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10: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使行人到此,忠愤 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前 言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书 愤
学习目标
1. 了解陆游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3.体悟诗歌“愤”的具体内涵,感受与学习诗人矢志 报国的豪情。
4、熟背诗歌。
知 人 论 世
初 入 文 本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
阴 ( 绍 兴 ) 人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逢两宋 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 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一生都在坚持抗金 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 但一直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 国大业。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 诗最多的诗人。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 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短暂的军旅生活
48岁这一年,陆游终于来到南郑抗金前线,这 是陆游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段时期,这是他期待 了一辈子梦想落地的地方,他终于来到边关,匹 马戍梁州。在南郑不久,张炎被撤回,陆游也被 撤回四川,细雨骑驴入剑门,战马出征的梦想就 此破灭。
陆游在川、陕生活的9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 期,也是诗歌创作收获最多的时期。这就是陆游 把自己的全部诗歌编为《剑南诗稿》、把自己的 文章编为《渭南文集》的原因。

作者生平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 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这分明是时不 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 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初 读 诗 歌 整 体 感 知
右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读诗正音
知晓诗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和《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
知晓诗意
右 愤
早 岁 那 知 世 事 艰 , 中 原 北 望 气 如 山 。
楼 船 夜 雪 瓜 洲 渡 , 铁 马 秋 风 大 散 关 。
塞 上 长 城 空 自 许 , 镜 中 衰 鬓 已 先 斑 。 出 师 一 表 真 名 世 , 千 载 谁 堪 伯 仲 间 。 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愤”为诗眼,奠定了高亢、愤慨的感情基调。
深 入 研 读
仔 细 品 味
思考1:分析所“书”何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设。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分析诗意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朝 政 ( 忧 愤 )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奸臣当道
国家(义愤)
国土沦陷
自 身 ( 悲 愤)
年老体衰
思考2:分析所抒何愤
分析诗意

列 锦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 比 , 表达了诗人《修辞学发凡》一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
塞上长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
用 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 出师一表 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直抒胸臆,道出辛酸与坎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鉴赏手法
思考3:分析如何书愤
·“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
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探究原因
思考4:分析愤的根源是什么
1.用典 2.对比
3.虚实结合
早年——晚年
诸葛亮——投降派
品析特色
理想——现实
结 全
括 主
诗旨
总 概
诗歌主旨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 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 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 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 诗歌的灵魂。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 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 “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1、 2、 3、 4、 5、 1、 2、 3、 学法指导

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释 读题材 读意象 写了什么(内容、意象、意境) 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么
五读
当 堂 巩 固
加 强 记 忆
、 壮 志 难 酬
塞 上 长 城 空
表真名世 谁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