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09: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课 堂 导 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
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
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 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 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 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黑子 子子 庄子
约公元前
313年
庄子
约公元前 286年
约公元 前289年
孟子
约公元前
238年
约公元前 221年
荀子
公元前221年, 秦国一统天下
约公元前 老子
770年
约公元前
571年
约公元前 551年
约公元前
369年
约公元前
376年
墨子
约公元
前372年
约公元前 468年
约公元前 471年
约公元前
479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孔子
约公元前
475年
春秋
战国
课 前 预 习
墨 子 其 人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 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 。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 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 了墨家学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 之称 。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 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 “ 科圣 ”。
墨 翟
约前476或480年
一前390或420年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
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
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
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
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
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
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
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
《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 墨 子 》
课 前 预 习
《 文 题 解 读 》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已,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
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 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
的理想色彩。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也 ,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 攻 。
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 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 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必 : 一 定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 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然:这样
弗fú: 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课前预习检查一一第一段
研读第一段:
中 心 句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 证 方 法 : 类 比 论 证
开篇直指议论的焦点:治必知乱起
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
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
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 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察:明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孝 : 孝 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课 前 预 习 检 查 一 一 第 二 段
课前预习检查一一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 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 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 自 利 ;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慈 : 慈 爱
自 利 。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课前预习检查 一 一 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
异室以利其室。贼 爱其身,不爱 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
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 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 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 : 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全、齐全
研 读 第 二 段 :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天下之乱”有哪些 是如何产生的
“ 不 爱 兄 ” “ 臣 不 爱 君 ” (二)父不爱子 兄不爱弟 — 君不爱臣 —→ 不 相 爱
“ 亏 兄 ”
“ 亏 君 ”
“ 父亏子 ” “兄亏弟” “君亏臣”



反面剖析原因:乱起不 相爱
不爱的情况
(一)“不爱父”— “亏父”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
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 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
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
视:看待
恶wu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 : 同 “ 又 ”
若 使 : 假 使
若:像,如
犹 : 还
课 前 预 习 检 查 一 一 第 三 段
课前预习检查一一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 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 国 者 有 亡 。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 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 安 定 太 平
研读第三段: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 爱人若爱其身
视 父 兄 与 君 若 其 身
视 弟 子 与 臣 若 其 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 视 人 家 若 其 家
● 视 人 国 若 其 国
层 由
层 小 深到 入 大


·
研读第三段:
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 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 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 止乱致治的观点。
正面假设论证:皆相爱则治
课前预习检查一一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恶wu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 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劝
爱人者,此也。
第 一 个 “ 恶 ” : 怎 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
憎恨,讨厌
劝 : 鼓 励
则 : 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
子 的 尊 称
研读第四段:
中心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P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总结得出中心论点:兼爱治天下
【文章论证结构】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问题)
承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分析问题)
转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解决问题)
合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结论)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爱人若爱其身
兼 爱
文 本 研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
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
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所说的“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
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等的
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
1.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兼 爱 上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研 读
2.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不同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一一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一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一一孟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一一墨子
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一孟子《尽心上》
(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 末都在所不辞。)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 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
(1)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 “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2) 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 己及人。(双亲一一民众一一万物)(推己及人一 —差序格局)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
利 ” 。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
(1)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 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2)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①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 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 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 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 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 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就近取譬,语言浅近,
通 俗 易 懂 。
文 本 研 读
3. 总结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兼 爱 上
3. 总结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③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 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 观点更加鲜明。铺排手法
④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 法和铺排手法,说理清楚明白。举例论证使说理形象 生动,大量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 式的使用,使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兼 爱 上
文 本 研 读
孟子曾批评道:“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
也。”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1.破坏血亲伦理
(1)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
(2)兼爱要求爱别人的父亲犹如爱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本是唯一的, 爱人父若己父无异于消解了父亲的唯一性,也就破坏了最基本
的血亲伦理。
2.空想脱离实际生活
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否定,实际上是因为看到了兼爱缺乏人性
基础和伦理基础,过于空想化,难以操作。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
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
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 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
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
不会实现的。
(2)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
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
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
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
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3)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
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
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
忌惮。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言多而不辩,
何也 "曰:"……墨子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而忘 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 —《韩非子》
◆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实用至上,这种文风和墨子学派一贯 主张实用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墨子认为如果修饰他的 言辞,就担心人们留恋于他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 了言辞而损害的实用。
◆墨子虽然文辞质朴,但是文章往往也会出现重复拖沓的 地方,这就需要读者细读辨析,客观评价其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