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期末单元复习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期末单元复习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8 15:03:5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跨学科语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
“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 )
A. 西域 B. 新疆
C. 河西走廊 D. 大秦
A
2
3
4
5
6
7
1
2. [2023·临沂中考]下图所示图书反映的主要历史人物,具有
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
要贡献是( C )
A. 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
B. 使中国丝绸由海路运到欧洲
C. 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D. 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
C
2
3
4
5
6
7
1
3. 【跨学科地理】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
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为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的
路线是( A )
A
A.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B. 长安→中亚、西亚→河西走廊→大秦→今新疆境内
C.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大秦→今新疆境内
D.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大秦
2
3
4
5
6
7
1
学史方法
如何读懂历史地图——对外关系类地图
该类地图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的
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
3
4
5
6
7
1
4. [2024·南通月考]制作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以下
示意图反映出丝绸之路( D )
A. 加强了汉对西方地区的管理
B. 密切了中外的政治友好往来
C. 开辟了中原通往西方的道路
D. 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
D
2
3
4
5
6
7
1
5. [2024年1月汕头期末]《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
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
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 B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夷洲的道路
B
2
3
4
5
6
7
1
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对新
疆地区的管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D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设置南海郡
C. 霍去病北击匈奴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D
2
3
4
5
6
7
1
7. [家国情怀]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
壮志,张骞“凿空(开通道路)”的勇气,班超“投笔从
戎”的追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迹都
蕴含着( B )
A. 以儒治国的思想 B. 家国天下的情怀
C. 统一中国的宏愿 D. 无为而治的理念
B
2
3
4
5
6
7
1
1.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
铁、凿井、丝织和造纸等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等物产。
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良种马、香料、葡萄
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 )
C
2
1
A. 中国对外来商品没有要求
B. 西方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C. 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D. 中国在交往中占主导地位
2. [2024年1月北京东城区期末]某同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发现了下面的文物,并做了相关记录。此文物重要的历史
价值在于( B )
  “汉归义羌长”
青铜印 1953年出土于新疆地区,青铜印面阴刻
篆文“汉归义羌长”,这是汉政府发给
羌族首领的官印
2
1
A. 证明了汉代政府对西南地区进行统辖
B. 提供了研究汉代民族关系的实物史料
C. 记录了汉朝和匈奴之间民族关系变化
D. 凸显了汉朝冶铁铸造业水平遥遥领先
答案:B
2
1
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王朝通过册封少数民
族领袖来处理与西域部分民族的关系,该文物是研究汉代
民族关系的实物史料,B正确。汉朝把今天甘肃阳关、玉
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排除A;材料未提到匈奴,排除C;该文物是青铜印,与
冶铁铸造业不符,排除D。
2
1
【项目化学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重要通道。李
老师以“古今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成
果展板,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2
1
展板一【历史文献】
(1)一组同学查阅历史文献后,展示了下面一组图文材料。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说明
张骞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内涵。(2分)
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中途不幸被匈奴人所掳,拘留十多年才寻机逃出。张骞克服种种困难到达大月氏……出使时100多人,回来只剩他与侍从匈奴人堂邑父两人。
——摘编自李杰《中国通史》
2
1
答案: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
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精神内涵:不畏艰险;不屈不
挠;勇于探索;报效祖国等。
2
1
展板二【历史文物】
(2)二组同学参观了博物馆后,展示了下面一组文物材料。请
简述这些文物共同的历史价值。(2分)
2
1
东汉玻璃瓶 东汉锦袜
西汉鎏金铜马
玻璃瓶高13.6厘米,瓶体呈半透明黄绿色,瓶颈细长,器物表面自口沿至瓶底通体旋绕彩色条纹,是一件典型的罗马吹制玻璃器 锦袜出土于新疆,用红、白、宝蓝、浅驼、浅橙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上面有隶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字样的吉祥语 铜马四腿直
立,体态矫
健,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制而成
2
1
答案:证明了丝绸之路的存在;表明汉朝时期中国同其他
国家和地区贸易文化交流频繁。
2
1
展板三【历史地图】
(3)三组同学翻阅历史地图册,展示了下面两幅疆域图。西汉
与秦朝相比,其疆域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其价值所在。(3分)
2
1
答案:不同:西汉的疆域比秦朝的疆域大,延伸到了
西域。价值: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
进行有效治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
2
1(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2023·青岛中考]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
(部分)。空白框内政权的建立者是( C )
A. 嬴政 B. 刘邦
C. 刘秀 D. 杨坚
C
2
3
4
5
6
1
2. [2024年1月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下面资料反映了东汉光武
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影响是( C )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
3
4
5
6
1
A. 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
B. 滋生了贪污腐败
C. 出现“光武中兴”
D. 导致了社会动荡
答案:C
2
3
4
5
6
1
3. 李华同学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知他
学习的内容是( B )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
王景受命治理黄河水患
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一水排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2
3
4
5
6
1
A. 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B. 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东汉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
D. 东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B
2
3
4
5
6
1
4. 李华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变化绘制了如下示意图。
图中a、b两处分别应填写( D )
A. 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 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 黄巾起义、任用亲信
D.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D
2
3
4
5
6
1
5. [教材素材]下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东汉绿釉陶水亭。
这件文物反映了东汉( D )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
2
3
4
5
6
1
A.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 青瓷烧制技术成熟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答案:D
2
3
4
5
6
1
6. 【新情境】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华同学
在学习过程中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①处应填写的是
( C )
A. 大泽乡起义 B. 王莽篡汉
C. 黄巾起义 D. 州牧割据
C
2
3
4
5
6
1
1.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至东汉晚期,
天子至士人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
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
“风尚”反映了( B )
B
2
1
A.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B.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C.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D.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天子至士人因牛车慢、稳、宽
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
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
人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
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衰颓
的时代景象,B正确。“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在题
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并非戒奢尚俭,排除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2
1
2.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
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激起各地农民起义;东汉末
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
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C )
C
A. 两汉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完全相同
B. 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C. 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西汉统治
2
1
点拨:根据材料中“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农民‘无立锥之地’”“民不堪命,纷纷起义”可知,两
汉农民起义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C正确。“完全相
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
动荡不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
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排除D。
2
1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
合称汉朝。李老师以“东汉的兴衰”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
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呈现历史资料——剖析强盛举措】
(1)国家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下面材料,归
纳“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2
1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
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
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
息;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
税一;还提倡勤俭治国,反
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
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
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
“文景之治”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田租;减轻刑罚;合并
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
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
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2
1
答案:共同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
共同原因:执政者励精图治,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
崇尚节俭等。
2
1
任务二【解读历史文物——感悟历史价值】
(2)历史文物承载价值。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这么多说唱俑的可能的原因。简
述下面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3分)
2
1
东汉击鼓说唱俑(左图),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
上扬,赤足,张口笑着,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
态可掬,体现正在击鼓说唱的形象。说唱俑又称说
书俑。汉代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大致以
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表演时,边击鼓边
歌唱。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汉代
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类表演者,汉
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
2
1
答案:原因:东汉时期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政局相
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等。
历史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
风貌。
2
1
任务三【阐述历史现象——见证时代特点】
东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
帝 安
帝 顺
帝 冲
帝 质
帝 桓
帝 灵
帝 少
帝 献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
(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2
1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东汉后
期的政局有何关联。(2分)
答案:这些皇帝即位年龄普遍偏小,寿命短,大多不能实
际掌控朝政,常常成为外戚、宦官操控政权的傀儡;东汉
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
苦,社会混乱。
2
1(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原创题】李华同学在学习西汉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其中△处的内容应是( B )
A. 推行郡县制 B. 采纳“推恩”建议
C. 确立察举制 D. 建立刺史制度
B
2
3
4
5
6
7
1
2. 下图是汉朝农具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三道
农作工序一次完成。据此判断该工具主要是用来( B )
A. 插秧 B. 播种
C. 灌溉 D. 收割
B
2
3
4
5
6
7
1
3. 汉初“私铸钱盛行,币法很乱”“自前193年至前113年,
钱法变了九次,也就是在铸币问题上,朝廷和豪强做了九
次斗争”。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 D )
A. 采纳“推恩”建议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实行盐铁专卖 D. 统一铸造货币
D
2
3
4
5
6
7
1
4. [2024年1月佛山期末]“齐铁官印”封泥(如图)反映了汉初
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
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D )
A. 禁卖私盐 B. 平抑物价
C. 统一铸造五铢钱 D. 冶铁权收归国有
D
2
3
4
5
6
7
1
5. [2024年1月湖北期末]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
叫下马陵。传说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
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
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
他主张( D )
A. “推恩” B. 废除丞相制度
C. 抑制豪强势力 D. 尊崇儒术
D
2
3
4
5
6
7
1
6. 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
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
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 )
A
A. 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 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2
3
4
5
6
7
1
7. 汉高祖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
食和布匹;汉武帝时则多次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大举进
攻匈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 A )
A.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 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C. 重用将领卫青、霍去病
D. 匈奴势力逐渐衰弱
A
2
3
4
5
6
7
1
1.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
‘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
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
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 )
A
2
3
4
1
A.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 以法治国,震慑臣民
C.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点拨:材料中“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
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指秦始皇焚书坑儒;材料中
“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
中”指汉武帝尊崇儒术。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
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
一思想,巩固统治,A正确。秦朝以法治国,汉代不是,
排除B;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与题干中秦的“禁”和汉的“尊”的内容不符,且“保障民生”不是共同目的,排除C;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的主张,与题干秦汉在思想领域的措施无关,排除D。
2
3
4
1
2. 【新视角】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将通晓儒家经典作为选官
的重要条件;还建立刺史制度,颁布“六条问事”的监察
法规;并将因贪贿犯法的李蔡等五位丞相正法。这反映了
汉武帝( A )
A. 重视官员的管理 B. 加强地方治理
C. 尊崇儒家的学说 D. 强化君主专制
A
2
3
4
1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为选拔官员,汉武帝建立察举制;
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建立了刺史制度;还将犯法的
五位丞相正法,这些都说明汉武帝重视对官员的管理,A
正确。选官制度和将丞相正法不能体现加强地方治理,排
除B;“尊崇儒家的学说”只能通过材料中“将通晓儒家
经典作为选官的重要条件”体现,与其他信息不符,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管理,体现不出强化君主专
制,排除D。
2
3
4
1
3. [2024·南昌一模]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朝迎来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行“尊崇儒
术”、盐铁专卖等政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材料反映了
( A )
A
A. 政策调整促进国家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持续发展
C. 道家学说推动国家治理
D. 历代治国方式趋于一致
2
3
4
1
点拨:根据题干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
出现了第一个盛世局面;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
了大一统王朝。这说明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国家的发
展,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尊崇儒术”等无关,排除
B;“道家学说推动国家治理”说法不全面,排除C;题
干只涉及西汉,未与其他朝代进行对比,排除D。
2
3
4
1
4.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古至今,不同朝代为了实现和
巩固国家统一,都采取过强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
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
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
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
3
4
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为了中央方面
“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
度,并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怎样使地方“紧密隶属
于中央”的。(3分)
2
3
4
1
秦始皇: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
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
答案: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
3
4
1
材料二:“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
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
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
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
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实现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采
取的措施。(3分)
2
3
4
1
答案:内容: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
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
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措施: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
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
3
4
1
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
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
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
的现实。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
形成》
(3)根据材料三,归纳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产生的影响。(2分)
2
3
4
1
答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奠定了我国疆
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2
3
4
1(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绘制年代尺有助于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秦
朝建立的时间大致位于下方年代尺的( B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B
2
3
4
5
6
7
8
9
10
1
2. [2024·北京丰台区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
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
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D )
A. 秦统一的背景 B.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
D
2
3
4
5
6
7
8
9
10
1
3. 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B )
A. 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 皇权至上,中央集权
C. 崇贤尚德,有序传承
D.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B
2
3
4
5
6
7
8
9
10
1
4. 秦统一后,建立起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
系统。“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
的职责是( B )
A. 负责管理军事 B. 负责行政事务
C. 负责监察事务 D. 负责史书记载
B
2
3
4
5
6
7
8
9
10
1
5. [2024·江西中考]下面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
会》。该剧本中秦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B )
丞相王绾:今陛下一统天下,疆城辽阔,请分封诸子以拱卫王室。
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贏政:廷尉所言甚是。
B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 D. 行省制
2
3
4
5
6
7
8
9
10
1
6. [2023·内江中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
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
施。下图示意的是( C )
A. 统一度量衡用器
B. 统一使用半两钱
C. 统一文字为小篆
D. 统一车轨的宽度
C
2
3
4
5
6
7
8
9
10
1
7. 某班同学以“钱币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展示
了以下四枚钱币。其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是( D )
A. B.
D
C. D.
2
3
4
5
6
7
8
9
10
1
8. [2024年1月邵阳期末]阅读下表,可以比较出长城和灵渠
的共同点是( D )
长城 灵渠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
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
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
要的保证,沟通了湘江和漓
江,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D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加强了经济联系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巩固了国家统一
2
3
4
5
6
7
8
9
10
1
9. 【易错题】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以下图示中能
正确反映秦朝疆域的是( B )
A
B
B
C
D
2
3
4
5
6
7
8
9
10
1
10. 研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三幅地图
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D )
A.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 统一国家发展变化
C. 分封制度日趋完善
D. 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D
2
3
4
5
6
7
8
9
10
1
学史方法
如何读懂历史地图——政治类地图
形势图:重点观察政权的名称、都城、重要的地方行政区、
相对位置与四周的边界和范围。
2
3
4
5
6
7
8
9
10
1
1. 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
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
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A )
A. 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B. 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 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 有利于分封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A
2
3
1
2. [2024·惠州一模]下表是部分出土秦简中关于秦朝法律内容
的概述。该表反映出秦律( C )
岳麓秦简 民生、官吏、行政等
睡虎地秦简 “治狱”、行政、经济等
龙岗秦简 驰道、禁苑、马牛羊等
里耶秦简 户籍、赋税、教育、医药等
2
3
1
A. 开创了后代法律的模式
B. 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D. 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兴起
答案:C
2
3
1
点拨:根据材料中秦朝法律内容涉及经济、行政、户籍等
方面的规定,可知秦律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C正确。
“开创了后代法律的模式”说法片面,排除A;题干没有
体现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B;秦朝法律内容没有导致地
方割据的兴起,排除D。
2
3
1
3. [2023·广东中考]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
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
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
惩。这表明,当时( A )
A. 地方治理强化 B. 南方土地开发
C. 社会矛盾缓和 D. 中央机构完善
A
2
3
1
点拨:根据材料中“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
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
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
朝对地方治理的强化,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土地的
开发以及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C;郡县制属于地方
管理制度,排除D。
2
3
1
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
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此,李老师以“秦的统一”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2
3
1
任务一【画结构图——了解政治制度】
(1)某学生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结构图,请你补写出①②处的内
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
度的优势。(3分)
答案:①皇帝 ②丞相
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统治。
2
3
1
任务二【绘制表格——解读治国措施】
(2)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内
容。(4分)
类别 措施 影响
经济 A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
流和发展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
衡 
2
3
1
类别 措施 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B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
凿C ,沟通了湘
江和漓江 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
便于交通往来;促进了
水路交通的发展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
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
化的交流与发展 
灵渠 
2
3
1
类别 措施 影响
军事 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
区,设置桂林、南海、象
等郡;D
管辖范围大为拓展,巩
固了边疆地区
北击匈奴,修
筑长城 
2
3
1
任务三【呈现图片——感悟秦朝辉煌】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
之一,也从侧面反映了秦朝的辉煌。请你谈一谈其史学价
值及精神价值。(2分)
答案:史学价值: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雕塑艺术的发展。精神价值:再现了秦朝严整的军队阵容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2
3
1
任务四【书写感想——阐释统一启示】
(4)根据上述内容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的统
一”为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
2
3
1
答案:【示例】主题:秦的统一
  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顺应了
历史发展的潮流。 
2
3
1
  战国后期,社会动荡不安,统一是天下百姓的愿
望。在各种有利条件的促进下,秦始皇顺应了百姓的
愿望,统一全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
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朝各地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总之,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其巩固统一
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3
1(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
目 录
CONTENTS
01
大线索梳理
02
大单元架构
03
纵横学史
04
论从史出
05
综合训练
(公元前3世纪晚期——公元3世纪早期)
1. 秦始皇与汉武帝统治措施的比较(☆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目 政治 经济 思想文
化 军事


皇 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三
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焚书

儒”,
统一文
字为小
篆 统一岭南
及东南沿
海地区;
派蒙恬北
击匈奴;
修筑长城

目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帝 采纳“推
恩”建
议;建立
刺史制度 注重发展农业
生产,重视兴
修水利;统一
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和酒
的官营、专卖 “尊崇儒
术”,把儒家
学说立为正统
思想;兴办太
学,以儒家经
典作为教材 派卫
青、霍
去病北
击匈奴

价 都是中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促进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统治后期,都出现了一
些过失

论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

目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秦汉时期确立并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
国家的管理,形成了制度认同;秦汉时期的疆域版图
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疆域认
同;这一时期以“汉”为族名,增强了民族认同,各
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民族大家庭;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为后续
历史的发展奠定了统一的趋势。
2. 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重要影
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相关史实 共性 观点/认识
秦始皇、汉
文帝、汉景
帝、汉武
帝、张骞 都是著名的历史人
物; 其统治措施(事迹)都
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
发展
相关史实 共性 观点/认识
中央集权制
度、郡县
制、“推
恩”、尊崇
儒术、盐铁
官营 都是大一统时期采取
的统治措施;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推
动了社会发展 1.制度创新是维护国
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2.国家统一与制度完
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前提与保障
相关史实 共性 观点/认识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都是封建社会的治世;都采取了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措施 人民就是江
山;统治者
要关注民
生,以民为
本;得民心
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
天下
秦末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都是由于统治腐朽残暴,阶级矛盾尖锐;都对政权统治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关史实 共性 观点/认识
造纸术、《伤寒杂
病论》、“五禽
戏”、《九章算
术》《氾胜之书》 都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
就; 都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
产生活 中国古代科
技注重实用

一、选择题
1. 【新考向】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
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这样60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
个“甲子”。已知公元前281年是庚辰年,由此推断,秦
朝建立的年份应为( B )
A. 甲辰年 B. 庚辰年
C. 辛辰年 D. 癸辰年
B
2
3
4
5
6
7
8
9
1
学史方法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12个地支依序组合,形成甲子、乙丑……癸亥60
个干支,用以纪年,每60年循环一次。184年,黄巾起义中
张角提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所以184年是甲
子年,184加60的倍数,对应的年份都是甲子年。
2
3
4
5
6
7
8
9
1
2. [历史解释]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
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
主要是( C )
C
A.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C.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 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2
3
4
5
6
7
8
9
1
3. 【新情境】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下面板书设计的标题
(空白框处)应为( B )
A. 秦统一中国 B. 秦末农民大起义
C. 文景之治 D.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
2
3
4
5
6
7
8
9
1
4. 分析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之一。观察下图,西汉
前期人口迅速增长说明了( A )
A
A.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B. 文景之治是西汉最强盛时期
C. 汉初的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
D. 汉初流民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2
3
4
5
6
7
8
9
1
点拨:根据材料中“西汉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四年的楚
汉战争,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难,为恢
复经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A正
确。B项说法错误,C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
除;材料体现西汉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因此说明政局
稳定,流民问题基本解决,排除D。
2
3
4
5
6
7
8
9
1
5.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面是“西汉的建
立与巩固”的思维导图,应在图中①②处填入( A )
A. 无为而治、尊崇儒术
B. 兼爱非攻、尊崇儒术
C.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D. 推行法治、分邦建国
A
2
3
4
5
6
7
8
9
1
6. [2024年1月太原期末]《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
最大的中国传统教育启蒙读物,也是人们了解社会常识和
传统国学的重要著作。下面节选部分体现了( B )
B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
A. 秦汉政权更迭
B. 汉王朝的兴衰
C. 东汉军阀割据
D. 魏晋政权并立
2
3
4
5
6
7
8
9
1
7. 下表中的内容表明西汉( B )
时间 史实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年) 张骞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
的征程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 破南越后,在西南设郡,以邛都
为越巂郡,以笮都为沈犁郡,以
冉駹为汶山郡,以白马为武都郡
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2
3
4
5
6
7
8
9
1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 发巴蜀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
为益州郡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年) 设西域都护府
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
到巩固
2
3
4
5
6
7
8
9
1
B. 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答案:B
A. 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
没有涉及
实行“推恩”
符合题意
与表格史实不符与表格史实不符
2
3
4
5
6
7
8
9
1
8. 《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
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陕西西
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陶俑,
还有铜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A )
A.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 《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A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符合题意
说法太绝对
说法太绝对
没有涉及
2
3
4
5
6
7
8
9
1
二、非选择题
9. [2024年1月郑州期末]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中
国文化的整合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七
年级(3)班的同学决定以此为主题,策划一场历史文化展
览活动。下面是他们设计的展览提纲,请你结合所学知
识,一起来完成它。
2
3
4
5
6
7
8
9
1
任务一【拟定提纲】
主题 秦汉时期:A  ▲ (阶段特征)
时间 2024年1月20日
地点 校园宣传栏
2
3
4
5
6
7
8
9
1
展览内容梳理 政治 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②西汉初年出现“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在B  ▲ -在位时期达到鼎盛
对外
交往 西汉时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科技
文化 两汉时期在造纸术和医学等领域上取得突出成就,领先世界
2
3
4
5
6
7
8
9
1
(1)结全所学知识,补全A、B两处的内容。(2分)
A.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汉武帝 
2
3
4
5
6
7
8
9
1
任务二【审核史料】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在确定了展览内容以后,
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收集到
了相关史料。
2
3
4
5
6
7
8
9
1

料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丝绸之路图
2
3
4
5
6
7
8
9
1

史 ①都江堰水利工
程的修建是秦朝
劳动人民杰出智
慧与勤劳精神的
集中体现。 ②使用该实物史
料证明蔡伦改进
造纸术的贡献。 ③使用丝绸之路
的路线图证明西
汉时期中外文明
交往的内容丰
富。
2
3
4
5
6
7
8
9
1
仿照
示例
进行
修改 示例:①问题: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 ①建议:使用长城作为秦朝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问题:
②建议:
③问题:

③建议:

2
3
4
5
6
7
8
9
1
(2)请仿照示例,对史料进行审核,完成相应任务。(4分)
答案:②问题:造纸术改进于东汉。②建议:使用蔡伦改
进造纸术后,造纸术向外传播的路线图,证实其贡献。
③问题:只有路线图不足以证明中外文明交往的内容丰
富。③建议:补充战争、贸易、外交活动等史料。
2
3
4
5
6
7
8
9
1
任务三【撰写前言】
(3)布展完毕后,需要写一段前言对秦汉时期进行简要介绍,
请你紧扣阶段特征完成这一任务。(7分。要求:主题明
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80—
100字左右)
2
3
4
5
6
7
8
9
1
答案:【示例】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初
步发展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
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
军事和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秦汉
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中国文化的整合期,也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等文化基础,也决定了以后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
2
3
4
5
6
7
8
9
1(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2024·湛江一模]中国传统造纸工艺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地的
交流而传播到四面八方,为当地人民带去了文化的理想
“载体”——纸。为我国造纸工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物是( B )
A. 司马迁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B
2
3
4
5
6
7
8
1
2. [2024·重庆月考]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
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B )
A. 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 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C. 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 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B
2
3
4
5
6
7
8
1
3. [2024年1月广州期末]这本医学著作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
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奠
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它是( C )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水经注》
C
2
3
4
5
6
7
8
1
4. [2023·雅安中考]他重视医疗体育,创编了一套保健运动体
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他是( D )
A. 司马迁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D
2
3
4
5
6
7
8
1
5. [2023·眉山中考]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
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
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
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B )
B
A. 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 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2
3
4
5
6
7
8
1
6. [2023·内江中考]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下图著作的创作
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享有这一崇高声
誉的历史人物是( A )
A. 司马迁 B. 张仲景
C. 霍去病 D. 董仲舒
A
2
3
4
5
6
7
8
1
7. 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
以东汉中晚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
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
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了道教产生的
( B )
A. 原因 B. 背景
C. 影响 D. 过程
B
2
3
4
5
6
7
8
1
8. 佛教的传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
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著名景点中,与佛教相关的是
( C )
A. 四川成都青城山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2
3
4
5
6
7
8
1
   
C. 河南洛阳白马寺 D. 山东曲阜孔庙
答案:C
2
3
4
5
6
7
8
1
1. 列表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李华同学以“秦汉时期的
科技著作”为主题整理出下面的表格,据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A )
2
1
著作 主要内容
《伤寒杂
病论》 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
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著作 主要内容
《九章算
术》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
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氾胜之
书》 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
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2
1
A.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
B.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相互借鉴
C. 中国古代科技重点服务农业
D.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答案:A
2
1
2. [2024年1月东营期末]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他在书中记录了帝
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他不虚
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三千余年的历史。这反
映出司马迁( C )
C
A. 守卫家国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2
1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独特
标识。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为主题开
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2
1
展板一【科技发明促进步】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史料。请你根据材料指出“蔡侯纸”
出现前主要的书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的出现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的理由。(4分)
2
1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想出一种方法),用树肤、麻头及敝(破旧)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夸赞)其能(才能),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都用他造的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自范晔《后汉书》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通过反复试验,终于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废旧原料,制造出平整耐用、适合书写的新纸,被称为“蔡侯纸”。它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的传播得以加速,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宋时雁《蔡伦改
进造纸术》
2
1
答案:书写材料:竹简、缣帛(丝织品)。
理由: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大大提高纸的质
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
质基础。
2
1
展板二【历史名著载价值】
           
(2)二组同学展示了上面一组历史名著,它们分别属于哪一领
域?请你分别简述它们的历史价值。(8分)
2
1
答案:图一:史学领域。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古代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
史事,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作
者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1
图二:医学领域。历史价值:《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2
1
图三:数学领域。历史价值:《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为研究东汉以前的数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2
1
图四:农学领域。历史价值:《氾胜之书》总结了秦汉时期
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
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为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提
供了重要史料。
2
1(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03
3星题 素养探究
1.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
象棋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C )
C
A. 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
B.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C. 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
D. 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2
3
4
5
6
7
1
2. [2024·临沂模拟]西汉建立之初,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
减,大片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
的四匹马。这表明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B )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 巩固濒临灭亡的王朝
B
2
3
4
5
6
7
1
3. [2024年1月郑州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
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
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其
根本目的是( D )
A. 增加人口数量 B. 减轻农民负担
C. 发展农业生产 D. 巩固汉初政权
D
2
3
4
5
6
7
1
4. [2024年1月泉州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
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C )
A. 兴修水利 B. 对外征伐
C. 以农为本 D. 以德化民
C
2
3
4
5
6
7
1
5. [2024·成都中考]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
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
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
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B )
A. 勤于政事 B. 提倡节俭
C. 知人善任 D. 虚怀纳谏
B
2
3
4
5
6
7
1
6. [教材素材]位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
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下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见
证了西汉时期( A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A
A. 手工业的发展 B. 富商大贾出现
C. 城市热闹繁华 D. 边境贸易频繁
2
3
4
5
6
7
1
7. 《史记·平准书》中写道:“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京师
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说明西汉( B )
A. 社会政治清明 B. 经济发展迅速
C. 中央集权加强 D. 人口迅速增长
B
2
3
4
5
6
7
1
1.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形象是道德高尚和勇武有力的结
合,形成了“勇士”“壮士”等对英雄的称谓;刘邦在
《大风歌》中提出了效命忠顺的“猛士”英雄形象。这一
变化反映了( D )
A. 人才需要文武兼备
B.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 英雄观念根深蒂固
D. 社会政治发生变动
D
2
1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争霸
与兼并战争不断,人们渴望安定的生活,希望由道德高尚
和勇武有力的“勇士”或“壮士”来结束战争;秦朝灭亡
后,刘邦希望由效忠的“猛士”来扶持他建立帝业,因此
这一变化与社会政治变动有关,D正确。
2
1
2. 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
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
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C )
A. 贯彻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B. 体现了抑制诸侯的意图
C. 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 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
C
2
1
点拨: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对应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
定社会局势,这些措施也确实有利于促进汉朝封建统治的
稳固。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更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
治世局面,C正确。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
想的体现,排除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是为了抑制诸侯
国势力,排除B;西汉初期的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
排除D。
2
1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为民措施,社会比较安
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历史解释 探治国安邦】
材料一: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自《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出现该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2
1
答案:状况: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人
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
末的战乱。
2
1
材料二: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税率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服
役年龄从17岁
开始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服
役年龄从20岁
开始
刑罚 连坐、肉刑 减轻刑罚 废除连坐和部
分肉刑
2
1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开支 大兴土木 减少开支 提倡节俭
——摘编自《汉书》《史记》
(2)材料二反映出汉初几位皇帝都实行了什么政策?与秦朝的
治国措施有何不同?(3分)
2
1
答案:休养生息政策。不同: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
罚;提倡节俭。
2
1
【以史为鉴 谈历史启迪】
材料三:
镜头一: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老农 镜头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
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
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
满,而府库余货财……
——《史记·平准书》
2
1
(3)对比秦朝的统治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给我们什么启
示? (2分)
答案: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成由俭,败由奢”。(言之有理即可)
2
1(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基础巩固
02
2星题 能力提升
1. 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
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
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该观点最
能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D )
A. 法家思想的影响 B. 中央集权制度
C. 秦末农民大起义 D. 秦的残暴统治
D
2
3
4
5
6
7
1
2.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
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
的主观目的是( B )
A.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 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B
2
3
4
5
6
7
1
3. [时空观念]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公元
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年是( D )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末期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末期
D
2
3
4
5
6
7
1
4. [2024·长沙一模]从下图中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D )
A. 秦的暴政引发秦末农民大起义
B. 陈胜、吴广的进军方向是自西向东
C. 陈胜、吴广起义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 陈胜、吴广起义控制了大泽乡地区
D
2
3
4
5
6
7
1
5.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
度和方法。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属于历史解
释的是( A )
A.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 攻占陈县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
C. 公元前209年,起义在大泽乡爆发
D. 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A
2
3
4
5
6
7
1
学史方法
如何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
历史事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主要是指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具有客观性。
历史解释:阐明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轨迹及其原因、意义
等,带有解释者的主观色彩。
历史观点: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
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2
3
4
5
6
7
1
6. 成语“破釜沉舟”体现了西楚霸王项羽勇往直前、绝不后
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 B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B
2
3
4
5
6
7
1
7. 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研讨活动时收集到以下图片,
由此判断同学们研讨的主题是( C )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巩固统一的措施
C. 秦朝灭亡的原因
D. 严刑峻法的危害
C
2
3
4
5
6
7
1
1. 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
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
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C )
C
2
3
4
5
1
A. 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 法家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 连年征调徭役丧失劳动力
D. 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反映了秦朝的社会发展状况
此时还未爆发
强调以法治国和中央集权
符合题意
统一六国前战争更频繁
2. [历史解释]“在‘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正言者谓之
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的环境下,秦朝的民间舆论与政
治秩序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民间舆论受到压制,以致形
成了与秦始皇直接对抗的潜流。”材料旨在说明( B )
B
A. 法律严苛有利于社会稳定
B. 禁锢思想易激化社会矛盾
C. 文字统一促进了政令推行
D. 秦始皇鼓励民众上书言事
2
3
4
5
1
点拨:材料反映了秦朝大力禁锢思想,压制民间舆论,这
种做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间与朝廷的对抗,B正
确。秦朝法律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也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重要
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政策失当,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压制民间舆论,排除D。
2
3
4
5
1
3.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在大泽乡为大雨所
阻,不能按期到达,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
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延
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A )
A
A. 史学研究需要多种证据
B. 《史记》内容需考古证实
C. 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 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
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不符
符合题意
与材料无关
说法错误
说法太绝对
2
3
4
5
1
学史方法
多重证据法
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即只有一种史料证据不能证明
某件事情成立。史料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文献证
据、考古证据、图像证据和口头证据等。在具体的研究过程
中,研究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证据来源,通过相互验证和解
释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2
3
4
5
1
4. 在学习了《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两节历史
课后,小红和小明两位同学对如何评价秦始皇产生了分
歧,谁也说服不了谁。请你来当一回小判官,以《我眼中
的秦始皇》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对秦始皇作出全面
客观的评价。(7分。提示:先简要评价小红和小明两人的
观点,再结合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事迹对其功过进行客观理
性的说明和评价)
2
3
4
5
1
答案:【示例】题目:我眼中的秦始皇
  小红和小明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
面客观。一方面,他灭六国、北击匈奴、开凿灵渠,建立起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后,他又创
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为适应全国统一的需
要,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2
3
4
5
1
这一系列措施影响深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称为“千古一帝”毫不为过。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实行严苛的法律;对农民征收很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2
3
4
5
1
学史方法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 时代性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这
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 一分为二原则: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观点都不
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2
3
4
5
1
3. 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
价历史人物时,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
4.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原则: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
料为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2
3
4
5
1
5. 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
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
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
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
3
4
5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