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 快乐的校园 打字机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 快乐的校园 打字机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18 16: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打字机》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打字机》,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情绪,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2.感悟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合作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模拟情景的音乐活动中,深化音乐形象,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图谱的辅助下,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特点及音乐形象。2.能听辨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并根据B段的旋律,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特点及音乐形象,加深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难点 听辨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并根据B段的旋律,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内容分析 管弦乐《打字机》,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徳森(1908~1975)在办公室打字的时候,听到打字机发出“嗒嗒嗒”的击键声以及换行的“叮”声,这促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以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写下了这首名为《打字机》的管弦乐曲。乐曲为三段体(ABA)结构。速度甚快。A段主题旋律不断作下行模进,均匀连续的八分音符用顿音奏出,灵活轻快。伴奏声部的打字机则随音乐节奏发出急遽的击键声,连续3小节后在第4小节重拍上出现满行预告铃声,继一个四分休止符,再响起倒回机头的的“咔嚓”声B段转为C大调,节奏放宽,并频频使用强拍上的休止,与A段音乐的热烈气氛有所对比。但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铃声、倒机声仍不绝于耳,使人感受到工作着的人们紧张忙碌的心情以及娴熟自如地操作打字机时的得意神态。乐曲最后再现A段而告结東。
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聆听感受、启发想象、合作学习、奥尔夫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播放以《打字机》为背景音乐的动画视频,提出“关注打字工具的使用动作与发出的声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题学生认真欣赏视频,关注打字机发出的声音,并模仿使用打字机时的“打字动作”与“倒机动作”。 多媒体 通过观看视频频,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讲解老式打字机的工作原理,为记忆主题旋律做铺垫
展开阶段 二、乐曲欣赏1.整体聆听,感知音乐形象 2.分段聆听,记忆音乐主题 (1) 聆听A段主题,感受忙碌的工作气氛 ①教师引导学生打节拍数出每乐句“铃声”与“倒机声”出现的位置。②出示图形谱揭晓答案,小结:旋律起伏小、速度快、节奏密集。 ③分析乐句结构(2)完整聆听,明确乐曲结构 教师出示乐曲的图形谱,并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旋律起伏、力度对比等方面讨论。 (3)聆听B段,感受轻松的工作氛围 ①教师借助图形谱,将B段的旋律进行特点用形象的图谱表示出来。②教师出示带有音效位置的图形谱。③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④根据B段旋律,鼓励学生即兴编创歌词。分析A、A’乐段3.根据图形谱完整地边听音乐边表演。 二、乐曲欣赏1.整体聆听,感知音乐形象学生感受音乐并想象画面,判断音乐的情绪与速度。 2.分段聆听,记忆音乐主题 (1) 聆听A段主题,感受忙碌的工作气氛 ①学生随音乐律动,模仿打字员打字,并在“回车键”处做“倒机”的动作。②学生再次聆听,思考形成忙碌状态的音乐要素。③复听A段主题,学生数着拍子分析判断乐句结构。 (2)完整聆听,明确乐曲结构 学生借助图形谱熟悉音乐,感知音乐的结构和特点。(三段体:ABA')(3)聆听B段,感受轻松的工作氛围 ①学生边听、边想象与模仿放松打字的状态。②学生边演唱边模仿打字动作,在音效处突出“倒机”动作。③学生根据B段旋律特征,在铃声和倒机处加入律动,完成情境表演。④根据B段旋律,即兴创编歌词。并采取分组对唱的形式演唱音乐主题,加深对B乐段主题的印象。(4)学生完整欣赏A、A’乐段,并随音乐律动,准确模仿打字员的打字机的动作。3.学生根据图形谱完整地边听音乐边表演。 PPT钢琴 学生在聆听和实践中逐步熟悉音乐,掌握音乐的规律,从而更准确地表现音乐。 加深学生对乐曲的体验与音乐感知,采用律动、声势模仿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与联想,不断加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结构特点并归纳结构。借助图形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实现学生与音乐的快速融合。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并模仿音乐形象,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形象。 让学生自拟场景,创编歌词,加深第二乐段的音乐感知。
拓展阶段 三、思维拓展,丰富音乐体验 1.简介作曲家与创作背景。2.欣赏现场演奏的管弦乐曲《打字机》。 三、思维拓展,丰富音乐体验 1.了解作曲家安德森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2.学生认真欣赏打字机与乐队配合的现场。 多媒体 加深了解乐曲的背景;诙谐有趣的表演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对乐曲有整体的感知和升华。
结束阶段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名称和曲式结构;再次强调情感目标“音乐源于生活”的真谛。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顾乐曲作品名称和曲式结构。 本环节以师生问答方式对乐曲的基本信息进行归纳,根据《打字机》的创作特征对课堂学习目标进行升华。
【教学反思】
《打字机》是一首描绘性非常强的管弦乐小品,独特的音效交织在一起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打字员忙碌、快乐的工作场面,如何让学生从音乐中深切的感受、体验这一场景,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熟悉这一办公用品,课堂中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打字机进行初步的了解,并模仿打字员的动作感受打字机发出的声音。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体验音乐,同时能真切地感悟到“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升温。
根据新课标提出:“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等要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地聆听音乐。如:在分段欣赏中,我引导学生聆听打字机发出来的几种声音:打字机的嗒嗒声、铃声和倒机声,激发了学生继续聆听的兴趣与动力。再如:在分段聆听乐曲的环节,我利用动态的图形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和表现音乐形象。尤其是在B段音乐的欣赏中,为了加深学生对B乐段主题的印象,我设计出巧妙的图形谱,让学生直观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同时,我通过引导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并模仿音乐形象,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从而更好地感受B乐段轻松愉悦的心情。其次,我还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其根据B段旋律特征,在铃声和倒机处加入律动,完成情境表演。在课堂的最后,我通过简单介绍作曲家安德森和《打字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加深了解乐曲背景的情况下,进一步欣赏现场演奏的管弦乐曲《打字机》,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对乐曲有整体的感知和升华。
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课堂也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对课堂氛围的调控能力还需提高,时间分配未能及时调整,导致课堂归纳总结的阶段结束的有点仓促。
【课例点评】
教师能够根据高年段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与设计,并通过欣赏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打字机有了初步的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其生动形象的PPT课件,更是让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们都大开眼界。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乐于与他人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能围绕自己设定的课题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其评价语言丰富,对学生做出的回答给予具体肯定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音乐表现能力。并且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出正确的指导。 本课突出了教师“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根据A、B乐段情绪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充分愉悦地感知和体验音乐。在B乐段歌词创编环节,通过师生合作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