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复活
列夫 托尔斯泰
把握全文情节,分析玛斯洛娃、聂赫留 朵夫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 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目标
01
03
02
俄1列夫 ·托尔斯泰二著 力冈
BOCKPECEHME JIEB TOJICTOi
媒团
复活
托尔斯泰集03 钱善行编选
复活
[俄罗斯]列夫 · 托尔斯泰著草要 详
上三研寸房
·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
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 家”。 ——列宁
·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
斯。 ——高尔基
第一部分
故事梗概
《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年轻时爱 上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后来马 斯洛娃被赶出家门。之后,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 妓女的生活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她再也 不相信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痹自己。
后因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蒙冤受屈, 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 法庭上发现,马斯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 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他 决定去监狱探望马斯洛娃,祈求得到宽恕。
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 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 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 怨,逐步唤醒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 酒。她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拒绝 与他结婚,而与另一个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松结合, 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了贵族生活,把 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的信奉 宗教。
小说通过马斯洛娃的苦难遭遇,广泛而深刻的 抨击了法庭、监狱等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当时统治 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 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 的破坏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 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景。
观看电影 《 复活 》 片段
了解故事情节
作 者 简 介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俄 国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
在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退学 回故乡,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写 下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打下了基础。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 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是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一个 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 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1861-1905年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变 动,被列宁誉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代表作品:
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 《青年》。
一 方 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
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 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 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 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知识链接:托尔斯泰主义
创 作 背 景
托尔斯泰晚年,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迫坏,广大劳 动人民生活贫困。俄国的农奴制和农民战争,使俄国农民的生活进一步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 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他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念,站在广大农民的立 场 上,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三
聚焦主题思想
学 习 任 务
学习任务三
聚焦主题思想
学习任务一
梳理故事情节
学习任务二
分析人物形象
学 习 任 务
1.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选文的情节发展。
2.分析在情节发展中,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的心理变化。
自 主 探 究
开端:隔栏相见 高潮:长凳交谈 发展:卢布插曲 结局: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
玛斯洛娃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探问旧事
回避躲闪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心 理 变 化 示 意 图
2
探问旧 事
深感着址
无 奈愤 怒
躲 避回 忆
动 摇纠 自 我斗
讨要卢布
自 甘堕落
坚 定决 心 唤醒灵魂
媚笑卖寿
讨好有钱人
决定赎罪 有所顾
不 满不 屑 拒之 千里
结
争
情绪数动 自 我 动
痛苦,往事 不堪回首
敷衍讨好
已得好处
约定再见 心存希望
玛 丝 洛 娃
聂 赫 留 朵 夫
-2
-3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三
聚焦主题思想
学 习 任 务
1.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的称谓有什么变化 表现出了聂赫
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2.聂赫留朵夫从不敢说话到坚定地表示他“ 还会再来的”
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小说刻画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形象
合作探究1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 “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 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
· ·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 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斯洛娃改称“你”了。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 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 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 朵夫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 开始用“您”是表示尊敬,也体现出他和玛斯洛娃已经有了心灵上的距 离。侧面体现他的悔恨;
· 接着用“你”,说明聂赫留朵夫鼓足勇气急切地要向玛斯洛娃忏悔;
· 再用“您”, 此时聂赫留朵夫看到玛斯洛娃被摧残的样子,犹豫和罪恶 感使他不敢直面对方;
· 最后直呼“卡秋莎”,又将称谓改为“你”,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 争后,“精神的我”得到了成长,并下定决心要在精神上唤醒玛斯洛娃。
1.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的称谓有什么变化 表现出
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 “说话声音不比平时高”说明忏悔对聂赫留朵夫来说需要很大勇气,他还在犹
豫。
· “语调平得想背书一样”说明聂赫留朵夫要赎罪的想法和他表现出来的状态有 巨大的落差,此时他的内心还是挣扎犹豫的。
· “觉得喉咙哽住了”,决心要赎罪,但是又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他不 知道该如何行动,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 “不敢开口了”, 此时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斯洛娃粗野可怕的眼神,担心自己 过于直接的请求会再次伤害到她,因此不敢开口。
· “还会再来的”,此时聂赫留朵夫已经一步步克服后天的自私,发扬人性中的
“真善美”,不断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实现了精神上的再次成长。
2.聂赫留朵夫从不敢说话到坚定地表示他“还会再来
的”,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 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 及全知视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细 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
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 年贵族形象。
3.小说刻画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形象
1.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她的“笑容”及眼
神有什么变化,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2.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
合作探究2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 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 ”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 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 细 眼 睛 ,眉头皱得更紧了。 ……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 然变得阴沉了。 ……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鬟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
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
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 ”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 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 ”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 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 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 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 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进腰带里。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嫣然一笑 笑容消失 变得阴沉
又嫌恶又妖媚又可 妖媚地 怜地微微一笑 笑了笑
讨男人喜欢 的媚笑
玛 斯 洛 娃 笑 容 变 化
惊讶地盯 眼神斜睨 眯起眼睛
急促地瞅 一会儿瞧瞧
玛斯洛娃表情变化
又嫌恶眼睛 不看她
转过眼不 去看他
斜睨地盯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 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
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 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
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 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
已经“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 堕落的沉沦。
合作探究3
1.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什么技巧
2.聂赫留朵夫本想提出同玛斯洛娃结婚,但看到她的眼神后 又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结婚的想法是 真实的吗
从文中看,你认为玛斯洛娃的“复活”有希望吗
·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矛盾的内 心世界。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
·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地剖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1.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什么技巧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
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 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要同 玛斯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 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 同时,玛斯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 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 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2.聂赫留朵夫本想提出同玛斯洛娃 结婚,但看到她的眼神后又不敢 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 斯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二:是真实的。
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 自己的想法不被玛斯洛娃理解,怕 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时间结 束后,玛斯洛娃要走时,他告诉她 自己还要再来的,她比自己的亲妹 妹还要亲,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要 跟玛斯洛娃结婚了。
2.聂赫留朵夫本想提出同玛斯洛娃 结婚,但看到她的眼神后又不敢 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 斯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有希望。
·玛斯洛娃并没有完全麻木。虽然玛斯洛娃遭受了种种悲惨遭遇,处于 深深的堕落之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她麻木不仁的皮囊下向往 美好的灵魂。
· 比如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使玛斯洛娃想起了悲伤的往事,她“笑容消失, 眉头痛苦地皱起来”;她斜睨地盯住聂赫留朵夫;在听到对方询问孩 子的消息时,她表现得异常愤怒。
·这些迹象都表明,玛斯洛娃对过去的经历痛苦万分,对自己的遭遇无 法释怀。而她的痛苦,恰巧说明她并没有彻底麻木,还有疗治的可能。
从文中看,你认为玛斯洛娃的“复活”有希望吗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三
聚焦主题思想
学 习 任 务
合作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有什么特殊含义 有人 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 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 ·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请 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 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观点一: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紀后半期 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 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 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典型意义:
· “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 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观点二: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 理杜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 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 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典型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 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 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 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 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观点三: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