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溶液作业(基础-中等难度)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乳化油污
B.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下列因素中,不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产生影响的是( )
A.温度 B.压强 C.溶剂体积 D.溶剂种类
3.下面是小云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图1所示是蔗糖的溶解度曲线,图2所示是兴趣小组依据蔗糖的溶解度曲线自制蔗糖晶体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杯中溶液在①②时均为饱和溶液
C.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②>①
D.实验过程中加入杯中的蔗糖质量大于400g
5.将盛有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石蜡把塑料片粘在烧杯底部(如图所示),接着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固体甲,待固体消失后,提起烧杯,塑料片掉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内最终可能是甲的水溶液
B.试管内可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C.实验过程中构成石蜡的微粒间间隔增大
D.试管内物质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某些溶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用升温的方法
C.闷热天气鱼塘缺氧是因为温度和气压都高
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中混有少量甲,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甲大于乙
8.某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研究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锥形瓶中的KNO3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度:甲>乙
B.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
C.乙中的KNO3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用硝酸铵代替生石灰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9.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B.图2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图3中M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
D.5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10.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
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6gKCl
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
12.将20℃时131.6gKNO3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1.6gKNO3,则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
A.131.6g B.31.6g C.100g D.68.4g
1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向盛有20℃100g水的烧杯①和②中分别加入甲、乙物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①②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将①升温至40℃,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将②升温至40℃,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14.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15℃时a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液质量不变
D.15℃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
1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来水生产过程有沉降、过滤、蒸馏
B.物质溶于水时都会放出热量
C.可以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由水元素组成
16.向如图所示试管的水中加入一些固体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弯曲的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A.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
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C.a、b液面均无变化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7.水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那么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NaCl
B.通过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操作后,只能去除不溶性杂质
C.要把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水分或降低温度
D.电解水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体积比为8:1
18.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表所示对比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操作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固体极少溶解,溶液呈黄色
A.实验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好
B.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实验③④可推知,能用汽油将碘水中溶解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里
D.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相同
19.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分别是用100g水配制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由b→c需加入一定量的水
C.由c→a需加入适量硝酸钾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20.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下列情况能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20℃时,从溶液中蒸发掉10g水
B.20℃时,向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固体
C.将溶液升温到30℃
D.将溶液降温到10℃
21.用如图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烧杯中加入试剂A后,观察到试管中液体变浑浊,则试剂A可能为( )
A.稀硫酸 B.NaOH C.NaCl D.NH4NO3
22.小亮想要测定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则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23.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 。
(2)烧杯甲中是 (填“a”“b”或“c”)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 (填“甲”“乙”或“丙”)中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甲、乙、丙三个烧杯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24.图中甲是M、N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20℃时,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观察现象。
(1)10℃时, 的溶解度较大。
(2)烧杯 (填a或b)中加入的固体为N。
(3)乙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a或b)。
(4)丙中a、b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 (填“>”“<”或“=”)b。
(5)40℃时,要使M、N的饱和溶液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较多的是 (填“M”或“N”)的饱和溶液。
25.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加压后,右侧海水中发生变化的量有 。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分数
26.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27.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升高。这种物质是 (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3)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食盐固体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答: 、 。(写出两条即可)
28.生产、生活中常见下列物质,请你来解释:
(1)给下列混合物归类:
①食盐水、②碘酒、③牛奶、④墨汁、⑤血液、⑥肥皂水、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⑧可口可乐。
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2)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在生产汽水时,为了增大CO2的溶解度,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3)在炖一锅美味的排骨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需要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
29.将10%食盐水倒掉一半,余下的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一瓶硝酸钾溶液,上层的质量分数12%,则下层的质量分数 ;将70℃时15%硫酸铜溶液降温到20℃(无晶体析出),此时硫酸铜溶液的 质量分数 .
30.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部分溶液中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克。(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31.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1)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
(2)将20℃时34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 g固体氯化钠。
32.下表是某实验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① 35mL水 3.2g碳酸钠固体全部溶解 20 24.3
② 35mL水 2.5g碳酸氢钠固体全部溶解 20 18.5
(1)从实验①、②数据可知:碳酸钠溶于水 (填“放出”或“吸收”,下同)热量,碳酸氢钠溶于水 热量.
(2)判断实验②中得到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操作是 ,现象为 .
(3)实验①、②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填“①”或“②”).
33.小科在室温下将a克的红糖(含不溶性杂质)放入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加热甲烧杯至50℃并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乙,再往乙加入20克50℃热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丙。已知a>b>c,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中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能确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到丙过程中,加入20克50℃热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原因是 。
34.某温度下,将40克食盐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36克食盐,得到 克食盐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克.溶剂质量为 克.
(3)将上述溶液等分成两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克,溶剂质量为 克.
35.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不久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铵溶解时要 热量,使温度 而木块上的水结冰的缘故。
36.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克。
(2)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
(3)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37.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如表为A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则在编号为①~⑤的溶液中(下列小题均填序号):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1)属于饱和溶液的是溶液 。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三.实验题(共12小题)
38.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
(2)600C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克。
(3)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39.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 假设二正确
[反思评价]
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
40.研究物质的溶解度对于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如表是碳酸钠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1)实验过程如图甲所示。当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出现的现象是 。
(2)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少量碳酸钠晶体)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乙。若要使试管底部的晶体减少,可向烧杯中加入 (选填“硝酸铵”或“氢氧化钠”)。
41.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克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粉末)
固体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克 5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有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请你预测一下,冰糖溶解速率最快的是第 组。
42.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如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快速溶解
(1)要验证猜想A,可以用哪两组实验进行比较? 。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
(3)为了验证猜想C,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仪器、步骤和观察对象)。
43.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提示:本实验汽油与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1)由图 2 所示现象可知:碘 (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2)图 3 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3)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巾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巾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44.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 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 20 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4)【解释结论】:① 。②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 明加入其它溶质后 增加食盐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
(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盐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不变”或“减小”)。
45.已知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9g,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如图,小明同学在盛有100g30℃蒸馏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g和40gKNO3固体,充分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甲是KNO3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甲烧杯溶液温度降至10℃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要使乙烧杯的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至少需要加入 gKNO3固体,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
46.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如表所示。20℃时,向盛有10g硝酸钾的试管甲中逐渐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如图1,充分振荡试管后,将甲、乙两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加水后,图1甲试管中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g。
(3)向图2烧杯中加入X固体后,试管甲中固体减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X可能是硝酸铵
B.甲试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50%
C.乙试管中溶液一定变浑浊
D.甲试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7.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格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2)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实验过程。
②中固体的质量是 g;③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⑤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硝酸钾。
48.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目的是探究 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二是探究 对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 。
49.用如图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
(1)实验1:观察到加热后蔗糖固体消失,说明温度升高,蔗糖溶解度 (填“增大”或“减小”)。
(2)实验2: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浑浊,则试剂A可能是 。
(3)实验3: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原因是 。
四.计算题(共10小题)
50.图1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100g水中溶解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图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51.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在100g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有多少克硝酸钾?
52.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
根据所给资料,请仔细回答:
(1)“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填固体)。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3)喝完饮料后。取出罐体底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冷却到20℃,有2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4.3%,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4)我市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将罐体放入 收集容器。
53.常温下将20 g 14%的NaCl溶液和30 g 24%的NaCl溶液混合。计算:
(1)该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
(2)在1 000 g水中需溶入多少克氯化钠才能使其浓度恰好与上述混合液的浓度相等。
54.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稀硫酸900克,需要90%的硫酸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如表为硫酸的密度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密度(克/厘米3)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55.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溶质量分数为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6.如果在20℃时有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100g,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份中加入5g该物质,另一份蒸发掉20g水,结果两份溶液都达饱和。那么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克。
57.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表中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2
④ 10 5 m
(1)m= 。
(2)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实验序号)。
(3)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58.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20g。该温度下,将15g碳酸钠固体溶于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是 g。
59.查表得,硝酸钾在80℃时溶解度是110g/100g水。
(1)80℃时,20g水中至多可溶解硝酸钾多少克?
(2)80℃时,要配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与水各多少克?
(3)8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与40g水混合,充分溶解,能否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八上溶液作业(基础-中等难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乳化油污
B.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分析】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中的溶质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乳化油污,能使油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有固体析出,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溶质酒精是液体,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是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下列因素中,不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产生影响的是( )
A.温度 B.压强 C.溶剂体积 D.溶剂种类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错误。
C、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的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溶剂体积不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产生影响,故选项正确。
D、溶剂种类,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在水、汽油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下面是小云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A、根据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来分析;
B、根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来分析;
C、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解答】解:A、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如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汽油,说法正确;
B、一般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的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法错误;
C、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说法正确;
D、没有指明温度、溶质的种类,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
故选:B。
4.图1所示是蔗糖的溶解度曲线,图2所示是兴趣小组依据蔗糖的溶解度曲线自制蔗糖晶体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杯中溶液在①②时均为饱和溶液
C.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②>①
D.实验过程中加入杯中的蔗糖质量大于400g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不同温度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说法正确;
B、杯中溶液在①中蔗糖不再溶解,属于饱和溶液,②中有蔗糖晶体,也属于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②═①,因为都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C说法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85℃时,溶解度是400g,则100℃时,溶解度大于400g,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5.将盛有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石蜡把塑料片粘在烧杯底部(如图所示),接着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固体甲,待固体消失后,提起烧杯,塑料片掉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内最终可能是甲的水溶液
B.试管内可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C.实验过程中构成石蜡的微粒间间隔增大
D.试管内物质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C、根据粒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由实验现象可知,固体甲溶于水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固体),或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
A、若甲是氢氧化钠,则烧杯内最终可能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若甲是氧化钙,则烧杯内最终可能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试管内可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C、温度升高,石蜡熔化,此过程中构成石蜡的微粒间间隔增大,说法正确;
D、烧杯内加入甲后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随着热量的散失,温度恢复至室温,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又慢慢增大至原来的溶质质量分数,说法错误。
故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某些溶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用升温的方法
C.闷热天气鱼塘缺氧是因为温度和气压都高
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分析】A.依据溶液特征分析;
B.依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
C.依据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因素分析;
D.依据溶液特征分析。
【解答】解:A.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比如水,A错误;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用升温的方法,B正确;
C.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则闷热天气鱼塘缺氧是因为温度高和气压低,C错误;
D.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但溶液不一定为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D错误;
故选:B。
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中混有少量甲,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甲大于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解答】解: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有温度的限制,故A错;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乙中混有少量甲,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故B错;
C、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正确;
D、没说溶液是否饱和,没指明溶液质量,不能判断含有溶质质量多少,故D错。
故选:C。
8.某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研究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锥形瓶中的KNO3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度:甲>乙
B.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
C.乙中的KNO3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用硝酸铵代替生石灰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分析】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会升高,结合实验现象来分析。
【解答】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该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乙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KNO3的溶解度:甲<乙,故A错误;
B.甲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乙中锥形瓶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乙中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大于甲,溶剂质量不变,所以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甲<乙,故B正确;
C.乙中的KNO3溶液可能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9.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B.图2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图3中M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
D.5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解答】解:A、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a中有不溶物,说明溶解的溶质少,所以图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小于b,故A错;
B、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b已经全部溶解,升温到50℃时,a、b的溶解度都比20℃时b的溶解度大,所以,图2中a、b溶液一定都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
C、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a中有不溶物,说明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所以图3中M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故C正确;
D、5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溶质质量相等,溶剂都是100g,所以5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D错。
故选:C。
10.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溶质质量从一定数值逐渐增大,后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B、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溶质质量从一定数值逐渐增大,后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C、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溶质质量从一定数值逐渐增大,后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D、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
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6gKCl
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标签信息来分析;
C、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D、根据溶液的均一性来分析。
【解答】解:A、氯化钾溶液是氯化钾的水溶液,其中的溶质是氯化钾,溶剂是水,选项说法正确;
B、由试剂瓶标签信息可知,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选项说法正确;
C、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KCl的质量为100g×6%=6g,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为6%,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将20℃时131.6gKNO3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1.6gKNO3,则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
A.131.6g B.31.6g C.100g D.68.4g
【分析】根据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将20℃时131.6gKNO3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1.6gKNO3,则该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31.6g﹣31.6g=100g,即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1.6g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
故选:B。
1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向盛有20℃100g水的烧杯①和②中分别加入甲、乙物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①②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将①升温至40℃,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将②升温至40℃,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说法正确;
B、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是3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甲或乙,①②中加入溶质50g,均为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将①升温至40℃,溶解度增大,又溶解了20g甲,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C说法错误;
D、将②升温至40℃,溶解了40g乙,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00g=2:5,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4.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15℃时a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液质量不变
D.15℃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说法正确;
B、将15℃时a的饱和溶液加水,溶质不变,溶剂增加,可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C说法正确;
D、15℃时,b的溶解度是20g,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g:100g=1:5,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来水生产过程有沉降、过滤、蒸馏
B.物质溶于水时都会放出热量
C.可以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由水元素组成
【分析】A、根据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
B、根据物质溶于水的过程进行分析;
C、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解答】解:A、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沉降、过滤、吸附和消毒,没有蒸馏,故A错;
B、物质溶于水时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B错意;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故C正确;
D、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D错。
故选:C。
16.向如图所示试管的水中加入一些固体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弯曲的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A.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
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C.a、b液面均无变化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故选:B。
17.水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那么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NaCl
B.通过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操作后,只能去除不溶性杂质
C.要把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水分或降低温度
D.电解水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体积比为8:1
【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C、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来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来分析。
【解答】解:A、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那么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NaCl,选项说法正确;
B、通过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操作后,能去除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病菌和微生物,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把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水分或升高温度,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体积比为2:1,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8.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表所示对比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操作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固体极少溶解,溶液呈黄色
A.实验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好
B.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实验③④可推知,能用汽油将碘水中溶解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里
D.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相同
【分析】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实验①,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实验②固体几乎不溶解,实验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好,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②③溶质的种类不同,溶剂的种类相同,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情况,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实验③④可知,碘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可推知能用汽油将碘水中溶解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里,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②③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实验①②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9.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分别是用100g水配制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由b→c需加入一定量的水
C.由c→a需加入适量硝酸钾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b点到c点,是由饱和溶液升温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点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大于b点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a>b═c,故A错;
B、由b→c需从t1℃升温到t2℃,故B错;
C、由c→a是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且温度不能变,所以需加入适量硝酸钾,故C正确;
D、a、b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c点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D错。
故选:C。
20.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下列情况能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20℃时,从溶液中蒸发掉10g水
B.20℃时,向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固体
C.将溶液升温到30℃
D.将溶液降温到10℃
【分析】根据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改变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20℃时,从溶液中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20℃时,向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将溶液升温到3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将溶液降温到10℃,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1.用如图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烧杯中加入试剂A后,观察到试管中液体变浑浊,则试剂A可能为( )
A.稀硫酸 B.NaOH C.NaCl D.NH4NO3
【分析】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烧杯中加入试剂A后,观察到试管中液体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
【解答】解: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烧杯中加入试剂A后,观察到试管中液体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所以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才行。
A、稀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故A错;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故C错;
D、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D错。
故选:B。
22.小亮想要测定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则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解答.
【解答】解: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23.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 大于20℃,小于30℃ 。
(2)烧杯甲中是 c (填“a”“b”或“c”)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 丙 (填“甲”“乙”或“丙”)中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甲、乙、丙三个烧杯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小于30℃时,b的溶解度大于a。大于20℃时,a的溶解度大于c,t的范围为大于20℃,小于30℃,所以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大于20℃,小于30℃。
(2)状态2对应温度为20℃,状态3对应温度为40℃,甲升温后烧杯内固体增加,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甲中是c物质的溶液。
(3)20℃时,溶解度b>a=c,则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b溶质较多,对应溶剂最少。升温后溶剂质量不变,则b物质对应的烧杯中溶剂最少。a、b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则溶剂质量相等的两种饱和溶液中,能溶解的a物质大于b物质。20℃时,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溶剂较多,所以如果加入等量固体溶质,一份全部溶解、一份有剩余,则全部溶解的是a,有剩余的是b。则乙中是a物质的溶液,丙中是b物质的溶液,40℃时,烧杯丙中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甲是c物质的溶液,乙是a物质的溶液,丙是b物质的溶液。20℃时,溶解度b>a=c,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丙)>a(乙)=c(甲),所以丙(状态1)>乙(状态1)=甲(状态1)。该温度加入相同质量的固体溶质,但固体溶质不会溶解也不会析出,则丙(状态1)=丙(状态2)>乙(状态1)=乙(状态2)=甲(状态1)=甲(状态2)。升高温度到40℃后,c的溶解度变小,会析出晶体,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则:丙(状态1)=丙(状态2)>乙(状态1)=乙(状态2)=甲(状态1)=甲(状态2)>甲(状态3)。假设升温后丙(b)中加入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此时可以确定溶质质量分数乙(状态3)<丙(假设),但此时丙中有固体剩余,所以无法判断乙(状态3)、丙(状态3)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A.甲(状态1)=甲(状态2),故A说法错误;B.乙(状态1)>甲(状态3),故B说法正确;C.乙(状态2)=甲(状态1),故C说法正确;D.无法判断乙(状态3)、丙(状态3)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大于20℃,小于30℃;
(2)c;
(3)丙;
(4)BC。
24.图中甲是M、N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20℃时,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观察现象。
(1)10℃时, N 的溶解度较大。
(2)烧杯 b (填a或b)中加入的固体为N。
(3)乙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a (填a或b)。
(4)丙中a、b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 = (填“>”“<”或“=”)b。
(5)40℃时,要使M、N的饱和溶液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较多的是 N (填“M”或“N”)的饱和溶液。
【分析】(1)根据10℃时,N的溶解度较大进行分析;
(2)根据20℃时,N的溶解度比M大进行分析;
(3)根据a中有溶质未溶解进行分析;
(4)根据N、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
(5)根据40℃时,M的溶解度比N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1)10℃时,N的溶解度较大;
(2)20℃时,N的溶解度比M大,故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出现晶体的应为M,故a中加入的是M,b中加入的是N;
(3)a中有溶质未溶解,故一定为饱和溶液;
(4)20℃时,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N和M的溶解度都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到40℃,a中晶体溶解,此时a中溶质、溶剂质量分别等于b溶质、溶剂质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b;
(5)40℃时,M的溶解度比N大,则溶解相同溶质,M需要的水的质量比N小,故要使M、N的饱和溶液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较多的是N的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N;
(2)b;
(3)a;
(4)=;
(5)N。
25.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加压后,右侧海水中发生变化的量有 BCD 。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题意,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据此分析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溶剂、溶液的改变,进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压后,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溶质不能透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不变。
B、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故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
C、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加压后侧海水中溶质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减少。
D、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故答案为:BCD。
26.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A≥B>C 。
【分析】(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2)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A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可能是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等。
(2)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A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可能是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故答案为:
(1)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
(2)A≥B>C。
27.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升高。这种物质是 A (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3)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食盐固体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答: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用酒精灯加热或将食盐颗粒粉碎 。(写出两条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根据物质溶于水后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来考虑,要由物质溶于水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3)只要能改变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率,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
【解答】解:(1)A、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正确;
B、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故错;
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是溶液,故错;
(2)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A、烧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正确;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错误;
(3)据生活经验,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食盐颗粒大小和搅拌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
故答案为:(1)A;
(2)A;
(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加热或将食盐颗粒粉碎。
28.生产、生活中常见下列物质,请你来解释:
(1)给下列混合物归类:
①食盐水、②碘酒、③牛奶、④墨汁、⑤血液、⑥肥皂水、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⑧可口可乐。
属于溶液的是 ①②⑦⑧ ,属于乳浊液的是 ③⑥ 。
(2)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在生产汽水时,为了增大CO2的溶解度,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
(3)在炖一锅美味的排骨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需要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均一性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
【分析】(1)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分析。
(3)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分析。
【解答】解;(1)①食盐水是氯化钠与水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②碘酒是碘与酒精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③牛奶是蛋白质、油脂等不溶于水的液体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④墨汁是不溶于水的碳与水等物质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⑤血液是不溶性固体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⑥肥皂水是一些不溶性的液态物质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⑦酒精与水可以相互溶解,则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⑧可口可乐是糖类、二氧化碳和一些可溶性的矿物质与水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则上述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食盐水、碘酒、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以及可口可乐,故选:①②⑦⑧;
上述物质中,属于乳浊液的是牛奶和肥皂水,故选:③⑥。
(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隨温度升高而减小,在生产汽水时,为了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与性质相同,只需要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就能够了解一锅美味的排骨汤的咸味是否适宜。
故答案为:(1)①②⑦⑧;③⑥;
(2)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3)均一性。
29.将10%食盐水倒掉一半,余下的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10% ;一瓶硝酸钾溶液,上层的质量分数12%,则下层的质量分数 12% ;将70℃时15%硫酸铜溶液降温到20℃(无晶体析出),此时硫酸铜溶液的 质量分数 15% .
【分析】根据溶液的稳定与均一性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溶液是均一的,所以溶液内部各处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同,所以将10%食盐水倒掉一半,余下的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0%;一瓶硝酸钾溶液,上层的质量分数12%,则下层的质量分数12%;
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所以将70℃时15%硫酸铜溶液降温到20℃(无晶体析出),此时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仍为15%.
故答案为:10%;12%;15%.
30.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部分溶液中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溶剂 ;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25 克。(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分析】(1)溶液包含溶质和溶剂两部分;
(2)根据食盐的溶解度考虑本题。
【解答】解:(1)溶液包含溶质和溶剂两部分,所以图中“?”是指溶剂;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盐,所以20g水中最多溶解7.2g,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克+20克=25克。
故答案为:(1)溶剂;
(2)25.
31.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1)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9:25:34 ;
(2)将20℃时34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 9 g固体氯化钠。
【分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其涵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g:100g:136g=9:25:34。
(2)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g:100g:136g=9:25:34,将20℃时34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9g。
故答案为:
(1)9:25:34;
(2)9。
32.下表是某实验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① 35mL水 3.2g碳酸钠固体全部溶解 20 24.3
② 35mL水 2.5g碳酸氢钠固体全部溶解 20 18.5
(1)从实验①、②数据可知:碳酸钠溶于水 放出 (填“放出”或“吸收”,下同)热量,碳酸氢钠溶于水 吸收 热量.
(2)判断实验②中得到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操作是 向溶液中添加少量碳酸氢钠固体 ,现象为 碳酸氢钠固体不溶解 .
(3)实验①、②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① (填“①”或“②”).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2)根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分析;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考虑.
【解答】解:(1)碳酸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变化放出热量;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该变化吸收热量;
(2)判断一定温度下的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少量溶质固体,若能继续溶解,表明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属于饱和溶液;
(3)实验①②中,水量相同,①中溶质较多,故实验①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较大.
故答案为:(1)放出;吸收;
(2)向溶液中添加少量碳酸氢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不溶解;
(3)①.
33.小科在室温下将a克的红糖(含不溶性杂质)放入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加热甲烧杯至50℃并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乙,再往乙加入20克50℃热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丙。已知a>b>c,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中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能确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甲 。
(2)乙到丙过程中,加入20克50℃热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原因是 红糖中的蔗糖已经完全溶解,剩余的c克物质是红糖中的不溶性杂质 。
【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以及题干数据来分析;
(2)根据加水后固体质量不变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室温下将a克的红糖(含不溶性杂质)放入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加热甲烧杯至50℃并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乙,再往乙加入20克50℃热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丙。因为a>b>c,所以可推知,升温时,该物质能继续溶解,说明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而乙烧杯与丙烧杯中的剩余固体质量相等,说明剩余的c克固体是红糖中的不溶性杂质,所以乙烧杯和丙烧杯的溶液可能是50℃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填:甲;
(2)因为红糖中的蔗糖已经完全溶解,剩余的c克物质是红糖中的不溶性杂质,所以乙到丙过程中,加入20克50℃热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故填:红糖中的蔗糖已经完全溶解,剩余的c克物质是红糖中的不溶性杂质。
34.某温度下,将40克食盐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36克食盐,得到 136 克食盐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水中溶质是 氯化钠 ,溶剂是 水 .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36 克.溶剂质量为 100 克.
(3)将上述溶液等分成两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18 .克,溶剂质量为 50 克.
【分析】根据确定溶液是饱和溶液应注意前提条件是在不改变温度和溶剂时,溶质不能够再溶解的溶液,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均有均一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某温度下,将40克食盐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36克食盐,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36g=136g;
(1)食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6克,溶剂质量为100克;
(3)将上述溶液等分成两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8克,溶剂质量为50克.
故答案为:136;
(1)氯化钠,水;
(2)36,100;
(3)18,50.
35.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不久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铵溶解时要 吸收 热量,使温度 温度降到0℃以下 而木块上的水结冰的缘故。
【分析】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浓硫酸等;也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
【解答】解: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到0℃以下,木板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木块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吸收;温度降到0℃以下
36.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40 克。
(2)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是 。
(3)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b=c>a(或a<b=c) (用“>”“<”或“=”表示出来)。
【分析】(1)根据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考虑;
(2)根据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考虑;
(3)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100g水中加入60g氯化钾所得溶液质量为140g,说明只溶解了40g,所以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40g;
(2)实验③中有20g氯化钾没溶解,所以是饱和溶液;
(3)实验①中只溶解了20g氯化钾,实验②、③中都溶解了40g氯化钾,溶剂都是100g,所以①质量分数最小,实验②③质量分数相等。
故答案为:(1)40;(2)是;(3)b=c>a(或a<b=c)。
37.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如表为A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则在编号为①~⑤的溶液中(下列小题均填序号):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1)属于饱和溶液的是溶液 ②⑤ 。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④>⑤>②=③>① 。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表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物质在20℃是的溶解度使37.2g,在25℃时的溶解度是41.4g,所以25℃时的溶解度大于37.2g,小于41.4g,①是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7.1%;
加入4.2g固体A,溶质变成41.4g,所以②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9.3%;
升温到60℃,溶解度为55.2g,所以③是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9.3%;
加入10gA,固体变成51.4g,所以④是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3.9%;
降温到50℃,溶解度为45.8g,所以⑤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1.4%,所以
(1)属于饱和溶液的是溶液②⑤;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④>⑤>②=③>①。
故答案为:(1)②⑤;
(2)④>⑤>②=③>①。
三.实验题(共12小题)
38.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KNO3 。
(2)600C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167.6 克。
(3)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分析】(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进行解答;
(2)根据60℃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进行解答;
(3)根据50℃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解答】解:(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填:KNO3;
(2)60℃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所以60℃,100g水中放入40g硝酸钾,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20℃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C中溶液的总质量=100g+31.6g+36g=167.6g;故填:不饱和;167.6;
(3)50℃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析出的硝酸钾质量大,所以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大于KNO3溶液。故填:大于。
39.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 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 快 假设二正确
[反思评价]
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 。
【分析】[提出假设]根据颗粒大小会影响物质溶解的速率进行解答;
[进行实验]根据假设二是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进行解答;
[反思评价]根据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进行解答。
【解答】解:[提出假设]颗粒大小会影响物质溶解的速率,所以假设三是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故答案为: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进行实验]假设二是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所以在搅伴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快;故答案为:快;
[反思评价]溶解度只受温度,溶剂和溶质的性质的影响,所以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故答案为:温度。
40.研究物质的溶解度对于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如表是碳酸钠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1)实验过程如图甲所示。当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出现的现象是 有晶体析出 。
(2)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少量碳酸钠晶体)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乙。若要使试管底部的晶体减少,可向烧杯中加入 氢氧化钠 (选填“硝酸铵”或“氢氧化钠”)。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2)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和常见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8.8,因此烧杯③中的固体全部溶解;6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6.4g,小于47g,因此当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出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故答案为:有晶体析出;
(2)在20℃~40℃的范围内,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晶体减少,说明了溶解度增大,说明加入的物质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可能是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故答案为:氢氧化钠。
41.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克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粉末)
固体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克 5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有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溶质的状态 。
(2)请你预测一下,冰糖溶解速率最快的是第 四 组。
【分析】(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改变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
(2)根据各组实验现象解答。
【解答】解:(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所以溶质的状态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故答案为: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溶质的状态;
(2)粉末状比块状的冰糖溶解速度快,温度越高,冰糖溶解速率更快,故冰糖溶解速率最快的是第四组;
故答案为:(1)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溶质的状态;
(2)四。
42.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如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快速溶解
(1)要验证猜想A,可以用哪两组实验进行比较? ①② 。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
(3)为了验证猜想C,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分别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的溶解情况 (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仪器、步骤和观察对象)。
【分析】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验证与水的温度有关,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由此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知温度高的溶解快;故答案为:①②;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粉末状冰糖溶解快,所以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故答案为: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故答案为:分别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的溶解情况。
43.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提示:本实验汽油与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1)由图 2 所示现象可知:碘 微 (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2)图 3 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碘的汽油溶液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强 (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3)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不分层 (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巾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巾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
(2)根据溶液命名的方法及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反思与应用】
(3)①根据酒精可以和水相互溶解分析现象;
②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现象回答。
【解答】解:(1)由图2所示现象溶液为淡黄色可知碘能溶于水,对比图3可知碘并不是易溶于水,因此用微溶来描述;故填:微;
(2)碘溶于汽油,因此得到的是碘的汽油溶液;根据图2和图3的对比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强;故填:碘的汽油溶液;强;
【反思与应用】
(3)①酒精可以和水相互溶解,因此用酒精代替汽油,就不会出现分层现象;故填:不分层;
②对比碘在酒精和汽油中的溶解及酒精溶于水的现象,可知选择的挥发性液体必须与水相互不溶解,且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这样通过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得到分离提纯;故填: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44.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 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 20 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4)【解释结论】:① 食盐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②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 明加入其它溶质后 不能 增加食盐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
(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盐的质量分数会 减小 (填“变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4)根据题意,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4)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说明食盐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不能增加食盐的溶解量。
(5)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蔗糖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食盐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故答案为:
(4)食盐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不能;
(5)减小。
45.已知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9g,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如图,小明同学在盛有100g30℃蒸馏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g和40gKNO3固体,充分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甲是KNO3的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甲烧杯溶液温度降至10℃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要使乙烧杯的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至少需要加入 5.8 gKNO3固体,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45.8:145.8 。
【分析】(1)根据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9g,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含义是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5.8gKNO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盛有100g30℃蒸馏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g和40gKNO3固体,充分溶解,最多能溶解45.8g,则30℃时甲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
(2)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9g,含义是1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9gKNO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将甲烧杯溶液温度降至10℃,没有晶体析出,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要使乙烧杯的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至少需要加入45.8g﹣40g=5.8g硝酸钾固体;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5.8g:145.8g=45.8:145.8。
故答案为:
(1)不饱和;
(2)不变;
(3)5.8;45.8:145.8。
46.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如表所示。20℃时,向盛有10g硝酸钾的试管甲中逐渐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如图1,充分振荡试管后,将甲、乙两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2)加水后,图1甲试管中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6.84 g。
(3)向图2烧杯中加入X固体后,试管甲中固体减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X可能是硝酸铵
B.甲试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50%
C.乙试管中溶液一定变浑浊
D.甲试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信息来分析;
(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2)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状态,向盛有10g硝酸钾的试管甲中逐渐加入10mL水,水的质量为10mL×1g/mL=10g,则该温度下,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故甲试管中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10g﹣3.16g=6.84g;故答案为:6.84;
(3)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图2烧杯中加入X固体后,试管甲中固体减少,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加入的X物质可以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会导致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则会导致试管甲中固体增加,不符合题意,故A说法错误;
B、当温度增大到一定程度,10g溶质完全溶解,则甲试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故B说法正确;
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图2烧杯中加入X固体后,试管甲中固体减少,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加入的X物质可以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乙试管中的饱和石灰水,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则一定会变浑浊,故C说法正确;
D、当甲试管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前,甲试管一定是饱和溶液,恰好完全溶解时,则恰好饱和溶液,温度继续升高,溶液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C。
47.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格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硝酸钾 。
(2)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实验过程。
②中固体的质量是 4.4 g;③中溶液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⑤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硝酸钾。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状态的判断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最多溶解31.6g的硝酸钾,②中固体的质量=36g﹣31.6g=4.4g;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溶解63.9g的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③中溶液是溶质为36g,水的质量为100g,是不饱和溶液;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36g氯化钠能完全溶解于水,⑤中溶液中,水质量为100g,氯化钠质量为36g,硝酸钾质量为36g,根据溶质质量概念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等于硝酸钾。
故答案为:(1)硝酸钾;
(2)4.4;不饱和;等于。
48.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目的是探究 温度 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二是探究 溶剂的种类 对固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