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9 07: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 清初第一词人
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是康熙的近待,多次扈从圣驾前往边塞。其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清)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古往今来连绵不止的纷争与仇恨几时才能平息。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原文 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 ,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 ”言明时节是深秋,也写出北风的强劲和凛冽;
“ ”二字写尽了北国深秋之险恶;
“ ”表达了词人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从词中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听闻“北风吹断马嘶声”,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小结: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
目的地
北风
吹断
若为情
从词中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原文 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 手法、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一抹”“荒”“半竿”“旧”,用真实、简洁的意象表现出寥廓的意境。
词中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 , ”以及范仲淹的“ , ”。
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白描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小结: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有忧民之心)
你从下面背景资料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资料链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人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就是到黑龙江侦察沙俄犯边敌情),历时四个月。这首《浣溪沙》就是在此行期间所做。深秋远寒、荒烟落照,一派凄冷萧杀之气,这是纳兰性德独特的词风。
有卫国之志、忧国之虑
赏读下面的纳兰词,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候。多少英雄只废丘。
——纳兰性德《南乡子》
有人生苦短,人间若梦的伤感,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1.“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2.起句点明此行的 和 。
3.“北风”言明时节为 ,亦称“秋声”。
4.“吹断”写尽了北国 。“断”字不仅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 ,更描绘了人被 在荒凉地的感受。
5.“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 。
6.“深秋远塞若为情”抒发了 ,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目的地
路途的遥远
秋冬之险恶
阻断
隔绝
迷茫与不安
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
一抹晚烟荒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 画面。【 】
2.“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 。
3.“古今幽恨几时平。”这首词的 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4.“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 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成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 之感。
战地风光
白描
空阔荒凉
主旨
深秋远塞
荒凉、残破
词的上阙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色,通过“北风”“马嘶”“晚烟”“斜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荒凉的氛围。下阙则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古今幽恨的思考和感慨。纳兰性德作为御前待卫,曾多次跟随康熙帝出巡。这首词可能就是他在出巡途中所作。当时塞上的秋风和凄凉的戍垒引起了词人的感慨,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作中,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云山北风断人行,迷茫不安孤寂思乡之心向谁诉?
孤烟斜日荒旧城,怀古厌战忧民卫国之志任我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