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98)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9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9 09:20:5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本单元有关酸和碱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酸碱度等。
单元的内容安排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意通过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性质到用途,体现知识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2)掌握酸、碱的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的应用,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学会运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
(2)在学习了什么是酸,碱的模拟自主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运用,实验的方法后,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比较,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了解酸碱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从生活中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
(2)激发学生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强烈愿望;
(3)通过学生的总结、表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比讨论与反思,形成学生综合考虑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 能力起点:已掌握了不少化学学习方法和实验技能
2. 知识起点:氧气,碳及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及溶液的知识对本节的学
习有帮助。
3. 心理特点:学生对新接触的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究欲;渴望自己动手,自我意识强烈。
4、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综合归纳能力、读题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为学生提供回顾知识、总结知识的导学案,便于学生自己总结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酸碱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熟练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3. 能将酸和碱的通性加以对比,能更好地记忆与识别其特点,并加深对此内容的掌握。
4、能正确区分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教学难点】
1. 运用酸、碱各具有的通性,培养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解决实验探究 ,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总结归纳,知识迁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第一组展示
温馨提示: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1、下列物质不能直接由金属跟酸反应得到的是 ( )
A.MgCl2 B.FeSO4 C.CuCl2 D.ZnSO4
【我的收获】你正确答案的理论依据:金属 + 酸 →( )+( )
(I反应类型: 反应,II反应物条件要求: )
2、用稀硫酸除铁锈:现象
化学方程式:
【我的收获】:碱性(金属)氧化物+酸→( )+( )
说明: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3、轻松一刻
魔术表演,魔术验证猜想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无色液体是____________无色液体是____________【我的收获】:________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
_________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小结: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电离时,阳离子全部是)
活动2【活动】活动二  第二组展示
1-6小题:【我的收获】:酸性氧化物+碱(溶液)→()+()
说明: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CO2SO2SO3)
小结: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碱离解时阴离子全部是)
7-8小题:【我的收获】碱+酸→()+()属中和反应,可运用在生产、生活中。
9、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值,pH的范围通常在 之间。
1)07        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pH<7时溶液显 ,pH=7时溶液显 ,pH﹥7时溶液显 。
2)pH值的测定:蘸、涂、比
pH值测定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雨水的pH 5.6,pH 5.6的雨水为酸雨。
活动3【活动】三、我会(会思、会用、会归纳)  
第三、四组比赛展示
1、下列潮湿的气体不能用固体的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氢气D.氧气
2、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地区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是()
农作物
大豆

玉米
马铃薯
pH(近似值)
6.0~7.0
5.0~5.5
7.0~8.1
4.8~5.5
A.大豆B.茶C.玉米D.马铃薯
3、某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氢氧化镁,能减缓因胃酸过多引起的疼痛。如图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过程中,胃酸pH变化的情况是()
ABCD
4、某同学探究金属单质的活泼性时发现:X、Z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而Y不能;Z产生气泡的速度比X的快,则它们的金属活动顺序为()
A.X>Y>(H)>ZB.Y>X>(H)>Z
C.Z>X>(H)>YD.Y>(H)>X>Z
5、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球扁下
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
以是()
A.石灰石和稀盐酸
B.镁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D.硝酸铵和水
【我的收获】做选择题成功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4【活动】●我会(会思、会用、会归纳)
第五组展示
1、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下列四种元素(O、H、Ca、S)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酸 、碱 、盐
2) 拓展:改良酸性土壤,硫酸厂的废水,可以用 进行中和处理,处理硫酸厂废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请选用恰当的试剂除去杂质,写出除杂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Ag粉中含有少量Fe粉
B.Cu粉中含有少量氧化铜
除杂质的方法:
【我的收获】
活动5【活动】●抢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盛有浓盐酸浓硫酸的烧杯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总质量都会减轻
2、PH值<7的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
3、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4、酸、碱、盐的溶液导电是由于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活动6【活动】●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六组展示
1、化学实验老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Ca(OH)2],他让大明和小伟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CaCO3)而变质
2)进行猜想:①氢氧化钙全部变为CaCO3;②氢氧化钙部分变为CaCO3;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钙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下表是对猜想②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___________
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
①滤液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
4)拓展与应用
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
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NaOH应________保存。
【我的收获】
做实验探究题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酸雨”(pH<5.6)测量小组的同学,取刚降落雨水的水样,用pH
值探头(测pH值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值,其数据见下表:
测定时刻
5 :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
pH值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1)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正常雨水的pH值 ___________ 7(填>、=、<),
2)根据以上数据,判断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 ______________ (填“是”或“否”);测定该酸雨pH值的正确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调查,这一地区有一个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 2)和一个电镀厂,这些厂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试分析造成这一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治理措施是利用水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或将煤进行________处理,或将工厂产生的废气通入___________溶液。
【我的收获】
做表格题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7【活动】【我的收获】
小结:
题型有:填空题 、选择题、除杂质题型、鉴别题题型、实验探究题题型、图像题题型、表格题题型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