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
文化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2023·济南中考]《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的农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
书”。该书的作者是( B )
A. 张仲景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宋应星
B
2
3
4
5
6
7
1
2. [教材素材]《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
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
出作者主张( C )
A. 改进生产技术 B. 发展商品生产
C. 遵循自然规律 D. 重视理论研究
C
2
3
4
5
6
7
1
3. 下图是1986年发行的纪念银币。这款纪念币是为了纪念祖
冲之( C )
A. 第一个发现了圆周率
B. 最早提出圆周率算法
C. 算出较精确的圆周率
D. 制定出先进《大明历》
C
2
3
4
5
6
7
1
4.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东晋皇帝在北郊祭祀时,
发现某书法家写的祝文笔力遒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
深,“入木三分”的故事就此流传开。该书法家也因其杰
出的书法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这位书法家是
( B )
A. 锺繇 B. 王羲之
C. 胡昭 D. 顾恺之
B
2
3
4
5
6
7
1
5. [2024年1月揭阳期末]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
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
体带有汉隶笔法,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笔画沉
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这表明魏碑艺术( A )
A
A. 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 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 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 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2
3
4
5
6
7
1
6. [2024·扬州月考]《逃出大英博物馆》表达了对流失海外文
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
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C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隋朝
C
2
3
4
5
6
7
1
7. 下面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大佛和龙门石窟宾
阳中洞的造像。这一时期石窟艺术的发展,体现了( B )
B
A. 商业贸易的繁荣 B. 中外文明的交流
C. 书法艺术的成熟 D. 中央集权的强大
2
3
4
5
6
7
1
1. [2024·滨州中考]《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的农书,“齐民”是指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主
要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方法。
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A )
A
2
3
4
1
A. 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 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 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 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2. [2024·重庆中考A卷]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
屏风,绘制有帝舜、周太姜、汉成帝等人物,其画风与
《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D )
A. 鲜卑的农业生产水平
B. 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 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D
2
3
4
1
3. 【新考向】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永和九
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
也”。该材料使用的纪年方法是( A )
A. 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B. 年号纪年法、王位纪年法
C. 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D. 年号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A
2
3
4
1
点拨:根据所学可知,永和是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
年号,“永和九年”就是年号纪年法。“癸丑”中的
“癸”是十天干之一,“丑”是十二地支之一,故属于干
支纪年法,A正确。
2
3
4
1
学史方法
如何掌握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12个地支依序组合而成的纪年方法。如甲
子年、癸丑年、庚子年等。
2
3
4
1
2. 王位纪年法,在汉武帝之前,我国大多使用的是君王在位
年次纪年法。如秦孝公十年、秦始皇三年等。
3. 年号纪年法,是用皇帝在位之年的年号来纪年。中国古代
有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如建元元年、永和九年、贞观
十二年等。
4. 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
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
2
3
4
1
4. 某校七年级准备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板报展。
下面是小历同学聚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制作的版
面。请根据展板中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展板一【求真务实之科技篇】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一著作进行介绍,并简述图二
人物在数学及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5分)
2
3
4
1
图一 《齐民要术》
作者:
内容:
贾思勰。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内容十分丰富;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
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
2
3
4
1
价值地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
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
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
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3
4
1
图二 祖冲之
数学成就:
天文历法成就: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
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秒;创制出当时最先进
的历法《大明历》。
2
3
4
1
展板二【传承创新之艺术篇】
(2)下面三幅艺术作品,请你任选一幅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别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6分)
2
3
4
1
答案:【示例一】图三:历史价值:《兰亭集序》是东晋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它见证了我国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
展水平。艺术价值:《兰亭集序》的书体摆脱了以往带有
隶、篆的痕迹,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示例二】图四:历史价值:《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
的代表作之一,它见证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
发展水平。艺术价值:《女史箴图》线条优美活泼,人。
答案:【示例一】图三:历史价值:《兰亭集序》是东晋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它见证了我国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
展水平。艺术价值:《兰亭集序》的书体摆脱了以往带有
隶、篆的痕迹,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2
3
4
1
答案:【示例一】图三:历史价值:《兰亭集序》是东晋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它见证了我国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
展水平。艺术价值:《兰亭集序》的书体摆脱了以往带有
隶、篆的痕迹,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示例二】图四:历史价值:《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
【示例二】图四:历史价值:《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
的代表作之一,它见证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
发展水平。艺术价值:《女史箴图》线条优美活泼,人物
传神,富有个性。
2
3
4
1
收获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为本的务
实精神、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
变求新的创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2
3
4
1
学史方法
如何从文物中获取信息
1. 历史价值: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可以反映当时的
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发
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 艺术价值:文物的外形特点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
观念。
3. 科学价值:通过对文物进行材料分析和技术研究,可以了
解古代的冶金、制瓷等技术水平。
2
3
4
1(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综合复习
目 录
CONTENTS
01
大线索梳理
02
大单元架构
03
纵横学史
04
论从史出
05
综合训练
(公元3世纪早期——公元6世纪晚期)
1.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四次统一(☆核心
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曹操统一北
方 东汉政权遭到黄巾起义的打击而名存实亡,
北方各地军事集团为争夺地盘长期混战。曹
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有效措施,
逐渐强大起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
多,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西晋的短暂
统一 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280年西晋灭
吴,统一了全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方各族内迁后,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很多政权,北方陷入割据政权混战的“十六国”时期。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
分裂和混战的局面。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
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北方的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认识 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
的主流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实现的途径(☆核心素养:史料
实证、历史解释)
(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
不断内迁,他们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民族界
限日益缩小。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各民族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
和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3)联合斗争。在共同反抗西晋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斗争
中,内迁各族与汉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4)北方各族统治者进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顺应历
史发展潮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改革
措施,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
交融。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交融。西晋灭亡
以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彼此攻伐,使原有的民族布局
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向着民族交融的方
向发展。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三国鼎立、西
晋、十六国、
东晋、北朝、
南朝、隋朝 体现了由分裂到统
一,由局部统一到
全国统一的趋势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
的主流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都是古代著名的改革 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都增强了政权的实力,推动了社会转型 1.顺应时代潮流的改
革推动社会进步
2.改革是促进社会转
型的重要手段
3.杰出人物推动社会
进步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蔡伦改进造纸术、
贾思勰著《齐民要
术》、祖冲之把圆
周率精确到小数点
后的第七位数字 都是我国古代的科
技成就 都是在前人经验基
础上的创新 1.杰出人物为我国
古代科技进步作出
重大贡献
2.中国古代科技在
传承中不断创新
一、选择题
1. [2024·济南一模]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
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
第一手史料是( A )
A. 出土的三国吴简
B. 司马迁《史记》
C. 电视剧《三国演义》
D. 译注本《齐民要术》
A
2
3
4
5
6
7
1
2.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
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
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C )
A. 西晋统治政策有利于人口迁移
B. 鲜卑与匈奴是内迁民族的主力
C. 内迁各族想要证明统治合法性
D. 内迁的各民族已全部完成汉化
C
2
3
4
5
6
7
1
3. 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时期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
C
A. 局部统一的实现 B. 朝代更替的频繁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民族大交融
2
3
4
5
6
7
1
4. 下面是一位学生使用AI 技术生成的知识结构图,☆处是
他限定的主题词。据图推知,该主题词应是( C )
A. 人口迁徙 B. 区域开发
C. 民族交融 D. 制度创新
C
2
3
4
5
6
7
1
5. [2024·连云港中考]从北魏孝文帝时开始营建的龙门石窟中
的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
韵中,我们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
映出( D )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
D
2
3
4
5
6
7
1
6. [2024年1月延安期末]通过纲要图示或思维导图进行时空
定位,可以纵向梳理时代特征。如图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
期( A )
短暂统一全国
北方重归统一
2
3
4
5
6
7
1
答案:A
A. 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B. 民族交融孕育多元一体
C. 南北动荡阻碍经济发展
D. 文化传承中孕育着创新
符合题意
与题干主旨不符
未涉及
无法得出
2
3
4
5
6
7
1
二、非选择题
7. [2024年1月南昌期末]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有助于我们学
习和感悟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识读地图中的历史】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
3
4
5
6
7
1
(1)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政权分立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
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加以说
明。(2分)
答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取代,实
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
3
4
5
6
7
1
【感知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二:见下图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说明了什么?图三反映了北魏孝文
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
施?(4分)
2
3
4
5
6
7
1
答案: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
了民族交融(或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
3
4
5
6
7
1
【解读文献中的历史】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了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
足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时和年丰”的原
因。(4分)
2
3
4
5
6
7
1
答案: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
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
劳动力;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
2
3
4
5
6
7
1
材料四:中国历史学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
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你同意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吗?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这一时期政权更迭
频繁;社会动荡;政治分裂。(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虽然这一时期政权更迭
频繁,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是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开
发,思想文化活跃的时代。(意思相近即可)
2
3
4
5
6
7
1(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2024年1月南阳期末]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
成语都与历史典故有关。“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
个成语共同体现的战役是( C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牧野之战
C
2
3
4
5
6
7
1
2. 对下图所示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D )
A. 东晋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
B. 前秦以少胜多打败东晋进攻
C. 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 战后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D
2
3
4
5
6
7
1
学史方法
如何读懂历史地图——军事类地图
军事类地图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
攻方的进攻路线,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敌对双方的控
制区域变化等。
2
3
4
5
6
7
1
3.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加速发展,西晋与
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交融而消
除。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表明它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
去。”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 )
A. 背景 B. 内容
C. 影响 D. 性质
A
2
3
4
5
6
7
1
4. 某位学者对北魏时期部分女性服饰做的研究统计如下,都
城迁到洛阳后,女性服饰出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D )
服饰 都城在平城时穿
着人数 迁都洛阳后穿
着人数
风帽、鲜卑长袍 114 0
襦裙(汉服的一种) 72 188
D
A. 统一北方政权 B. 重视农业生产
C. 重视吏治改革 D. 推行汉化措施
2
3
4
5
6
7
1
5.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
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
薄。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增强了北魏实力
C
2
3
4
5
6
7
1
6. 从下面的朝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阶段
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D )
魏 西
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蜀 西魏 北周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D
A. 国家分裂 B. 政权并立
C. 民族交融 D. 走向统一
2
3
4
5
6
7
1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砖画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B )
B
A. 雕刻艺术的成熟 B. 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C. 南北政权的对峙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
3
4
5
6
7
1
1. [历史解释]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
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
指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
改之。”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D
2
3
4
1
A.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丰富了鲜卑文化的内涵
C.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 根植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点拨:根据题干中“魏之先出于黄帝”等信息可知,北魏
孝文帝强调自己是黄帝后裔,是要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
用,故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植于对华夏文化的认
同,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族政策,排除A;题干材料
强调鲜卑族的来源、改汉姓,与“丰富鲜卑文化的内涵”
不符,排除B;“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的说法太绝
对,排除C。
2
3
4
1
2. 历史学者朱绍侯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
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
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
的意志、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材料意在说明这一时
期的民族交融( B )
B
A. 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B. 具有汉化为主和相互学习特点
C. 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D.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3
4
1
3. 【跨学科音乐】“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
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
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
改编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称之为“华夏正声”。清
乐的发展说明了魏晋以来( C )
C
A. 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 政权分立阻碍文化发展
C. 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D. 中原传统文化逐渐消亡
2
3
4
1
点拨:根据材料中“‘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
音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
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
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称之为‘华夏正
声’”可知,清乐成为“华夏正声”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
过程,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
化,C正确。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政权分立对文化发展的阻碍,排除B;中原传统文化逐渐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
2
3
4
1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
发展时期。张老师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
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2
3
4
1
任务一【观察图示——解释历史现象】
(1)观察下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次人口迁徙
带来的影响。(4分)
2
3
4
1
答案: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使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
面;中原人民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
开发,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2
3
4
1
任务二【史料阅读——分析历史事件】
(2)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
代背景,并概括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6分)
魏初风俗至随......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
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
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
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
3
4
1
答案: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大交融已成为
时代潮流;北魏政权的汉化进程已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
仰慕中国文化,通过移风易俗,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
度,巩固其统治。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
2
3
4
1
任务三【走近实物——提升历史感悟】
(3)下面呈现的史料从哪些方面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
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2分)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2
3
4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坐具
答案:生产方式上相互学习;衣着服饰等方面相互借鉴;
生活用具相互影响等。
2
3
4
1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的方式,并简述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4分)
答案:方式: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日常生产
生活方式相互学习;战争等。意义: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
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缓和;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3
4
1(共11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2024年1月泉州期末]爷爷给小历讲三国故事时说:“三
国尽归司马懿。”小历认为不对,因为最终完成三国统一
的是另一个人。这个人是( C )
A. 曹操 B. 孙权
C. 司马炎 D. 司马睿
C
2
3
4
5
6
1
2. [教材素材]西晋时,世家大族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
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
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达40里的布障,石
崇就用织锦做出50里更华丽的步障。这表明西晋( D )
A. 制糖技术发达 B. 物质财富充裕
C. 丝织技术高超 D. 贵族生活奢侈
D
2
3
4
5
6
1
3. [2024年1月珠海期末]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
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
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
“国家祸乱”指的是( D )
A. 楚汉之争 B. 七国之乱
C. 黄巾起义 D. 八王之乱
D
2
3
4
5
6
1
4.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
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
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
其重要原因。”材料强调八王之乱的( D )
A. 背景 B. 过程
C. 措施 D. 影响
D
2
3
4
5
6
1
5. “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
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乘机起兵反
晋……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
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 A )
A
A. 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 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 政权分裂,危机四起
D. 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2
3
4
5
6
1
6. [教材素材]下图展品为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的一枚金印,
印底刻有“晋鲜卑归义侯”六个字,印上方为蹲踞式骆驼
钮,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此金印可以用来
研究( B )
B
“晋鲜卑归义侯”印
A. 西晋统一全国 B. 北方各族内迁
C. 西晋八王之乱 D. 中原人口南迁
2
3
4
5
6
1
1. 以下示意图可以反映( B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分裂走向统一趋势
C. 三国经济发展状况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B
2
1
2. 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迁入中原
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十六国时期。唐代所修
《晋书》记载,匈奴、鲜卑、羯、氐、羌均为黄帝后裔。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
A
A.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B.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 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2
1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各族进入中原后,史书中将其
视为黄帝后裔,体现出他们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即民族交
融推动文化认同,A正确。题干未涉及区域开发、国家分
裂问题,排除B、C;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与史实不
符,排除D。
2
1(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表格整理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表格反映的
战役是( C )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曹操获胜
C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2
3
4
5
6
7
1
2. 【跨学科语文】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
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
指战役( A )
A.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B.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促进了三国时期民族交融
D. 结束东汉腐朽混乱的统治
A
2
3
4
5
6
7
1
3.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
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 D )
A. 三国时期的刘备 B. 东汉末年的周瑜
C.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D. 东汉末年的曹操
D
2
3
4
5
6
7
1
4.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
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C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C
2
3
4
5
6
7
1
5.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
的原始资料。研究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第一手史料
是( B )
A. 小说《三国演义》
B. 诸葛亮的《隆中对》
C. 三顾茅庐的故事
D. 三国鼎立形势图
B
2
3
4
5
6
7
1
6. [2024年1月扬州期末]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我国
的经济和社会依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
是( C )
A. 孙权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B. 曹魏大力开发长江以南地区
C. 马钧改进汲水工具翻车
D. 蜀汉派卫温加强与台湾联系
C
2
3
4
5
6
7
1
7. [2024年1月西安期末]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建国
之后,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看,其共同作用是( D )
D
政权名称 主要内容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 促进农业恢复 B. 加强对外交往
C. 推动文化发展 D. 巩固局部统一
2
3
4
5
6
7
1
1. [史料实证]以下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B )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 ,吏士多死
者,乃引军还。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
力,破操军必矣。
2
3
4
1
A. 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 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C. 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 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
答案:B
2
3
4
1
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则材料分析了疾病
流行对曹军的影响,第二则材料分析了水土不服和民心向
背的因素,第三则材料分析了曹操对手孙刘联合的因素,
可见这些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B
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赤壁”“孙权”“刘备”可知,反
映的是赤壁之战,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淝水之战,排除
A、D;赤壁之战时三国鼎立局面尚未形成,排除C。
2
3
4
1
2.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关于赤壁之战中“蒋干盗
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但这些故事
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B )
A. 《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B.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
C. 史书没有记载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D. 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B
2
3
4
1
点拨: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经
过艺术加工,所以有“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
葛亮借东风”等故事,B正确。《三国演义》所记述
的内容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
A;很多史书中记载过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排除C;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
3
4
1
3. 对比下面两幅形势图,可以得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 B )
A. 各民族隔阂消解出现大交融
B. 政权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
C.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D. 科技文化发达南方超过北方
B
2
3
4
1
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刀光剑影,精
彩纷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割据混战】
材料一:
2
3
4
1
(1)写出与图一、图二相关的战役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图一战役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答案:图一:官渡之战;图二:赤壁之战。原因: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曹操善于用人,采纳了正确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使袁军人心涣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经济上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粮的供应。
2
3
4
1
【英雄辈出】
(2)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5分)
①带领张飞、关羽三顾茅庐的是 。
②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是 。
③“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指 。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指 。
⑤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
臣与智者的代表。他是 。
刘备
曹操
孙权
周瑜
诸葛亮
2
3
4
1
【政权分立】
(3)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
(要求包括国家名、都城,3分)
答案:【示例】
2
3
4
1
【历史影响】
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
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
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
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
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4)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一观
点。(5分)
2
3
4
1
答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
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
族的交融。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
3
4
1(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观察下面的政权更替示意图,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的是
( C )
A. 229年—孙权—建业
B. 266年—司马炎—洛阳
C. 317年—司马睿—建康
D. 420年—刘裕—建康
C
2
3
4
5
6
7
1
2.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
(建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
超过百万的城市。这座古都就是今天的( C )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D. 杭州
C
2
3
4
5
6
7
1
3. [2024·盐城中考]《齐民要术》记载,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
南徙,必然会把生产工具带去南方。适合南方的,可能有
所推广;不适合的,则会不断改进。该著作所述现象
( B )
B
A. 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衰亡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奠定了北魏统一的基础
D. 推动了南北对峙的形成
2
3
4
5
6
7
1
4. 魏晋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长江中下游
一带。在此之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有
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反映了人
口南迁( B )
B
A. 导致北方农业衰落
B. 促进了农作物品种迁移
C. 促进南方商业发展
D. 推动了水利设施的兴建
2
3
4
5
6
7
1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 A )
A
A. 江南农业实行多种经营
B. 江南地区商业活动活跃
C. 江南地区社会局面稳定
D.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2
3
4
5
6
7
1
6.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可用于研究
( B )
B
A.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B. 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C. 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D. 南方政权的民族政策
2
3
4
5
6
7
1
7. 同学们在历史项目化学习中,展示出了一些史料,现摘录
如下部分。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B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
耕而水耨……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B
A. 南方政权建设 B. 江南地区开发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南北文化交流
2
3
4
5
6
7
1
1. [2023·广州中考]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
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
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D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君主专制的实行
C. 北方政局的稳定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2
1
点拨:依据题干中“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
域”“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可知,南北
朝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正
确。题干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君主专制的实行,排除A、
B;当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因为北方政局不稳、长期战
乱,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
2
1
2. 下表为313年—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
布。据此可知( A )
地
区 苏南、
浙北 安徽 四川汉
中 湖北 江西、
湖南 闽、
粤、桂
人
口 30多万
人 约17万
人 约15万
人 约6万
人 各1万多
人 少量
2
1
A. 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D. 南方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昌盛
答案:A
2
1
点拨:从313年—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
布数据可得出,迁到江南地区的人明显多于西南地区,反
映出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A正确。题干材料没有
涉及南方的自然环境,排除B;从题干材料看不出经济重
心的变化,且此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南
移,排除C;D与材料中的数据无关,排除。
2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人蜂拥南迁,其先进的经济组织和生产技术推动
着南方农业经济的实质性开发。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潜在
的优越自然条件得以充分开掘和发挥,生产力水平未久便高
于其他地区……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于波动
起落过大过多的北方,大规模的动乱较少,经济活动大致保
持着持续嬗(shàn,更替、变迁)进、稳定上升的态势。
——摘编自孙竞昊、卢俊俊《江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若干重
要问题检讨和省思》
2
1
材料二:
2
1
材料三:“(南朝)梁都之时,户二十八万(人口超过百万)。
西石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南北各四十
里。”成为南方第一大都会。其居民中,“小人率多商贩,
君子资于官禄,市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列肆,埒
(liè,等同)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
——摘编自耿红、张海防《六朝商业浅论》
2
1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3分)
答案: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南迁,给江南
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
社会比较安定等。
2
1
(2)按要求填写表格信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填写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观察上
图,将图中经济发展最快地区的发展显著的手工业部
门填入下表。(4分)
2
1
部门 表现 发展特点
农业 推广和改进犁耕;推广选
种、育种;水稻育秧移栽;
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
等 ①
②
农业生产技术
有了很大改进
耕地面积不断
增加,粮食产量有
了很大提高等
2
1
部门 表现 发展特点
手工
业 在③ 、④
等方面有显著
发展 南方的手工业有了
快速进步
纺织
造纸(冶
铸、制瓷等)
2
1
(3)材料三中提到的“梁都”指的是当时的哪座城市?根据材
料三,简述这座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3分)
答案:城市:建康。表现: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活跃的
大都市。
2
1
学史方法
如何读懂历史地图——经济类地图
(1)农作物、手工业分布图:重点观察典型物产分布地、手工
业中心及其具体位置。
(2)河流水利图:重点观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与其
连接的河流。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称、连接的
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