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期末单元复习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期末单元复习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8 14:56:34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
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小明正在修补《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制代替……制。”其中,残
缺的部分可能是( A )
A. 世袭、禅让 B. 禅让、选举
C. 禅让、世袭 D. 选举、禅让
A
2
3
4
5
6
7
1
2. 夏朝二里头遗址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
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可以
看出夏朝( A )
A. 阶级分化、等级分明
B. 手工业发展较发达
C. 社会矛盾十分严重
D. 建筑技术比较高超
A
2
3
4
5
6
7
1
3.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课时制
作的年代尺,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B )
A. 夏朝建立 B. 商汤灭夏
C. 武王伐纣 D. 东周开始
B
2
3
4
5
6
7
1
4. [2024年1月济南期末]使商朝摆脱了政治动乱和灾难困
扰,出现“百姓由宁(安宁),殷道复兴”的相对稳定的政
治局面是在( D )
A. 夏朝灭亡后 B. 商朝灭亡后
C. 商汤即位后 D. 盘庚迁都后
D
2
3
4
5
6
7
1
5.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这一年属于( D )
A. 公元前10世纪中期
B. 公元前11世纪早期
C. 公元前10世纪早期
D.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D
2
3
4
5
6
7
1
学史方法
年份和世纪的换算
(1)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百位数(或千百位数)加1。如,
2024年为20+1=21世纪。(2)10年为一个年代;前20年称
初期,20-29年称20年代,以此类推;一个世纪的1-30
年为前期,40-70年为中期,70-99年为晚期(末期)。
注:公元前70-99年为前期,1-30年为晚期(末期)。
2
3
4
5
6
7
1
6. 《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
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
举亲也。”这表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A )
A. 巩固了西周统治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割据分裂 D. 强化了思想控制
A
2
3
4
5
6
7
1
7.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
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这主要反映了( A )
A. 暴政导致亡国 B. 王朝酷刑当道
C. 分封危及统治 D. 王朝更迭频繁
A
2
3
4
5
6
7
1
1. 西周的礼乐制度日趋完备,内容广泛,除了有关政刑的各
种制度之外,还有祭祀、朝觐、盟会等各种典礼仪式,以
及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
的舞乐。礼乐制度的确立是为了( C )
A. 丰富百姓生活 B. 便于权力禅让
C. 维系等级制度 D. 加强边疆治理
C
2
3
1
2. 【新考向】下表是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由此可见
( D )
《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
之兵数至而无寇
清华简(出土的战国
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犬
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认为西周灭亡与烽火戏诸侯事件有关
不同观点
2
3
1
A. 文献记载都是真实的历史
B. 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最高
C. 历史事实没有统一的定论
D. 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答案:D
表述过于绝对
无法得出
与材料主旨不符
符合题意
2
3
1
3. 【跨学科地理】某学习小组以“西周分封制”为主题展开
学习探究活动。
材料一:
学史方法 见P27 T3
2
3
1
    
克盉铭文大意:周成王命召公的长子克做燕的诸侯……克进驻燕地。
④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
2
3
1
材料二: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
3
1
材料三:下面是两位学者关于分封制影响的观点。
观点一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分封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
3
1
观点二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2
3
1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6分)
根据①写出西周分封国家的名称 、 。(写出
两个即可)将②中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A: ;
B: 。以上四则史料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能够印证史料③的文献史料是 。(填序号)
宋 
燕 
天子 
诸侯 
③ 
④ 
2
3
1
学史方法
如何给史料分类
按史料的表现形式(载体/史料材质)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
料、口述史料等。
(1)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考古中
的遗址、遗物、碑刻等。
2
3
1
(2)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包含各种私人及官方的档案
记录、史书、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地方
志、家谱等。
(3)口述史料:通过人类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
如神话传说、民谣等。
一般而言,实物史料的史料价值、可信度、真实性高于文
献史料、口述史料。
2
3
1
(2)材料二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2分)
答案:向周王进献贡赋,并服从周王调兵。
2
3
1
(3)关于分封制,你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理由。(3分)
答案:【示例】赞成观点一。理由: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
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开发
了边远地区,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
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
3
1(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
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
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
指( A )
A. 韩、赵、魏 B. 赵、秦、齐
C. 楚、魏、韩 D. 燕、齐、楚
A
2
3
4
5
6
7
8
9
1
2.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面是《战国
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D )
A. 齐、楚、秦、燕 B. 秦、楚、齐、燕
C. 燕、齐、秦、楚 D. 燕、齐、楚、秦
D
2
3
4
5
6
7
8
9
1
3. 我国古代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战役与“纸
上谈兵”有关的是( C )
A. 桂陵之战 B. 马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华阳之战
C
2
3
4
5
6
7
8
9
1
4. [教材素材][2024年1月广州期末]下面是战国铜壶及纹饰展
示图,壶身刻有水陆攻战图案,展现了人们习射等场景,
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B )
A.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B. 兼并战争、干戈不息
C. 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 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B
2
3
4
5
6
7
8
9
1
5. 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中出土了两片木
牍,是战国时秦国两位叫黑夫和惊的士兵写给大哥衷的家
书。下面家书反映出秦国变法的措施是( C )
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一
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
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
2
3
4
5
6
7
8
9
1
A. 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B.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C. 奖励军功,授予爵位
D. 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
6. [2024·盐城中考]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
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
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
法的( D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意义
D
2
3
4
5
6
7
8
9
1
7. [唯物史观][2024·河南中考]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
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
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 )
河南辉县出土
的铁犁头
A
河北易县出土
的铁镰刀
河南辉县出土的
铁锸口
A. 较高生产力水平 B. 频繁的兼并战争
C. 新兴的小农经济 D. 宽松的社会氛围
2
3
4
5
6
7
8
9
1
8.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铜冰鉴可以说是古代的冰
箱,它的内层是方尊缶,用以装酒或水;外层是方鉴,在
夏天可以装冰,用来冰镇方尊缶里的酒或水。这( B )
A. 说明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
B. 体现了战国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C. 反映了青铜工艺达到最高水平
D. 再现了战国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
2
3
4
5
6
7
8
9
1
9.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
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
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此公”主要贡献是( A )
A
A. 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B. 改革内政,尊天子攘四夷
C. 治理黄河水,三过家门不入
D. 反对战争,要求人们互爱
2
3
4
5
6
7
8
9
1
1. [家国情怀][2024·泸州中考]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
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
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
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
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 )
A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 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
3
1
2. [2023·北京中考]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
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
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
明( A )
A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农具促进农业生产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
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
符合题意
无法体现
没有涉及
与题意不符
2
3
1
3. [五育·智育]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
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
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
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
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B )
B
A. 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 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 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2
3
1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
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
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请说出这一时
期战争的特点。(2分)
答案: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
时间长。
2
3
1
【探变革不同,析成败原因】
材料二:

容 李悝变法(节选) 商鞅变法(节选)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治 颁布《法经》(刑
法法典) 颁布法律 推行县制

济 制定农业生产政策 重农抑商,奖励
耕织 废除井田制;
统一度量衡
2
3
1

容 李悝变法(节选) 商鞅变法(节选)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事 奖励军功,严禁
私斗 按人口征收军

——整理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不同之
处。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4分)
2
3
1
答案:不同: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商
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商鞅变
法更彻底,涉及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原因:顺应
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统治者的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等。
2
3
1
【游中华大地,赞祖先智慧】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农业,率
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
了都江堰。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3)围绕材料,总结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7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3
1
论述: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蜀地的地势和河道,变
害为利,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
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消除了岷
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我国
先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2200多年以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
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精神。
答案:【示例】观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
慧的结晶。
2
3
1
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聪明智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2
3
1(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
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认为一
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此思想
家最有可能属于( D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D
2
3
4
5
6
7
8
9
1
2. [2023·北京中考]下面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
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B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B
2
3
4
5
6
7
8
9
1
3. [2024年1月临沂期末]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这句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A )
A. 《论语》 B. 《韩非子》
C. 《道德经》 D. 《孙子兵法》
A
2
3
4
5
6
7
8
9
1
4. [2024·福建中考]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
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
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
注重( C )
A. 学而不厌 B. 温故知新
C. 因材施教 D. 不耻下问
C
2
3
4
5
6
7
8
9
1
5. [五育·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
山。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C )
A. 墨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 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 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D. 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C
2
3
4
5
6
7
8
9
1
6. 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
中体现这一传统的是( B )
A. “为政以德”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仁者爱人”
B
2
3
4
5
6
7
8
9
1
7.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
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C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中央集权
C
2
3
4
5
6
7
8
9
1
8. [2024·成都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D )
A. 道德规范要求 B. 文化教育模式
C. 人才选拔途径 D. 国家治理方式
D
2
3
4
5
6
7
8
9
1
9.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
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
具特色;三晋以游说之士为盛。”文中描述的“局
面”( D )
D
A. 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 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2
3
4
5
6
7
8
9
1
1. [时空观念]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A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2
3
1
学派 主张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

A. 重建社会秩序 B. 变革政治制度
C. 发扬民本思想 D. 构建官僚政治
答案:A
2
3
1
点拨: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
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从
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构建新的政治秩序,对如何
治理国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A正确。材料中法家主张
“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排除C;儒家不提倡变革,
排除B;构建官僚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2
3
1
2. 下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韩非对“义”的各自看法。
由此可见,孟子和韩非所说的“义”是( D )
人物 看法
孟子 “无礼义,则上下乱”
韩非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2
3
1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2
3
1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没有礼义就会上下混乱,
韩非认为“义”是指君臣上下的关系。由此可知,孟子和
韩非所说的“义”是维护上下等级秩序的工具,D正确。
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排除A;韩非不主
张道德修养,排除B;孟子和韩非都说“义”是上下或君
臣上下之事,上是统治阶层,下是被统治者,所以孟子和
韩非所说的“义”不只是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排除C。
2
3
1
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
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
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
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
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
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摘编自《中国历史》
2
3
1
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
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
3
1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材料三:
2
3
1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分)
答案: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
本性是什么。
2
3
1
(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
一声”的具体行动和影响是什么?(3分)
答案:人物:孔子。具体行动:创办私学,广收门
徒。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新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
在民间的发展。
2
3
1
(3)以史为鉴,学以致用。针对“校园暴力”现象,以材料三
中人物代表的学派为视角谈谈看法。(4分)
答案:墨家反对校园暴力,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同学之间
相处应该学习儒家的思想主张,儒家提倡“仁者爱人”;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待校园暴力会任其发展;法家主张
以法治国,对待校园暴力严惩不贷。
2
3
1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
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
文化?(2分)
2
3
1
答案: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
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
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
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言之有理即可)
2
3
1(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
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二单元 综合复习
目 录
CONTENTS
01
大线索梳理
02
大单元架构
03
纵横学史
04
论从史出
05
综合训练
(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各个领域
的主要表现。
经济 铁器牛耕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封建经济
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过各
国变法最终确立下来
政治 诸侯争霸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随着新兴地主阶级
力量的壮大,他们先后在各诸侯国开展了变法,确立
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变法)
军事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思想 社会的变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跃,各学派著书立说,
互相质疑和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民族
关系 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
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商汤灭夏、武王
伐纣、西周灭亡 原因都是统治者
残暴,不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管仲改革、商鞅
变法 都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重要改革,
都促进了各自诸
侯国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进步、经济
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甲骨文、青铜
器、都江堰、百
家争鸣 都对后世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1.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
化遗产泽被后人
2.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
创造力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与推广、春秋
争霸、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百家争

生产力的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根本
动力
一、选择题
1. 【新情境】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参观了以下三个博物馆。
由此推断,此次研学的主题是( C )
C
2
3
4
5
6
7
8
9
1
A. 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B. 探秘“北京人”的足迹
C. 看我国早期国家的发展
D. 寻访古代书法艺术之路
2. 【跨学科地理】[2023·广东中考]《管子·地图》载:“凡
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
用适应了( B )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B
2
3
4
5
6
7
8
9
1
3.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中☆处内容
应为( C )
A. 王室衰微 B. 战国七雄
C. 商鞅变法 D. 秦灭六国
C
2
3
4
5
6
7
8
9
1
4. [历史解释]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
国历史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
质理解正确的是( C )
C
A. 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 人民蒙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2
3
4
5
6
7
8
9
1
点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奴隶
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春秋时期,铁制农
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
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
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
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C正确。
2
3
4
5
6
7
8
9
1
5.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
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
定学派发展的是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该
评论强调的是学派发展要符合( B )
A. 经济发展的需要 B. 时代发展的需求
C. 统治阶级的意志 D. 思想解放的潮流
B
2
3
4
5
6
7
8
9
1
6. [2024·河南模拟]据学者统计,已辨识的1000多字的甲骨文
有如下造字方法。可知甲骨文( C )
类别 象形字 会意字 指事字 形声字 假借字 转注字
举例 日、月 明、从 上、下 河、柄 北、其 太、少
比例 约37% 约40% 约20% 3%以下 C
A. 史料价值较高 B. 记载内容丰富
C. 结构比较成熟 D. 书写载体多样
2
3
4
5
6
7
8
9
1
7.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如下图),其腹内底铸
铭文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
件。铭文记载内容与《史记》中对这一史事的记载完全一
致。这说明( A )
A
A. 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
B. 实物史料价值超过文献史料
C. 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字载体
D. 利簋是武王伐纣的唯一实证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符合题意
与题意不符
与题意不符
说法错误
2
3
4
5
6
7
8
9
1
8. [五育·智育]2024年是曾侯乙编钟发掘46周年,它是由六十
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一钟双音,其音域跨五个
半八度。这说明( C )
A. 古代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精湛
B. 古代中国音乐始终领先世界
C. 编钟代表古代人民音乐智慧
D. 战国时期是青铜文明的顶峰
C
2
3
4
5
6
7
8
9
1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栽培水稻
图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
3
4
5
6
7
8
9
1
图三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图四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
2
3
4
5
6
7
8
9
1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一至图四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
(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7分。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
3
4
5
6
7
8
9
1
论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栽
培水稻,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广泛
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奴隶制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春秋
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标志着社会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分封制不断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
争不断,各国进行改革变法,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逐步迈入
封建社会。
答案:【示例一】图片序号:图一、图二。
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2
3
4
5
6
7
8
9
1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能带来社会的变革。
2
3
4
5
6
7
8
9
1(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
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有利于( B )
A. 提高文化底蕴 B. 指导农业生产
C. 提升教育水平 D. 开展水利建设
B
2
3
4
5
6
7
8
1
2. 李华同学在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整理了如下内容。据此可
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C )
神农尝百草
望、闻、问、切四诊法
《黄帝内经》
C
A. 先秦农业发展 B. 先秦天文历法
C. 先秦医学发展 D. 先秦文学成就
2
3
4
5
6
7
8
1
3. [2024·连云港中考]“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
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
最高的是( A )
A. 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
B. 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 《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A
2
3
4
5
6
7
8
1
4. [2024·江西中考]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
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
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A )
A. 象形 B. 指事
C. 形声 D. 假借
A
2
3
4
5
6
7
8
1
5.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面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商周时期
( B )
A. 社会经济繁荣 B. 青铜工艺高超
C. 中央权力集中 D. 出现最早文字
B
2
3
4
5
6
7
8
1
6. 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中的玉器,其化学成分与新疆
和田玉一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璋与四川广汉三星
堆出土的玉璋有着惊人的相似。可知中国文明内部
( D )
A. 审美观念一致 B. 南北差异巨大
C. 中原文化领先 D. 有着密切联系
D
2
3
4
5
6
7
8
1
7. [2024年1月成都期末]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西周至
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
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描写,以及对美好爱情和高
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D )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孙子兵法》 D. 《诗经》
D
2
3
4
5
6
7
8
1
8. [2023·娄底期末]“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
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这副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
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A )
A. 屈原 B. 墨子
C. 孔子 D. 老子
A
2
3
4
5
6
7
8
1
1. [2024年1月东莞期末]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
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
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
亲手书写、镌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
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D )
D
A. 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C. 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更加真实
2
3
4
1
点拨:据题干可知,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
后世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商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
后,商朝才真正进入“历史时代”,因此甲骨文的发
现使得商朝成为信史,D正确。材料的着重点在于论
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商朝成为信史的重要价值,而不是
论述故事传说的史料价值,排除A;材料论述的重点
不是甲骨文本身的价值所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
商朝的国家基本形态,排除C。
2
3
4
1
2. [2024年1月成都期末]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
大量青铜容器,其制作工艺采用的是与中原青铜容器类似
的铸造法,其纹饰和装饰性图案与长江中游等地的青铜器
相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D )
D
A. 当时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B. 巴蜀地区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C. 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2
3
4
1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制品与中原地区
的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类似,这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
正确。青铜制品的确可以证明巴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
超,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四川属于中国,中外交
流表述错误,排除A;考古研究只是证实三星堆出土的青
铜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类似,不能体现出青
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排除C。
2
3
4
1
3. 青铜器上刻的文字被古人称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
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
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法律诉讼等方面。
由此可推知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C )
C
A. 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 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 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 凸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2
3
4
1
4. 【项目化学习】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特文化的体
现。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先秦时期的文化符号”为主题
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要求。
2
3
4
1
展板一【推介文物——设计文化名片】
(1)一组同学搜集文物图片后,制作了下面的推介卡片。请按
要求补全横线处的内容。(4分)
2
3
4
1
图一
名称: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
年代:商朝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2
3
4
1
推介理由: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
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任答一点即可) 
2
3
4
1
图二
名称:何尊及铭文拓片
出土地点:陕西宝鸡
年代:
器型: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
西周 
2
3
4
1
推介理由:



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
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说明当时青铜铸造
水平高超、工艺精美;是我们了解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等。(任答一点即可) 
2
3
4
1
展板二【阅读经典——汲取文化智慧】
(2)二组同学搜集了部分诗句,指出下列诗句分别反映出怎样
的思想内涵。(4分)
2
3
4
1
九月筑场圃①,十月纳②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③,上④入执宫功⑤。 ——《诗经·豳(bīn)风·七月》 ①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打谷
的地方。②纳:收藏。③
同:收齐。④上:同尚,还
得。⑤宫功:修缮宫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国殇》
2
3
4
1
答案:《诗经》:关注现实;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
统治者剥削压迫等。(任答一点即可)屈原的诗歌:表达了
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
3
4
1
展板三【查阅典籍——增强文化自信】
(3)三组同学翻阅历史典籍,展示了下面的文化成就。请你解
读图一人物的历史地位及图二著作的历史价值。(2分)
2
3
4
1
答案:图一:相传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发明了切脉
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
被中医沿用。
图二: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
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
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2
3
4
1(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
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2024·合肥模拟]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
主”的地位,实际上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
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
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C )
A. 等级制度森严 B. 封建王朝产生
C. 分封制遭破坏 D. 生产水平提高
C
2
3
4
5
6
7
1
2. [教材素材]按照周礼规定,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
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国国君使用
九鼎八簋,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反映了( B )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B
A. 铸铜业兴起 B. 周王室衰微
C. 经济得到发展 D. 分封制瓦解
2
3
4
5
6
7
1
3. [2024年1月济南期末]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
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
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是( B )
A. 周文王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B
2
3
4
5
6
7
1
4. 如图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A )
春秋时期铜胄
A
勾践剑(上)与夫差矛(下)
A. 社会动荡不安 B. 青铜业发达
C. 军事实力强盛 D. 经济水平高
2
3
4
5
6
7
1
5. [2024年1月苏州期末]赤狄(鬼方后裔)各部虽然盛极一时,
但是它们彼此互不统属,所以它们实际上处在中原各国的
包围之中。春秋时期,赤狄被晋国各个击破,其人口和地
盘尽入晋国。至此,古老的鬼方完全被华夏族征服。由此
可知,春秋时期( D )
D
A. 专制集权取代封邦建国
B. 兼并战争破坏了分封制
C. 华夏诸侯完成国家统一
D. 征服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2
3
4
5
6
7
1
点拨: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赤狄被晋国各个击破,其人
口和地盘尽入晋国。至此,古老的鬼方完全被华夏族征
服”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混战,当时中原的“诸夏”与
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
融创造了契机,D正确。春秋时期未出现专制集权,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B;春秋时期我国处于分
裂状态,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
2
3
4
5
6
7
1
6. 春秋史书《国语》中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原来在
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
量)和“恶金(铁)以铸锄、夷、斤、 ,试诸壤土”(制造
铁农具来耕田)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 )
A.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 商业活动很活跃
C.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周王室地位下降
A
2
3
4
5
6
7
1
7. 李华学完本课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处可填
写( C )
A. 朝代更替 B. 国家统一
C. 社会变化 D. 战乱频繁
C
2
3
4
5
6
7
1
1. 《荀子》中写道:“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
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
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获
取的信息是( B )
B
A. 诸侯之间争霸战争的结果
B. 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C. 诸侯国位置影响经济发展
D. 争霸战争爆发的原因
2
3
1
点拨: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五伯”“齐桓、晋文、楚
庄、吴阖闾、越勾践”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体现
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局势,B正确。题
干仅强调诸侯之间争霸出现的几位霸主,争霸的结果是有
些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张,国家趋向
统一,排除A;题干提及称霸的诸侯国地理位置偏僻,但
没有提及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诸侯争霸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题干强调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霸主,排除D。
2
3
1
2.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下表所含的
历史内容,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D )
旧石器
时代 新石器
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打制石
器 磨制石
器 青铜器 铁农具、牛耕
采集渔
猎 原始农
业 奴隶和奴隶主阶级,
井田 私田,新兴地主
阶级
2
3
1
A.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B. 国家的产生标志人类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
C. 统治力量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D.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变化发展
答案:D
2
3
1
点拨:题干中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
器”“铁农具、牛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发
展的标志,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变化
发展,D正确。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已经不再是蒙昧时
期,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了生产力的提升,没有体现国
家的产生和统治力量的变化,排除B、C。
2
3
1
3.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春秋时期被称作“动荡”的时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
业 春秋时期,煮盐业、冶铁业、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材料一:
2
3
1


(1)材料一中三项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答案: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商业
活动逐渐活跃,促进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2
3
1
材料二:周王势力变化表
西
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
镐京到洛邑方圆约
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
辖的军队共
14个师 人口众
多,资源
丰富 天子在政
治上有最
高的地位

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
接管辖方圆约600
里的土地,往后越
来越少,最后只有
方圆约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
后,精锐部
队逐渐被诸
侯瓜分 直辖的人
口所剩无
几,财
力、物
力、兵源
减少 天子在政
治上成了
傀儡,不
得不依靠
强大的诸
侯国
2
3
1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哪些势力发生了变化?这些变
化反映了什么实质?(4分)
答案:变化:人口、土地、兵力、财力、物力等。
实质:周王室衰微,诸侯有很大的势力。
2
3
1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
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
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十几个国家。周边的
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
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
居共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
什么重要影响。(4分)
2
3
1
答案: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
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
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
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3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