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库斯克邮车
学科 音乐 学段 高年级 年级 五年级
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辅助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情绪与情感;表现领域中的演唱、演奏与识读乐谱;创造领域中的即兴创编相关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风格与流派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五线谱)五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
是否已实施 否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指导思想: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音乐的感悟,主要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的”。本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抓住乐曲的主要音乐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动中乐,在乐中学。
(2) 理论依据:
本课以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为理论依据,抓住乐曲的特点,自然生成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把握,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境。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心怀丰收喜悦的渔夫们划着渔船, 载歌而归,由远及近的一幅画面。
全曲共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1—1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型也是不断变化,配合左手的颤音、上划音,意图描绘一幅夕阳西下,宁静安逸的湖滨美景。
短暂的平息之后进入了第二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它们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相同的,但是第二乐句把原本第一乐句开头的两个小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小节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
第三乐句的开始一小节使用了主题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第一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了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奏也变得比较活泼,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巧。
第四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奏上和弹奏手法上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乐段:(16—40小节)分为四个乐句。并由之前的四拍子变为了二拍子,标志着乐曲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一乐句开始的两个四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小节旋律和节奏完全一样,旋律为八度和四度的跳跃,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者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写实的特点。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着下个乐句的开始。
第二乐句开始的一小节所用的音乐材料是对第一乐句乐句开始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新的材料,出现了长音清角。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比和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乐句以一个短小的音型“ X * X X ”作为材料,根据一连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紧接着的第四乐句采用了五声音阶回旋环绕的方法对第三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规律且富有律动性,节奏速度也非常稳定,准确地描绘了渔夫们愉悦的心情,他们为自己捕鱼和驾驶渔船的技术而感到自豪,此时胸有成竹,心情大好,将船只不紧不慢地行驶在湖面上。最后的渐慢处理标志着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束和第三部分高潮的到来。
第三乐段:乐曲第三部分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它由一个长乐句和最后的尾声组成,共30个小节。乐段以一个短小的音型“ X X X * ”作为材料,对其进行“复式递升”和“复试递降”的旋律发展。速度由一开始的缓慢逐渐加快,音乐的整体情绪也随之高涨,最后达到了整首乐曲的最高潮。在演奏手法上大量地运用了“花指”的手法,极为形象地模仿了水流浪花的音响效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渔夫们争先恐后、渔歌四起、互相唱闹的喧嚣场面。
乐曲的尾声是由长乐句的后半段下行时的旋律的“骨架音”变化发展而来的。首先由一长串渐慢的琶音来结束之前快速、激烈的乐曲高潮,然后用截然不同的节奏和演奏手法将高潮部分的旋律主干音演奏出来,除了对主干音的强调之外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乐曲高潮时突然切住并用慢速演奏,生动地描绘了喧嚣场面结束之后入夜的场景,而情绪也回到了乐曲刚开始的那种安逸、宁静之中。结束音落在宫音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调式主音,给人以曲虽终,然意韵无穷之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对于本作品的表现形式的把握:本班没有在外学习器乐的学生,平时对于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认识渠道也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欣赏作品,了解程度和热情都远不如对他们的偶像组合“TFBOYS”。本校的古筝社团在每年的校艺术节都有演出,学生在三年级也曾欣赏过古筝独奏《浏阳河》,所以对古筝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对于本作品的表现内容的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教师的稍加启发下理解夕阳西下渔船点点的情境和渔夫们自豪、愉快的心情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
2、对于音乐旋律的分析能力:了解旋律线的含义,知道旋律线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对于模进的创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通过比较、示范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找出乐曲旋律中的规律和特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绪,并用演唱、做动作和歌词创编等形式表达这种情感。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状况1:对于乐曲演奏乐器“古筝”的认识:
本首乐曲演奏形式是古筝独奏,学生在三年级曾欣赏过古筝独奏《浏阳河》,因此对于乐器的音色、构造、外形有所感知。但经过调查了解到在本班有部分孩子对此知识印象已模糊。
对策:课前复习有关古筝和五声调式的知识。
状况2:学生聆听注意力问题:
本首作品为民族器乐演奏作品,且表现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又有大段的慢速弹奏,学生可能会出现主动体验兴趣缺乏、欣赏不专注的状况。
对策:(1)教师现场完整演奏该首作品,激发学生听赏兴趣,为后续深入赏析做好铺垫。
(2)将聆听音响与视、唱、动、说结合、完整欣赏与局部赏析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感性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激发情感共鸣,通过教师边演奏边讲解,从表现力和演奏方法两方面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乐器,深入体会民族音乐的韵味。
状况3:关于记谱方式。
用五线谱作为《渔舟唱晚》这首古筝古曲的记谱方式,并不能确切地体现古筝的一些特殊的演奏技巧技法,学生无法完全体会到古筝的演奏魅力。
对策:第一、二乐段运用五线谱和古筝谱并用的方式,在第三乐段五线谱无法记录花指“*”这一演奏技巧的情况下,使用古筝谱的记谱方式。
状况4:关于划分乐段。
在对同年级其他班学生的调查后显示,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后对第一、二乐段的划分不如第三乐段那样确定。
对策:(1)将第一、二乐段分别欣赏后,在多个词语中选择与第一、二乐段相符合的词语,感性地对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行判断,将两个乐段进行对比。
(2)观察第一二乐段的曲谱,理性地分析将第一、二乐段划分开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聆听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对比聆听、比较判断、演唱表现、器乐演奏等方法的引导下感受、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体会乐曲的情绪和音乐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乐曲的旋律、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信息,感知乐曲三个乐段的情绪情感的差异,体验中国古典音乐风格意韵。
2、在演唱、律动、器乐演奏的辅助下,深入体会三个主题的旋律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和把握旋律特点和乐曲表现意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演唱、律动、器乐演奏的辅助下,深入体会三个主题的旋律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初听、感受乐曲
【阶段目标】:初听乐曲,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1、谈话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老师身边的是什么乐器吗?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今天我们将要来欣赏一首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2、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曲名《渔舟唱晚》的理解,了解乐曲表现的情境。
3、教师完整演奏乐曲,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提问:(1) 哪段音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 乐曲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1)学生在三年级曾经欣赏过古筝曲《浏阳河》,对古筝这种乐器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本课时在此问题上不做过多篇幅的解释;
(2)由老师来亲自示范演奏乐曲,可以消除学生对于离自身生活较远且有较长一段速度
慢的乐曲的“打不起精神来”和欣赏不专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课前调研情况,学生对于乐曲的情绪很感兴趣。而带着问题欣赏乐曲,学生能
够对音乐更加的关注,主动捕捉到的东西也就更多。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生成的回答和学生一起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
(二)、分析、表现乐曲。
【阶段目标】:根据乐曲的旋律、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信息,感知乐曲三个乐段的情绪差异,并用演唱、律动和器乐演奏来表现三个主题旋律。
教学步骤:
1:听赏第一乐段
(1)出示曲谱,引导学生根据曲谱呈现出的线索分析乐曲的情绪
提问:请你根据曲谱所呈现的线索,大致分析乐曲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情绪应为欢快活泼。因为乐曲的节奏紧凑。
(2)教师完整演奏第一乐段,向学生展示第一乐段的情绪为优美抒情。
(3)引导学生分析乐曲会呈现出优美抒情的情绪的原因。
预设:学生回答不出原因是速度慢
对策: ① 分别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奏,对比聆听。
② 指导学生边打拍子边听。
(4)教师在钢琴的辅助下教唱第一乐段的主题。
(5)教师用古筝演奏第一乐句,学生对比古筝演奏和钢琴演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通过古筝左手的按音、颤音使得音乐的旋律线条更加丰富、生动,增强韵味。
(6)出示古筝版曲谱,教师对颤音和下滑音等装饰音的符号和演奏技巧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模仿演奏动作。
(7)教师古筝伴奏,学生边按照古筝谱唱出装饰音边做左手的演奏动作。
(8)引导学生从两幅图片中选择出能够表现第一乐段情境的图片。
预设:第一幅图片能够表现出第一乐段优美抒情的情绪和意境。
【设计意图】:
(1)抓住这一乐段节奏紧凑与情绪优美抒情之间的反差,通过教师范奏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找到“速度”这个关键点,清晰地理解节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引出对其他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理解乐曲。
(2)古筝演奏和钢琴演奏相对比,从演奏技巧为切入点,从听觉上直观地感受古筝丰富的表现力和《渔舟唱晚》这首古筝古曲的独特韵味。
(3)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唱旋律边做左手按弦的动作,将音响和演奏技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古筝有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理解。
活动2:听赏第二乐段
(1)初听,分析乐曲在速度和情绪上的变化。
过渡语:随着画面向前推进,我们又将感受到怎样的情境呢?我们来听下一段音响,并思考,乐曲的情绪和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速度和第一乐段相比稍快;情绪也比第一乐段活泼轻快。
(2)在多个词语中选择与第一、二乐段符合的速度、情绪、旋律线。
(3)教师出示两个乐段主旋律的曲谱,分别播放对应的音响,学生观察随音乐而动的旋律线,进一步体会旋律特点。
预设:第二乐段的旋律音区跨度比第一乐段大,且不连贯,并且旋律线走向呈弧线。
(4)学生边听乐曲边用动作表现渔夫划船的动作。
过渡语:第二乐段主题音乐的旋律线像不像划船桨时的动作?让我们来随着音乐做一做这个动作吧!
过渡语:最后的渐慢处理标志着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束和第三部分高潮的到来。
【设计意图】:
(1)在第三乐段的对比之下,第一、二乐段情绪的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这两个乐段的划分问题上会有犹豫和分歧。在分别欣赏两个乐段后,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在这时,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加以明确——先从听觉感受的角度,通过选择能够描述音响效果的词语归纳和理顺,再观察曲谱,理性、具体地分析。
(2)随着第二乐段乐曲所表现画面的逐步推进,抓住划船的动作轨迹和乐曲旋律线条极为相似的特点,将两者相结合——先观察分析曲谱,再通过现场生成的简单动作来表现乐曲情境。把抽象的旋律走向行为化、具体化。既帮助孩子们掌握了旋律特点,又增添趣味性。
活动3:听赏第三乐段
(1)初听,初步感受第三乐段的旋律特点。
提问:① 第三乐段与前两乐段相比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② 通过怎样的演奏技巧形象地表现乐曲情绪?
预设:速度渐快、情绪更加热烈
预设:班里会弹古筝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是因为大量加入了花指的缘故。
(2)个别学生上前尝试弹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加深印象。
① 学过古筝的学生说一说弹花指注意什么
② 学生随老师做弹花指的动作
③ 学生上前弹花指和老师配合完成部分第三乐段旋律
(3)视唱主题旋律。
(4)引导学生分析旋律特点。
预设:同音重复、五声调式、每小节节奏型一样
(5)学生找出每个小节的音,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本乐段的旋律线条。
(6)学生跟随古筝边唱旋律,边做出花指的动作。
活动:4:分析乐曲尾声部分
教师演奏尾声部分,学生描述音乐表现的情境。
过渡语:乐曲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乐曲的尾声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呢?
预设: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活动5:回顾全曲
老师分别播放三段音响,学生分辨并说出力度、速度、旋律线和情绪特点。
活动6:复听全曲
学生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形式表现乐曲。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