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22: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嘈杂(cáo) 肆虐(sì) 蔓延悲壮雄浑
B.铆足(mǎo) 脊梁(jǐ) 遏制变换多彩
C.溯源(shuò) 罹难(lí) 夯实沉碴泛起
D.通衢(qú) 挑衅(xìn) 暄闹沉疴积弊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汉人民面对疫魔“不服周”。方言“不服周”的使用,体现了武汉人民的不服气、永抗争的精神。
B.“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此句把两次大考比作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引出后文的“反思”和“改变”,便于生动展开论述。
C.“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引用诗文,是形容疫病流行的惨状。与黑死病、霍乱、疟疾等的疫病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在与之斗争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被毁。
D.第八章节运用了排比、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颂扬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愈挫愈勇的品格,表达了对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时代,不管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哪里,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威胁。
B.新冠病毒从哪里来 因为需要探求困扰人类的这一问题,中国开展病毒溯源调查,与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展开联合工作。
C.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D.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到疫区,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生动的表达。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他对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最后,应抱有为高远的艺术理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一方面,抗击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疫情中当然也暴露出一些观念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在高远的艺术理想中,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抱有远大理想,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都是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疫”主题下的艺术创作》)
材料二
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等等。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作家艺术家要贡献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
(摘编自《冯骥才: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
材料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猎场》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和身临其境感。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那“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观、价值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审美趣味之间存在较大冲突。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只有少量作品如《匆匆那年》《最好的我们》有着较强的生活实感,但整体上亟待调整与纠偏,以全面提升青春故事现实表达的文化品位与思想格局。
(摘编自戴清《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疫情,无论是鼓舞士气,还是凝聚人心,文艺都不能缺位,文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抗疫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B.全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舍身忘我、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C.“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创作者如果能对内容进行深入体悟,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要做到身临其境并非不可能。
D.由恩格斯的话可知,艺术表达要想具有感染力,引发人们共鸣,要么是具体的、鲜活的,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
5.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抱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一方面能彰显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
B.作家艺术家要筑就高峰,除了创作要取材于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外,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
C.“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形象地阐明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作家要勇担时代责任,这是作家的天职。
D.有些作品因为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导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如“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
6.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鸡毛飞上天》全面呈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大潮中人们观念的转变。
B.《虎妈猫爸》《小别离》试图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却因剧情中存在过多的情感纠葛而阻断了观众对教育的忧思。
C.《小镇大法官》《阳光下的法庭》以法官的工作和生活为重心,表现了现代法制精神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系。
D.《黄大年》《太行赤子》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用朴实无华的镜头组接,体现了主人公“深扎”的精神风貌。
7.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特点。
8.请结合材料,谈谈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应该如何克服当下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的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①___________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找到对症的“方子”、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②___________,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③___________,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合乎逻辑、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隔离是一种物理上的防疫措施。而这种物理上的隔离①_________,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疫情中,心理疏离主要指在隔离期间,人们的现实和情感需求会受到影响,社会交往和互动方式会发生改变,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心理疏离主要会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可能引发持续性、弥散性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让人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正常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二,长期的情绪压抑和观点差异,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人际信任降低,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从个人的角度说,②_________。第一个是调整自我的舒适区。为了自身心理健康,首先要意识到两种生活状态的转变,适时进行心态调整。第二个是调整对于隔离的认识。从现实生活来讲,隔离肯定会带来一些不便,甚至会引发次生问题。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隔离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只要适度合理,一时的不便能更好地保障未来更持久的安全和便利。当然,直面疫情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不仅需要个人努力,③_________,让隔离不“隔心”,让隔离不“疏离”。
12.下列各个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古人写文章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D.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1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而不应是强制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每一种文明都是关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②),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同心协力,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1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变换多彩→变幻多彩。C.溯,sù;沉碴泛起→沉渣泛起。D.暄闹→喧闹。
2.答案:D
解析:第八章节没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3.答案:D
解析:A.“不管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哪里”语序不当,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因此主语“传染性疾病”应放在“不管”前;“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威胁”句式杂糅,可改为“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威胁”或“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威胁”。B.“因为需要探求困扰人类的这一问题”介词误用,应把“因为”改成“为了”,删去“需要”;且语序不当,应该先“展开联合工作”,再“开展病毒溯源调查”。C.“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成分残缺,可在前面加上“反映出”。
4.答案:D
解析:“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解有误。材料一第3段中,由恩格斯的话可知,艺术表达要想具有感染力,引发人们共鸣,应该是具体的、鲜活的。
5.答案:C
解析:A项,“一方面能彰显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4段可知,“这二者”一是指“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二是指“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B项,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1段可知,作家艺术家要筑就高峰,除选项所说外,“还需具备多方条件”。D项,“因为……导致……”强加因果。由材料三可知,文中“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与前句“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构成递进关系。另外,“‘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属于“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范畴,而不是“质感之美”方面的问题。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选项谈论的应是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存在的不足,即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无法支撑题干中“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这一观点。
7.答案:①选择单个事例来论证观点,如材料一中用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的例子证明“身临其境”不需要身涉古代,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入体悟、有感而发,事例典型,极具说服力。②选择多个事例来论证观点,如材料一中写全国人民切实的战“疫”行动,连举三例,构成排比,内容充实,气势充沛,说理充分。③选择对比事例来论证观点,如材料三中阐述“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观、价值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审美趣味之间存在较大冲突”时,通过正反举例,在鲜明对比中明辨是非,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解析:
8.答案:①在拓宽抗疫题材的同时,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丰富其精神内涵,避免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相关社会现象的问题。②要提升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生动的表达,彰显作品“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避免“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③要塑造一批紧贴抗疫主题,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避免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④要彰显抗疫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避免出现为迎合流行价值认知而导致作品精神境界低下,公德意识薄弱的情况。
解析:
9.答案:①向死而生(百折不挠);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③蔚然成风(蔚成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说的是面对强大的疫情,人类更乐观,更有毅力,更加积极地生活,故可填写“向死而生”或“百折不挠”等意思相近的词语。第②空,根据前文“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和后文“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可知,此处是说人人都知道防控知识,故可填写“家喻户晓”或“妇孺皆知”等意思相近的词语。第③空,语境是说形成“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的好风气,就可以更好地应对风浪侵袭,故可填写“蔚然成风”或“蔚成风气”等意思相近的词语。
10.答案: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科学防治”是“找到对症的‘方子’、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控的‘路子’”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应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二是语序不当,看清病毒的“样子”,才能找到对症的“方子”,进而走对防控的“路子”,上一句并列的三个分句也是从研究病毒、寻找药方、防控策略的顺序展开的,此句与之相呼应。
11.答案: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科学的意义,论证了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战胜恐惧最有力的武器的观点,更加权威,更有说服力。增添了文采,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本段作为结尾段,有总结全文的作用。此处承接上文的科学防疫,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进一步强调科学的意义,“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强调了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战胜恐惧最有力的武器的观点,更加权威,更有说服力。表达上,“不朽的荣誉”“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不安全感”等语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既增添了文采,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读来令人信服。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强调,C项引号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表示引用,直接引用人物的话语;B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讽刺,表明秩序是不合理的,文明是自我标榜的,用的是反话正说,具有讽刺的效果。
13.答案:①一旦转化为心理疏离;②有两个调整方向;③还需要从社会层面入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后文提到“心理疏离”是一种负面情绪,再根据“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可知,物理上的隔离转化为“心理疏离”就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故此处可填“一旦转化为心理疏离”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此处是总起句,根据后文“第一个是调整自我的舒适区”“第二个是调整对于隔离的认识”可知,此处是说调整个人心理有两个方向,故此处可填“有两个调整方向”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此处与前文“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形成递进关系,应用关联词“而且”或“还”连接,与“个人”形成递进关系的应该是“社会”,故此处可填“还需要从社会层面入手”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14.答案:①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②又要为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解析:①处,文段讲的是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根据括号后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单向的”和结尾的“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可知,此处所填内容讲的是文明交流互鉴,且与括号后面的内容相对,故可填“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说“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后文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由此可见,此处说的是“其他国家的文明”,句式应为“也要……”或“又要……”,故此处可填“又要为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之类的内容。
15.答案:比拟,赋予文明以植物的特征,强调了每一种文明的独特性、坚固性;比喻,把文明比作结晶体,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每一种文明对美的凝聚作用。为下文阐述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作铺垫。
解析:“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扎根”赋予文明以植物的特征,强调了每一种文明的独特性、坚固性;“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明比作结晶体,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每一种文明对美的凝聚作用。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为下文阐述“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作铺垫。