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个过程在所有细胞中都会发生
B.三个过程的都需要酶的催化
C.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D.三个过程的模板各不相同
2.(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关于DNA和基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一条链的相邻两个碱基A和T通过氢键相连
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连着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大肠杆菌无染色体就无基因
3.(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细胞中可能会形成同种RNA
B.转录过程中,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可以通过氢键相结合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的产物不都作为翻译的模板
4.(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为生物体内转运亮氨酸的tRNA,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该tRNA还能识别并转运其他氨基酸
B.亮氨酸只能由该tRNA转运
C.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AU
D.tRNA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5.(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0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
C.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正常情况下如果P为X染色体,则Q是Y染色体
6.(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DNA中不同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均在同一条单链上
B.某人眼睛高度近视,可能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同一株水毛茛的叶在空气和水中的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因型相同
D.无光条件下韭菜叶长成黄白色的韭黄,该种差异不属于可遗传变异
7.(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大肠杆菌中的核糖体蛋白可与rRNA组装形成核糖体,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可与mRNA分子结合从而抑制核糖体蛋白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rRNA的合成与大肠杆菌的核仁有关
B.核糖体蛋白的合成需要tRNA的参与
C.以mRNA为模板合成核糖体蛋白的过程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
D.核糖体蛋白合成过程中mRNA上不同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8.(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所示为正在进行正常减数分裂的某细胞,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1∶4
B.1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只有3和4
C.图中颜色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
D.该生物的体细胞也含有4条染色体,两个四分体
9.(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人类性染色体X、Y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如图中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面的遗传系谱图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的是( )
A.A B.B C.C D.D
10.(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已知一段用15N标记的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B.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占1/8
C.由该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一定占20%
D.该D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该DNA至少含有3000个碱基
11.(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m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多肽链
12.(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假设编码某多肽分子的基因中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3'ACCACAGT…GGAACTTCGAT5'(其中“….”表示省略了213个碱基,并且不含有编码终止密码的序列),若以此链为模板转录,最终形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最多是( )
A.74 B.75 C.77 D.76
13.(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生物学现象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
C.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随机结合
14.(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科学家将饱睡一宿后的志愿者,随机分为正常睡眠组和睡眠干预组(在有灯光的房间内一夜不睡觉),检测发现睡眠干预组一些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与脂肪合成、蛋白质分解相关基因表达活跃,而产能基因表达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灯光照射的房间模拟了白天的生活场景
B.甲基化不改变基因序列但生物表型可发生改变
C.基因甲基化造成的表型效应不能遗传给后代
D.该研究为熬夜会导致肥胖提供了证据支持
15.(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下图为某双链DNA(由甲链和乙链组成)的局部结构简图,图中数字①-⑥表示不同物质或氢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⑤为氢键,且③与④可为A-T碱基对或G-C碱基对
B.图中①为腺嘌呤,②为胸腺嘧啶,①②通过氢键连接
C.图中⑥为磷酸基团,此DNA片段中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若甲链中A+T占48%,则DNA分子中G占26%
16.(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了M个子代T2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
B.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1/2
C.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
D.经过培养,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有3/4含有35S
17.(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女方为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生了一个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图中不能解释其产生原因的是( )
A.A B.B C.C D.D
18.(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B.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都不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
C.碱基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
D.基因A可突变为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19.(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水稻根尖内的基因突变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B.DNA分子缺失一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20.(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喷瓜的叶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AA表现深绿色,Aa表现浅绿色,aa的植株因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呈黄色。一株浅绿色植株的部分叶片上出现了黄化现象,下列对黄花叶出现原因的推测中,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图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真正的转化实验是第 组,该组与第 组对照可排除该组小鼠死亡是由于R型细菌。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 。
(2)从各组小鼠体内分离细菌,预期可以分离出S型活菌的是 组。若将第④组分离出来的细菌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可观察到的菌落形态 。
22.(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图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类 比较 AQP7 AQP8
多肽链数 1 1
氨基酸数 269 263
mRNA碱基数 1 500 1 500
(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 ,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 。
(2)丁与乙有何不同? 。
(3)图中甲的名称为 。
(4)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m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 。(不考虑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所引起的差异)
23.(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中华文化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人喝酒不多就脸红,称作“红脸人”,其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有的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称作“白脸人”,其体内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都没有。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回答:
(1)“红脸人”由于没有乙醛脱氢酶(AL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白脸人”没有ADH、ALDH两种酶,据图可推测其基因型是 。
(3)已知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乙酸无毒。下列几种类型人中喝酒最危险的是____。
A.两种酶均无的人 B.两种酶均有的人
C.只有乙醛脱氢酶的人 D.只有乙醇脱氢酶的人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 (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
24.(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小香猪背部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的,共有四种表型:黑色(A_B_)、褐色(aaB_)、棕色(A_bb)和白色(aabb)。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为一只黑色小香猪(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基因,2位点为a基因,某同学认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互换。
①若是发生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 。
②若是发生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 或 。
(2)某同学欲对上面的假设进行验证并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用该黑色小香猪(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
结果预测:①如果子代 ,则发生了互换。
②如果子代 ,则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DNA复制只发生在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中,A错误;
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翻译也需要酶,B正确;
C、由分析可知,三个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以mRNA为模板,所以模板各不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关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2、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2.【答案】C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答案】C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不同细胞中可能会形成同种RNA,合成相同的蛋白质,A正确;
B、转录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B正确;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也会在细胞核外发生,如线粒体、叶绿体中,C错误;
D、转录的产物有tRNA、rRNA和mRNA,只有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4.【答案】D
【知识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解析】【解答】A、每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错误;
B、亮氨酸对应6种密码子,所以亮氨酸可以由6种tRNA转运,B错误;
C、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不是tRNA上,编码亮氨酸的反密码子是AAU C错误;
D、转运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mRNA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位于tRNA上。每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5.【答案】D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图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因为细胞的两极均有同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DNA为8,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为0;A正确;
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丁含有两条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应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不是Y染色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6.【答案】A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同一DNA中不同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可能在不同的单链上,A错误;
B、高度近视可能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同一株水毛的叶在不同条件下形态不同,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其基因型相同,C正确;
D、在无光条件下,韭菜变为非黄,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的控制,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个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精细地调节者生物的性状,生物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7.【答案】B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核仁,其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A错误;
B、mRNA为翻译的模板,tRNA为转运氨基酸的工具,因此大肠杆菌翻译合成蛋白质时,需要mRNA和tRNA的共同参与,B正确;
C、以mRNA为模板合成核糖体蛋白的过程,mRNA和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两者均没有胸腺嘧啶,C错误;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mRNA上不同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可能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3、mRNA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位于tRNA上。
8.【答案】C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含有2个核DNA,因此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1∶2,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含有非姐妹染色单体,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含有非姐妹染色单体,1姐妹染色单体是2,其余都是非姐妹染色单体,因此1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有3~8,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颜色相同的染色体都是来自父方(或母方),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
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但体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不发生联会行为,不存在四分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9.【答案】B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根据无中生有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Ⅱ-1片段上,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
B、根据有中生无可知该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致病基因位于Ⅱ-1上,男患者的女儿必定是患者,与遗传系谱图矛盾,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上,B错误;
CD、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片段上,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母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X和Y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不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在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三种:(1)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2)非同源区段中的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3)非同源区段的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10.【答案】D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11.【答案】B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转录出来的4条mRNA,每条mRNA链有多个核糖体结合,表明正在合成多条肽链(不止4条),A错误。
B、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核,没有核膜的阻断,可以边转录边翻译,B正确。
C、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一个核糖体可以合成一条多肽链,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C错误。
D、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并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形成mRNA,但多肽链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的,需要酶的催化,但不是RNA聚合酶,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12.【答案】A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首先写出基因中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模板链的碱基序列,分别为:TAC、CAC和ATT、ACT、ATC,然后在基因的起始端和末尾端寻找与之对应的碱基排列顺序,结果可以判断出编码氨基酸的基因片段模板链如下:3'CACAGT……GGAACT5',其中尾端ACT转录形成的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能编码氨基酸的碱基数量为213+9=222,编码的氨基酸数量最多为222÷3=74个,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2、密码子: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13.【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形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属于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这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使得亲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相等,该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4.【答案】C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睡眠干预组是在有灯光的房间内一夜不睡觉,所以有灯光照射的房间模拟了白天的生活场景,A正确;
BC、甲基化不改变碱基的序列,但基因表达和表型会发生可遗传变化,B正确,C错误;
D、睡眠干预组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活跃,该研究为熬夜会导致肥胖提供了证据支持,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了性状的改变。表观遗传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
15.【答案】D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
16.【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T2噬菌体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故两者标记用的方法不同,A错误;
B、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为2个,所占的比例为2/M,B错误;
C、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C正确;
D、培养过程中原料都来自大肠杆菌,所以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都有35S,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7.【答案】B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图中初级精母细胞的X、Y两条性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产生XBY的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X_结合会产生性染色体组成为XBX_Y的孩子,并且该小孩不患色盲,A正确;
B、图示为次级精母细胞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产生没有Y染色体和两条Y染色体的异常精子,不会形成XXY的孩子,B错误;
C、图中显示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两条X未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的孩子,C正确;
D、图中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可能导致产生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的孩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题意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患儿的基因型为XBXbY或XBXBY。
18.【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就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B错误;
C、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
D、基因A可突变为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9.【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水稻根尖细胞属于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而水稻花药中含有雄配子,发生基因突变后,可以遗传给后代,A错误;
B、DNA分子缺失一个基因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答案】B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浅绿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若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部分叶片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由Aa变为aa,则部分叶片黄化,A正确;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使基因型由Aa变为a,则也会黄化,C正确;若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产生基因型为aa的子细胞,也可以出现黄化,D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基因重组,B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1.【答案】(1)④;①;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②、④;既有光滑菌落也有粗糙型菌落
【知识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解答】(1)第④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一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从而可推测出小鼠体内有S型细菌,说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故真正的转化实验是第④组。第①组将R型细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故该组(第④组)与第①组对照可排除该组(第④组)老鼠死亡是由于R型细菌引起。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S型菌是有毒的,会导致小鼠死亡,第②、④组小鼠是死亡的,推测可以分离出S型活菌的是②、④组。第④组分离出来的细菌有S型细菌和R型细菌,因此,可观察到的菌落形态是既有光滑菌落也有粗糙型菌落。
【分析】格里菲斯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S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2.【答案】(1)转录;细胞核、线粒体
(2)五碳糖不同(丁的五碳糖为核糖,乙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3)RNA聚合酶
(4)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知识点】DNA与RNA的异同;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图示的生理过程表示DNA的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形成了RNA分子。动物细胞中能进行 DNA转录的结构必定含有DNA,故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或线粒体。
(2)据图分析丁为RNA中的基本单位,碱基为C,名称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而乙物质为DNA的基本单位,名称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两者的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组成乙的是脱氧核糖,组成丁的是核糖。
(3)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因此甲表示RNA 聚合酶。
(4)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分析】1、DNA和RNA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2、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23.【答案】(1)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aaBB、aaBb
(3)D
(4)无关;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1)“红脸人”由于没有乙醛脱氢酶(AL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径。
(2) “白脸人”没有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据图可推测其基因型是aaBB、aaBb。
(3)乙醇脱氢酶(ADH)能将乙醇转化形成乙醛,乙醛脱氢酶(ALDH)能将乙醛转化形成乙酸,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乙酸无毒,因此只有乙醇脱氢酶的人体内乙醛含量相对较高,喝酒最危险,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由于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4号染色体和12号染色体)上而非性染色体上,所以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无关。
【分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4.【答案】(1)①AB、Ab、aB、ab;②AB、aB、ab;Ab、ab、aB
(2)①出现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型;②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白色和褐色三种表型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1) 1与2为姐妹染色单体,在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位点的基因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则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①若是发生了交叉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BB、Aabb,即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aB、ab;
②若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BB、aabb或Aabb、aaBB,即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B、aB、ab或Ab、ab、aB。
(2)探究某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一般采用测交的实验方法。黑色小香猪(AaBb)发生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导致测交产生的后代表型不同,所以可用该黑色小香猪(AaBb)与隐性个体白色小香猪(aabb)的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结果预测:①若黑色小香猪(AaBb)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进而与ab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会出现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4种表现型;②若黑色小香猪(AaBb)发生过隐性突变,则产生的配子为AB、aB、ab或Ab、ab、aB,与ab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会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褐色、棕色和白色3种表现型。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个过程在所有细胞中都会发生
B.三个过程的都需要酶的催化
C.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D.三个过程的模板各不相同
【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DNA复制只发生在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中,A错误;
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翻译也需要酶,B正确;
C、由分析可知,三个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以mRNA为模板,所以模板各不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关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2、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2.(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关于DNA和基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一条链的相邻两个碱基A和T通过氢键相连
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连着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大肠杆菌无染色体就无基因
【答案】C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细胞中可能会形成同种RNA
B.转录过程中,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可以通过氢键相结合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的产物不都作为翻译的模板
【答案】C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不同细胞中可能会形成同种RNA,合成相同的蛋白质,A正确;
B、转录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B正确;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也会在细胞核外发生,如线粒体、叶绿体中,C错误;
D、转录的产物有tRNA、rRNA和mRNA,只有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4.(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为生物体内转运亮氨酸的tRNA,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该tRNA还能识别并转运其他氨基酸
B.亮氨酸只能由该tRNA转运
C.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AU
D.tRNA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答案】D
【知识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解析】【解答】A、每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错误;
B、亮氨酸对应6种密码子,所以亮氨酸可以由6种tRNA转运,B错误;
C、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不是tRNA上,编码亮氨酸的反密码子是AAU C错误;
D、转运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mRNA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位于tRNA上。每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5.(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0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
C.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正常情况下如果P为X染色体,则Q是Y染色体
【答案】D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图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因为细胞的两极均有同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DNA为8,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为0;A正确;
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丁含有两条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应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不是Y染色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6.(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DNA中不同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均在同一条单链上
B.某人眼睛高度近视,可能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同一株水毛茛的叶在空气和水中的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因型相同
D.无光条件下韭菜叶长成黄白色的韭黄,该种差异不属于可遗传变异
【答案】A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同一DNA中不同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可能在不同的单链上,A错误;
B、高度近视可能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同一株水毛的叶在不同条件下形态不同,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其基因型相同,C正确;
D、在无光条件下,韭菜变为非黄,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的控制,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个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精细地调节者生物的性状,生物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7.(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大肠杆菌中的核糖体蛋白可与rRNA组装形成核糖体,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可与mRNA分子结合从而抑制核糖体蛋白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rRNA的合成与大肠杆菌的核仁有关
B.核糖体蛋白的合成需要tRNA的参与
C.以mRNA为模板合成核糖体蛋白的过程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
D.核糖体蛋白合成过程中mRNA上不同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答案】B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核仁,其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A错误;
B、mRNA为翻译的模板,tRNA为转运氨基酸的工具,因此大肠杆菌翻译合成蛋白质时,需要mRNA和tRNA的共同参与,B正确;
C、以mRNA为模板合成核糖体蛋白的过程,mRNA和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两者均没有胸腺嘧啶,C错误;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mRNA上不同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可能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3、mRNA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位于tRNA上。
8.(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所示为正在进行正常减数分裂的某细胞,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1∶4
B.1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只有3和4
C.图中颜色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
D.该生物的体细胞也含有4条染色体,两个四分体
【答案】C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含有2个核DNA,因此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1∶2,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含有非姐妹染色单体,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含有非姐妹染色单体,1姐妹染色单体是2,其余都是非姐妹染色单体,因此1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有3~8,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颜色相同的染色体都是来自父方(或母方),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
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但体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不发生联会行为,不存在四分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9.(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人类性染色体X、Y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如图中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面的遗传系谱图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根据无中生有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Ⅱ-1片段上,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
B、根据有中生无可知该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致病基因位于Ⅱ-1上,男患者的女儿必定是患者,与遗传系谱图矛盾,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上,B错误;
CD、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片段上,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母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X和Y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不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在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三种:(1)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2)非同源区段中的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3)非同源区段的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10.(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已知一段用15N标记的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B.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占1/8
C.由该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一定占20%
D.该D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该DNA至少含有3000个碱基
【答案】D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11.(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m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多肽链
【答案】B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转录出来的4条mRNA,每条mRNA链有多个核糖体结合,表明正在合成多条肽链(不止4条),A错误。
B、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核,没有核膜的阻断,可以边转录边翻译,B正确。
C、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一个核糖体可以合成一条多肽链,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C错误。
D、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并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形成mRNA,但多肽链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的,需要酶的催化,但不是RNA聚合酶,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12.(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假设编码某多肽分子的基因中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3'ACCACAGT…GGAACTTCGAT5'(其中“….”表示省略了213个碱基,并且不含有编码终止密码的序列),若以此链为模板转录,最终形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最多是( )
A.74 B.75 C.77 D.76
【答案】A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首先写出基因中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模板链的碱基序列,分别为:TAC、CAC和ATT、ACT、ATC,然后在基因的起始端和末尾端寻找与之对应的碱基排列顺序,结果可以判断出编码氨基酸的基因片段模板链如下:3'CACAGT……GGAACT5',其中尾端ACT转录形成的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能编码氨基酸的碱基数量为213+9=222,编码的氨基酸数量最多为222÷3=74个,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2、密码子: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13.(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生物学现象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
C.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随机结合
【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形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属于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YyRr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这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使得亲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相等,该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4.(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科学家将饱睡一宿后的志愿者,随机分为正常睡眠组和睡眠干预组(在有灯光的房间内一夜不睡觉),检测发现睡眠干预组一些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与脂肪合成、蛋白质分解相关基因表达活跃,而产能基因表达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灯光照射的房间模拟了白天的生活场景
B.甲基化不改变基因序列但生物表型可发生改变
C.基因甲基化造成的表型效应不能遗传给后代
D.该研究为熬夜会导致肥胖提供了证据支持
【答案】C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睡眠干预组是在有灯光的房间内一夜不睡觉,所以有灯光照射的房间模拟了白天的生活场景,A正确;
BC、甲基化不改变碱基的序列,但基因表达和表型会发生可遗传变化,B正确,C错误;
D、睡眠干预组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活跃,该研究为熬夜会导致肥胖提供了证据支持,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了性状的改变。表观遗传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
15.(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如下图为某双链DNA(由甲链和乙链组成)的局部结构简图,图中数字①-⑥表示不同物质或氢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⑤为氢键,且③与④可为A-T碱基对或G-C碱基对
B.图中①为腺嘌呤,②为胸腺嘧啶,①②通过氢键连接
C.图中⑥为磷酸基团,此DNA片段中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若甲链中A+T占48%,则DNA分子中G占26%
【答案】D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
16.(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了M个子代T2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
B.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1/2
C.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
D.经过培养,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有3/4含有35S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T2噬菌体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故两者标记用的方法不同,A错误;
B、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为2个,所占的比例为2/M,B错误;
C、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C正确;
D、培养过程中原料都来自大肠杆菌,所以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都有35S,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7.(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女方为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生了一个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图中不能解释其产生原因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图中初级精母细胞的X、Y两条性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产生XBY的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X_结合会产生性染色体组成为XBX_Y的孩子,并且该小孩不患色盲,A正确;
B、图示为次级精母细胞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产生没有Y染色体和两条Y染色体的异常精子,不会形成XXY的孩子,B错误;
C、图中显示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两条X未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的孩子,C正确;
D、图中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可能导致产生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的孩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题意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患儿的基因型为XBXbY或XBXBY。
18.(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B.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都不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
C.碱基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
D.基因A可突变为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就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B错误;
C、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
D、基因A可突变为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9.(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水稻根尖内的基因突变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B.DNA分子缺失一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水稻根尖细胞属于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而水稻花药中含有雄配子,发生基因突变后,可以遗传给后代,A错误;
B、DNA分子缺失一个基因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喷瓜的叶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AA表现深绿色,Aa表现浅绿色,aa的植株因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呈黄色。一株浅绿色植株的部分叶片上出现了黄化现象,下列对黄花叶出现原因的推测中,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浅绿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若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部分叶片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由Aa变为aa,则部分叶片黄化,A正确;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使基因型由Aa变为a,则也会黄化,C正确;若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产生基因型为aa的子细胞,也可以出现黄化,D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基因重组,B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图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真正的转化实验是第 组,该组与第 组对照可排除该组小鼠死亡是由于R型细菌。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 。
(2)从各组小鼠体内分离细菌,预期可以分离出S型活菌的是 组。若将第④组分离出来的细菌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可观察到的菌落形态 。
【答案】(1)④;①;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②、④;既有光滑菌落也有粗糙型菌落
【知识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解答】(1)第④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一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从而可推测出小鼠体内有S型细菌,说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故真正的转化实验是第④组。第①组将R型细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故该组(第④组)与第①组对照可排除该组(第④组)老鼠死亡是由于R型细菌引起。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S型菌是有毒的,会导致小鼠死亡,第②、④组小鼠是死亡的,推测可以分离出S型活菌的是②、④组。第④组分离出来的细菌有S型细菌和R型细菌,因此,可观察到的菌落形态是既有光滑菌落也有粗糙型菌落。
【分析】格里菲斯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S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2.(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下图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类 比较 AQP7 AQP8
多肽链数 1 1
氨基酸数 269 263
mRNA碱基数 1 500 1 500
(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 ,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 。
(2)丁与乙有何不同? 。
(3)图中甲的名称为 。
(4)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m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 。(不考虑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所引起的差异)
【答案】(1)转录;细胞核、线粒体
(2)五碳糖不同(丁的五碳糖为核糖,乙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3)RNA聚合酶
(4)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知识点】DNA与RNA的异同;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图示的生理过程表示DNA的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形成了RNA分子。动物细胞中能进行 DNA转录的结构必定含有DNA,故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或线粒体。
(2)据图分析丁为RNA中的基本单位,碱基为C,名称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而乙物质为DNA的基本单位,名称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两者的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组成乙的是脱氧核糖,组成丁的是核糖。
(3)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因此甲表示RNA 聚合酶。
(4)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分析】1、DNA和RNA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2、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23.(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中华文化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人喝酒不多就脸红,称作“红脸人”,其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有的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称作“白脸人”,其体内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都没有。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回答:
(1)“红脸人”由于没有乙醛脱氢酶(AL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白脸人”没有ADH、ALDH两种酶,据图可推测其基因型是 。
(3)已知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乙酸无毒。下列几种类型人中喝酒最危险的是____。
A.两种酶均无的人 B.两种酶均有的人
C.只有乙醛脱氢酶的人 D.只有乙醇脱氢酶的人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 (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
【答案】(1)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aaBB、aaBb
(3)D
(4)无关;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1)“红脸人”由于没有乙醛脱氢酶(AL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径。
(2) “白脸人”没有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据图可推测其基因型是aaBB、aaBb。
(3)乙醇脱氢酶(ADH)能将乙醇转化形成乙醛,乙醛脱氢酶(ALDH)能将乙醛转化形成乙酸,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乙酸无毒,因此只有乙醇脱氢酶的人体内乙醛含量相对较高,喝酒最危险,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由于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4号染色体和12号染色体)上而非性染色体上,所以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无关。
【分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4.(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小香猪背部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的,共有四种表型:黑色(A_B_)、褐色(aaB_)、棕色(A_bb)和白色(aabb)。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为一只黑色小香猪(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基因,2位点为a基因,某同学认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互换。
①若是发生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 。
②若是发生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 或 。
(2)某同学欲对上面的假设进行验证并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用该黑色小香猪(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
结果预测:①如果子代 ,则发生了互换。
②如果子代 ,则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答案】(1)①AB、Ab、aB、ab;②AB、aB、ab;Ab、ab、aB
(2)①出现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型;②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白色和褐色三种表型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1) 1与2为姐妹染色单体,在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位点的基因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则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①若是发生了交叉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BB、Aabb,即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aB、ab;
②若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BB、aabb或Aabb、aaBB,即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B、aB、ab或Ab、ab、aB。
(2)探究某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一般采用测交的实验方法。黑色小香猪(AaBb)发生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导致测交产生的后代表型不同,所以可用该黑色小香猪(AaBb)与隐性个体白色小香猪(aabb)的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结果预测:①若黑色小香猪(AaBb)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进而与ab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会出现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4种表现型;②若黑色小香猪(AaBb)发生过隐性突变,则产生的配子为AB、aB、ab或Ab、ab、aB,与ab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会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褐色、棕色和白色3种表现型。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