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99)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9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9 09:26:3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酸碱盐的学习,对酸碱盐有了比较理性的认知,但对酸碱盐在感性上的认知还相对较少,特别是二氧化碳与一些碱溶液的反应,同时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碱的化学性质
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能说明物质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是不是就能说明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呢?
学生考虑:(分组讨论)有同意能说明的,有同意不能说明的。
创设问题情景: 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提示: 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 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再滴加盐酸,观察其现象。
2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氢氧化钙,观察其现象。
3、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再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其现象。
4 、用饮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向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其现象。
5 、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用拇指堵住管口,然后把试管倒立在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其现象。
展示讨论 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方案设计
方案一
生: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
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组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方案二
1 、步骤:a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两支试管中。
b一支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 、一支不通
c 两支支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钙
2、现象:一支有白色沉淀,另一支没有
方案三
生: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
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
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四
生:(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
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方案五
生: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