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共23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共23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8 17:2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01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
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儒学佛教道教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朝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假托老子为始祖,实际上是黄老学说中某些思想概念与民间巫术、神仙方术的结合。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1.佛道盛行的原因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原因。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材料二: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儒学出现危机→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生的归宿是什么?不适应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原因。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材料三: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世界的本原是道人生的归宿是成仙世界的本原是空人生的归宿是成佛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3)道教和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原因。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有意识地大力提倡,使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例如,前秦苻坚重用释到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加、决定国家大事。北魏时,寺院有上万所,僧尼有二百多万。在南朝,佛教发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五:隋代隋文帝、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全国重要、高规格寺院达3792所,剃度僧人23万之众,佛教事业亦颇具兴盛。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推崇下趋于盛行。在唐代,伴随佛教对儒道思想的摄取、吸收,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禅宗于中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颇为深远。——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4)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原因。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1.佛道盛行的原因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人称“菩萨皇帝”僧人从此吃素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江南(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1)佛教的危害: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材料六: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民间范缜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思考2: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影响。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2.佛道盛行的影响(2)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儒学复兴运动材料七: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有矛盾交错的局面。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思考2:根据材料概括佛道盛行的影响。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2.佛道盛行的影响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出现危机→儒学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道教和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佛教的危害: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背景影响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儒学佛教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复兴儒学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特点:多元共生,思想活跃,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易错点】“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诗仙”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元稹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诗圣”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汉江临眺》
1、文学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闻一多
二、文学艺术
2、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完备,东晋“书圣”王羲之
(3)唐朝:融汇、创新,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
草圣张旭《肚痛帖》
“颠张狂素”
“颜筋柳骨”
王羲之《兰亭序》
二、文学艺术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吴道子“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
3、绘画
(1)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缄图》《洛神赋图》;
(2)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
二、文学艺术
4、雕塑
“佛门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二、文学艺术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唐代乐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5、乐舞
二、文学艺术
领域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地理学
农学
数学
建筑学
印刷术
医药学
天文学
军事
西晋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南朝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隋朝李春
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高宗时
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唐朝僧一行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由上表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的特点?
世界领先
领域众多
唐朝出现发展高峰
三、科技
佛学研讨
法显取经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空海求法
文化交流
遣唐使
留学生
海陆丝绸之路
文明互鉴
长安胡化
经济
物种
饮食
服饰等
文化
舞蹈
习俗等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人胡食
▲胡旋舞
西亚商人
四、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保守”
以“我”为主,兼容并蓄
◎梁武帝曾问画家张僧繇,何故佛寺中画孔圣人,张僧繇答曰:将来还得靠他……梁武帝佞佛,以致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玄学名士虽行为旷达,“动违礼法”,但内心却无法摆脱对儒学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的认同。故阮籍不许他的儿子仿效他的狂诞,嵇康以儒家中庸之道训诫他的幼子。——周积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文化》
本质——统治者仍然肯定和维护儒学,儒学仍是主流思想。
看法——虽然这一时期中国受异质文化影响较大,但中国对外吸收偏向于物质文化方面,科技、制度方面更多是外传,形成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特征。
【历史纵横】阅读材料,简析材料中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
四、中外文化交流
玄奘西游
达摩东来
商人、使节、留学生云集
鉴真东渡
空海西来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深远影响中国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蕴含着不少历史信息。下列诗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A.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国家的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来染赏定了雄厚基础。(2)隋唐尤其是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3)国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4)中国和亚洲欧洲乃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5)隋唐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
(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1)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2)中华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是欧洲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
领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文化成就 思想 儒学 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儒学复兴运动
佛教 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形成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 )VS 反佛斗争
道教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三教并行”,唐初最受推崇
文学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唐诗(李白、杜甫等)
艺术 书法 王羲之的行书“书圣” 楷书(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绘画 顾恺之“以形写神” 吴道子“画圣”、阎立本等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科技 数学: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 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地理: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建筑:隋朝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州桥
印刷术:唐朝雕版印刷佛经、日历、书籍
火药:唐中期已有配方,唐末用于军事(火箭)
天文学: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
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
【建构知识体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