处世上提倡安于
柔弱的地位。
2
3
4
5
6
7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