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前注意保密
大湾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合考试高二历史
本卷共6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正确)
1.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 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
A. 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
C. 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 D.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姜寨遗址的墓葬中随葬品相差无几,二陶寺遗址的墓葬 中已经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等级分化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由此说明在这两个时期生产生产力发 展水平存在差异,D 项正确;姜寨遗址和陶寺遗址都还没有进入青铜文明时期,也没有形成早期的国家, 排除AB 项;礼乐文化出现于西周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 项。故选D 项。
2.文献记载,商王太甲崩后,“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商王太戊即位后,“殷复兴,诸侯归之”。该记载 可用于研究商代实行( )
A. 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解析】
第1页/共17页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商 王太甲崩后,“诸侯或不至”,商王太戊即位后“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商代的附属国对商朝叛服无 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对附属国的控制力较为有限,因此出现了材料所描述的现 象,B 项正确;商代并未实行禅让制和分封制,排除A、C项;嫡长子继承制指的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 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一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 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 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 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 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 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 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可以 看出西周时期出现了“敬天保民”思想,这种思想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A 项正 确;“敬天保民”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 项:“敬天保民”思想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民 众的约束,排除C 项;血缘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纽带,排除D 项。故选A 项。
4.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 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以看出 传统音乐更加注重人伦关系,B 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 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注重人伦,并未涉及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 项。故选B 项。
5. 自战国至唐,行 (xíng) 商是商业活动中的盈利主体,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至宋代,坐贾势力日益 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姓收入水平提高 B.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D. 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答案】C
第2页/共17页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行商和坐贾最大的区别就是商人的流通性和是否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其中宋代坐 贾的势力壮大,说明商人有着稳定的客源和固定的经营场所,这主要和城市化不断发展有关,C 正确;A
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行商从事的,D 排除。故选C。
6.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毕竟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了,一时之间绝对不可能都 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这说明秦朝( )
A. 没有完成文字统一 B.“书同文”的效果有限
C. 注重保存传统文化 D. 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 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可知,秦朝虽然实行了“书同文”,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 了八种不同的文体,以适应当时文字系统繁杂的现实,这说明当时秦朝的统一措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 项正确;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完成了文字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书同文”的效果, 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实施了“焚书坑儒”的举措,“注重保存传统文化”的说法与题意及史实不 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汉立国之初,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大为流行,汉初士人并不局囿于某一家某一说,而诸家并 用,如贾谊就“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泉错曾”“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又“受《尚书》。”这种现 象
A. 昭示思想解放潮流即将到来 B. 为儒学新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C. 表明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 D. 反映汉初出现思想混乱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大为流行,这一局面为之后董仲舒吸收各派思 想,创立新儒学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故B 正确;汉代没有思想解放的潮流,排除A 项;儒学在汉代逐渐 成为主流,而不是没落,排除C 项;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思想混乱的表现,排除D 项。
8.汉朝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双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此后,太学生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 的三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
A. 确立了考试选官的用人制度 B. 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C. 提高了官员的行政事务能力 D. 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第3页/共17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以公元前124年双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此后,太学生
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三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太学教育从 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而汉武帝由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所以其太学教育的主要内 容是儒家经典,据此可知,太学生的大量增加,对于太学教育发展和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具有积极意义,
B项正确;考试选官的用人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太学生不全做官,故“提高 了官员的行政事务能力”的错误,排除C 项;材料主要以及太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没有涉及“西 汉以来的阶级矛盾”,排除D 项。故选B 项。
9.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而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 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 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C. 土地国有制度得到发展 D. 商品经济趋于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 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 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 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 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 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 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 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三国还是东晋南朝性质一致,材料体现的是 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 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 展不相关,排除D 项,故选A 项。
10.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 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此后,中央政府将此项措施推广至全 国 ,“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这表明隋朝( )
A. 实行轻徭薄赋 B. 消除贫富分化
C.关注社会赈济 D. 重视粮食供应
【答案】C 【解析】
第4页/共17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可知,隋 文帝统治时期,将粮备荒、建立仓库推广全国,且取得一定效果,体现了当时统治者重视社会赈济,C 项 正确;隋朝推行租调制,且材料信息与轻徭薄赋无关,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材料“以备凶年”表明储备粮食是为了度过荒年,而重视粮食供应应提高生产,与材料信息无关,
排除D项。故选C项。
11.唐代著名僧人释道宣(596-667)在其著作《广弘明集》卷十四中强调,“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 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释道宣此举( )
A. 意在实现“三教合归儒” B.对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造
C. 彰显唐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D. 折射儒学统治地位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 和”可知,释道宣试图把佛教思想与儒学融合,即对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造,B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道家 思想,排除A项;释道宣的身份是僧人,他的举动并不能彰显唐文化政策兼收并蓄,排除C项;儒学在唐 朝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按当时的中央官制,若岳飞要率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首先 要与朝中哪一机构报呈此事()
A. 三司 B.“三衙” C. 转运使衙门 D. 枢密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岳飞的行动属于军事行动,而在两宋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 属于枢密院,D 项正确;三司属于中央官制掌管财政,排除A 项;“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守卫的 是京师,排除B 项;宋代,中央向地方行政单位“路”派遣的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机构,包括转运
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统称为四监司,分管财政、军事、司法和农业等事务,转运使衙 门就是其中管理地方经济的机构,排除C 项。故选D 项。
13.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 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 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第5页/共17页
C. 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 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可知,
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 两作制也得到推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A 项正确;农业劳作方式的变 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排除B 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是有关南方经济发展,未重点描述南北农 业交流,排除C 项;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 项。故选A 项。
14.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与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 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共同抵御女真兴起 B. 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存在认同感 D. 军事上结成联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042年(中国)。材料的“封圻”指的是疆土,而“方册”则指的是典籍,辽兴宗通过这些话表 达了尽管辽和宋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在文化上却有着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建立政权之后, 内部进行封建化改革,文化上不断汉化,使得辽和宋具有着相同的认同感,C 项正确;女真兴起于12世纪 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文化认同,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排除B项;在宋真宗时 期,宋辽两国达成和平协议,暂停军事对抗,“军事上结成联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1271年,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7年秋,元武宗封孔子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这些举措旨在( )
A. 彰显朝廷汉化决心 B. 提升民族平等意识
C. 形成尊崇孔子风尚 D. 增强政权认同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可知,元朝 统治者根据汉文化确定国号,尊崇孔子,有助于加强汉人对元政权的认同,进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汉
第6页/共17页
化是为了维护统治,且元朝汉化程度比较低,排除A 项;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 项;尊崇孔子并 非主观目的,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排除C 项。故选D 项 。
16.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 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 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可知,从明朝宦官读书识字可以推断出,明朝时期,废 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中后期,宦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所反映的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 异变,A 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是皇帝权力增强的表现,而非衰落,排除B 项;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已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在明朝,宦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而非掌握,排除D 项。故选A 项。
17.有人这样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美洲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 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材料所说的“白银”最有可能( )
A. 随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带入 B. 郑和下西洋时从非洲捎回
C. 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流入 D.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运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皇帝能够用从美洲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 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到了中国,因 此“白银”最有可能是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流入,C 项正确;汉代丝绸之路就已经开辟,排除A 项;郑和 下西洋时从并未从非洲带回白银,排除B 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白银大量流出,而不是流入,排除D
项。故选C 项。
18.明朝时,嘉峪关被视为边地与内地的分界线。清康乾时期,君臣认为“至嘉峪关左右已居腹地”。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清朝( )
A 强化长城防御功能 B. 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C. 注重发展边疆贸易 D. 拓展王朝疆域范围
第7页/共17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康乾 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特别是对蒙古、新疆地区的稳固统
治,使得“至嘉峪关左右已居腹地”,D 项正确;清朝时期,由于对蒙古地区的稳固统治,长城的防御作用 弱化,排除A 项;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嘉峪关位于西北地区,排除B 项;“至嘉峪 关左右已居腹地”主要得益于疆域扩大,而非边疆贸易,排除C 项。故选D 项。
19.面对辛丑之盾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 《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这批学者 的主要目的是( )
A.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 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D. 保存传统典籍用于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日的题,二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 “面对辛丑之盾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可 知,这一时期的学者希望通过保存国粹来应对瓜分危机和“西化”浪潮,其目的是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 自信,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与西方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
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保存传统典籍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学术研究并不是学者的主要目的,排除D 项。故选B项。
20.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据此可知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第8页/共17页
A. 当时汉口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C.汉口已经成为中国工商业巨镇
B. 交通变革影响现代时间观念的传播
D. 公共交通满足了人们的快节奏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在规范服务的同时,也要求乘客配合运营,事先了解 相关的站点、汽车到站、驶离和停站时间,合理安排个人出行,表明交通变革影响现代时间观念的传播, B项正确;公共汽车运营时间的规范与汉口的交通拥堵情况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 项;2汉口已经成为 中国工商业巨镇,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 项;公共交通满足了人们的快节奏需求,在材料中无法 找到依据,排除D 项。故选B 项。
21.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说“‘蛮族’也罢,希腊人也罢,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所生,构造全是一样”。智 者阿尔西达马说“神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这些思想
A. 符合古希腊民主的发展趋势 B. 表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
C.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D. 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所生,构造全是一样”,“神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 人成为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中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D 项正确;材料
涉及的是人文精神,未涉及希腊的民主制,排除A 项;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 的尺度”,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其他文明的思想,“主流”表述错误,排除C 项。故选D 项。
22.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 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
A. 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B.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C. 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D. 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 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文化是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先进发 达的文化,希腊语是地中海东部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罗马疆土的急剧扩大,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控制局面,罗 马人必须要学习希腊语与希腊文化。加之,罗马人多为农民出身,对希腊文化早就艳羡不已,大批希腊人涌 入罗马,学习希腊文化很快成为罗马人的一种时尚。在当时,让孩子学习希腊文化的简便方法,就是雇佣一 个有教养的希腊奴隶作为孩子的教仆,由此,A 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 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古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这之后还有西罗马、东罗马帝国,时间不吻合,故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排除C
第9页/共17页
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排除D 项。故选A 项。
23.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 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这些认识( )
A. 科学地揭示了疫病成因 B. 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
C. 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 D. 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
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可 知,面对黑死病大流行,对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病 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等认识的提出,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疫病的传染,正在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 依据,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疫病成因,而是疫病的传播,排除A 项;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说法过 于绝对,排除C 项;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与材料描述无关,排除D 项。故选B 项。
24.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 落”主要是由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工业革命的推进 C. 殖民扩张 D. 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的推进带来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和比例下降,符合乡村“持续衰落”的过程, 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对外开拓殖民地,与英国乡村发展不符,故A 、C两项错误;政府政策是影响乡 村兴衰的因素,但不是导致乡村“持续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5.《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 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A. 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 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 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 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体现的是古 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说明文化交流互鉴有很大的必要性,D 正确;A 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属于表象,排除;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B 排除;C 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故选D。
26.如果为如图标注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第10页/共17页
A. 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B. 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奴隶贸易
C. 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 D. 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 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助推了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根据材料中的人口流向 来看,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 项;奴隶贸易 主要是非洲人口流向美洲,排除B 项;材料与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展无关,排除C 项。故选D 项。
27. 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 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当时全球合作整 体进展缓慢。导致这“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防疫体系缺乏全球性的领导机构 B. 相关医疗科技水平停滞不前
C. 广大民众缺乏医疗卫生防疫观念 D. 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47-1967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的多个全球防疫方案的整体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制约了全球合作,D 项正确;在当时联合国建立,其下属机构不断完善,世界防疫体系的全球性的领导机 构——世界卫生组织也建立起来,“防疫体系缺乏全球性的领导机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 二战之中,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相关医疗科技水平也不短发展,“科技水平停滞不前”的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医疗卫生防疫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无法得出“广大民众缺乏医
第11页/共17页
疗卫生防疫观念”的结论,排除C 项。故选D项。
28.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 学派,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 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 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D. 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中叶后的非 洲。根据材料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 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及所学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 史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信 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排除B 项;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排除C 项。故选D 项。 29.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 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 现。此举意在( )
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 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 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 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 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非抵制外来文化侵略,排除A 项;消除的说 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非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D 项。故选B 项。
30.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 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一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
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B.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D.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后的世界人口迁徙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资
第12页/共17页
本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D项正 确;A、B、C三项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这一现象的根源,排除。故选D 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农历五月初五的习裕
两汉 以前 中原、长江中 下 游、吴越等地 待考证 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 药、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 活动。
两汉 山西部分地区 介子推(割股啖君) 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成为 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 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穰灾祛 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爱国爱民)
南朝 南方 屈原 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 动。
隋唐 全国 屈原 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 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答案】(1)特点:由各地自发/区域性到全国性节日(二取一);由多种形象/多元到以屈原为主(二取 一);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
原因:隋唐统一利于文化传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取一);南方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增强;屈原 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
(2)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自信
第13页/共17页
(五取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三取 一);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二取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两汉以前主要集中在中原、长江中下 游、吴越等地”到隋唐扩展到全国,可以得出由区域性到全国性节日发展;根据材料两汉时期“介子推
(割股啖君)、伍子胥(忠贞贤能)、曹娥(孝女)、陈临(勤政爱民)、屈原(爱国爱民)”到隋唐只纪念 “屈原”,可以得出纪念对象由多元到以屈原为主演变的特点;根据材料“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 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穰灾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到隋唐 “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可以得出节日仪式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 活动再到习俗逐步定型的演变特点。
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时间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隋唐统一利 于文化传播;南方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增强;屈原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 融;儒家文化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主要是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主要人物所蕴含的爱国精
神);有利于弘扬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314年秦灭蜀之初,在四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政策。到秦昭王时,由于秦在 蜀地成功地进行了土地制度变革,造就了大批拥护秦国政权的个体小农,从而争取到广大蜀人的支持,因 而借口“蜀侯馆反”,诛之而国除。公元前311年,泰惠文王令张仪、张若修筑成都城池,将商业市肆集中 到少城南部加以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很大的“成都市”,推动了蜀地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蜀地的工商业 者也成为秦制的积极拥护者。
——摘编自段渝《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
材料二:综观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境内的康区,“东 起打箭炉之折多山,西至前藏之丹达山”,是四川的通藏要道。清人曾言:“本朝抚辑西藏,至于再,至于 三,均由四川之打箭炉征兵入藏。”清朝在四川通藏要地储备粮饷,以随时应对西藏局势。清军入藏的军 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均由四川负责。总之,清朝对西藏的经略离不开四川在各 个方面的支撑,体现了作为朝廷直辖行省对于藩部地区的控制价值。
——邓涛《藩部经略与直省支撑——四川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4页/共17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对于蜀地的改造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四川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的作用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在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答案】(1)措施: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土地制度变革;推行郡县制;集中管理商业市肆等。
影响: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中央集权;助推小农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2)作用:四川是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四川在对西藏地区用兵的地位突出;四川是经略西藏的重要储 备粮饷要地;四川对保障西藏地区的军饷、官员俸禄、僧俗官员津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等。
认识:四川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是中原王朝的大后方和基地; 四川的军事战略地位突出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公元前314年
秦灭蜀之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政策”可知,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根据材料一“由于泰在蜀地成 功地进行了土地制度变革”可知,土地制度变革;根据材料一“使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的时机臻于成熟” 可知,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将商业市肆集中到少城南部加以统一管理”可知,集中管理商业市肆等。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造就了大批拥护秦国政权的个体小农,从而争取到广大蜀人的支持”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开发了边疆地区并且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推动了蜀地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蜀地 的工商业者也成为秦制的积极拥护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推小农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成 为以秦王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光荣之一员”结合所学可知,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是四川的通藏 要道”可知,四川是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根据材料二“本朝抚辑西藏,至于再,至于三,均由四川之打箭 炉征兵入藏”可知,四川在对西藏地区用兵的地位突出;根据材料二“清朝在四川通藏要地储备粮饷”可知, 四川是经略西藏的重要储备粮饷要地;根据材料二“清军入藏的军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 的供给,均由四川负责清代规定”可知,四川对保障西藏地区的军饷、官员俸禄、僧俗官员津贴等方面具 有重要作用等。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综观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四川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清朝在四川通 藏要地储备粮饷,以随时应对西藏局势。清军入藏的军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均 由四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是中原王朝的大后方和基地以及四川的军事战略地位突出。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15页/共17页
材料英国饮茶习俗的变迁表
1630年 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
1662年 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
17世纪末 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 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0年 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有诗为证:当时钟响四下时,世 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
18世纪中期 《女性杂志》:女性因茶而沉迷享乐,嗜茶破坏家庭幸福。还有人批判: 饮茶破坏了清教徒简朴勤勉的品质,让英国人崇洋媚外。
18世纪中后 期 在英国,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 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下,唯 有茶能让农工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
—— [英]艾伦 ·麦克法兰、艾丽斯 ·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上表反映了17至18世纪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
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
(1)论题:论题基于材料,明确、准确。
(2)论述:持论有据,史实引用合理,正确;紧扣论题进行解释,表述清晰。
(3)总述:升华论题,形成认识。 示例1:
论题: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16世纪到17世纪末,饮茶 主要是在宫廷以及上层社会中流行,由于茶叶价格昂贵,使得饮茶是一种奢侈消费行为。18世纪以来,随 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增加了英国社会的茶叶供求,又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饮茶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饮茶已经成为英国民众重要的日常饮食习惯,流行于社 会各阶层。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 示例2:
第16页/共17页
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折射不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饮茶习惯在英国社 会的逐渐普及引发了部分人饮茶习惯的非议。有人认为女性喜欢饮茶是嗜茶,容易使人散漫,而且茶叶价 格昂贵,与清教的简朴勤勉不相符,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这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18世纪中 后期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饮茶在英国社会 各阶层不断普及,体现出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
综上所述,英国社会饮茶风俗的变迁,由不太认同饮茶到饮茶的大众化,折射出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与交 融。
示例3: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受不同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略) 示例4:论题:18世纪中后期英国饮茶风俗适应工业化的需要。(略) 【解析】
【详解】按照题目要求,从17到18世纪英国饮茶习俗的变迁表里提取“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 见的陌生饮品”,“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唯有茶能让 农工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等信息,整合二百多年中,英国饮茶风俗变迁所展示的趋 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影响,归纳出一个论题,比如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英国饮茶风俗 变迁折射出不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或者英国饮茶方式变迁受不同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等;得出论题以后, 结合所学知识,利用两三个史实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对该论题逐步展开论证;最后对论 题和论证过程总结升华;整个论述过程中要争取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楚,规范科学。
第17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