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百色市平果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1.(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侦探(zhēn) 鼻涕(dì)
B.焚烧(fén) 燕山(yàn)
C.皮靴(xuē) 鸿毛(hóng)
D.铭记(míng) 追悼(diào)
2.(2分)下列词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价格 清脆 B.盗版 通霄
C.阶级 衰思 D.疑固 哄亮
3.(2分)“殍”这个字可能与以下哪一项有关?( )
A.漂浮 B.饿死 C.下降 D.游荡
4.(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燃”是形声字,形旁是“火”。
B.“铺”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钅”部,再查8画。
C.“章”用音序查字法,先查Z,再查zhang。
D.“成”字的第六笔是点。
5.(2分)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比喻)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C.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D.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排比)
6.(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不会不去的。”“我怎么会不去呢?”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B.“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中国最东端高寒高铁线路试跑。”缩句应为:动车组试跑。
C.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改为转述句应为: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
D.“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7.(2分)哪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 )
A.面对我犯下的过错,爸爸没有责备,而是心平气和地给我讲道理。
B.艺术家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找到灵感,发现美。
C.“三星堆”遗址的再度发掘,使得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
D.疫情的到来让原本热闹的大街空空荡荡,真是万象更新。
8.(2分)哪一个句子没有毛病?( )
A.看完他的答案,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B.这篇文章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读一读。
C.作为少先队员,我们要热爱祖国和公物。
D.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刻苦训练。
9.(6分)默写句子。
(1)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良药苦口利于病, 。
(3)王维送别友人:“ , 。”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关怀祝福之意融入一杯离别之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毕业在即,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不断进步,像《荀子》中说的那样:“青, , ”,今后比老师更优秀!(《荀子》)
10.(6分)综合性学习。
班里准备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请你也来参加吧。
(1)完成阅读摘抄卡,分享交流。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 “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毛主席在花山》 批注:从“皱了皱眉”和主席所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和平易近人的态度。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飞夺泸定桥》 批注:从 描写中,我感受到了 。
(2)同学们正在讨论搜集红色诗词的主题活动,请发表你的看法。
明明:我想搜集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
我:
(3)同学们在制作“红色诗词集”,下列哪句诗词不适合放进诗词集里?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为了号召更多的同学参加此次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
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父亲教会我爱的意义
①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②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我( )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父子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 )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 )跟在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 ③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他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④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为我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⑤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⑥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吗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⑦对我的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 ⑧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1)在第②自然段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静地 怯怯地 紧紧地
B.怯怯地 静静地 紧紧地
C.怯怯地 紧紧地 静静地
D.静静地 紧紧地 怯怯地
(2)关于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下哪一项的概括最恰当?
A.文章具体描述了作者与父亲的相处经历,展现了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父爱的意义。
B.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成长毫不关心。
C.文章主要探讨了爱的本质和定义,提出了关于爱的全新理解和观点。
D.文章描述了作者成年后如何独立面对生活挑战,最终体会到父亲爱的深远影响。
(3)第⑥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A.环境描写,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特色风情。
B.心理描写,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与变化。
C.外貌描写,刻画了父亲的外貌特征。
D.细节描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4)文中两次写到了父亲对“我”的称呼,这些称呼蕴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A.称呼的变化反映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B.第一次称呼表示父亲对“我”的严肃和不满,第二次表示了认可。
C.两次称呼的变化都体现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独到的理解及对“我”浓厚的爱意。
D.称呼的不同显示了父亲在不同场合下对“我”的不同态度。
(5)父亲对“我”的态度随着“我”的成长不断变化,请依据原文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间 态度
再见到父亲,八岁 父亲对“我”感到陌生
再见到父亲,十五岁 ①
②在 时 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来看“我”
“我”的婚事 ③父亲
(6)你认为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3.(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发展时期 形式演变
早期 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商周时代 简牍(dú)
两晋南北朝 古代写本书
宋至清代 印本图书
材材料二: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视力的下降……
(1)在书籍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哪一项是记录文字的最早形式?
A.简牍
B.古代写本书
C.印本图书
D.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2)下列关于商周时期简牍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简牍是用刀在石头或金属上刻字的工具。
B.每片简牍可以写1到2个字。
C.简牍是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称为“册”或“策”。
D.简牍在秦朝时期开始盛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缩微胶卷”是新型图书的一种。
B.古代写本书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C.电子阅读普及的同时,降低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D.使用“缩微胶卷”时,需要借助阅读器来放大内容。
(4)材料二中,①和②自然段最明显的共同点是 。
A.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册”与“缩微胶卷”有哪些区别?至少写出两点。
(6)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纸质图书将会逐渐消失,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写出两条理由。
14.(30分) 小学时光,是否有一些事,让你一想起眉眼就笑盈盈;是否有一些人,让你一想起心里就暖融融?经历美好的事,遇见美好的人,都如同阅读一本阳光满溢的书。请你选择这样的一件事或一个人,写一写自己的经历。关注细节和环境写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自拟题目,不少于400字。
2024年广西百色市平果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答】A.有误。“鼻涕”的“涕”应读“tì”。
B.有误。燕:读“yàn”时意思为燕子。翅膀尖而长。捕食昆虫。读“yān”时意思有周代诸侯国名;旧时河北省北部的别称。故“燕山”的“燕”应读“yān”。
C.正确。
D.有误。“追悼”的“悼”应读“dào”。
故选:C。
2.【答案】A
【解答】A.正确。
B.有误,通宵:整夜。
C.有误,哀思:悲哀怀念的思绪。
D.有误,凝固:液体变成固体。洪亮:非常响亮。
故选:A。
3.【答案】B
【解答】形声。从歹。歹( è)。此部之字多与死。本义:饿死后无人收尸的人。
故选:B。
4.【答案】B
【解答】A、C、D说正确。
B.说法错误。“铺”字,再查7画。
故选:B。
5.【答案】A
【解答】A.有误,从“眨眼就到了”可知是夸张句。
B、C、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不正确。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她喜欢吃苹果。
故选:C。
7.【答案】D
【解答】A.心平气和:不急躁,不生气。
B.司空见惯:形容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C.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的环境,重新见到光明。
D.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故选:D。
8.【答案】B
【解答】A、有误。“估计”和“一定”相矛盾。
B、正确。
C、有误。能说“热爱祖国”。应删去“和公物”。
D、有误。“谁”刻苦训练。应在“刻苦训练”前加上“我们”。
故选:B。
9.【答案】(1)千磨万击还坚劲;
(2)忠言逆耳利于行;
(3)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解答】(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这句话强调了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而直率忠诚的话多数是不太动听的。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4)“青,取之于蓝,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富有启示意义,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
故答案为:
(1)千磨万击还坚劲;
(2)忠言逆耳利于行;
(3)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10.【答案】(1)“心惊胆寒”和“涛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
(2)我觉得可以搜集一些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诗词,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
(3)D。
(4)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从飞夺泸定桥》中的环境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
(2)本题考查看法建议。明明希望搜集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以更全面地展现中国的发展历程。
(3)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A、B、C正确,描写的是古代宫廷生活的情景。
(4)本题考查宣传标语。明确宣传语的目的。结合活动主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故答案为:
(1)“心惊胆寒”和“涛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
(2)我觉得可以搜集一些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诗词,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
(3)D。
(4)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11.【答案】(1)C;
(2)B;
(3)A;
(4)誉 xiàn;
(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2)考查了字词解释。句子意思是: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故“陷”的意思是刺破。
(3)考查了文言断句。A有误,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它,物/莫能陷也。B、C、D正确。
(4)考查了看拼音写出汉字和汉字读音。相应的汉字是:誉。
(5)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可知,既卖盾又卖矛,说:“我的盾坚固无比。”又夸耀自己的矛,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结果会怎么样呢,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考查了情感主旨。结合故事可知,不要夸得无边无际。
故答案为:
(1)C;
(2)B;
(3)A;
(4)誉 xiàn;
(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说:“我的盾坚固无比。”又夸耀自己的矛,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结果会怎么样呢,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
12.【答案】(1)B;
(2)A;
(3)D;
(4)C;
(5)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②苏联留学;③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6)我认为作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慈父,也不是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确实是个复杂的父亲。
【解答】(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静静地:意思是安静、不发出声。也指惊恐的样子,不放松,结合词语的意思可知、静静地,故最恰当的一项是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短文,父亲的朋友来“我”家,还叫“我”“傻小子”,父亲趁出差来看“我”却从来不给“我”写信,“我”在他的内心里还是他的小孩子,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关于文章的主要内容选项可知,展现了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故选A。
(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通过阅读第⑥自然段,第⑥自然段属于细节描写。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摸摸我的头,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不再叫‘小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这些称呼的变化都体现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独到的理解及对“我”浓厚的爱意的情感。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本题根据短文内容可填写如下:根据文章内容第②至④自然段,空①处应填写“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合表中提示可知。根据第⑦自然段内容,空③处应填写“采取了超然的态度。
时间 态度
再见到父亲,八岁 父亲对“我”感到陌生
再见到父亲,十五岁 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
②在苏联留学时 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来看“我”
“我”的婚事 ③父亲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6)本题考查形象分析。通读短文可知,“他从不拉我的手,说明老舍不是“典型的慈父”,慈爱之情又见笔端。”我”十五岁再见到父亲时,称呼“我”的大名“舒乙”,从中看出父亲的严厉,“我”还是感觉到在他内心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一定要看是否带了车票,从这些细节中。从以上分析可知,既不是一个慈父,他确实是个复杂的父亲。
故答案为:
(1)B;
(2)A;
(3)D;
(4)C;
(5)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②苏联留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6)我认为作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慈父,确实是个复杂的父亲。
13.【答案】(1)D;
(2)C;
(3)C;
(4)A;
(5)①秦始皇批阅文书 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 更具体地写出了简牍的笨重、不方便。②“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册”比较笨重、体积大,“缩微胶卷”轻便、体积小。
(6)不同意。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表格“早期用甲骨、石头记录文字”可知答案。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有误。B.有误。”可知。D.有误,简牍盛行”可知。
(3)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B正确,阅读句子“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可知。
(4)考查说明方法。从材料二“8到14个字”“120斤重”“3000片”和材料三中“1万种”“15万字的”“4吨”“15千克”可知都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材料三可知,“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体积大、体积小。
(5)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回答即可。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故答案为:
(1)D;
(2)C;
(3)C;
(4)A;
(5)①秦始皇批阅文书 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 、不方便,“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体积大、体积小。
(6)不同意。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14.【答案】
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每天上学途中,我们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然而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那个人,却是一个不知姓名的大姐姐。
记得那是一个寒假的午后,阴沉的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呼地刮着,仿佛要把人吞掉。由于要去上福布斯英语班走得急了,只套了件保暖外衣就出门了,走在路上冻得直抖。这时,一位大姐姐走过来,看到我的样子,连忙把她的棉衣给我穿上,顿时,我的身体一下就感觉热乎乎的,泪水不由流了下来:“大姐姐,谢谢你,给了我棉衣你怎么办?”“不用管我,你,你快去上课吧。”大姐姐的声音有点颤抖。我没多想,一下子搂住姐姐的腰给她增加温暖,就这样我们边聊边走。
到了学校,我脱棉衣要还给姐姐时,她告诉我不要急,她也是福布斯英语班的学生,我紧紧地抱了抱她,把棉衣塞在她手里就跑了。
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上完了,我急着去找那位姐姐,可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这时我才明白那位姐姐向我撒了个善意的谎。
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挂念着那位乐于助人的大姐姐,是她让我在寒冷中享受到了温暖的阳光,她就是那个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解答】范文:
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每天上学途中,有的熟悉。然而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那个人。
记得那是一个寒假的午后,北风呼呼地刮着。由于要去上福布斯英语班走得急了,走在路上冻得直抖,一位大姐姐走过来,连忙把她的棉衣给我穿上,我的身体一下就感觉热乎乎的,谢谢你?”“不用管我,你。”大姐姐的声音有点颤抖,一下子搂住姐姐的腰给她增加温暖。
到了学校,她告诉我不要急,我紧紧地抱了抱她。
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上完了,可找了半天都没找到。
直到现在,是她让我在寒冷中享受到了温暖的阳光、阳光满溢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