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 月下踏歌 聆听 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 月下踏歌 聆听 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18 18: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细跳月
——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阿细跳月
学科 音乐 学段 高年级 年级 五年级
相关 内容 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 相关内容:表现领域的演唱、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音乐与姊妹艺术。
教材 书名:五年级下册音乐 五线谱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是否已实施 是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从听觉、视觉、视唱、律动、伴奏等多种感官、多种形式全面欣赏、感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培养出具备‘音乐的耳朵’的人,”是本节课的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曹里先生的教学理念:“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的同时,发展学习能力,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背景
(一)学习内容分析
1.体裁与形式
《阿细跳月》也称作《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彝族的一首歌舞曲。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4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有一些变化,旋律活泼跳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词则是召唤伙伴们跳舞的内容。民乐合奏的《阿细跳月》便是根据《跳月歌》而改编的。
2.音乐与相关文化
(1)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在节日的夜晚彝人要围篝火跳《大三弦舞》。
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即如今天文学所称的“彝夏太阳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为每年的“过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节”关系密切,因“十月太阳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变换而测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转动一周为一年,星柄上指时,恰逢夏季的“大暑”节气。再转半周,则时值冬季的“大寒”节气,彝族人民便把这两个节气统称为“星回节”。同时把冬季的“星回节”定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节”则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火把节”。
(2)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据说“阿细跳月”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阿细跳月”是汉人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
3.作品分析
《阿细跳月》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由彭修文根据彝族《跳月歌》创作的。
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
这段主题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音区由高到低的变化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最后反复部分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力度渐强,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已有知识分析
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乐曲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特点。
学生知道民族乐器的分类,知道民族乐队有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对具体乐器没有更多认识。学生能够听辨笛子的音色,能够分辨弹拨乐器与拉弦乐器的音色,但对乐队的认识还不够。
2.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把握
学生能够说出乐曲的情绪,能够通过打节拍等形式,判断出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能够在老师引导下视唱主题旋律。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直接教授、引导参与、过程体验、舞蹈参与
教学手段:通过聆听、演唱,记忆乐曲主题;简单舞蹈动作感受乐曲节奏特点。
(四)技术准备
用QQ影音编辑剪接乐曲;用格式工厂转换乐曲格式;制作白板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学生读谱能力欠缺。
对策:教师通过学生听唱一小节旋律与教师教唱相结合,完成主题旋律视唱。
问题二:乐曲主题反复次数多,分段欣赏缺乏重点
对策:乐曲主题简单,多次反复。聆听时,指导学生熟记主题,围绕演奏乐器、音区变化、力度变化三方面对比欣赏,突出主题,使欣赏更加完整。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喜欢乐曲,并乐于演唱、跳舞参与欣赏活动,感受彝族“跳月”的节奏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舞蹈、演唱主题参与欣赏活动,引入与乐曲主题,对比乐曲音区、力度变化,记忆乐曲主题,感受“跳月”的舞蹈性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听赏乐曲《阿细跳月》,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记忆熟悉乐曲主题,知道这首乐曲是民乐合奏。
3.知道乐曲是5/4拍的,通过演唱主题知道这是一种混合拍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演唱记忆乐曲主题,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舞蹈参与欣赏活动,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环节目标: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活动1.1谈话导入话题
(1)师:今天我们欣赏一首乐曲《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又称“阿西跳月”。“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活动1.2了解彝族,介绍“火把节”
教师演示图片,介绍彝族“火把节”,学生了解彝族。
活动1.3欣赏舞蹈、了解跳月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跳月”。欣赏阿细跳月舞蹈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跳月这种舞蹈形式。
【设计说明:从舞蹈的感受入手,初步感受的乐曲的舞蹈特点。】
(二)初步感受全曲
环节目标: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活动2.1聆听全曲,感受全曲
(1)播放全曲,感受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静听,感受全曲情绪。
听完,学生发言讨论乐曲的情绪。
活动2.2听记主题
(1)出示旋律,区分旋律异同,学生视唱。
(2)出示空缺旋律,教师弹奏完整旋律,学生选择旋律,完成填空。
(3)认识5/4拍
学生分析每小节拍数,引出5/4拍。介绍:这是混合拍子,可以是三拍子加二拍子,也可以是二拍子加三拍子,《阿细跳月》是三拍子加二拍子。
(4)学生随琴轻声唱谱。
(5)分析乐谱中的异同,指导学生记忆主题
教师:乐句节奏完全相同,切分节奏欢快活泼,旋律以do、mi、sol为主。
【设计说明:分析主题节拍、旋律异同,指导学生熟记主题】
(三)精听乐曲
环节目标:多角度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3.1完整听乐曲
播放乐曲,记忆主题出现了几遍?
学生边听边默数(14遍)。
活动3.2听辨演奏乐器
(1)师生复习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乐器
(2)分段听辨演奏乐器
播放第一段乐曲:听辨演奏乐器是什么?演奏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笛子音色清脆明亮。)
播放第二段乐曲:听辨演奏乐器是什么?音色是怎样的?(弹拨乐器音色圆润柔和。)
播放第一段乐曲:听辨演奏乐器是什么?音色是怎样的?(乐队全奏,丰富厚实。)
教师小结:乐曲主题演奏了14遍,但让我们觉得不单调,运用了不同乐器演奏,让乐曲音色更丰富。
活动3.3听辨乐曲音区变化
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思考:乐曲的演奏音区有什么不同?
教师:民族管弦乐器的高音区演奏和名族弹拨乐器中音区合奏。
活动3.4听辨乐曲力度变化
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思考:乐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乐队全奏,力度加强了,表现了男女老少都加入了舞蹈场景。
活动3.5 学习舞蹈动作
教师示范基本动作,学生观察有两个基本动作:踏步、拍手。
(2)学生模仿动作,随乐曲练习。
【设计说明:模仿跳月的舞蹈动作,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受跳月的舞蹈特点。】
(四)聆听全曲
环节目标:熟悉全曲旋律,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特点。
活动4.1听辨主题
教师出示主题部分旋律,学生轻声唱主题,再背唱主题。
学生活动:边背唱主题边练习舞蹈基本动作。
活动4.2听全曲
(1)教师提出要求:可以随乐曲演唱主题,可以随乐曲跳舞。
学生活动:听全曲,多形式熟悉乐曲
(2)教师总结:乐曲主题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区演奏,加之力度变化,表现了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设计说明:通过背、唱、跳聆听全曲,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五)拓展欣赏
环节目标:了解不同配器的演奏
活动5.1观看演奏视频
学生静看中国广播民乐团演奏的《阿细跳月》,学生听一听与我们听的乐曲配器有什么不同?
活动5.2观看舞蹈视频
学生静看阿细跳月的舞蹈表演,进一步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设计说明:学生了解不同配器的演奏及舞蹈表演,拓展音乐视野。】
(六)课堂小结
活动6.1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及学习到的知识。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给与评价。】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小结,总结梳理本课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围绕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舞蹈教学顺序
本课教学重点是欣赏乐曲,舞蹈动作是为感受乐曲舞蹈特点而设计的,所以,舞蹈教学放在静听曲目之前还是之后,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研究点。为突出教学重点,把舞蹈安排在静听乐曲之后,更加突出了对乐曲的记忆感受。
2.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演唱参与欣赏活动,
演唱主题对理解乐曲、感受乐曲情绪特点有着重要意义。本课授课学生读谱能力欠缺。教师通过学生听唱一小节旋律与教师教唱相结合,完成主题旋律视唱。 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也让学生掌握记忆了主题。学生记住主题才能继续完成欣赏活动,更好地理解乐曲。
(2)发挥白板课件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白板课件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参与欣赏活动。如:利用白板的拖拽
功能,让学生选择乐谱,完成读谱,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白板音乐的随意切、放功能,让学生分段听乐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
1.学生聆听音乐时的表现与兴趣
本课设计了听辨乐曲主题旋律、节拍练习,让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再观看跳月舞蹈视频,进一步了跳月的舞步特点;再听主题反复的次数。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学生都要经过思考才能完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有效的参与了音乐实践活动。
2.学生聆听音乐后的表现与效果
抓住音乐主题,多形式强化记忆音乐主题,再采用对比听辨的形式让学生一点点的熟悉乐曲。这样既降低了对作品旋律记忆的困难,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乐曲的主题,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