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澎湖湾》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校园歌曲,歌曲4/4拍,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段,表现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歌曲的第二段,是歌曲高潮所在,带有抒情性。歌曲蕴含着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中,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和浓浓的亲情,借助作者叶佳修的这首《外婆的澎湖湾》,让学生了解宝岛台湾的风土人情。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中,通过学生聆听音乐、学唱歌曲找出节奏难点,并获得准确演唱切分音的能力。在技能目标的设计中培养学生会自己数拍子为歌曲进行打击乐器的伴奏。
三、说学生。
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乐器班,学生在音乐感知方面要强于其他班级的学生,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从模仿节奏、找节奏、按照节奏读歌词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点。在加上这首歌曲是一首叙事型歌曲,朴实感人、朗朗上口,很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演唱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哼唱旋律模仿法、切分节奏探究法、用打击乐伴奏合作法等学习方法完成教学活动。通过听、说、看、动群体效应,共同完成这首歌曲。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反口令练习。(向前看、向后看……)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思考问题。在游戏练习中,老师引导学生指出反口令中说的哪个字的时值最长,引出切分节奏,并进行切分节奏的学习:大切分和小切分。大家都知道在音乐当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体现音乐的风格特点。而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中,切分节奏也恰恰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因此在设计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进行听、拍、说的有效行为,通过教师拍击节奏,学生听辨,巩固加深学过的节奏型,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二)学习歌曲、节奏探究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训练学生们怎样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的最首要任务。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第一遍聆听音乐让他们感受歌曲情绪和歌曲拍子……通过第二次聆听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的同时,体会作者通过“晚风、白浪、沙滩、椰林、斜阳、脚印、薄雾、夕阳余晖、外婆的拐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在此环节中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知道:作者怀念儿时和外婆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并对澎湖湾这个美丽地方的怀念……再第三遍的聆听中可以指导学生边听边小声跟唱,为歌曲划分乐段,并阐述理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节奏、速度、力度、旋律特点为歌曲划分乐段。在自然地交谈、讨论中,让同学们了解这些都是我们音乐的基本要素,他们就藏在我们的歌曲中,如果你了解了他们,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师帮学生解决的难点。
(三)跟琴学唱、解决难点
此环节是我根据学生在课外通过微视频自学的情况解决学生在演唱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教授歌曲时通过同学们的唱了解同学们节奏唱得不准的地方,或通过同学们几遍的唱让他们自己找你认为唱的不好的地方。老师用弹琴的方式为学生逐句解决难点,进一步巩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歌曲伴奏、在玩中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为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表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在享受到美的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创造潜能。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很多都学过乐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因此在歌曲的教学设计中,我选用杯子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边唱边为歌曲伴奏,它要求学生不仅节奏感要强、而且要通过聆听音乐学会在心里数拍子,时间长了学生在边玩边唱的过程中就会熟能生巧,同时还要掌握乐曲的节奏、段落与速度,力度的变化,指导学生打击乐作为辅助乐器为歌曲伴奏,要注意伴奏的声势,不能宣兵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学习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